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对明孝宗的评价
《明史》对孝宗的评价很高,原文:“孝宗独能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兢兢于保 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宁,民物康阜”。
全文如下:
明史卷十五 本纪第十五(明孝宗)
◎孝宗
孝宗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讳佑堂,宪宗第三子也。
母淑妃纪氏,成化六年七月生帝于西宫。时万贵妃专宠,宫中莫敢言。悼恭太子
薨后,宪宗始知之,育周太后宫中。十一年,敕礼部命名,大学士商辂等因以建
储请。是年六月,淑妃暴薨,帝年六岁,哀慕如成人。十一月,立为皇太子。
二十三年八月,宪宗崩。九月壬寅,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为弘治元
年。丁未,斥诸佞幸侍郎李孜省、太监梁芳、外戚万喜及其党,谪戍有差。冬十
月丁卯,汰传奉宫,罢右通政任杰、侍郎蒯钢等千余人,论罪戍斥。革法王、佛
子、国师、真人封号。乙亥,尊皇太后周氏为太皇太后,皇后王氏为皇太后。丙
子,立妃张氏为皇后。丁亥,万安罢。壬辰,追谥母淑妃为孝穆皇太后。癸巳,
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徐溥入阁预机务。十一月癸丑,尹直罢。乙卯,詹事刘健
为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入阁预机务。戊午,下梁芳、李孜省于狱。十二月壬午,
葬纯皇帝于茂陵。是月,免江西、湖广被灾税粮。是年,安南、暹罗、哈密、土
鲁番、乌斯藏、琉球入贡。封占城王子古来为王,谕安南黎灏还占城侵地。
弘治元年春正月己亥,享太庙。丙午,大祀天地于南郊。己未,始考察镇守
武臣。二月戊戌,祭社稷。丁未,耕耕田。封哈密卫左都督罕慎为忠顺王。丙辰,
禁廷臣请托公事。三月乙丑,疏文武大臣及中外四品以上官姓名,揭文华殿壁。
癸酉,释奠于先师孔子。乙亥,小王子寇兰州,都指挥廖斌击败之。丙子,御经
筵。丁丑,命儒臣日讲。夏四月甲寅,以天暑录囚。嗣后岁以为常。六月癸巳朔,
日有食之。秋七月戊辰,减浙江银课,汰管理银场官。八月乙巳,小王子犯山丹、
永昌。辛亥,犯独石、马营。冬十月乙卯,振湖广、四川饥。十一月甲申,妖僧
继晓伏诛。乙酉,免河南被灾秋粮。是年,土鲁番杀忠顺王罕慎,复据哈密。琉
球、占城、撒马儿罕、乌斯藏入贡。
二年春正月丁卯,收已故内臣赐田,给百姓。辛未,大祀天地于南郊。二月
癸巳,振四川饥。三月己未,免陕西被灾秋粮三分之二。戊寅,闭会川卫银矿。
夏五月庚申,河决开封,入沁河,役五万人治之。秋七月癸亥,以京师霪雨、
南京大风雷修省,求直言。戊寅,振畿内水灾。免税粮,给贫民麦种。八月丁酉,
复四川流民复业者杂役三年。己酉,宪宗神主祔太庙。十一月戊午,顺天饥,发
粟平粜。十二月甲申朔,日有食之。辛卯,赐于谦谥,立祠曰“旌功”。是年,
土鲁番入贡。撒马儿罕贡狮子、鹦鹉,却之。三年春正月甲子,大祀天地于南郊。
二月壬辰,免河南被灾秋粮。甲午,户部请免南畿、湖广税粮。上曰:“凶岁义
当损上益下。必欲取盈,如病民何。”悉从之。三月丙辰,命天下预备仓积粟,
以里数多寡为差,不及额者罪之。庚午,赐钱福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甲戌,
侍郎张海、通政使元守直阅边。秋九月庚戌,禁内府加派供御物料。闰月癸巳,
禁宗室、勋戚奏请田土及受人投献。冬十一月甲辰,停工役,罢内官烧造瓷器。
十二月辛亥,以彗星见,敕群臣修省,陈军民利病。己未,京师地震。壬戌,减
供御品物,罢明年上元灯火。是年,琉球、安南、哈密、撒马儿罕、天方、土鲁
番入贡。
四年春正月癸未,以修省罢上元节假。己丑,大祀天地于南郊,停庆成宴。
二月己巳,敕法司曰:“曩因天道示异,敕天下诸司审录重囚,发遣数十百人。
朕以为与其宽之于终,孰若谨之于始。嗣后两京三法司及天下问刑官,务存心仁
恕,持法公平,详审其情罪所当,庶不背于古圣人钦恤之训。”六月辛亥,京师
地震。
秋八月庚戌,苏、松、浙江水,停本年织造。乙卯,南京地震。己未,封皇
弟佑榰为寿王,佑梈汝王,佑橓泾王,佑枢荣王,佑楷申王。冬十月丙辰,
以皇长子生,诏天下。戊午,河溢,振河南被灾者。乙丑,礼部尚书丘浚兼文渊
阁大学士,预机务。十一月庚辰,振南畿灾。十二月甲子,土鲁番以哈密地及金
印来归。是年,暹罗入贡。
五年春正月壬午,大祀天地于南郊。二月丙寅,命陕巴袭封忠顺王。庚午,
减陕西织造绒毼之半。三月戊寅,立皇子厚照为皇太子,大赦。录太祖庙配享功
臣绝封者后。辛卯,广西副总兵马俊、参议马铉、千户王珊等讨古田叛僮,遇伏
死。夏六月丁未,免南畿去年被灾税粮。秋七月甲午,振南京、浙江、山东饥。
八月癸卯,刘吉致仕。乙丑,停苏、松、浙江额外织造,召督造官还。冬十月壬
戌,湖广总兵官镇远侯顾溥、贵州巡抚都御史邓廷瓒、太监江惪会师讨贵州
黑苗。十一月丙申,闭温、处银坑。十二月丁巳,荆王见潚有罪,废为庶人。
是年,琉球、乌斯藏、土鲁番入贡。火剌札国贡方物,不受,给廪食遣还。
六年春正月己卯,大祀天地于南郊。二月甲寅,录常遇春、李文忠、邓愈、
汤和后裔,世袭指挥使。丁巳,擢布政使刘大夏右副都御史,治张秋决河。三月
癸未,赐毛澄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夏四月己亥,土鲁番速檀阿黑麻袭执陕巴,
据哈密。己酉,侍郎张海、都督同知缑谦经略哈密。辛酉,久旱,敕修省,求直
言。五月丙寅,小王子犯宁夏,杀指挥赵玺。闰月乙未,免南京被灾秋粮。六月
庚午,捕蝗。壬申,都御史闵珪击破古田叛僮。秋八月甲戌,免顺天被灾夏税。
九月丁酉,免陕西被灾夏税。冬十月丙寅,以灾伤罢明年上元灯火。庚辰,停甘
肃织造绒毼。十一月庚申,振京师流民。十二月己卯,敕天下镇巡官修省。
是年,安南、乌斯藏、土鲁番、暹罗入贡。
七年春正月丁酉,大祀天地于南郊。二月甲子,以去年冬孝陵风雷之变,遣
使祭告,修省,求直言,命内外慎刑狱,决轻系。三月癸巳,贵州黑苗平。戊申,
两畿捕蝗。夏五月甲辰,太监李兴、平江伯陈锐同刘大夏治张秋决河。秋七月乙
巳,京师地震。丙午,工部侍郎徐贯、巡抚副都御史何鉴经理南畿水利。九月丁
亥,以水灾停苏、松诸府所办物料,留关钞、户盐备振。冬十一月壬子,京师地
震。十二月甲戌,张秋河工成。乙卯,振甘、凉被兵军民,给牛种。是年,免北
京、河南、湖广、陕西、山西被灾税粮。琉球入贡。以土鲁番据哈密,却其贡使。
八年春正月乙未,大祀天地于南郊。以太皇太后不豫,免庆成宴。壬子,甘
肃总兵官刘宁败小王子于凉州。二月乙卯朔,日有食之。戊午,丘浚卒。乙丑,
礼部侍郎李东阳、少詹事谢迁入阁预机务。己卯,黄陵冈河口工成。三月壬辰,
免湖广被灾税粮。己亥,宁夏地震。夏四月甲寅,苏、松各府治水工成。壬戌,
谕吏部、都察院,人材进退,考察务得实迹,不可偏听枉人。五月己丑,免南畿
被灾秋粮。
秋七月丁亥,封宋儒杨时将乐伯,从祀孔子庙庭。戊子,广西副总兵欧磐击
破平乐叛瑶。八月癸亥,以四方灾异数见,敕群臣修省。冬十一月己酉,免直隶
被灾秋粮。十二月辛酉,巡抚甘肃佥都御史许进、总兵官刘宁入哈密,土鲁番遁,
遂班师。是年,爪哇、占城、乌斯藏入贡。乜克力诸部款肃州塞求入贡,却之。
九年春正月壬辰,大祀天地于南郊。二月庚午,免河南被灾税粮。辛未,右
通政张璞、大理少卿马中锡阅边。三月丙申,赐朱希周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
夏四月戊子,以岷王膺鉟奏,逮武冈知州刘逊。给事中、御史庞泮、刘绅等谏,
下锦衣卫狱,寻释之。六月庚子,免江西被灾税粮。秋八月壬寅,免湖广被灾秋
粮。九月己酉,禁势家侵夺民利。是年,日本、琉球、乌斯藏入贡。
十年春正月庚戌,大祀天地于南郊。三月辛亥,以旱霾修省,求直言。甲子,
召大学士刘健、李东阳、谢迁于文华殿议庶政,后以为常。夏五月戊辰,小王子
犯潮河川。己巳,犯大同。六月己卯,侍郎刘大夏、李介理宣府、大同军饷。秋
七月癸丑,都督杨玉帅京营军,备永平。冬十一月庚子,土鲁番归陕巴,乞通贡。
是年,免南畿、山西、陕西被灾税粮,振山东、四川水灾。安南、暹罗、乌斯藏
入贡。
十一年春正月丁未,大祀天地于南郊。二月己巳,小王子遣使求贡。夏五月
戊申,甘肃参将杨翥败小王子于黑山。秋七月己酉,总制三边都御史王越袭小王
子于贺兰山后,败之。癸亥。徐溥致仕。八月癸未,振祥符民被河患者。冬十月
丙寅,命工作不得役团营军士。甲戌,清宁宫灾。丁亥,敕群臣修省,求直言,
罢明年上元灯火。十一月壬子,免陕西织造羊绒。闰月壬戌朔,日有食之。乙酉,
罢福建织造彩布。十二月庚子。禁中外奢靡逾制。壬子,以清宁宫灾诏赦天下。
是年,免山西、陕西、两畿、广西、广东被灾税粮。土鲁番、乌斯藏入贡。
十二年春正月辛未,大祀天地于南郊,免庆成宴。二月壬辰,免山东被灾夏
税。戊申,严左道惑众之禁。三月丁丑,赐伦文叙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夏四
月癸巳,敕宣、大、延绥备边。是月,免湖广、江西被灾税粮。五月戊寅,免南
畿被灾秋粮。六月甲辰,阙里先师庙灾,遣使慰祭。秋八月,免河南、南畿被灾
夏税。九月壬午,普安贼妇米鲁作乱。甲申,重建清宁宫成。是年,占城、乌斯
藏、土鲁番、爪哇、撒马儿罕入贡。
十三年春正月乙丑,大祀天地于南郊。二月戊子,免山西被灾税粮,庚寅,
定问刑条例。乙未,严旌举连坐之法。夏四月,火筛寇大同,游击将军王杲败绩
于威远卫。乙巳,平江伯陈锐为靖虏将军,充总兵官,太监金辅监军,户部左侍
郎许进提督军务,御之。五月甲寅朔,日有食之。丙辰,召大学士刘健、李东阳、
谢迁于平台,议京营将领。癸亥,火筛大举入寇大同左卫,游击将军张俊御却之。
六月甲申,免江西被灾秋粮,停山、陕采办物料。庚子,召陈锐、金辅还,保国
公朱晖、太监扶安往代,益兵御寇。秋七月己巳,京师地震。八月辛卯,振江西
水灾。冬十月戊申,两京地震。是月,小王子诸部寇大同。十二月辛丑,火筛寇
大同,南掠百余里。是年,小王子部入居河套,犯延绥神木堡。琉球、土鲁番、
乌斯藏入贡。
十六年春正月癸酉,遣官代享太庙。二月辛丑,视朝。戊申,大祀天地于南
郊。三月癸巳,免山西被灾税粮。夏四月辛亥,敕宣、大严边备。五月戊子,以
云南灾变敕群臣修省。刑部侍郎樊莹巡视云、贵,察官吏,问民疾苦。
秋七月,广东官军讨黎贼,败之。九月丁丑,振两畿、浙江、山东、河南、
湖广被灾军民。冬十一月甲戌,罢营造器物及明年上元烟火。是月,免南畿被灾
秋粮。十二月丙午,免淮、扬、浙江物料。是年,安南、暹罗、哈密、土鲁番、
撒马儿罕入贡。
十七年春正月辛未,南京工部侍郎高铨振应天饥。甲戌,大祀天地于南郊。
壬午,严诬告之禁。二月甲寅,减供用物料。己未,严谶纬妖书之禁。庚申,免
浙江被灾税粮。三月壬戌,太皇太后崩。癸未,定太庙各室一帝一后之制。夏四
月己酉,葬孝肃皇太后。闰月辛酉,阙里先师庙成,遣大学士李东阳祭告。庚午,
免山东被灾税粮。乙亥,以四方灾荒敕群臣修省。庚辰,命诸司详议害民弊政。
五月壬辰,罢南京、苏、杭织造中宫。六月乙亥,始命两京五品以下官六年一考
察。辛巳,召刘健、李东阳于暖阁,议边务。癸未,火筛入大同,指挥郑瑀力战
死。秋七月癸巳,工部侍郎李鐩、大理少卿吴一贯、通政司参议便丛兰分道经
略边塞。甲午,左副都御史阎仲宇、通政司参议熊伟分理边饷。八月戊辰,命天
下抚、按、三司官奏军民利病,土民建言可采者,所司以闻。甲申,免南畿被灾
夏税。丁亥,召马文升、戴珊于暖阁,谕以明年考察,务访实迹,以求至当。九
月庚寅,谕法司不得任情偏执,致淹狱囚。甲寅,太常少卿孙交经略宣、大边务。
丁巳,御暖阁,谕刘健、李东阳、谢迁:“诸边首功,巡按御史察勘,动淹岁年,
非所以示劝。自今奏报,以远近立限。违者诘治。”谕讲官进讲直言毋讳。冬十
一月戊子,罢云南银场。十二月庚午,申闭籴之禁。甲申,免湖广被灾秋粮。是
年,琉球、撒马儿罕、哈密、乌斯藏入贡。
十八年春正月己丑,小王子诸部围灵州,入花马池,遂掠韦州、环县。户部
侍郎顾佐理陕西军饷。乙未,大祀天地于南郊。甲辰,小王子陷宁夏清水营。二
月戊辰,御奉天门,谕户、兵、工三部曰:“方今生齿渐繁,而户口、军伍日就
耗损,此皆官司抚恤无方、因仍苟且所致。其悉议弊政以闻。”三月癸卯,赐顾
鼎臣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夏四月戊寅,刑部侍郎何鉴抚辑荆、襄流民。甲申,
帝不豫。五月庚寅,大渐,召大学士刘健、李东阳、谢迁受顾命。辛卯,崩于乾
清宫,年三十有六。六月庚申,上尊谥,庙号孝宗,葬泰陵。
赞曰:明有天下,传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称者仁宗、宣宗、孝宗而
已。仁、宣之际,国势初张,纲纪修立,淳朴未漓。至成化以来,号为太平无事,
而晏安则易耽怠玩,富盛则渐启骄奢。孝宗独能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兢兢于保
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宁,民物康阜。《易》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
贞无咎。”知此道者,其惟孝宗乎!
[create_time]2016-12-01 17:47:27[/create_time]2011-08-04 20:26:53[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10[alue_good]我这风景独好[uname]https://gips0.baidu.com/it/u=1403600826,3904048516&fm=3012&app=3012&autime=1689609301&size=b200,200[avatar]醉心答题,欢迎关注[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309[view_count]
清朝皇帝追封前朝大明皇帝的谥号
《明史》篇幅浩大,难以一一检查,在此引用最能体现编修者态度的部分——《本纪》的论赞,看看清朝的史官是如何评价明朝皇帝的。虽然只是整部《明史》的一个缩影,我想也可以说明一定的问题。
太祖:
赞曰:太祖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
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惩元政废弛,
治尚严峻。而能礼致耆儒,考礼定乐,昭揭经义,尊崇正学,加恩胜国,澄清吏
治,修人纪,崇凤都,正后宫名义,内治肃清,禁宦竖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职
相维,置卫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太祖实身兼之。至于雅尚志
节,听蔡子英北归。晚岁忧民益切,尝以一岁开支河暨塘堰数万以利农桑、备旱
潦。用此子孙承业二百余年,士重名义,闾阎充实。至今苗裔蒙泽,尚如东楼、
白马,世承先祀,有以哉。
——“武定祸乱,文致太平”,“晚岁忧民益切”,这些话基本是古代史家评价统治者的最高用语了。附带说一句,《明史》并没有大肆渲染朱元璋晚年屠戮功臣的事迹,即使在一些被杀的功臣传中也只是一笔带过(结以赐死)。对于朱元璋的严刑峻法,史官也以“惩元政废弛,治尚严峻”来解释,可以说是给足太祖面子了。
成祖:
赞曰: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
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
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
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
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清朝史官把朱棣的功业放在汉唐之上,感叹其盛大,这不能说是抹黑吧?除了赞扬朱棣的武功,对其体恤百姓也有提及。只是最后一句话批评朱棣杀戮建文忠臣,就事论事,也不为过。
仁宗:
赞曰: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
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然中遘媒孽,濒于危疑者屡矣,而终以诚敬获全。善
乎其告人曰“吾知尽子职而已,不知有谗人也”,是可为万世子臣之法矣。在位
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
比隆哉。
——仁宗在位不到一年,本无太多可写,史官仍然赞以“用人行政,善不胜书”,并将其与汉朝的文景相提并论。谁说清朝刻意抹杀明朝的仁宣之治?至少《明史》的论赞是没有的。
宣宗:
赞曰:仁宗为太子,失爱于成谊。其危而复安,太孙盖有力焉。即位以后,
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
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若乃强藩猝起,旋即削平,扫荡边尘,
狡寇震慑,帝之英姿睿略,庶几克绳祖武者欤。
——宣宗是文武双全的太平天子,史官盛赞其有“治平之象”,不但表彰其文治,还吹捧其武功不下于乃祖,可以说是相当溢美了。后世往往忽视这个在位十年的宣宗,清朝的史官可没有。
代宗:
赞曰:景帝当倥偬之时,奉命居摄,旋王大位以系人心,事之权而得其正者
也。笃任贤能,励精政治,强寇深入而宗社乂安,再造之绩良云伟矣。而乃汲汲
易储,南内深锢,朝谒不许,恩谊恝然。终于舆疾斋宫,小人乘间窃发,事起仓
猝,不克以令名终,惜夫!
——“笃任贤能,励精政治”,代宗被清朝史官赞许为再造明朝之主。功过分明,对其囚禁英宗的行径也予以挞伐。附带说一句,《明史》没有记载代宗死因,更没有渲染英宗和代宗兄弟相残,可谓给足了明朝皇室面子。
英宗:
赞曰:英宗承仁、宣之业,海内富庶,朝野清晏。大臣如三杨、胡濙、张
辅,皆累朝勋旧,受遗辅政,纲纪未弛。独以王振擅权开衅,遂至乘舆播迁。乃
复辟而后,犹追念不巳,抑何其感溺之深也。前后在位二十四年,无甚稗政。至
于上恭让后谥,释建庶人之系,罢宫妃殉葬,则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
——英宗时期的土木堡之变、夺门之变争议都很大,清朝史官仍然曲意盛赞,称其“海内富庶,朝野清晏”,“无甚稗政”(即没有什么败政、恶政),土木堡之变的罪责也推诿给王振,末了还渲染其私德,可谓为尊者讳。
宪宗:
赞曰:宪宗早正储位,中更多故,而践阼之后,上景帝尊号,恤于谦之冤,
抑黎淳而召商辂,恢恢有人君之度矣。时际休明,朝多耆彦,帝能笃于任人,谨
于天戒,蠲赋省刑,闾里日益充足,仁、宣之治于斯复见。顾以任用汪直,西厂
横恣,盗窃威柄,稔恶弄兵。夫明断如帝而为所蔽惑,久而后觉,妇寺之祸固可
畏哉。
——宪宗朝恶政较多,宦官、女祸均出现,当时评价就不高,清朝史官仍然先赞扬其“恢恢有人君之度”,“仁、宣之治于斯复见”,然后才批评其惑于宦官和内宠。对于宪宗这样一个昏庸之君来说,这种评价已经很难得了。
孝宗:
赞曰:明有天下,传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称者仁宗、宣宗、孝宗而
已。仁、宣之际,国势初张,纲纪修立,淳朴未漓。至成化以来,号为太平无事,
而晏安则易耽怠玩,富盛则渐启骄奢。孝宗独能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兢兢于保
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宁,民物康阜。《易》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
贞无咎。”知此道者,其惟孝宗乎!
——在此,清朝史官提出“太祖、成祖而外,可称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可能会引起某些明粉的愤怒,但事实的确如此。只有这几个君主的功业、政绩能够达到很高的水平,而且保全始终。就算是盛极一时的唐朝,除了太宗、玄宗、宣宗之外,又有几个贤君呢?而且史官没有批评其他皇帝的个人能力,只是认为富裕太平导致腐化,这个说法是很中肯的,我看不出有什么抹黑的地方。
武宗:
赞曰:明自正统以来,国势浸弱。毅皇手除逆瑾,躬御边寇,奋然欲以武功
自雄。然耽乐嬉游,暱近群小,至自署官号,冠履之分荡然矣。犹幸用人之柄
躬自操持,而秉钧诸臣补苴匡救,是以朝纲紊乱,而不底于危亡。假使承孝宗之
遗泽,制节谨度,有中主之操,则国泰而名完,岂至重后人之訾议哉!
——没什么可说的,抹黑武宗是从世宗开始的,明朝人前仆后继抹黑了一百多年,武宗的名声早就臭了。难得清朝史官还绞尽脑汁挑出“手除逆瑾,躬御边寇”的功绩,并庆幸其不至于危亡,已经是转着圈子说好话了。
世宗:
赞曰:世宗御极之初,力除一切弊政,天下翕然称治。顾迭议大礼,舆论沸
腾,幸臣假托,寻兴大狱。夫天性至情,君亲大义,追尊立庙,礼亦宜之;然升
祔太庙,而跻于武宗之上,不已过乎!若其时纷纭多故,将疲于边,贼讧于内,
而崇尚道教,享祀弗经,营建繁兴,府藏告匮,百余年富庶治平之业,因以渐替。
虽剪剔权奸,威柄在御,要亦中材之主也矣。
——世宗在位极长,争议极大,要写好论赞不容易。史官先赞扬其前期改革弊政,然后批评其在大礼议问题上有些过分,最后指出世宗朝是明朝衰败的开始,可谓中肯之至。综合评价为“中材之主”,大致是不错的。
穆宗:
赞曰:穆宗在位六载,端拱寡营,躬行俭约,尚食岁省巨万。许俺答封贡,
减赋息民,边陲宁谧。继体守文,可称令主矣。第柄臣相轧,门户渐开,而帝未
能振肃乾纲,矫除积习,盖亦宽恕有余,而刚明不足者欤!
——穆宗的论赞充分体现了清朝史官的洞察力,一方面赞美其节约开支、平息边患的功绩,一方面批评其未能制止朝中的门户之争,开启了晚明朋党之乱的先河。“宽恕有余,而刚明不足”,是对穆宗的非常到位的评价。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约略看到为何历史学家一般认为《明史》是二十四史中质量较高的一部史书了。
神宗、光宗:
赞曰:神宗冲龄践阼,江陵秉政,综核名实,国势几于富强。继乃因循牵制,
晏处深宫,纲纪废弛,君臣否隔。于是小人好权趋利者驰骛追逐,与名节之士为
仇雠,门户纷然角立。驯至悊、愍,邪党滋蔓。在廷正类无深识远虑以折其机牙,
而不胜忿激,交相攻讦。以致人主蓄疑,贤奸杂用,溃败决裂,不可振救。故论
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岂不谅欤。光宗潜德久彰,海内属望,而嗣服一月,
天不假年,措施未展,三案构争,党祸益炽,可哀也夫!
——“明之亡,实亡于神宗”,是《明史》中争议较大的句子,也是明粉攻击较多的句子。这里必须指出:首先,这一说法不是清朝史官首先提出的,当时已经有很多“论者”这么认为,包括大量的明朝遗民;其次,这一说法并未否定神宗初年的国势富强,只是痛惜于神宗后期的政治溃败而已。光宗在位极短,史官对其以惋惜为主,主要还是痛斥朋党为祸。无论明朝晚期的朋党属于什么性质,朋党纷争对明朝灭亡的“贡献”是极大的,这一点不容否认,所以说史官的评价没有大的问题。
熹宗:
赞曰:明自世宗而后,纲纪日以陵夷,神宗末年,废坏极矣。虽有刚明英武
之君,已难复振。而重以帝之庸懦,妇寺窃柄,滥赏淫刑,忠良惨祸,亿兆离心,
虽欲不亡,何可得哉。
——这段评价似乎有点偏颇,因为魏忠贤掌权虽然杀害无辜,但对朝政的控制是得力的,不像后来的庄烈虽然想乾纲独断却谋略不足,最终无可收拾。如果魏忠贤长期执政,明朝能够稳定下来也未可知。清朝史官站在士大夫的立场上攻击宦官专权,是符合儒家思想的,不属于故意抹黑。
庄烈帝(思宗、毅宗、威宗、怀宗):
赞曰: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
想望治平。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埸则将骄卒惰。兵荒
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
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
事。乃复信任宦官,布列要地,举措失当,制置乖方。祚讫运移,身罹祸变,岂
非气数使然哉。迨至大命有归,妖氛尽扫,而帝得加谥建陵,典礼优厚。是则圣
朝盛德,度越千古,亦可以知帝之蒙难而不辱其身,为亡国之义烈矣。
——明朝虽然已经腐败之至,但在短短十七年内灭亡,庄烈要负较大责任。清朝史官赞扬庄烈本人的勤奋和志向,将过错主要推给臣僚和宦官,并加以“气数使然”的迷信思想。最后鼓吹清朝的功德,极不客观,但也没有办法。对比历朝史书对亡国之君的记载,庄烈的论赞已经够给面子了。
综上所述:从《明史》的本纪论赞中,我们看不出多少清朝史官“刻意抹黑明朝”的例子,尤其是对明朝前期帝王大多极尽歌颂之能事,后期的则是以痛惜和回护为主,主要谴责朋党、宦官和女祸。事实上,《明史》修成之后,时人的主流观点是史官对明朝皇帝过于护短,没有充分揭露其缺点云云,但考虑到政治正确的原则,在本纪中仍然以歌功颂德为主,没有加以修改。一些争议较大的言论,如“太祖、成祖而外,可称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明之亡,实亡于神宗”,“虽欲不亡,何可得哉”等等,其实并不是清朝官方首先提出的,明朝遗民的著作中对明亡的原因有深刻反省,大部分攻击的矛头也是指向神宗、熹宗。对于太祖、成祖、仁宗、宣宗、孝宗之外的君主,批评之辞其实也不多,英宗、代宗、穆宗、光宗还是以褒扬为主,宪宗、世宗、神宗是褒贬参半,庄烈是以怜惜为主,真正攻击较重的只有武宗、熹宗,这些都是明朝就已经确定的共识。当然,整部《明史》的态度如何,需要一点一点的甄别,但是至少从本纪部分看,清朝史官充分肯定了大部分明朝皇帝的“圣德神功”,给予高度评价,没有什么抹黑或刻意歪曲的影子。
[create_time]2016-08-31 19:33:40[/create_time]2016-09-15 18:20:03[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7[alue_good]小三毛在哪[uname]https://gips0.baidu.com/it/u=3158103596,1909888259&fm=3012&app=3012&autime=1688506948&size=b200,200[avatar]TA获得超过720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247[view_count]
蓝玉被朱元璋剥皮实草传示天下,最后蓝玉人皮到哪里去了?
朱元璋将蓝玉的皮送给了他儿媳妇,等同于他的女儿,最后又被蓝玉的女婿蜀王朱椿给请求回去了。都是开国皇帝在建国之后,都会杀一些开国功臣。好像历史上的开国皇帝大多都是如此。汉朝的刘邦也是如此,明朝的朱元璋也是如此。蓝玉此人能力极高,在整个朱元璋的阵容里可以排的上前五。战功仅次于徐达与常遇春。蓝玉籍贯安徽定远人,他是开平王常遇春的媳妇的弟弟。蓝玉其实刚开始是跟着自己姐夫常遇春效力的。蓝玉这个人勇猛过人,而且面临敌人更是勇敢。行军打战也是把好手,基本上百战百胜。常遇春觉得自己小舅子很猛,就常常在朱元璋面前夸奖蓝玉。蓝玉本来也战功显赫,到了后来也是拜将封侯,而且他的女儿都被封为了蜀王妃。而且特别在徐达和常遇春死后。朝中的军事能力就属他最为突出,当时大明朝也需要他,以至于他自己也开始有点膨胀行为上也过于招摇。比如在家中收养上千人的义子,并有大量的仆人。这样的事朱元璋能不注意他吗?朱元璋肯定也是心中自然不悦,但是当时也确实需要蓝玉。后来由于北元残部侵略明朝边境,于是朱元璋便派蓝玉镇压,蓝玉的能力也确实强大,生擒了北元王以及他的王妃一干人等。但是蓝玉由于自己战功赫赫,也就越来越嚣张了。特别是在太子朱标死后,本来蓝玉是以后朱标继位的辅臣,但是朱标一死。蓝玉的定位就瞬间尴尬,他拥兵自重,朱元璋觉得他威胁巨大。所以便以谋反罪将他定罪,以剥皮食草处置他。
[create_time]2019-09-18 10:22:35[/create_time]2019-10-01 00:00:00[finished_time]9[reply_count]18[alue_good]情怀多变卦[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701cd02e8e4e493d853a3c9057393a25.jpeg[avatar]程序员,中国电信[slogan]你有你的观点 我有我的想法[intro]7753[view_count]朱元璋把蓝玉剥皮后,将人皮放在哪儿了?
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朱元璋将蓝玉的人皮交给天下人传看最后消失了,第二种是被蓝玉的女婿带回了府上供着,朱元璋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警示其他人,蓝玉案是洪武四案之一涉及人数超过两万,甚至有夸张说法是朱元璋杀了蓝玉家两万人,当然这些人不可能都是蓝玉的家人最多是党羽,但是这能证明蓝玉案涉及人数之多,至于朱元璋杀蓝玉具体说一下。一、嚣张跋扈的蓝玉蓝玉是朱元璋的一大功臣, 可以说最后的元朝就是被蓝玉毁灭的,但是随着蓝玉的功劳越来越多来他就开始越嚣张跋扈起来,蓝玉不尊重朱元璋的事情发生过很多次,在当时最有名的事情是蓝玉和一个城的守门官发生了冲突结果蓝玉就直接带领军队攻破了城门,这在当时就可以判蓝玉一个谋反的罪名了,虽然说朱元璋后来忍了下来但是朱元璋的脾气终究是有限的,最后在蓝玉的不断挑衅下才算是忍无可忍。二、受不了财富的诱惑帮朱元璋打天下的那一帮开国功臣大部分都是草根出身,在明朝建立之后这一些草根出身的人可以说受到了非常大的奖赏, 按照道理来说这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但是这些草根出身的人不少都受不了财富的诱感想要更多的财富,所以说开始了大面积的贪污。三、嫉恶如仇的朱元璋同样出身于草根的朱元璋却是相当的嫉恶如仇,因为朱元璋在年幼时就是个地主家的佃户,朱元璋父亲死的时候还一直受到地主家的剥削,有些“仇富”心理的朱元璋碰上大面积贪污自然不会手软,于是朱元璋才开始了他的大清扫活动,其实不仅仅是蓝玉包括前面的空印案、郭桓案都是因为这个原因,可惜的是蓝玉不懂得收敛。
[create_time]2020-03-27 09:31:51[/create_time]2020-04-10 18:44:52[finished_time]5[reply_count]0[alue_good]雪林文化[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user/540c3de64f0a64d142bc19bdc0f2db3d.jpeg[avatar]学生[slogan]讲点自己知道的,说点自己明白的。[intro]434[view_count]有评论唐太宗李世民的文言文吗
《新唐书》评价
李世民画像
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禹有天下,传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兴之业。汤有天下,传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号称三宗。武王有天下,传三十六王,而成、康之治与宣之功,其余无所称焉。虽《诗》《书》所载,时有阙略,然三代千有七百余年,传七十余君,其卓然著见于后世者,此六七君而已。呜呼,可谓难得也!
《旧唐书》评价
史臣曰:臣观文皇帝发迹多奇,聪明神武。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所以屈突、尉迟,由仇敌而愿倾心膂;马周、刘洎,自疏远而卒委钧衡。终平泰阶,谅由斯道。尝试论之:础润云兴,虫鸣螽跃。虽尧、舜之圣,不能用檮杌、穷奇而治平;伊、吕之贤,不能为夏桀、殷辛而昌盛。君臣之际,遭遇斯难,以至抉目剖心,虫流筋擢,良由遭值之异也。以房、魏之智,不逾于丘、轲,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时也。况周发、周成之世袭,我有遗妍;较汉文、汉武之恢弘,彼多惭德。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吴兢在《贞观政要·序》中说:“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之有也。” 《贞观政要》集论的撰者元朝的戈直说:“夫太宗之於正心修身之道,齐家明伦之方,诚有愧於二帝三王之事矣。然其屈己而纳谏,任贤而使能,恭俭而节用,宽厚而爱民,亦三代而下,绝无而仅有者也。后之人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岂不交有所益乎!”这里所说,太宗在正心修身,齐家明伦方面,有愧于二帝三王之事,主要是指太宗与其兄李建成的皇位之争。 明宪宗在命儒臣订正重刊《贞观政要》时写道:“太宗在唐为一代英明之君,其济世康民,伟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于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纯也。”
争议评价
我们都知道,李世民也是人,人无完人,是人就有错误。贞观后期,唐太宗开始有了一些变化,先从纳谏开始体现出来。贞观十年(636年),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这是唐太宗走向一些错误的开始。 一是征伐高句丽,这个被某些人认为是错误的举动,但是,就当时形势来看,此征是必要的和需要的。第一,发动战争的责任是高句丽,高句丽悍然进攻唐朝附庸国新罗挑起战端,为了维护权威,唐需要发动战争来保护自己的附属国的利益。第二,战争中,唐军是正义和人性的,这也是保证唐军损失非常小的一个外在条件,在唐军攻占的城池中,均拥护唐军。但是由于为了保持正义性和人性化,导致偏求稳,而使战期拉长。第三,唐军的撤退和后续战争,充分体现了李世民的胸怀和高超的战略思想,唐军以2000人的损失消灭高句丽四万人,千古罕见。撤退之时,敌将城墙跪拜,也实属罕见。唐军后期的军事骚扰和政治封锁,使高句丽的实力每况愈下,最终高宗消灭高句丽。
名人评价
吴澄:“三代以后享国之久,唯汉与唐。”“太宗卓然而为唐三宗之冠。” 郭思贞:“二帝三王之治,后世莫能及者,顺人之道,尽乎仁义也。唐太宗以英武之资,克敌人如拉朽,所向无前……二帝三王之治,特由此而推之耳。” 戈直:“至于后世之君,莫不列之讲读,形之论议,景仰而效法焉。夫二帝三王之事尚矣,两汉之贤君六七作,何贞观之政独赫然耳目之间哉?”“然屈己以纳谏,任贤而使能,恭俭而节用,宽厚而爱民,亦三代以下,绝无而仅有者也。后人之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岂不交有所益乎?” 浚仪国史修文志:“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以来,未之有也。” 欧阳修:“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 日本的清和天皇也给自己起了一个贞观年号(859-877)。 吕祖谦评价唐太宗:“当时之治,不唯贞观而已,虽并隆于尧、舜可也。” 胡寅:“两汉盛时,太宗所可及也。禹、汤、文、武之业,岂不在所希慕乎!” 范祖禹“治道在人主所力行耳,孰不可为太宗乎?及其成功,复归于下,此前世帝王之所不及也。”曾巩:“法度之行,礼乐之盛,田畴之制,详序之教,拟之先王未备也;躬亲行阵之间,战必胜,攻必取,天下莫不以为武,而非先王之所尚也;四夷万古所不及以政者,莫不服从,天下莫不以为盛,而非先王之所务也。”(近人曾有学案争议,最后多方核实,此段是说太宗超越前王,而非不及) 司马光:“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盖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 后人评价唐初拨乱反正之功:“儒学之兴古昔未有,以夫子为先圣实始于太宗,遂为万世之定制庙祀遍天下,名物度数之详,字义音释之备,毫分缕析,是后世有考。” 宋朝诗人范成:汝不及生在贞观中,粟米数钱无兵戍! 苏辙:唐太宗之贤,自西汉以来,一人而已。任贤使能,将相莫非其人,恭俭节用,天下几至刑措。自三代以下,未见其比也。 理学家真德秀赞:“后世人主好学者莫如唐太宗,贞观之规模不可以不复。” 明季历代论书汇编,有评价唐太宗:“君人之大德有三:一曰谦虚纳谏,二曰知人善任,三曰恭俭爱民,后世人君之德未有过焉者也……后世制度之美,莫能加也……至精至妙,后世人才之盛莫能及也……” 格鲁塞:“由于唐太宗的丰功伟绩,一个不可预知的中国,一个英雄史诗的中国,在令人惊奇的亚洲出现了……现在汉族人征服了游牧部落,并改写了几千年来一直延续着的文明史。”-------(草原帝国) 柏杨:李世民大帝是中国最杰出的英明君主之一,他用他高度的智慧,殷勤而小心地治理他的帝国,不久就为中国开创了一百三十年之久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自从盘古开天辟地,李世民大帝是中国帝王中最初一个被中国人真心称颂崇拜的人物,固由于他的勋业,也由于他本身的美德。他治理国家的一言一行,成为以后所有帝王的规范。---------------《中国人史纲》!! 李敖又说:唐太宗是历史上最有“奇情”气质的英雄人物,柔情侠骨,一应俱全。在打天下的政治斗争中,当然他有和人一样的霹雳手段,但在这些政治性的“俗情”以外,他有许多“奇情”,使江山多彩,为人类增辉。 剑桥隋唐史对唐太宗的评价:虽然太宗的统治以低调告终,但它是唐代的第一个鼎盛时期,而且在某些方面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是无与伦比的。他留给他的继承者一笔庞大的遗产:合理和高效能的行政机构、繁荣的经济及广大的国土。虽然他在高丽的失败投下了阴影,但在一定程度上全国出现了自汉朝全盛时期以来所没有的兴旺景象,一个充满自信的、安定的和繁荣的局面。显然,太宗时代的清平之治一定会使那些在他死后的不稳定的甚至危险的年代中继续供职的官员们产生深沉的追思。 随着时间的流逝,太宗的威信和荣誉也随之增长。对后世的中国文人来说,太宗代表了一个文治武功理想地结合起来的盛世:国家由一个精力充沛但聪明而谨慎的皇帝治理,他牢固地掌握着他的帝国,同时又一贯谦虚耐心地听取群臣——这些大臣本人也都是卓越的人物——的意见。太宗的施政作风之所以被人推崇,不仅由于它的成就,而且由于它接近儒家的纳谏爱民为治国之本这一理想,另外还由于它表现了君臣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
[create_time]2011-08-11 10:35:54[/create_time]2011-09-13 18:39:13[finished_time]3[reply_count]1[alue_good]dfk19970910[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74b5c31f.RK_gjgf94CTu_vGCyjER1w.jpg?time=3006&tieba_portrait_time=3006[avatar]TA获得超过8217个赞[slogan]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intro]1756[view_count]
读一篇关于唐太宗的文言文,怎样看待唐太宗?
【史学评价】
《新唐书》:
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禹有天下,传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兴之业。汤有天下,传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号称三宗。武王有天下,传三十六王,而成、康之治与宣之功,其余无所称焉。虽《诗》《书》所载,时有阙略,然三代千有七百余年,传七十余君,其卓然著见于后世者,此六七君而已。呜呼,可谓难得也!
《旧唐书》评价:
史臣曰:臣观文皇帝发迹多奇,聪明神武。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所以屈突、尉迟,由仇敌而愿倾心膂;马周、刘洎,自疏远而卒委钧衡。终平泰阶,谅由斯道。尝试论之:础润云兴,虫鸣螽跃。虽尧、舜之圣,不能用檮杌、穷奇而治平;伊、吕之贤,不能为夏桀、殷辛而昌盛。君臣之际,遭遇斯难,以至抉目剖心,虫流筋擢,良由遭值之异也。以房、魏之智,不逾于丘、轲,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时也。况周发、周成之世袭,我有遗妍;较汉文、汉武之恢弘,彼多惭德。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吴兢在《贞观政要·序》中说:“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之有也。”
《贞观政要》集论的撰者元朝的戈直说:“夫太宗之於正心修身之道,齐家明伦之方,诚有愧於二帝三王之事矣。然其屈己而纳谏,任贤而使能,恭俭而节用,宽厚而爱民,亦三代而下,绝无而仅有者也。后之人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岂不交有所益乎!”这里所说,太宗在正心修身,齐家明伦方面,有愧於二帝三王之事,主要是指太宗与其兄李建成的皇位之争。
明宪宗在命儒臣订正重刊《贞观政要》时写道:“太宗在唐为一代英明之君,其济世康民,伟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於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纯也。”
【丰功伟绩】
1 他不拘一格的用人,对人材的使用及领导达到了极高的境遇;
2 他独具慧眼,看到了个人力量的不足,充分认识到君王如石、良臣如匠,方有美玉问世,对大臣的各项进步之言豁达的予以采纳;
3 不独断专行、初步确立了三权分立、互相监督的政治管理制度,规定法令甚至包括自己(影响国家政策的那一部分)旨意需门下省审查副署后方可生效发布,保证了政策的可行性、及时发现并纠正。杜绝了不良政策对国家及人民的违害与影响;
4 认识到人命至重、不可妄杀的法政政策,规定死刑需三复奏(外地五复奏)复审批准后方可行刑,这就不难认人们想起贞观四年(630)全国判死刑才29人、贞观六年(632)全国死刑犯290人,太宗审查时令全部290人回家团年、待来年秋收后回来复刑,结果290人均准时到来、无一人逃亡。
5 太宗朝武功之盛,除高丽战争上没有取得战略胜利外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突厥、吐谷浑、高昌、安西四镇、漠北薛延陀等),这与当时的国力、军队战斗力、整体战略、用人选将与配合默契、过程协调一致等重要因素是分不开的,因此在中华历史上的名将名相中,贞观朝占有相当的比例,在中华军事史上,贞观朝的战例也多被引用;
6 气吞天下的“天可汗”气质,李世民多次以少吓多,经典之役就是在渭水单骑吓退突厥10万精骑,就对比宋真宗在寇准一再坚持和请求下才勉强在大军护卫下到达澶州南城,而又要战战兢兢的马上要回去是何等的天壤之别啊!
7 胸怀大局、四海一统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太宗朝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四海之内只要知道中国的均努力内附,以唐为荣,乐不思蜀,他们不但同唐人一样可以自由自在的生存,还可以做官,著名的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思摩、执思失力、契芯何力、黑齿常之、乃至后世的高仙芝、李光弼等都为唐朝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他们身上正好反映出李世民民族政策的光辉,现在的唐人、唐人街也正时那时繁荣富强、威甲四海、文礼之邦的生动写照;
8 完善科举制度、大力兴办学校、重视教育活动、普及官吏选聘、当时的国子学、太学之盛、地方也有不少学校,如此才不难想起当时的教化呢,同时当时的科举也规范化、考选公平,以进士科最为杰出,如此才有太宗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喜言“天下英雄、入朕彀夷”,唐朝的教育及科举为政治上提供优秀人才同文化精髓——唐诗及经济发展做出杰出贡献;
9 工书法、富文词,太宗皇帝个人修养及天赋极高,在书法同文词上也颇有名气,在他大力宏扬和鼓励支持下,才有唐代书法、文学、艺术之盛;
10 倡导廉政、节俭、朴素、重视农田水利,太宗朝在廉政建设方面是相当成功的,他并没有像朱元璋一样严惩贪官污吏,而是建立一个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的中央领导班子、重视地方长官选举,当时朝廷中不少卿相家境贫困,温彦博、戴胄、于志宁、魏征、张玄素等等,再加上良好风气的宣传和行政监督,及时预防了官员犯错,因此当时的官员相当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太宗皇帝也比较注意节俭,不滥用民力、注意与民休息,当时社会形成了一种朴素求实的作风;太宗皇帝也相当重视农业,京官外巡回京太宗先问及此事,因太子冠礼与农时违背而更改;
11 由于社会安定,商业经济得到发展,全国新兴了许多商业城市,城市业有相当的发展,广州、杭州、扬州、成都、江陵、凉州等城市经济发展相当迅猛,长安同洛阳作为世界经济大都会就不言而喻了,这为封建经济登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 对玄奘佛学的支持同西游的肯定,打通并维护河西走廊-丝绸之路及东联新罗、日本,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文成公主下嫁吐蕃,使吐蕃从奴隶制社会迈入封建社会,开发并促进了西藏的发展;
综上所述,唐太宗李世民不愧为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文学家、书法家、卓越的领袖、影响中华乃至世界进程的杰出人物,他为中华民族同人民做出了杰出贡献,留下了辉耀千古的丰功伟业及精神财富,因此受到人们的崇敬;也正如筑东阳先生所说“他是继孔子之后中国数一数二的伟人”。
[create_time]2009-01-16 21:35:18[/create_time]2009-01-29 22:05:56[finished_time]4[reply_count]0[alue_good]百度网友a4966f594[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403b2c57.EgUzSK4PPv1M9oBuyIyK2A.jpg?time=2900&tieba_portrait_time=2900[avatar]TA获得超过9905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785[view_count]
传世陈沧和天下酒哪里能买茅台?镇酱香型白酒
传世陈沧和天下酒哪里能买,酒刚子小酒馆就能买呀,前几天才买了几箱用来公司招待客人。传世陈沧和天下酒是一款很不错的茅台?镇酱香型白酒,出自于茅台酒厂国酒大师郑义兴家族,适合中大型企业商务招待用酒、以及具有高格调高品味的商务人士享用。
[create_time]2020-09-17 17:19:41[/create_time]2020-09-17 21:40:43[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残四鸦5[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f0fafea9.0kUPrxrSQK4CKy8aN-qqBg.jpg?time=4275&tieba_portrait_time=4275[avatar]超过12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41[view_count]
为何说赵普是北宋初期的宰相中比较特殊的一位?
在北宋初期的宰相中,赵普是比较特殊的一位,除了和开国皇帝赵匡胤关系特殊外,还和赵氏皇族的其他成员打得火热,皇室的核心机密,别人掺和不得,赵普却可以掺和,尤其深得赵氏兄弟的老娘昭宪太后的青睐。说起老太太青睐赵普,也是有原由的:这件事发生在后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春天,周世宗御驾亲征向南唐大举进攻,夜半时分,马军副指挥使赵弘殷(赵匡胤之父)率领着一支人马,来到了滁州清流关城下,传呼开门,想要入城休息。城上的守将正是他的儿子、刚刚被世宗皇帝提拔为殿前都虞侯兼领严州刺史的赵匡胤。战事突变,赵匡胤必须马上率军出发,可老爷子却歪在了床上,于是,赵匡胤便把分配到身边没几天的军事推官赵普留下来,替他照顾生病的老爷子。然而,赵普正是凭借着这段经历,得到了赵老爷子的信赖。从此赵普被赵氏家族当做族人看待,从小小的军事推官升任赵匡胤身边的节度掌书记(略相当于大军区的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并最终成为大宋开国皇帝身边最重要的谋臣。赵普是“金匮之盟”的三个当事人之一,昭宪太后之所以把皇室的核心机密宣示于他,自然是出于对他的充分信任,主要目的是想要他在其中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果然老太太指定的赵光义。然而,赵光义却没能学习兄长赵匡胤的好榜样,遵照盟誓把政权的接力棒递到赵廷美手中。这其中,赵普起了相当关键的作用,扮演了一个极不厚道的角色。
[create_time]2019-08-25 13:58:09[/create_time]2019-09-09 00:00:00[finished_time]10[reply_count]0[alue_good]我姓空山5[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2d840341.SLE0AuQ20ttBib7hNlX5zA.jpg?time=6915&tieba_portrait_time=6915[avatar]TA获得超过7167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43[view_count]从赵普传看宋太祖其人
《宋史》是由元朝组织南宋遗民,根据宋代的国史、实录、日历等宋朝史官的原始记述编纂的,虽有粗陋,但仍很有价值。
《宋史》卷二百五十六之列传第十五为《赵普传》。赵普是北宋开国元勋,相当于西汉的萧何、明朝的刘基,为宋太祖建立北宋并延续立下汗马功劳。
《宋史赵普传》中,正面说,宋太祖知人善任、从谏如流、用人不疑、体恤臣民、性格豁达、能谋善断,不愧为一代明主,开国圣君。
[create_time]2016-05-02 22:25:24[/create_time]2016-05-13 21:28:26[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3[alue_good]真空妙有见自性[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f5e63a7c.Hus-5Q70u64XV4Wwh2LfgA.jpg?time=6835&tieba_portrait_time=6835[avatar]TA获得超过2470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66[view_count]
朱祁镇是明君还是昏君?
朱祁镇是昏君。朱祁镇是一个典型的昏君,宠信太监王振,胡作非为,把朝政弄得一片黑暗,甚至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仓促北伐,还带去了一大半的朝堂重臣,结果战败后导致大明损失巨大,这个责任他是很难推却的。朱祁镇并非是一个优秀的帝王,关于他的历史评价大多都是负面的,这主要是因为他所犯下的错误实在太严重,以至于后来无论多么努力都无法掩盖这些过失。人物经历:明英宗朱祁镇是宣宗的嫡长子,所以自然而然地被立为太子了,但是明宣宗英年早逝,所以仅有九岁的朱祁镇仓促继位。即使他复出为帝,还是为了私怨杀少保于谦、名将范广,迫害景泰帝时期的忠良,重用奸臣,导致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所以整体上来说,明英宗两次为帝,并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命令明军炮轰蒙古大军,说好听的是为了打跑蒙古军队,说句不好听的就是想弑君。自己当政了,没有第一时间弄死他,也是对他的恩典。
[create_time]2022-01-25 16:44:28[/create_time]2022-02-05 10:29:02[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36[alue_good]喜欢娱乐的小朋友吖[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d0610bfe.7icR1WW0Ly9x3Z4idBUlXQ.jpg?time=3083&tieba_portrait_time=3083[avatar]TA获得超过2503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2002[view_count]大明天子朱祁镇是明君还是昏君?
在看了正史和一些研究历史的学家的文章来看。
朱祁镇算是实打实的明君, 说他是昏君的基本都是于谦的死忠粉,被一名奸臣蒙蔽了而已。
首先朱祁镇九岁登基,对比一下八岁登基的康熙,会发现,康熙直接获得皇权,太祖母孝庄是辅政,只是被一个鳌拜压着,最后生擒鳌拜。
但是朱祁镇一出手的牌自己就没办法打,因为他的太祖母诚孝张皇后,把持朝政,虽然用了三杨,但是把朱祁镇当作了傀儡,一切事物全都不让朱祁镇处理。
整整九年的傀儡,让朱祁镇什么作为都没有,还要给他太祖母背锅,关键是诚孝张皇后不是鳌拜,怎么办?难道杀了?想想谁能去杀了自己祖奶奶?
到了十八岁,终于临朝了,结果孙太后又来政权,官员们都听孙太后的,在官员眼里朱祁镇就是一个小屁孩,不管不理,要做什么,下什么圣旨,都被大臣们否认,怼回来,唯有太监能言听计从,还被说是宠信宦官。
第三年就来了瓦剌,这时候为了能够让大臣们看到自己能力,必须御驾亲征,这是正确的抉择,不然永远不能翻身。
只可惜这时候的大明军队,所谓的精英就是类似现在的国足,早就烂了,因为蛐蛐皇帝的结果。
紧接着就被诬陷,本只有不到二十万的国足明君,被说成是五十万,然后就是要去镀金的那些勋贵孩子大多在队伍里,最终因为兵分三路,最终留给朱祁镇的就是七万残兵,包括伙夫,马夫,还有一些新兵和那些要来镀金的,不过最后大多数还是被俘虏了。
而这时候孙太后让朱祁钰登基,又需要自己的贴心大臣,就推出了于谦,而北京保卫战,大臣们都看出来要给于谦镀金。
没有于谦,大明也不能灭,真正的实力都在那些将军手里,保护北京轻而易举,于谦就算一句话不说,北京也没事!
之后于谦就镀金了,在孙太后和朱祁钰的提拔下,是两人之下万人之上。
但是朱祁镇明君的能力发挥了,他也被当作奴隶干过活,只是那时候他还是皇帝,直到朱祁钰登基,他才看透人生,这时候一代明君才真正的醒来。
他的社交能力,差点让瓦剌归大明了,最后签下和平协议,这可是以一人之力,还是一切结束之后,这个能力就是明君才有的。
然后回到大明就是八年的所谓太上皇,完全就是一个囚徒。
于谦为什么必须要死,因为于谦在朱祁钰期间得罪了全大明的大臣,如果不是孙太后和朱祁钰照着,早死八百遍了。
不杀于谦,群臣不服,孙太后见于谦死了,自己提拔的大臣,也就是自己的根基被杀了,她能不难受吗?之后就没有能力控制朱祁镇了。
至于说刽子手自杀,这事估计是野史或者是其他原因,不过不可信。
而后八年的朱祁镇可以说是明君典范,对百姓减轻赋税,对灾民救济迅速得当,而且被誉为四朝赈灾第一帝。
这时候还是工作狂,可以说批改奏折劳累身体,还减少了国宴次数,还要求不允许在添加刑具,坏了的也就扔了。
最后死的时候还有取消殉葬,而且只活到三十八岁,如果不是勤政为民累的,就是有人毒害。
或者说,傀儡结束的三年是昏君,但是后八年是妥妥的明君!如果这样的人不是明君,难道残害百姓,增加赋税,建立豹房,痴迷炼丹,搜刮金子,只知道木工的算是明君?
[create_time]2023-06-05 22:48:55[/create_time]2020-01-31 10:55:08[finished_time]15[reply_count]3[alue_good]晓伟心理咨询[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3b6ff0d9.kLwHZeocFrSc9DqkFLMhsQ.jpg?time=2913&tieba_portrait_time=2913[avatar]TA获得超过926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3687[view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