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

时间:2024-08-04 15:46:53编辑:花茶君

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有什么区别?

一、名称来源不同1、鄂伦春族鄂伦春这一族称,在1640年4月28 日(崇德五年三月丑)是以“俄尔吞”出现的。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以后,文献中多次出现“俄罗春”、“鄂罗春”、“鄂伦春”等不同写法。从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十月始,“鄂伦春”才作为统一的族称固定下来。“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即“使用驯鹿的人们”。2、鄂温克族“鄂温克”,是鄂温克族的民族自称,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历史上,由于居住地域的关系,鄂温克人对大兴安岭一带的大山林,包括外兴安岭至阿玛扎尔河、勒拿河上游等地域统称“额格都乌日”或“额格登”(鄂温克语意“大山”)。另外还有一种说法:“鄂温克”的意思是“下山的人们”或“住在南山坡的人们”。由于历史上的迁徙而形成的居住地域的不同,不同地区的鄂温克人曾被其他民族分别称为“索伦”、“通古斯”和“雅库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经过调查了解,根据鄂温克族人民的意愿,统一称为鄂温克族,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二、人口分布不同1、鄂伦春族鄂伦春族分布的地域,分为17世纪中叶以前和以后两个时期。17世纪中叶前,主要分布在贝加尔湖以东,黑龙江以北,直到库页岛的广大地区。17世纪40年代,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鄂伦春人逐渐南迁到黑龙江南岸大、小兴安岭地区,分别在呼玛尔河流域,逊河、沾河、乌云河、嘉荫河流域,阿里河流域,多布库尔河流域和托河流域五个流域过着游猎生活 。2、鄂温克族鄂温克族是跨越中国、俄罗斯居住的跨界民族。在俄罗斯境内曾被称为通古斯人,现定名为埃文基族,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亚地区。中国鄂温克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鄂温克族自治旗。其他散居在陈巴尔虎旗、额尔古纳左旗、莫力达瓦旗、阿荣旗、扎兰屯市和黑龙江省讷河县等地。多与蒙古、达斡尔、汉、鄂伦春等民族交错杂居 。三、文化习俗不同1、鄂伦春族使用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语。鄂伦春族信仰具有自然属性和万物有灵观念的萨满教。鄂伦春族人的服饰也充分显示了狩猎民族的特色。鄂伦春妇女加工的狍皮结实、柔软、轻便,形式多半为右偏襟长袍,身上装饰“弓剪形”、“鹿角形”、“云卷形”等图案,既美观又结实。鄂伦春族的狍头帽,戴上去很像一个狍子头,既生动又逼真,而且很保暖,非常精巧别致 。2、鄂温克族在日常生活中,鄂温克人多数使用本民族语言,使用人口2万多。没有本民族的文字,牧区通用蒙古文、汉文,农业区和林区通用汉文。鄂温克族的传统服装以皮制为多。用狍皮、(犭+罕)皮、鹿皮、羊皮等制作冬季长袍、裤子、套裤、靴子、帽子、手套、袜子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鄂伦春族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鄂温克族

[create_time]2022-08-24 09:32:53[/create_time]2022-08-30 07:34:17[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ZZ聊科技[uname]https://gips0.baidu.com/it/u=2363015984,716495138&fm=3012&app=3012&autime=1689177896&size=b200,200[avatar]世界很大,慢慢探索[slogan]我思故我在,我在哪里[intro]3459[view_count]

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有哪些异同?

这两个民族在活动区域、信仰、习俗、甚至族名含义都大同小异,基本相同的。
鄂伦春族是中国东北部地区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是狩猎民族,因此他们的衣食住行及歌舞等方面都显示了狩猎民族特点 。
主要居住在大兴安岭山林地带,使用鄂伦春语,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没有文字 。
在长期的狩猎生产和社会实践中,鄂伦春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有口头创作、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等.
鄂温克族(俄语:Эвенки,旧称通古斯或索伦)是东北亚地区的一个民族,主要居住于俄罗斯西伯利亚以及中国内蒙古和黑龙江两省区,蒙古国也有少量分布。鄂温克是鄂温克族的民族自称,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 。
鄂温克民族的语言文化具有独特性,属阿尔泰语系之通古斯语族北语支,在日常生活中,鄂温克人多数使用本民族语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 。鄂温克牧民大多使用蒙古文,农民则广泛使用汉文 。
鄂温克人是从游牧发展到定居的,从事畜牧业生产方式的人群。他们的传统文化具有极大的丰富性,最为突出的是服饰文化知饮食文化 。


[create_time]2022-07-16 14:06:50[/create_time]2022-07-02 10:29:57[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hgdgxf8278[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90133be2.O_Z62rpRvqKrN9Fj0WPv7w.jpg?time=4096&tieba_portrait_time=4096[avatar]TA获得超过5.2万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507[view_count]

鄂伦春族简介

  鄂伦春族简介   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鄂伦春自治旗、扎兰屯市、莫力达瓦旗、阿荣旗,黑龙江省的塔河、呼玛、逊克、嘉荫县和黑河市。“ 鄂伦春” 一词有两种含义:“ 使用驯鹿的人” 和“ 山岭上的人” 。   鄂伦春民族有自已的语言,一般通用汉语文。信奉萨满教,崇拜自然物。   新中国成立前,鄂伦春族还处于原始社会,社会内部尚未形成社会分工,只有男女老少之间的自然分工。社会生产以集体狩猎为主,采集和捕鱼为辅。五十年代后,在 *** 的扶持下,鄂伦春人开始走出森林从事农耕和工业。   鄂伦春族历史   鄂伦春族是我国北方古老民族之一,“ 鄂伦春” 是民族自称,意为“ 山岭上的人” ,或“ 有驯鹿的人” 。鄂伦春人长期以狩猎生活为主,采集和捕鱼为辅。几乎所有的男子都是优秀的骑手和百发百中的射手,他们对各种野兽的习性和生话规律了如指掌,有丰富的狩猎经验。   最早生活在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西从贝加尔湖,东至库页岛的广阔地区,17 世纪中叶,沙俄入侵,鄂伦春人中的一部分,从黑龙江以北陆续南迁到大小兴安岭,现分布在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南木、黑龙江省十八站,白依那、黑河、逊克、嘉阴等地、人口已达6 千余人。20 世纪40 年代他们还是一个带有原始公社残余的游猎民族,猎获物在部族内平均分配,保存着一些原始社会共同消费和平均分配的习惯,老、弱、伤、残者不但分到一份,而且还要多一些。现在他们已经实现了定居的生活,告别了狩猎,成为森林和野生动物的保护者。鄂伦春人心灵手巧,能够利用桦树皮制作出精美的手工艺品---- 衣、鞋、盒、篓、桶、箱,甚至是轻巧的桦皮船。这些物品上有美丽的图案,轻巧耐用,精致大方。   鄂伦春族音乐   鄂伦春族约有三千多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族自治旗以及黑龙江省呼玛等县。他们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无本民族文字。鄂伦春信仰萨满教。   『扎恩达勒』是鄂伦春族采用一些固定曲调即兴演唱的歌曲。种类很多,风格多样。伴有口琴,手鼓所表演的转圈舞点缀了茫茫的大草原。   鄂伦春族礼仪   鄂伦春族很注重礼仪,尊老爱幼是传统。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必须让老者坐在正位,饮酒要由老人开杯,吃肉吃饭要等老人举刀动筷后,其他人才能动。   鄂伦春族好客,宾友光临,除好酒好肉接待外,客人临别之际,还要馈赠自家的土特产。鄂伦春族待客纯朴、诚恳,猎人驮肉归来,不管相识与否,只要你说想要一点肉,主人立即把猎刀交给你,从何部位割,割多少,都由客人自己动手,主人十分慷慨大方。   鄂伦春族庆节   每年腊月二十三和春节的早晨,鄂伦春族家庭都要拜火神,向篝火烧香,并扔进一块肉和洒下一杯酒,当客人来拜年时,也要先拜火,然后往火里扔一块肉和一杯酒(多由客人自带)。   鄂伦春族婚俗   鄂伦春族服饰   鄂伦春族均着宽肥大袍。因过去主要从事游猎,服饰多以鹿、豹、犴皮制作。领口、袖口、襟边、大袍开衩处均有刺绣、补花等装饰,常用云纹、鹿角纹等。戴犴皮帽,女帽顶用毡子,上缝各种装饰和彩穗;姑娘戴缀有珠子、贝壳、扣子等装饰的头带。男子出猎时,穿豹皮衣、皮裤,戴豹头皮帽,穿乌拉。现今日常已普遍着布衣、胶鞋,但出猎时仍多著皮衣。   服饰图案   服饰图案主要有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三种:   几何纹。数量最多,主要有圆点纹、三角纹、水波纹、浪花纹、半圆纹、单回纹、双回纹、丁字纹、方形纹、涡纹等。多半依个人需要大量组合,以产生新的图案节奏和旋律。   植物纹。数量居次,以叶子纹、树形纹、花草纹、花蕾纹等为主,其中南绰罗花纹样尤为突出,运用甚广。鄂伦春语「南绰罗花」意为「最美的花」,象征纯洁的爱情。多用于姑娘嫁妆的,以示爱情纯真幸福。花形呈「十」字架,以云卷变形纹表示。   动物纹。数量最少,主要有云卷蝴蝶纹、鹿形纹、鹿头云卷纹及马纹。还有借鉴他民族的纹样,如「寿」字纹等。   在长期的游猎生活中,鄂伦春人独具匠心,创造了极富民族特色的豹皮服饰文化。豹皮不仅经久耐磨,而且防寒性能极好。不同季节的豹皮,可以制作各种不同的衣着。如秋冬两季的豹皮毛长而密,   皮厚结实,防寒力强,适宜做冬装。夏季的豹皮毛质稀疏短小,适宜做春夏季的衣装。   鄂伦春族的服装以袍式为主,主要有皮袍、皮袄、皮裤、皮套裤、皮靴、皮袜、皮手套、皮坎肩、豹头皮帽等,最具特色的是豹头皮帽。   这种帽子用完整的豹子头皮制做而成。其方法是:将豹子头皮剥下、熟好,把眼圈的两个窟窿镶上黑皮子,再把两个耳朵割掉,用豹皮做两只假耳朵缝上,豹角照旧保留即可。这种帽子不仅保暖御寒,而且还是狩猎的极好伪装。据说如果不换上两只假耳朵,猎人在远处就会误认为是真豹子而出现误伤。   鄂伦春族饮食   过去一直以各种兽肉为主食,一般日食一、两餐,用餐时间也不固定。近年来,鄂伦春族的日常饮食多了许多米面品种,面包饺子也很常见。   鄂伦春族食肉面很广,除森林里各种野兽外,还捕食飞禽和河里的鱼类。食用最多见的是??肉,其次是犴肉,把犴鼻视为美味佳馔。   鄂伦春族的成年男子都好饮酒,所饮用的酒有两种,一种是马奶酒,用马奶、小米和稷子米放在一起,发酵一星期,然后用蒸酒器蒸,家家都能自酿;另一种是白酒,大都是由外地输入。   鄂伦春族建筑   “ 斜人柱” 是鄂伦春语,意为“ 木杆屋子” 。它是一种用二三十根五六米长的木杆和兽皮或桦树皮搭盖而成的很简陋的圆锥形房屋。斜人柱的搭建十分简单:先用几根顶端带枝杈、能够相互咬合的木杆支成一个倾斜度约6 0 度的圆锥形架子,然后将其他木杆均匀地搭在这几根主架之间,使之形成一个伞状的骨架。上面再覆盖上豹皮或桦树皮,一架夏可防雨,冬能御寒的“ 斜人柱” 就建成了。斜人柱的顶端要留有空隙,以便里面生火时通风出烟,又可采光。南侧或东南还要留出一个让人出进的门。斜人柱上的覆盖物要根据季节的更叠而变换。冬天气候寒冷,多用豹皮覆盖。一架斜人柱约需豹皮五六十张。到了春天,天气渐暖,就可以换盖桦树皮了。斜人柱多搭建在山坡的背风向阳处,而夏天则多搭在地势较高、通风凉爽的地方。   斜人柱结构简单,拆盖极为容易,所用原料几乎俯首即拾。它是鄂伦春族游猎生活的产物。定居以后,鄂伦春人大都已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或土木结构的房屋,这种较为原始的活动性住房只有在秋冬季外出狩猎时才偶尔搭建,用以栖身或暂避风寒。   鄂伦春族习俗   鄂伦春族很注重礼仪,尊老爱幼是传统。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必须让老者坐在正位,饮酒要由老人开杯,吃肉吃饭要等老人举刀动筷后,其他人才能动。   鄂伦春族好客,宾友光临,除好酒好肉接待外,客人临别之际,还要馈赠自家的土特产。鄂伦春族待客纯朴、诚恳,猎人驮肉归来,不管相识与否,只要你说想要一点肉,主人立即把猎刀交给你,从何部位割,割多少,都由客人自己动手,主人十分慷慨大方。   瑶族--禁忌   到瑶家做客,还要懂得当地的禁忌,否则会引起主人的反感。这些禁忌主要是:忌用脚踏火炉撑架;忌在火炉里烧有字的纸张;进入瑶家忌穿白鞋和戴白帽,因为象征丧事;忌坐门槛;穿草鞋不能上楼;不能坐主妇烧火的凳子;到木排上,忌“伞”,言及“雨伞”时,要说“雨遮”,因“伞”与“散”谐音;遇人伐木时,忌说“吃肉” 、“死”之类不祥之语等等。   崇拜盘王的瑶族过去普遍禁食狗肉;崇拜“密洛沱”的瑶族过去则禁食母猪肉和老鹰肉。湘西南辰溪县农历七月五日前禁食黄瓜。绝大部分瑶族禁食猫肉和蛇肉。有的地方产妇生产后头几天禁食猪油。瑶族祭神,一般用猪、鸡、鸭、蛋、鱼等食品,忌用狗、蛇、猫、蛙肉。   鄂伦春族宗教   鄂伦春族信奉萨满教。万物有灵的宗教观,导致鄂伦春人多神崇拜。鄂伦春人认为,自然界的山川树木,风雨雷电和日月星辰都存在着神灵。出猎时每遇到古树、高崖、洞窟都以为是山神“ 白那恰” 的栖地不敢喧哗,要叩首供肉,祈求平安丰收。鄂伦春敬畏熊,称熊为“ 雅亚” (祖父),“ 太贴” (祖母)或“ 阿玛哈” (舅舅),不直呼其名。


[create_time]2022-10-18 07:57:06[/create_time]2022-10-26 11:05:27[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濒危物种1718[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a10b6192.d3KLU23Bel2Of-Z1oa_bnA.jpg?time=4585&tieba_portrait_time=4585[avatar]TA获得超过1万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512[view_count]

鄂伦春族简介

鄂伦春自治旗的介绍 鄂伦春自治旗位于呼伦贝尔市东北部,大兴安岭南麓,嫩江西岸,东经121°55′~126°10′,北纬48°50′~51°25′之间。北与黑龙江省呼玛县以伊勒呼里山为界,东与黑龙江省嫩江县隔江相望,南与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阿荣旗接壤,西与根河市、牙克石市为邻。全旗总面积59800平方公里。是呼伦贝尔市面积最大的旗(市)。

鄂伦春族生活习惯的大概内容 朋友你好!鄂伦春族的物质生活极具特色。除食肉、衣皮外,过去的住所“仙人住”亦是狩猎文化的一种创造。“仙人柱”形同半张开的雨伞,由30多根树杆塔成,外面夏季覆盖桦皮,冬季覆盖兽皮,可很快塔成,可随时拆卸。“仙人柱”入门正对面的上方和左右两侧,专供人们坐卧,但有严格的规定。“仙人柱”中央终日燃烧着篝火,用以熟食和取暖。“仙人柱”后面的树杆上悬挂着盛有神象的桦皮盒子,一般不准妇女接触。
鄂伦春族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实行严格的氏族外婚,各互相通婚的氏族成员之间,大多亲上加亲。家庭中男女地位不过分悬殊,唯财产继承权一般属于男子。一个家庭两代人共居的较多,如果人口过多,常常是长子结婚后在父母居处附近另立一“仙人柱”。妇女生育不得在原来的“仙人柱”内,须到远处设立产房,男人也不得入内接近,满月后才回家。以往,人死后一般行天葬(即风葬)。下山定居后,一般行土葬。
鄂伦春族妇女绝活是给猎手制作“密塔哈”(狍头帽子)。这帽子是用整狍子的头颅,去掉骨肉后,保留狍头上的毛、角、耳朵、鼻子和口,精心鞣制而成。戴上这种帽子可以诱惑猎物。鄂伦春人座森林、走森林、吃森林、穿森林。衣、食、住、行都来自大森林的赐予。
鄂伦春族迁到黑龙江南岸以来,马是主要的交通工具。1900年鄂伦春马队曾给入侵的沙俄侵略军以沉重打击。夏天,河流里以桦皮船作为交通工具。现在鄂伦春族居住的地区已通了火车、汽车,交通更加方便了。

鄂伦春族分部在什么地方、民族习惯有哪些简介50字 鄂伦春族介绍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 东北部的鄂伦春自治旗、扎兰 屯市、莫力达瓦旗、阿荣旗, 黑龙江省的塔河、呼玛、逊克、嘉荫县和黑河市。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 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鄂伦春族信奉萨满教,崇拜自然物,有自己的语言 ,无文字。其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 斯语支。

鄂伦春族现在有多少人口 鄂伦春族,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鄂伦春自治旗、扎兰屯市、莫力福瓦旗、阿荣旗,黑龙江省的塔河、呼玛、逊克、嘉荫县和黑河市。“鄂伦春”一词有两种含义:“使用驯鹿的人”和“山岭上的人”。鄂伦春民族有自己的语言,一般通用汉语文。信奉萨满教,崇拜自然物。新中国成立前,鄂伦春族还处于原始社会,社会内部尚未形成社会分工,只有男女老少之间的自然分工。社会生产以集体狩猎为主,采集和捕鱼为辅。五十年代后,在 *** 的扶持下,鄂伦春人开始走出森林从事农耕和工业。
鄂伦春族共有6900多人。他们有本民族的语言,没有文字,曾学习使用过满文,现在主要使用汉文。

中国民族的内容简介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本书综合介绍中国各民族的人口与分布、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各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教育、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等基本情况,并对56个民族逐一作以简介,包括各个民族的现有人口、分布地区、历史文化传统、民族服装、饮食习惯、宗教信仰、传统节日等内容。全书6.2万字,100幅插图,彩色印刷。

鄂伦春族怎么样 20世o70年代的鄂春族,I已有T多h化的A向。孝1年,m然是天葬,但s兼有棺屏;熊骨送葬qC地反映出F王Dv同r作榻忌c信仰物,一方面P於崇拜c超性,而崇拜的原因t在於可供信仰者食用。

介绍鄂伦春民族服装的作文 鄂伦春民族服装
鄂伦春族的服装为长袍式,狍皮“苏恩”(皮袍)样式讲究,大襟、袍边、袖口用浅色薄皮镶边,女式皮袍上绣花。因过去主要从事游猎,服饰多以鹿、狍、犴皮制作。领口、袖口、襟边、大袍开衩处均有刺绣、补花等装饰,常用云纹、鹿角纹等。去毛的狍皮衣是夏天的上装,冬季袍的下摆常镶上黑白相间的皮毛做装饰,有的镶上猞猁和狐狸皮领边,既耐磨又美观。为了便于骑马,狍皮衣都有开衩。纽扣早先用鹿、犴骨或硬木等制成。腰间男子扎皮带,妇女则扎各种不同颜色的布带。
“额勒开依”(皮裤)冬季是带毛的,是用冬天打的狍皮制成,春秋季穿的皮裤一般用秋天猎获的狍皮制成,夏天穿的皮裤无毛,多为皮板,膝部饰以图案绣花。
男子出猎时,穿狍皮衣、皮裤,戴狍头皮帽,穿乌拉。现今日常已普遍着布衣、胶鞋,但出猎时仍多着皮衣。
服饰图案主要有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三种:
几何纹,数量最多,主要有圆点纹、三角纹、水波纹、浪花纹、半圆纹、单回纹、双回纹、丁字纹、方形纹、涡纹等。多半依个人需要大量组合,以产生新的图案节奏和旋律。
植物纹,数量居次,以叶子纹、树形纹、花草纹、花蕾纹等为主,其中南绰罗花纹样尤为突出,运用甚广。鄂伦春语“南绰罗花”意为“最美的花”,象征纯洁的爱情。多用于姑娘嫁妆的,以示爱情纯真幸福。花形呈“十”字架,以云卷变形纹表示。
动物纹,数量最少,主要有云卷蝴蝶纹、鹿形纹、鹿头云卷纹及马纹。还有借鉴他民族的纹样,如“寿”字纹等。
鄂伦春族的皮帽
鄂伦春人头上戴的“密塔哈”(狍头帽)是用狍头皮原样缝制的,保留了狍角和双耳,眼珠部位嵌以黑皮。妇女多喜欢戴猞猁皮帽子,上缝各种装饰和彩穗;姑娘戴缀有珠子、贝壳、扣子等装饰的头带。制作时,把耳朵剁掉,换上狍皮缝制的假耳朵,把眼圈用黑皮子镶上,毛、角、鼻、嘴仍然保留,猎人戴在头上,不仅防寒,还可伪装自己,诱惑野兽。女帽镶有花边,顶端缀着红绿线穗。鄂伦春人的装饰和服饰染色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皮袍开衩处及手套上多喜欢用红、绿、黄色缝绣出色彩艳丽的花纹图案。年轻人穿用的衣服、裤子和手套,多用柞树煮水揉染成黄色。
鄂伦春族的鞋
鞋主要有三种:“奇哈米”、“奥劳其”、“温得”。“奇哈米”是用狍腿皮做儿、狍脖子皮做底的半高皮鞋。“奥劳其”是布儿皮底的,布是多层布缝制而成。“温得”是鹿腿皮做儿,鹿皮或皮做底,至膝的高皮靴。冬天,脚上常穿带毛的“道团安”(狍皮袜子)。
鄂伦春族的手套
“给巴黑”是鄂伦春族冬季戴的用狍皮缝制的五指手套,还有一种类似手闷子的叫“考呼路”。手套一般很讲究,边口多镶有灰鼠皮边和花边,手背上绣有各种花纹。“考呼路”一般很长,可以套在衣袖上,然后用皮条扎住。春秋季则戴皮板五指手套或皮巴掌。

鄂伦春族有那些风土人情 礼仪
鄂伦春人的礼仪是以敬老为中心的。主要礼节有屈膝请安和磕头两种。晚辈人见到长辈要用请安礼,平辈人见面也要互致请安礼问候。磕头礼在祈神祭祖、婚丧、节庆等庄重场合施行。鄂伦春人非常尊敬老人和长辈。晚辈人在长辈面前要毕恭毕敬,长幼有序,行为得体。出远门前和回来后都要向长辈请安。出门或狩猎中遇到长辈,在相距很远的地方下马,步行迎上去请安,待长辈人过去后才能骑马行路。鄂伦春人热情好客,以诚待人,招待必尽诚意。天晚则留客人住宿。鄂伦春族男女有别,男客人不能坐儿媳妇和姑娘的铺位,女客人也不能坐男人的铺位。鄂伦春人各个家庭间有互相拜访的礼节[1] 。
鄂伦春族的禁忌主要有生产禁忌、妇女禁忌、生活禁忌、自然禁忌、动物禁忌等等。比如,狩猎前不能说能打到多少猎物,否则什么都打不到;女人不许坐在“玛路”上;妇女不许铺熊皮;对熊不能称熊,而称“太贴”;不能用刀或铁器捣火,否则冲犯火神;年轻人不能叫长辈人的名字等[1] 。
婚俗
鄂伦春人传统的婚姻由父母包办,实行一夫一妻的氏族外婚制,还实行间接的交错从表婚,经过求婚、认亲、过彩礼和结婚等过程,彩礼以马匹为主。严禁氏族内婚或性行为。男女婚姻多由男方托媒人求婚,一般求三次才成,第三次尤为关键。求成后,商定认亲、过彩礼的日期。在认亲的日子,男方要留在女方家,时间20天至1个月不等。女方要给未来的新郎换上用黑皮子镶边的新衣服和红布坎肩(背面和肩头绣有云纹),未来的新娘要把头发梳成两个辫子缠在头上,这是订婚的标志。在结婚那天,新郎和伙伴们以赛马的形式进入女方住地,经过一系列的仪式后,新郎当晚住在新娘家。第二天新娘被接到新郎住地。新郎的帽子上带貂尾和4个绣花飘带,新娘头上戴着饰品,男女都佩带猎刀,新娘在拜天地时头上蒙着花布。现在的婚姻形式与汉族基本相同[1] 。
节日
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不多,只有春节、氏族的“莫昆”大会和宗教活动“奥米纳仁”,还有篝火节。主要节日是农历新年[6] 。
近现代,鄂伦春人的社会组织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宗教信仰也淡出了鄂伦春人的思维,“莫昆”大会和“奥米纳仁”已被篝火节所取代。鄂伦春族受其他民族的影响,也过中秋节、端午节、新年等节日。春节对于鄂伦春人来说是庆祝狩猎丰收、辞旧迎新的喜庆日子,因此鄂伦春人对春节十分重视[6] 。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6] 。
饮食
过去,鄂伦春人的饮食以兽肉为主,鱼、野菜为辅,后来传入了米面。鄂伦春人喜欢食用狍子、鹿、犴、野猪、熊肉,同时也食用小动物和飞禽肉。做法主要有煮手把肉、烤肉、烧肉、炖肉汤、晒肉干、杂花菜、灌血清、骨髓油、生狍肝和腰子等。米面食主要有面片、油面片、烙面饼、烧面、面汤、油炒面、肉粥、稠李子粥、黏饭等。鄂伦春语称油面片为“图胡烈”,将擀好的面一片片揪进滚开的白水里,捞出后拌熟肉片、食盐、野韭菜花等佐料,倒入加热的野猪油或熊油,拌匀后食用。稠李子粥是鄂伦春族一种特殊的吃法,将稠李子放入粥中煮,爆开呈粉红色即可食用,色艳味美[1] 。
鄂伦春族喜喝五味子汤和桦树汁。每年春季的五六月份,在桦树根部砍一个小口,桦树汁便会涌出,清澈透明,甘甜可口。鄂伦春人还喝一种称作“弟尔古色”的桦树浆,将桦树的外皮剥掉,用猎刀在树干上轻轻刮下乳白色的粘稠状树液,其味甘甜清爽[1] 。
葬俗
鄂伦春人的葬式主要有风葬(也称树葬)、土葬和火葬,也实行过先树葬后土葬的二次葬。患急病的青年人和孕妇用火葬。人死后,穿好衣服头北脚南置于原来居住的“斜仁柱”内,用纸(过去还曾用桦......>>

五十六个民族的简介 可以这样写
祖国在我心中
沿着黄河与长江的源头,漂流而下,从《诗经》中“坎坎代擅”的江边,到《史记》“金戈铁马”的楚河汉界;从郦道元的《水经注》,到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我看青藏高原脉动的祖国;看黄土高坡起伏的祖国;看烟花苍茫,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祖国;看群峰腾跃,平原奔驰,长河扬鞭的祖国。
在爬满甲骨文的钟鼎之上,读祖国童年的灵性;在布满烽火的长城之上,读祖国青春的豪放;在缀满诗歌与科学的大地之上,读祖国壮年的成熟……
我想说又不愿说,我也曾看到祖国的孱弱,在圆明园烧焦的废墟之上,我看祖国是一滩血;在邓世昌勇猛的“致远舰”上,我看祖国是一团火。但我的祖国没有沉没,在亚细亚的东部,用宽厚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将炎黄子孙揽于怀中,用茅草和土砖修复残缺的岁月,用野菜和稀粥喂养饥饿的生活。中山先生,在黑夜里开始规划治国方略, *** ,在贫瘠的土地上,支撑民族的血肉与骨骼; *** ,把饱经沧桑的瞳仁放大,指引多灾多难的祖国,从世纪的风雨中神奇地走过!
沿着黄河与长江的源头,漂流而下,过壶口,闯关东,走三峡,奔大海。在河西走廊,华饥平原,我看祖国的富饶与辽阔,看祖国千里马般日夜兼程的超越;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看祖国崇高与巍峨,看祖国繁荣的霓虹灯日夜闪烁,灿若银河……
给我肤色的祖国,给我智慧与胆略的祖国。尽管在乡村,还有辍学孩子渴望的目光;尽管在城镇,还有下岗女工无奈地诉说,但我知道,更有改革的浪潮迭起,冲破旧的观念,旧体制的束缚,迎来新世纪磅礴的日出!
这是一个除旧立新的祖国。这是一个沸腾上升的祖国;这是一个如日中天的祖国。我的话语多得成一部历史,我的话语多得可组成一片星河,但是说得最多最动情的一句,便是――腾飞吧祖国、祖国吉祥,吉祥祖国

第一民族的简介 加拿大土著民族包括印第安人、因纽特人和梅第人。因纽特人很久以前就居住在加拿大北极圈附近及阿拉斯加。梅第人是欧洲人与印第安人的混血。印第安人有的有身份,有的无身份。有身份的印第安人是指那些在官方登记处注册过的、在印第安人法令管理下的印第安人,他们自称为“第一民族”,以表明自己是最早居住在美洲大陆的主人。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来看,有身份的印第安人与无身份的印第安人在文化上没有区别。现在,人们通常用“第一民族”泛指所有的印第安人,偶尔也有人用“第一民族”泛指所有土著民族。


[create_time]2022-10-09 17:55:00[/create_time]2022-10-18 16:04:24[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白露饮尘霜17[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8208c21a.f9V9VBE3sEUezgRl5aWFkg.jpg?time=4585&tieba_portrait_time=4585[avatar]TA获得超过1万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1[view_count]

鄂伦春族的民俗风情

  1、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鄂伦春自治旗、扎兰屯市、莫力达瓦旗、阿荣旗,黑龙江省的塔河、呼玛、逊克、嘉荫县和黑河市。“鄂伦春”一词有两种含义:“使用驯鹿的人”和“山岭上的人”。 鄂伦春民族有自己的语言,一般通用汉语文。信奉萨满教,崇拜自然物。 新中国成立前,鄂伦春族还处于原始社会,社会内部尚未形成社会分工,只有男女老少之间的自然分工。社会生产以集体狩猎为主,采集和捕鱼为辅。五十年代后,在政府的扶持下,鄂伦春人开始走出森林从事农耕和工业。

  2、历史

  鄂伦春族是我国北方古老民族之一,“鄂伦春”是民族自称,意为“山岭上的人”,或“有驯鹿的人”。鄂伦春人长期以狩猎生活为主,采集和捕鱼为辅。几乎所有的男子都是优秀的骑手和百发百中的射手,他们对各种野兽的习性和生话规律了如指掌,有丰富的狩猎经验。 最早生活在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西从贝加尔湖,东至库页岛的广阔地区,17世纪中叶,沙俄入侵,鄂伦春人中的一部分,从黑龙江以北陆续南迁到大小兴安岭,现分布在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南木、黑龙江省十八站,白依那、黑河、逊克、嘉阴等地、人口已达6千余人。20世纪40年代他们还是一个带有原始公社残余的游猎民族,猎获物在部族内平均分配,保存着一些原始社会共同消费和平均分配的习惯,老、弱、伤、残者不但分到一份,而且还要多一些。现在他们已经实现了定居的生活,告别了狩猎,成为森林和野生动物的保护者。鄂伦春人心灵手巧,能够利用桦树皮制作出精美的手工艺品----衣、鞋、盒、篓、桶、箱,甚至是轻巧的桦皮船。这些物品上有美丽的图案,轻巧耐用,精致大方。

  3、节庆

  每年腊月二十三和春节的早晨,鄂伦春族家庭都要拜火神,向篝火烧香,并扔进一块肉和洒下一杯酒,当客人来拜年时,也要先拜火,然后往火里扔一块肉和一杯酒(多由客人自带)。

  4、服饰

  在长期的游猎生活中,鄂伦春人独具匠心,创造了极富民族特色的狍皮服饰文化。狍皮不仅经久耐磨,而且防寒性能极好。不同季节的狍皮,可以制作各种不同的衣着。如秋冬两季的狍皮毛长而密, 皮厚结实,防寒力强,适宜做冬装。夏季的狍皮毛质稀疏短小,适宜做春夏季的衣装。 鄂伦春族的服装以袍式为主,主要有皮袍、皮袄、皮裤、皮套裤、皮靴、皮袜、皮手套、皮坎肩、狍头皮帽等,最具特色的是狍头皮帽。 这种帽子用完整的狍子头皮制作而成。其方法是:将狍子头皮剥下、熟好,把眼圈的两个窟窿镶上黑皮子,再把两个耳朵割掉,用狍皮做两只假耳朵缝上,狍角照旧保留即可。这种帽子不仅保暖御寒,而且还是狩猎的极好伪装。据说如果不换上两只假耳朵,猎人在远处就会误认为是真狍子而出现误伤。

  5、饮食

  过去一直以各种兽肉为主食,一般日食一、两餐,用餐时间也不固定。近年来,鄂伦春族的日常饮食多了许多米面品种,面包饺子也很常见。 鄂伦春族食肉面很广,除森林里各种野兽外,还捕食飞禽和河里的鱼类。食用最多见的是狍肉,其次是犴肉,把犴鼻视为美味佳馔。 鄂伦春族的成年男子都好饮酒,所饮用的酒有两种,一种是马奶酒,用马奶、小米和稷子米放在一起,发酵一星期,然后用蒸酒器蒸,家家都能自酿;另一种是白酒,大都是由外地输入。

  6、建筑

  “斜人柱”是鄂伦春语,意为“木杆屋子”。它是一种用二三十根五六米长的木杆和兽皮或桦树皮搭盖而成的很简陋的圆锥形房屋。斜人柱的搭建十分简单:先用几根顶端带枝杈、能够相互咬合的木杆支成一个倾斜度约60度的圆锥形架子,然后将其它木杆均匀地搭在这几根主架之间,使之形成一个伞状的骨架。上面再覆盖上狍皮或桦树皮,一架夏可防雨,冬能御寒的“斜人柱”就建成了。斜人柱的顶端要留有空隙,以便里面生火时通风出烟,又可采光。南侧或东南还要留出一个让人出进的门。斜人柱上的覆盖物要根据季节的更迭而变换。冬天气候寒冷,多用狍皮覆盖。一架斜人柱约需狍皮五六十张。到了春天,天气渐暖,就可以换盖桦树皮了。斜人柱多搭建在山坡的背风向阳处,而夏天则多搭在地势较高、通风凉爽的地方。 斜人柱结构简单,拆盖极为容易,所用原料几乎俯首即拾。它是鄂伦春族游猎生活的产物。定居以后,鄂伦春人大都已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或土木结构的房屋,这种较为原始的活动性住房只有在秋冬季外出狩猎时才偶尔搭建,用以栖身或暂避风寒。

  7、宗教

  鄂伦春族信奉萨满教。万物有灵的宗教观,导致鄂伦春人多神崇拜。鄂伦春人认为,自然界的山川树木,风雨雷电和日月星辰都存在着神灵。出猎时每遇到古树、高崖、洞窟都以为是山神“白那恰”的栖地不敢喧哗,要叩首供肉,祈求平安丰收。


[create_time]2023-01-16 12:45:34[/create_time]2023-01-31 03:23:09[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为求星辰大海[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8e8a5dd5.yhEr0BKfa_Q6i-q7SNXJ3A.jpg?time=9474&tieba_portrait_time=9474[avatar]TA获得超过437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4[view_count]

鄂伦春族的风俗

鄂伦春族的风俗如下鄂伦春族的春节源于汉族习俗。节前,人们忙着置办年货,清扫庭院;上山狩猎或在外工作的人们,都要赶回家,准备过年。除夕,家家户户祭祀祖先和北斗星,吃团圆饭,守夜。初一清晨,人们忙着煮新包的“谢纳温”(饺子),鸣放鞭炮或向天空鸣枪,以示迎来了新的一年。全家人走出屋外,面向东或南,燃起九柱香,叩头祭拜天神和山神,祈求神灵恩赐猎物,保佑全家免灾免祸、吉祥如意。太阳出来以后,人们穿上新衣服,携儿带女,带着酒肉互相拜年,先到氏族或家族中最年长者家里行拜,然后再到其他家。进门先烧香祭火神,向篝火里扔一块肉,洒一杯酒,主人陪同客人祭拜。祭祀完毕,客人向主人敬酒、敬烟、叩头,并祝愿老人健康长寿。受拜的长辈同样向来拜者说几句祝福的话,有的还要给压岁钱或几块糖。这一天,老人一般都在家里等候晚辈来拜年。初二开始,老年人互相拜年,或聚集在一起饮酒娱乐,青年人则自动组织起来进行文体活动,或者唱歌跳舞,或者赛马射击、摔跤比赛,或者下棋玩牌。歌舞尤为人们所喜爱,他们的舞蹈有反映飞禽走兽生活面貌的,有表现猎人捕捉野兽情景的,也有描绘妇女采集劳动场面的,动作古朴纯真,具有深厚的狩猎生活气息。娱乐活动一直延续到初四。初五,人们认为是“鬼日”,忌讳出门,也不许娱乐和吵闹,这一天,人们都各自在家里休息。初六开始,猎民可以上山打猎,恢复正常的生产活动。

[create_time]2022-10-16 18:40:40[/create_time]2022-10-08 00:00:00[finished_time]2[reply_count]0[alue_good]新社会民生[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d030b40f.U0CA38ptKwkYkS25sYzyRQ.jpg?time=7597&tieba_portrait_time=7597[avatar]TA获得超过143个赞[slogan]社会的进步,民生的幸福。[intro]278[view_count]

鄂伦春位于黑龙江哪里

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黑龙江省北部的呼玛、逊克、爱辉、嘉荫等县。黑龙江省有鄂伦春族3871人,占鄂伦春族总人口的47%;内蒙古自治区有3573人,占44%。在长期的狩猎生产和社会实践中,鄂伦春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有口头创作、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等。鄂伦春族的服饰:鄂伦春族人的服饰也充分显示了狩猎民族的特色。鄂伦春妇女加工的狍皮结实、柔软、轻便,为了适应寒冷气候和狩猎生活所创制的狍皮衣和狍皮帽,独具匠心,别具特色。狍皮衣,鄂伦春语叫“苏恩”,多半保持狍皮的本色,用狍筋搓成细线缝制,形式多半为右偏襟长袍,身上装饰“弓剪形”、“鹿角形”、“云卷形”等图案,既美观又结实。鄂伦春族的狍头帽,戴上去很像一个狍子头,既生动又逼真,而且很保暖,非常精巧别致。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鄂伦春族

[create_time]2021-09-18 11:46:04[/create_time]2017-01-20 16:52:36[finished_time]3[reply_count]3[alue_good]教育小百科达人[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user/2556c2b9d6a56ccebb564972ffe5c254.jpeg[avatar]教育的意义是什么呢?[slogan]教育的意义是什么呢?[intro]2615[view_count]

鄂伦春旗属于哪个省哪个市?

鄂伦春旗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位于呼伦贝尔市东北部,大兴安岭南麓,嫩江西岸,东经121°55′~126°10′,北纬48°50′~51°25′之间。北与黑龙江省呼玛县以伊勒呼里山为界,东与黑龙江省嫩江县隔江相望,南与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阿荣旗接攘,西与根河市、牙克石市为邻。全旗总面积59880平方公里。鄂伦春旗资源本旗土地面积54657.8平方公里。在总土地面积中,有林地面积4389万亩,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为1228万亩;耕地面积为206万亩(未含加松地区);草地面积1890万亩。水域面积为9.8万亩;宜农林牧荒山1210万亩;其他利用地(包括村屯、道路、堤坝、矿山等)为176万亩。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区、松岭区占用17967.82平方公里。以上内容参考 鄂伦春自治旗人民政府-土地资源以上内容参考 鄂伦春自治旗人民政府-基本情况

[create_time]2022-03-03 22:17:20[/create_time]2022-03-08 11:35:35[finished_time]2[reply_count]0[alue_good]休闲娱乐大爆炸[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user/d51c330ff1c4ea838056b4624a0cc54c.jpeg[avatar]学生[slogan]专注于分享好玩的娱乐话题。[intro]1257[view_count]

鄂伦春族的解释

鄂伦春族的解释我国少数 民族 之一 。主要分布在 内 蒙古 自治区 呼伦贝尔盟 和 黑龙江省 。以畜牧业为主,少数从事农业。人口约七千。 词语分解 鄂的解释 鄂 è 中国 湖北省的别称。 古同“谔”,正直的话。 古同“愕”, 惊讶 。 古同“萼”,花托。 边界:“纷被丽而亡鄂”。 姓。 部首 :阝; 族的解释 族 ú 亲属,泛指同姓之亲:族规。族长。 家族 。 指具有共同起源和共同遗传 特征 的人群:种族。 指在历史上形成的人群的 稳定 共同体,他们有共同的语言、经济 生活 以及表现于共同 文化 上的心理素质:民族。 聚居而有


[create_time]2023-03-20 09:47:47[/create_time]2023-04-04 09:47:47[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依鸿熙9k[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1adb21be.hZ1G9HgmKOyrmfhs6UnU2g.jpg?time=3541&tieba_portrait_time=3541[avatar]TA获得超过427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7[view_count]

鄂伦春族

分类: 社会民生
问题描述:

谁能告诉我一些他们的资料阿??

解析:

鄂伦春族是世居黑龙江省的少数民族之一,现在有2000多人,主要聚居在大小兴

安岭地区。

鄂伦春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通用汉文。“鄂伦春”是民族的自称,有两



种解释,一是“使用驯鹿的人”,二是“山岭上的人”。

黑龙江流域是鄂伦春族的发祥地。最早他们住在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广

阔地带。17世纪中叶由于沙俄的入侵,南迁到大、小兴安岭一带。旧中国,鄂伦春人

靠“一匹猎马,一杆枪”过着单一的游猎生活,实行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制度,保持

着浓厚的原始社会的痕迹,吃兽肉、穿兽皮、住“撮罗子”(俗称“仙人柱”,是

用桦树皮搭的棚子,遮避风雨),居住条件十分简陋。有病,找萨满跳大神,相信万

物有灵。人死后风葬,将尸体装入棺材里,头朝南放在距地两米高的树杈上;对得急

病而死的青年或孕妇则实行火葬。

狩猎是鄂伦春人传统的生产方式,长期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各种野兽的

习性和生活规律,他们摸得一清二楚,判断野兽踪迹的准确力令人惊叹不已。他们把

狩猎季节分为“鹿胎期”、“鹿围期”和“打皮子期”,统称各期为“红围期”,以

示吉祥。

鄂伦春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打猎归来或逢节日,都要歌舞狂欢,舞姿往往模

仿动物和飞禽节奏明快,豪放粗犷。


[create_time]2022-10-06 09:54:21[/create_time]2022-10-16 09:17:53[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冰藕不知天下知4475[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6516cfa9.kPGMq4zkQOXcuMPWxaGnMQ.jpg?time=2815&tieba_portrait_time=2815[avatar]TA获得超过5801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9[view_count]

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 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1、送火神:送火神(亦称拜火神)是鄂伦春族传统节日,每年腊月二十三日各户单独进行。鄂伦春族十分崇尚火神,一般禁止向火上倒水、吐痰,不能用刀子或其它铁器扎火,否则认为会触怒火神。平时吃东西前都要向篝火中扔一些,表示敬神。他们认为,腊月二十三日是火神上天的日子,家家都做“老考太”敬供火神。用两种米煮成半稀半干的饭,捣碎再和上油,先盛出一碗奉献给火神,再倒一些于篝火中,并向篝火叩头,然后,全家共食“老考太”。 2、春节:春节是鄂伦春族的传统重大节日。在一个月之前就准备好过年的肉食米面等。在外狩猎和出门办事的人都在除夕之前赶回家。除夕,太阳一落山,每家每户,门前燃起篝火,象征生活红火、美满。吃团圆饭前,老人打开各种神龛,带领全家人上供、烧香、磕头,祈求神灵保佑全家安康。过后,还要到十字路口为故去的人烧纸磕头。这一切仪式完成后,全家人围在一起,吃团圆饭。鄂伦春人还有守岁的习惯,认为这样可以保证来年精神饱满。 3、灯节:鄂伦春族的灯节在每年的正月十五,类似于元宵节。这一天,各家都要吃团圆饭,并进行一些诸如赛马、摔跤、唱歌、跳舞等文体娱乐活动,彻夜狂欢。 4、抹黑日:正月十六这天,鄂伦春人用锅底灰抹在脸上,据说可以驱妖避邪、保平安。这天,不论男女老少,两手抹上锅底灰,走家串户相互抹脸。抹脸时子女不能给父亲抹,大伯子与弟媳之间不能相互涂抹之外,其他人之间可以随便,但在给长辈抹脸之前先要叩头。这种习惯至今仍保留,但以演变成了纯粹的娱乐游戏。 5、端午节:鄂伦春人也过端午节,每逢端午节的清晨,成群结队的鄂伦春人会到林子里采颉带着露水的艾蒿、野花、桦树枝等,或挂或放在自家的门窗上,他们认为花草上的露水可以治病、驱邪。 6、祭月亮:祭月亮是鄂伦春族祭祀节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举行。祭祀时将画有月亮的神像挂在“马路”中心,神像要对着月亮。将剥了皮的野兽放在供台下面,兽头对着神像。然后向神像磕头并祈求神保佑人马平安、打围顺利,孩子不生病等等。随后将野兽的心血涂抹在神像的嘴上,再将兽肉煮熟,大家共食。上供的野兽绝对禁止用带爪的,否则会触犯神灵,遭到兽爪抓挠以至大病临头,如有狩猎数日打不到野兽者,猎人便在月下放一个清洁的盆子,然后对着月亮叩头,祈求月亮神帮助猎获。第二天清早去观察盆子,盆内出现什么兽毛就意味着猎获什么野兽。

[create_time]2023-02-20 11:03:39[/create_time]2023-03-03 14:21:33[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Andrew在上班[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9a6653aa.M_j2LPHWfNuUhxCREyLuVg.jpg?time=7054&tieba_portrait_time=7054[avatar]TA获得超过319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8[view_count]

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艺术

鄂伦春族是我国东北部地区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因为他们是狩猎民族,因此很多方面都显示了狩猎民族的特点,那么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俗和我们到底有什么不同?我在网上找了不少有关鄂伦春族的相关资料,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不多,只有春节、氏族的莫昆大会和宗教活动奥米纳仁,还有篝火节。主要节日是农历新年 近现代,鄂伦春人的社会组织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宗教信仰也淡出了鄂伦春人的思维,莫昆大会和奥米纳仁已被篝火节所取代。鄂伦春族受其他民族的影响,也过中秋节、端午节、新年等节日。春节对于鄂伦春人来说是庆祝狩猎丰收、辞旧迎新的喜庆日子,因此鄂伦春人对春节十分重视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 -篝火节 鄂伦春人对火神的崇拜历史悠久。他们认为火有驱邪祛污的作用,器皿衣物置于火上烘,被认为是变得洁净了。腊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习俗。春节的早晨要向火神供祭,祭时向篝火磕头祈福。每逢春节客人来拜年时,须先向火神敬拜。 他们在点燃篝火时,树枝和木棒一定要铺排平整,严禁乱放,使用烧柴时注意不使用可能爆出火星的木柴,以免爆伤火神的眼睛。每当人们搬迁时,不许以水灭火,火种要由一地带到另外一地原始狩猎时代,火对于鄂伦春族人来说,是狩猎者生存的一个重要条件。火不但可以煮食取暖,还可以抵御野兽。因此,古代鄂伦春人非常敬仰和信奉火和火神。他们将一种长在桦树杆上的菌类作为保存火种的工具。这种菌类形状像蘑菇,干后里面呈粉末状,纤维结构密、硬,体积小,雨水不易渗透,是一种理想的存火材料。每当行猎或移动时,狩猎者就从火坑里拣出一块红火炭,然后放在菌类植物中用皮条绳绑好,把它插在一根木棍上带在后腰间。狩猎者到了新营地,在搭好的仙人柱(鄂伦春语意为木杆房屋,汉语称撮罗子,是鄂伦春族游猎时期居住的房屋)里将火种埋入火坑,并举行简单的祭火仪式后,才可以加柴煮。 鄂伦春的先人们和火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终年在深山老林中游猎,在同大自然的抗争中,因为有了火,才得以生存,一代代繁衍生息。因此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对篝火无比的亲近。 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 一、饮食 过去,鄂伦春人的饮食以兽肉为主,鱼、野菜为辅,后来传入了米面。鄂伦春人喜欢食用狍子、鹿、犴、野猪、熊肉,同时也食用小动物和飞禽肉。做法主要有煮手把肉、烤肉、烧肉、炖肉汤、晒肉干、杂花菜、灌血清、骨髓油、生狍肝和腰子等。米面食主要有面片、油面片、烙面饼、烧面、面汤、油炒面、肉粥、稠李子粥、黏饭等。鄂伦春语称油面片为图胡烈,将擀好的面一片片揪进滚开的白水里,捞出后拌熟肉片、食盐、野韭菜花等佐料,倒入加热的野猪油或熊油,拌匀后食用。稠李子粥是鄂伦春族一种特殊的吃法,将稠李子放入粥中煮,爆开呈粉红色即可食用,色艳味美。 鄂伦春族喜喝五味子汤和桦树汁。每年春季的五六月份,在桦树根部砍一个小口,桦树汁便会涌出,清澈透明,甘甜可口。鄂伦春人还喝一种称作弟尔古色的桦树浆,将桦树的外皮剥掉,用猎刀在树干上轻轻刮下乳白色的粘稠状树液,其味甘甜清爽。 二、婚俗 鄂伦春人传统的婚姻由父母包办,实行一夫一妻的氏族外婚制,还实行间接的交错从表婚,经过求婚、认亲、过彩礼和结婚等过程,彩礼以马匹为主。严禁氏族内婚或性行为。男女婚姻多由男方托媒人求婚,一般求三次才成,第三次尤为关键。求成后,商定认亲、过彩礼的日期。在认亲的日子,男方要留在女方家,时间20天至1个月不等。女方要给未来的新郎换上用黑皮子镶边的新衣服和红布坎肩(背面和肩头绣有云纹),未来的新娘要把头发梳成两个辫子缠在头上,这是订婚的标志。在结婚那天,新郎和伙伴们以赛马的形式进入女方住地,经过一系列的仪式后,新郎当晚住在新娘家。第二天新娘被接到新郎住地。新郎的帽子上带貂尾和4个绣花飘带,新娘头上戴着饰品,男女都佩带猎刀,新娘在拜天地时头上蒙着花布。现在的婚姻形式与汉族基本相同。 三、礼仪 鄂伦春人的礼仪是以敬老为中心的。主要礼节有屈膝请安和磕头两种。晚辈人见到长辈要用请安礼,平辈人见面也要互致请安礼问候。磕头礼在祈神祭祖、婚丧、节庆等庄重场合施行。鄂伦春人非常尊敬老人和长辈。晚辈人在长辈面前要毕恭毕敬,长幼有序,行为得体。出远门前和回来后都要向长辈请安。出门或狩猎中遇到长辈,在相距很远的地方下马,步行迎上去请安,待长辈人过去后才能骑马行路。鄂伦春人热情好客,以诚待人,招待必尽诚意。天晚则留客人住宿。鄂伦春族男女有别,男客人不能坐儿媳妇和姑娘的铺位,女客人也不能坐男人的铺位。鄂伦春人各个家庭间有互相拜访的礼节 。 鄂伦春族的禁忌主要有生产禁忌、妇女禁忌、生活禁忌、自然禁忌、动物禁忌等等。比如,狩猎前不能说能打到多少猎物,否则什么都打不到;女人不许坐在玛路上;妇女不许铺熊皮;对熊不能称熊,而称太贴;不能用刀或铁器捣火,否则冲犯火神;年轻人不能叫长辈人的名字等 。 推荐阅读 :怒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艺术 1、音乐 鄂伦春族的音乐以赞达温山歌曲调为主,高亢清透,伴有延长音和颤音,优美动听。赞达温的歌词即兴添加,语言朴实,感情浓烈。仅有的一种乐器是叫彭努哈或卡木斯堪的口弦琴,音量虽微弱,但能吹奏出各种曲调 。 乐器有朋奴化(铁制的一种口琴)、文土文(手鼓)。鹿哨、狍哨既是生产工具,也是早期的乐器。鄂伦春族在载歌载舞时,常有这些乐器伴奏。 2、舞蹈 鄂伦春族的舞蹈分仪式舞、娱乐舞、宗教舞三大类,共同特点是边歌边舞。动作由慢到快,动作激烈至高潮时结束。代表性舞蹈有依和讷嫩、依哈嫩、黑熊搏斗舞等。依和讷嫩是三年一次的氏族大会上进行的全族性舞蹈,十几人为一组,一人居中央,其余人手拉手围成圈儿跳。过去一个氏族集中起来传家谱和族谱时跳这种舞。流传于鄂伦春自治旗三人表演的黑熊搏斗舞,模仿黑熊搏斗嬉戏的内容,极富鄂伦春族传统文化的特色。表演时互相吼出哈莫、哈莫的声音,先由两人表演搏斗,最后第三者上来劝解。 3、工艺美术 鄂伦春族妇女善于刺绣,从头上戴的到脚上穿的,都要绣上花、鸟、鱼、虫和小动物的图案,显示了她们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创造力。鄂伦春族人特别是妇女还很擅长用白桦树皮制作各种生活用品和工艺品,这些物品不但轻巧耐用,而且雕刻的花纹图案形象逼真、美观大方。 剪皮是鄂伦春族妇女创造的一种十分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利用桦树皮和兽皮剪制成人物、动物等形象,作为儿童的玩具;为了使皮袍、帽子、口袋、手套的口沿、四角美观、耐用,还剪制一些图案,用狍筋、鹿筋线缝上,成为一种艺术装饰品。神话故事、人物形象、动物形象、装饰图案等是剪皮艺术的题材。剪皮艺术反映了鄂伦春族在游猎生活中形成的审美观和对美的追求 。 雕刻是鄂伦春族手工加工的一部分,也用于宗教用品,分浮雕和圆雕两种。浮雕主要雕刻在桦树皮器皿上,也包括刀鞘、马鞍、鹿哨、木盒上的雕刻。圆雕是用猎刀对木料、松树皮、兽骨等进行的立体雕刻,十分精致。雕刻的纹样主要有云纹、回纹、几何纹、波浪纹、环带纹、十字纹、团花等,花样主要有奎叶格音花、珠勒都很花、南绰罗花等。

[create_time]2023-02-20 00:40:41[/create_time]2023-03-03 19:01:01[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十足小都比aH[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3794fcd6.W2szXUPfpdo-hMF3Er1LQQ.jpg?time=6657&tieba_portrait_time=6657[avatar]TA获得超过464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view_count]

鄂伦春族的起源和历史演变鄂伦春族史

鄂伦春族的起源在我国史籍中没有明确记载。据报道,北房任伟;另有消息称是女真人。但据我国古代史料记载分析,与鄂伦春族直接相关的古代民族是南北朝时期居住在黑龙江流域的“石维人”。当时的石围人泛指黑龙江流域的各个民族。十味分为五部分,即南十味、北十味、博十味、默五味、大十味。其中,博伟和鄂伦春族非常相似。首先,从生活方式上看,《北史》记载魏大夫“人数众多,不称几族”。用桦树皮盖房子,其余同《北十味》。“桦木屋顶”是鄂伦春族一直保留的一种生活方式。据史书记载,大夫魏人与北史魏人相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在经济生活中,“闲狍子,提供狩猎服务,吃肉吃皮,不用水削冰网鱼龟”,“以捕貂为生”。这种渔猎经济是鄂伦春族传统的经济生活方式。石围人“骑在木头上,却来不及停下来”。这种雪板曾经被鄂伦春族广泛使用。魏博士称部落为“穆昆”,部落首领为“穆昆达”。“莫霍费尔”可能是“木坤”的反义词。种种情况表明,鄂伦春族是当时散居在黑龙江流域的博伟“无名部落”之一。鄂伦春族自元代以来就有文字记载。《元朝秘史》和《黑龙江志》都有“森林中的人”的记录。“森林中的普通人”是指生活在森林中的人,包括鄂伦春族。自清代以来,鄂伦春族的历史就有了确切的文字记载。“鄂伦春族”一词最早使用于清初。比如“奥托”“洛春”,最后被称为“鄂伦春”。鄂伦春族的名字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是“住在山里的人”。因为鄂伦春族语把“山顶”称为“埃伦”,把“人”称为“春天”。其次,他们还称驯鹿为“柳文欢”。所以“鄂伦春族”也有“使用驯鹿的人”的意思。从康熙二十二年,也就是从1683年开始,鄂伦春族开始被逐一纳入满洲旗组织。当时应征入八旗,需要服兵役的,称为“穆棱鄂伦春族”,意为骑马的鄂伦春族人。不接受兵役的鄂伦春族散居在山区,只向清政府纳贡。他们被称为“雅法罕鄂伦春族”,一直行走在鄂伦春族中间。鄂伦春族居住在大大小小的兴安岭。这里有茂密的森林,多种野生动植物,多条蜿蜒的河流。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气候最适合狩猎生活。生活在这里的鄂伦春族在清朝的历次战争和对俄、对日帝国主义的侵略斗争中做出了巨大贡献。1871年,根据鄂伦春族聚居的河流,清政府设置了五路八辅,即库马尔路,以三辅加强对北方民族的管辖。阿里鲁生活在阿里谷鄂伦春族的辖区内,有一个助手。多库尔路由居住在多库尔河谷的鄂伦春族管辖,并有下属。沱河路,属于居住在沱河流域的鄂伦春族,有一个助手。巴拉勒属居住在巴拉勒河的鄂伦春族管辖,下设两个下属单位。光绪八年,清政府由五路八旗十六员改鄂伦春族。1906年,光绪三十三年,鄂伦春族编成四路八旗十六员,即:库鲁分为四旗八辅,即镶黄旗、白旗、镶白旗、蓝旗。每个标志分为两个子标志。库马尔航线隶属黑龙江省副省级省会管辖。皮拉尔路分两旗四助,分别是黄旗和红旗。每个标志分为两个子标志。比拉勒路也属于黑龙江省副省长管辖在阿里多普库尔路上,有一组红旗,分别插了两个。在阿里多普库尔路上,有一组红旗,分别插了两个。和Alidopkul都在mulgan议员的管辖之下。沱河路上挂着一面蓝旗。它还有两个助手。沱河航线属呼伦贝尔副首府管辖。清政府管理的鄂伦春族Lzou组织,在民国和日伪统治时期依然存在,只是隶属关系发生了变化。比如四条公路中,库马尔路、巴拉勒路、阿里路、多普库尔路归黑龙江旗办事处管辖,托河路归海拉尔蒙古衙门管辖。鄂伦春族的社会发展和其他民族一样,经历了漫长的原始氏族社会。直到1949年解放,鄂伦春族才刚刚从有血缘关系的原始氏族社会阶段进入有地缘关系的农村公社阶段。鄂伦春公社叫“五里岭”。的小家庭,血脉相连。五里岭是鄂伦春族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家庭领导人是民主选举的。生产资料是公有的,共同劳动。猎物在家庭中平均分配。由于交换的需要和铁、枪、马的使用,鄂伦春族的原始氏族社会发生了变化。生产工具私有,私有财产出现。一夫一妻制家庭从家庭公社中分离出来,逐渐成为新的基本社会经济单位,并转化为以地理联系在一起的农村公社。即使有了私有制,整个鄂伦春族社会也没有形成阶级分化,仍然处于原始氏族公社发展的最后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reate_time]2023-06-20 17:04:56[/create_time]2023-07-05 17:04:56[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校易搜全知道[uname]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0e2442a7d933c895ca8a10e3c31373f0830200b5?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450%2Ch_6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avatar]专注互联网信息分享。[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7[view_count]

鄂伦春族简介

  1、鄂伦春族是世居我国东北部地区的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鄂伦春族人口为8196人。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没有文字,现在主要使用汉语汉文。

  2、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黑龙江省北部的呼玛、逊克、爱辉、嘉荫等县。黑龙江省有鄂伦春族3871人,占鄂伦春族总人口的47%;内蒙古自治区有3573人,占44%。

  3、在长期的狩猎生产和社会实践中,鄂伦春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有口头创作、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等。


[create_time]2022-12-10 07:34:51[/create_time]2022-12-24 07:26:29[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甜度不限定[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90aa4298.NlhTifeeTOpOdjGpM9-9MQ.jpg?time=7407&tieba_portrait_time=7407[avatar]TA获得超过499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0[view_count]

鄂伦春族春节习俗

鄂伦春族春节习俗如下:1、鄂伦春族的春节源于汉族习俗。节前,人们忙着置办年货,清扫庭院;上山狩猎或在外工作的人们,都要赶回家,准备过年。除夕,家家户户祭祀祖先和北斗星,吃团圆饭,守夜。2、初一清晨,人们忙着煮新包的“谢纳温”(饺子),鸣放鞭炮或向天空鸣枪,以示迎来了新的一年。全家人走出屋外,面向东或南,燃起九柱香,叩头祭拜天神和山神,祈求神灵恩赐猎物,保佑全家免灾免祸、吉祥如意。3、初二开始,老年人互相拜年,或聚集在一起饮酒娱乐,青年人则自动组织起来进行文体活动,或者唱歌跳舞,或者赛马射击、摔跤比赛,或者下棋玩牌。歌舞尤为人们所喜爱。动作古朴纯真,具有深厚的狩猎生活气息。娱乐活动一直延续到初四。鄂伦春族简介鄂伦春族是世居我国东北部地区的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鄂伦春族人口为9168人。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没有文字,现在主要使用汉语汉文。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黑龙江省北部的呼玛、逊克、爱辉、嘉荫等县。

[create_time]2023-02-03 16:50:40[/create_time]2023-02-14 00:00:01[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阿宋社会生活说[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7c3e3497.VTpXBVSZccEY4JGLplzY7A.jpg?time=6144&tieba_portrait_time=6144[avatar]TA获得超过338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826[view_count]

上一篇:受伤的翅膀

下一篇:cph gir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