朱元璋传

时间:2024-08-05 22:17:04编辑:花茶君

朱元璋真实历史是什么?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出生于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原名朱重八,字国瑞,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农家庭,后因灾变入皇觉寺为僧,25岁(1352年)时,参加红巾军反抗蒙元政权。他先后击败了众多诸侯军阀,统一南方,后北伐灭元,建立了明朝,年号洪武。朱元璋在位期间,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朱元璋入伍后,作战勇敢,机智灵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于是把朱元璋调到帅府当差,任命为亲兵九夫长。朱元璋精明能干,处事得当,打仗时身先士卒,不久,朱元璋在部队中的好名声传播开来。郭子兴也把他视作心腹知己,有重要事情总是和朱元璋商量。当时郭子兴有一养女,是其至交马公的女儿。马公死后,他最小的女儿便由郭子兴收养。郭子兴见朱元璋是个人才,于是便把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从此军中改称他为朱公子,朱元璋另起了正式名字元璋,字国瑞。

读吴晗《朱元璋传》

                                                      读吴晗《朱元璋传》

       历史学家吴晗先生的《朱元璋传》,被称为中国20世纪五大传记之一。吴先生笔法老练,史学功底深厚,引经据典,确实是研究明史的经典之作。

       看完此书后,对吴晗先生此书有点小建议:

       书中第一章叫“小流氓”,我觉得首先这个“小流氓”用词不当。流氓,一般是指不务正业、经常寻衅闹事、文化素质较低的人,也指那些对他人不尊重、对他人有语言攻击或行为攻击的人。朱重八(朱元璋小名,因此处是他小时候,故用此名)尽管文化层次低,生活在生活底层,但他也没用不务正业,之前是佃农家庭,后来去寺院做小和尚。我翻遍很多历史书,更没有看出朱重八小时候经常寻衅闹事,调戏妇女,作奸犯科等等犯法行为。

       我觉得用“小流民”可能更恰当点,朱重八佃农家庭,家境贫穷(无恒产),父亲搬了一辈子家,全是给地主做佃农,十六岁那年(1344年)老家发生瘟疫,全家死的一塌糊涂,就剩下大嫂王大娘和二侄子朱文正、二哥重六和朱元璋。最后实在过不下去了,大家各奔东西,朱重八也进入寺院做了小沙弥。后来灾情严重,寺庙也养不起,只好去做了流方僧。真是彻彻底底的三无流民(无地,无家,无业)。

        《朱元璋传》里,吴晗先生估计对朱元璋,深恶痛绝,经常写到:“阴险刻毒”。杀小明王韩林儿;杀老领导郭子兴的儿子,夺取军队领导权;娶老领导郭子兴之女,收做小老婆;杀开国功臣等等事情,书里多处写到朱元璋的阴险刻毒。

       我觉得吴晗先生对朱元璋有点过于仇视了,历史上的帝皇,那个不是心狠手辣,没有手段,没有城府,怎么能坐住宝座呢。就说汉高祖刘邦,出身和朱元璋一样,农民出生,家境稍微好点,起码是个亭长。刚开始创业起家的时候,和异姓王臧荼,韩信,卢绾,彭越,英布等称兄道弟,等登基做了皇帝,马上就大杀这些功臣。唐太宗为了争皇帝,杀兄屠弟,抢弟媳做老婆,后世史书因为贞观之治,对李世民总是赞誉多余恶语。

         所以我觉得吴晗先生对朱元璋有点偏见。

      《朱元璋传》里,过多的提到刘基的作用。我觉得从历史的真实性来说,刘基的作用没有像吴晗先生写的这么重要,也许他深受“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影响。

        第四章,大皇帝的统治术,第四节皇权的轮子—军队。说“刘基创立的办法是卫所制度。”我觉得过于夸大刘基的作用了。卫所制度是明太祖朱元璋模仿北魏隋唐的府兵制、又吸收元朝军制的某些内容而制定的,是明朝军队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制度。据罗梅因•戴乐《卫所制度在元代的起源》和黄仁宇《明代的税收与败政》考证,卫所制是元末户部尚书张昶最早提出的。《明史•刘基传》记载,明朝设立卫所是刘基提议的:“太祖即皇帝位,基奏立军卫法。”《明史太祖本纪》记载:“二十五年…… 诏天下卫所军以十之七屯田。”显然,这里面既有元朝户部尚书张昶的影子,也有刘基建言设立卫所影子。不能说是刘基创立卫所制度。

         关于诛杀功臣,我觉得吴晗先生估计野史看得有点多。比如徐达,《明史》记载徐达的病死,而据野史 徐祯卿 《 翦胜野闻 》记载,徐达是被朱元璋毒死的。王文龙《龙兴慈记》载,徐达因病无法吃鹅,朱元璋赐给徐达蒸鹅,徐达吃完后死。吴晗先生的《朱元璋传》恰恰引用的就是野史 徐祯卿 《 翦胜野闻 》记载。

        另外李文忠,刘基之死,更多采用的就是野史。

       以上是我一家之言,如有不到之处,还请多多指教。


朱元璋传位于谁

朱元璋传位于他的孙子朱允炆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汉族,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

明洪武十年(1377年)12月5日,朱允炆出生于应天府(今南京),为懿文太子朱标次子,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明洪武三十一年(1399年)继皇帝位,朱允炆在位期间增强文官在国政中的作用,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同时改变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称“建文新政”。
朱允炆于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时驸马都尉梅殷在军中,从黄彦清之议,为发丧,追谥孝愍皇帝,庙号神宗,壬午以后谥不行。至南明弘光元年七月,以与显皇帝庙号复,改庙号惠宗,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清乾隆元年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后世有人以其年号而称建文帝。


朱元璋简介

朱元璋简介如下: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9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 濠州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县)人 , 汉族。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后改名为元璋。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明朝开国皇帝,年号洪武。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刘德地主放牛。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反抗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推翻元朝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初,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朱元璋的政绩:兴修水利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朱元璋十分重视兴修水利和赈济灾荒。在即位之初,朱元璋就下令,凡是百姓提出有关水利的建议,地方官吏须及时奏报,否则加以处罚。到1395年,全国共开塘堰大约40987处,疏通河流大约4162道,成绩卓然。朱元璋出身农民,深知灾荒给农民造成的痛苦,在他即位后,常常减免受灾和受战争影响的地区的农民的赋税,或给以救济。朱元璋还十分爱惜民力,提倡节俭。他即位后,在应天修建宫室,只求坚固耐用,不求奇巧华丽,还让人在墙上画了许多历史故事,以提醒自己。按惯例,朱元璋使用的车舆、器具等物,应该用黄金装饰,朱元璋下令全部以铜代替。主管的官员报告说用不了很多黄金,朱元璋却说,他不是吝惜这点黄金,而是提倡节俭,自己应作为典范。在朱元璋积极措施的推动下,农民生产热忱高涨。明初农业发展迅速,元末农村的残破景象得以改观。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促进明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朱元璋的休养生息政策巩固了新王朝的统治,稳定了农民生活,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上一篇:不一样的爱

下一篇:如何挽回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