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妙玄通

时间:2024-08-02 01:01:54编辑:花茶君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道是精妙深玄,恍惚不可捉摸,一个得道之士,也静谧幽沉,难以测识。世俗之人多是行气秽浊,利欲熏心。庄子说:“嗜欲深者天机浅。”有的人,一眼就可以看到底。而得道之士,则微妙深奥,难以用语言文字去界定他,《道德经》第15章中说: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这段话的意思是:

“古时善于行道之士,精妙通达,深刻而难以认识。正因为难以认识,所以勉强来形容他:小心审慎啊,像冬天涉足江河;警觉戒惕啊,像提防四周的围攻;拘谨严肃啊,像做宾客的样子;融和亲切啊,就像冰柱消融;淳厚朴质啊,像未经雕琢的素材;空豁开广啊,像深山的幽谷;浑朴纯厚啊,像浊水一样;”

所以,这是勉强对一个得道之人的心境和人格形态进行描述!

......(待更新)


[create_time]2022-06-02 11:05:14[/create_time]2022-06-15 03:54:01[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承吉凌8580[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3cd1689c.Mb2-siMYrNhlZUPGLNbjbQ.jpg?time=2496&tieba_portrait_time=2496[avatar]TA获得超过9034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519[view_count]

古之善为道者①,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什么意思

古之善为士者①,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不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②;豫焉③若冬涉川④;犹兮⑤若畏四邻⑥;俨兮⑦其若客⑧;涣兮若冰之将释⑨;敦兮其若朴⑩;旷兮其若谷⑾;混兮其若浊⑿;孰能浊⒀以静之徐清?孰能安⒁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⒂。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⒃。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水过河;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create_time]2016-04-21 14:52:06[/create_time]2016-04-21 15:50:13[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7[alue_good]Miss蒋Miss[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a3c0e664.yb1Mw35G4Z9-aszAqTK5WA.jpg?time=9752&tieba_portrait_time=9752[avatar]TA获得超过1.2万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4181[view_count]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惟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

豫兮若冬涉川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道德经》第15章讲解摘要:“豫”者,谨慎之意。“豫兮若冬涉川”是说:人在处世接物时,应当谨慎行事,三思而后行。好象冬天履薄冰过河一般,时时小心,步步谨慎,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唯恐一失足而遭祸殃。.....


[create_time]2019-01-31 07:21:41[/create_time]2015-12-20 14:30:19[finished_time]3[reply_count]14[alue_good]慕容紫呈[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6992ed14.gc4HFHNfJuLJnXBo--C5uQ.jpg?time=5152&tieba_portrait_time=5152[avatar][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1488[view_count]

《道德经》第1章——玄妙之道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本章 主要阐释道的本原和本质,道的内涵和形象。

本原:道的本原是“常道”,是“不可道”的;

本质:是“不可名”的;

形象:道之一体两面谓之“无”和“有”。

1 道可道,非常道

第一个“道”:名词,代指宇宙人生唯一之普适的真理,相当于唯一的创造宇宙万物的“神”;

第二个“道”:动词,可以成之为道的。类似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君君、臣臣...,且后面用“名可名”类举,故应作此解。

常:普适的,万能的。

直译:可以成之为道的道,就不是普适的道(真理)。

或:如果有一种道,它可以被奉之为道的,它就一定不是普适的道,它一定只是适用于某一域的片面狭隘的道。

那么什么是“常道”呢?

“常道”可以看成是道的本原。

比如,语言本身就是哲学。只要你一开口,就必然站住一个立场,只要你站住一个立场,就必然陷于片面。就像我们看到的任何物体,比如杯子:当问你看到的是什么时,无论你怎样的回答都是不对的,角度不同,答案是迥异的。

这和“道可道,非常道”的道理是类似的。

因此,试图探究“道”,就一定是“盲人摸象”的过程,而且,老子的整个篇章就是用盲人摸象的思路从多个角度去探究道的。如:

4章:道冲...

6章:谷,神不死...

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25章: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32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37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2 名可名,非常名

第一个“名”:名词,名位,寓可给予定位的;

第二个“名”:动词,可以称之为名的,可以为之为名的,定位某种事物;

直译: 如果一个东西可以给予确定的名位,那么它就一定不具有普适通用的名位。

或:任何事物,只要能给予确定的名位或定位,它就无法具有全面通用的功能。寓具有全面通用功能的事物都是无法给予定位的。寓“君子不器”、“变动不居”也。

举一个片面的例子:就像创业成功的企业家一样,无处所在,却又无处不在。通常虽无任何名职,但却“常名”。

“常名”是无法给予定位的,能够给予定位的就不是“常名”。

真理是无以言说、无以名状的,试图搞清楚“道”,便已经处于彻底搞不清楚的位置了。因此,就拿名位(名状)本身举例来说,“名可名,非常名”。

3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对规律的探究),自然规律、理论。

有:对自然规律、理论的实践、实验的现象。

直译:自然规律,是天地万物的起源;自然规律一经实践、实验,便促发产生了自然现象,孕育了自然万物。

或:有了道法自然的自然规律,就有了天地;循自然规律而生的各种自然现象,孕育了天地万物。

道是一体两面的,一面是“无”,蕴含的是道法自然的自然规律;一面是“有”,即是循自然规律幻化而生的自然现象(天地万物)。

4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常:时常、时时、经常;

欲:尝试(努力)、试图,表示不一定能真看得到;

妙:神奇不可思议的;

徼:边界,寓原委、究竟;

直译:有时探究道的规律和理论,通过思想悟道,领悟道法自然的自然规律、奥秘。有时实践道的规律和理论探究道的现象,通过实践检验,通过现象观察道的原委究竟。

5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同出而异名:同是探索道,只不过途径定位不同而已。就像出世、入世之别,本质都是为了济世苍生。

玄:神秘而深奥莫测,引申为对道的认识和探索。

直译:这两个方面,是道的一体两面,也是两种探究道的途径,都是为了认知道法自然的自然规律,领悟道的本质。就像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或者不同的自然科学一样,殊途同归。

6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理论实践反复交替,持续不断的提升道的认知,不断深入道的本质。

众妙的法门在于玄(的过程)。

综述:本章探究道之体,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道是什么呢?

天地万物是怎么产生的呢?

怎样探究道?

同时,也隐喻了道是如何产生的?道与天地的关系是怎样的?

为后续章节的展开开宗明义,奠定了总纲。


[create_time]2022-07-10 06:48:43[/create_time]2022-07-19 21:21:04[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刚阳文化[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5a3002d3.quHGwluozlicJTypiQAQgw.jpg?time=689&tieba_portrait_time=689[avatar]TA获得超过8276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5[view_count]

《道德经》第十五章|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古时候善于行使“道”的人,精神境界通常远远超出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水平,这些人处世微妙而玄奥,让人有一种深不可测的感觉。

正是因为他们很难被常人理解和认识,所以只能勉强形容一下他们:

他们总是小心谨慎,仿佛在冬天涉水过河,怕踩破冰层掉进寒水之中;
他们总是警觉戒备,仿佛一个国王害怕邻国的军队随时来进攻自己的国家;
他们总是恭敬郑重,仿佛是要去远方赴一场重要的宴会的客人一样;
他们总是行动洒脱,仿佛是初春的冰块缓缓地消融;
他们总是淳朴厚道,仿佛是一块浑然天成、未经人工雕琢的艺术品;
他们总是豁达宏远,仿佛一座深幽的山谷,拥有承载一切的空间;
他们总是浑厚朴实,仿佛浑浊的河水,并不排斥与万物相合。

谁能使浑水慢慢地澄清,变成净水?谁又能使寂静慢慢地变得活跃起来,让空间里出现生机?

保持这种“道”的人不会自满,也正是因为他从来不会感到自满,所以才可以去旧存新,不断地完善自己,以永恒存在于天地之间。简单而言,一个人要给自己空间,需要保持容释、淳朴、旷达的心境,而不能僵硬、狭隘、刚愎、排外。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认识到自己能够进步的地方,也才能有进步、有未来、有发展,以利于生命的延续。例如一只杯子,只有当它没有满的时候,才有空间,人们才会继续用它;一旦它装满了东西,就难以承载更多,那它的作用也就到头了。

道德经反反复复都在说一件事,如何保有玄牝,生生不息。

要保有生机,首先不能盈满,天地如风箱,才有生机的空间。

要保有生机,还要知道有归于无,无中生有的循环。清晰有归于无,得意时才能不忘形,知道得到转瞬即逝,有必然归于无,要好好活在当下,珍惜当下。同样,也知道无中生有生生不息,失意不丧志,在绝境中总有生机。

只说了这一件事。

前四十年,要跟我说有归于无,可能没人相信。一切欣欣向荣,明天总会更好,生活工作欲望,一切都在做加法,有了还要更多,增长没有止尽。为了增长做增长,虚高的PE,难以填平的欲望,节节攀升不会掉的房价。

然后,有归于无。

没人能适应,我们没有经历的,只是还没到周期的节点。经历的时候,被摧毁的意志力,同样没人相信无中生有,只有绝望。

绝处逢生,无中生有。道是这样说的,唯一的问题是,时间点在哪里。

道德经-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create_time]2022-07-15 06:20:03[/create_time]2022-07-26 01:45:47[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我的草莓你的美Cf[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1255271.Izhett0VwuV-JHZDwMKi9w.jpg?time=4782&tieba_portrait_time=4782[avatar]TA获得超过7679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5[view_count]

微妙玄通放在道教中的含义

这词就出于先秦道家。
【解释】微妙:精微奥妙。精微深奥而灵通的道理。
【出处】《老子》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老子称赞得“道”之人的“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他们掌握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懂得运用普遍规律来处理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也可以说这是教一般人怎样掌握和运用“道”。得“道”之士的精神境界远远超出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水平,他们具有谨慎、警惕、严肃、洒脱、融和、纯朴、旷达、浑厚等人格修养功夫,他们微而不显、含而不露,高深莫测,为人处事,从不自满高傲。本章里“蔽而新成”四字,有的版本作“蔽不新成”,这样,含义就迥然相异,前者解释为去故更新,后者则是安于陈旧,不求新成的意思。本书取“蔽而新成”,大致符合上下文意。选自《老子·道德经·第十五章》


[create_time]2014-11-22 14:24:24[/create_time]2014-12-07 14:07:59[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光芒星斗[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3705f745.QDF92X8T57doEWXiDqHtRA.jpg?time=3852&tieba_portrait_time=3852[avatar]TA获得超过1.7万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87[view_count]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什么意思(老子)

原文:古之善为道①者,微妙玄通②,深不可识。【注】①道:道德;王本原作“士”,据帛书乙本改。为道:修道,即减损欲望,使德行更为符合中庸之道。②玄通:即通晓阴阳。【译】古时善于修道的人,精微玄妙、通晓阴阳,深邃高远而不可洞悉。(顺便附带后文的翻译)正因为他们不可洞悉,所以只能勉强加以描述:迟疑不决,仿佛寒冬渡涉江河;警觉戒备,仿佛害怕四方强国;恭敬庄重,好似在外为客;气若霜雪,好似冰凌消融;厚重笃实,如同纯正的朴木;心境开阔,如同空旷的山谷;清浊交融,如同浑污的泥水。谁能浊如浑水,却可使内心安定而渐渐澄澈清明?谁能静若止水,却可使思绪喷涌而慢慢显露生机?拥有如此道品的人,不会追求盈满。唯有不追求盈满,才能衰落后重归兴盛。

[create_time]2022-03-25 17:11:49[/create_time]2014-06-08 08:40:41[finished_time]3[reply_count]2[alue_good]无为国学哲学[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user/dab663e4ae4832bdd1f8255b80863c22.png[avatar]聚古今之智,集中西之长振兴国学,光大哲学[slogan]聚古今之智,集中西之长振兴国学,光大哲学[intro]5115[view_count]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惟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这段话出自哪里?

出自《老子》第十五章原文为: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澄?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译文:古来善于当士的人们,微妙、幽深而通达权变,深邃得令人难以测识。正因为难以测识,所以要勉强作形容:有时候,他们迟疑审慎得像是在冬天里涉足江河,警觉戒备得像是随处都有强敌环俟,恭谨自持得像是一直都在做客;有时候,他们又像冰块就要崩解融化一样松跨散漫,敦敦朴朴的,看不出什么突出的能耐,旷放豁达得就像虚空一样;他们的那些似乎不相调谐的多面目表现使他们显得很浑浊。哪些人能在混浊中保持本心的澄明?能注意守静就能渐趋本心的澄明;哪些人能使安稳得到长久的维持?懂得灵动权变就能渐得长久的安稳。保持这种生存方式的基本点就是不去追求"无不具足"。正因为没有"无不具足",所以能历久而常新。作者简介: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音读:dān),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逝世于公元前471年。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主要著作:《道德经》、《易经》、《论语》。

[create_time]2019-10-17 01:52:50[/create_time]2017-12-02 14:17:20[finished_time]3[reply_count]42[alue_good]百度网友870d071[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2a2e23a2.RBlBCFZZbLrAjIUdAxOYuQ.jpg?time=8133&tieba_portrait_time=8133[avatar]TA获得超过2849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3944[view_count]

道德思辩——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

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澹(dàn)兮其若海,飂(liù)兮若无止。

孰能浊以澄?静之将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将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分割线---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有些版本写作“古之善为道者”。

个人认为“古之善为士者”更接近原本。

在这里有一个断层存在,老子用“古之善为士者”开头,说明在修行这件事上,老子所处的时代同样并不多见。

传说中的修行者或者说神仙一类人,大多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存在,所以民间有传说,但真正见过的人却不多,也就是说老子关于古之修行者的种种事迹也是听说的居多。

正因为是听说的,所以就不存在有力的依据,只能是猜测。

微妙:深奥玄妙、精深复杂、难以捉摸。另一层意思指只有深入了解才能弄清楚,只有细心体会才能觉察。

玄字代表黑色、无法理解。

通是通达、通畅的意思。如:通了,说得通,行得通等等。

所以“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可以理解为:越是深入了解越觉得无法确定事件的真假。

如果我们仔细去研究那些流传下来的关于修行者的传说,会发现他们一个个都是神通广大,什么搬山倒海、撒豆成冰等等这些都是基本的“小法术”。于是越研究越觉得难以理解,甚至觉得不可思议,更像是骗人的。

这是因为很多事物超出了当时的人们的认知范围,导致人们无法去判断事情的真实性,但这些为人所无法确定的很多事情又确实存在。

加上很多传说也都是有根有据的,所以更多时候,人们不得不相信世界上有神仙一类(修行者)的存在。

所以,就算以老子的博学,也无法对修行者进行准确的描术,而只能用“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来概括。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正因为我们无法对事物的真假作出最合理的判断,所以如果我们想要对他们进行描述的话,就只能是根据己知的一些内容进行推断和猜测了。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澹(dàn)兮其若海,飂(liù)兮若无止。”

【“澹(dàn)兮其若海,飂(liù)兮若无止”这一句原文在第二十章,疑为误传错章,现移至此处,感觉更恰当】

豫:出自易经中的豫卦。豫卦,顺以动。所以这里应该理解成顺时而动,三思而行。详情可参考《易经》中的豫卦。

犹:犹豫不决,迟疑的样子。

俨:恭敬、庄重,整齐的样子。

涣:出自易经中的涣卦。涣卦,风行水上,代表水散的很快。用于表示行为的话就是变得快,在这里我觉得理解为随心所欲更合适一些。

敦:厚道。诚朴宽厚、厚重、笃实。

旷:光明、明朗,又指心情开朗。引申为空旷,特指心境宽广。

浑:水不清。不明事理、糊涂之类的意思。

澹:恬静、安定。

飂:风疾速的样子。

这里老子用了九个字来形容他对修行者的发现:

顺势而为、小心谨慎、举止庄重、随心所欲、敦厚老实、心胸开阔、浑浑噩噩(放荡不羁或无欲无求?)、恬静安然、来去如风。

有些人觉得这是修行者所特有的:谨慎、警惕、严肃、洒脱、融和、纯朴、旷达、浑厚、安然、随心等人格修养功夫。

个人以为,从性格上来讲,一个拥有谨慎、警惕这种性格的人,很难做到豁达、洒脱;严肃的人也很难表现出随心所欲这种心态。

所以我更愿意将这几句话理解成是在描述九种不同类形的修行者。

从古至今,所有神、仙、鬼、怪传说中,都存在以上几种不同性格的修行者……

有的小心谨慎;有的随心所欲;有的和蔼可亲;也有浑浑噩噩、行事怪异的等等。

远的不说,只说大家最熟悉的铁拐李(李玄)、汉钟离(钟离权)、张果老(张果)、吕洞宾(吕岩)、何仙姑(何琼)、蓝采和(许坚)、韩湘子、曹国舅(曹景休)这八大仙人。

八个人的身份、性别、经历、学问不一样,所以他们的性格也是完全不同。

这也符合我的论断:豫、犹、俨、涣、敦、旷、浑、澹、飂代表九种不同性格的修行者。

说起性格,如果用我们普通人来作例子的话:有的会种地、有的会打鱼、有的会造车、有的会打猎……不管他的职业是什么,这些普通人的性格绝对不可能完全一样。

比如书生文静、屠夫暴躁、巫师神秘……即使最普通的农夫当中,也分别会有固执、亲切、胆小怕事、怪异等不同性格的人。

作为传说中的神仙一类人物,不管他们性格怎样,无一例外的是:他们都曾拥有人类无法理解或者向往的特殊能力。

比如搬山、填海、飞行、幻化等,的确可以称得上是深不可测。

他们是如何拥有这些本事的?这中间有什么共同点么?

针对这个问题,老子提出了两个常见的问题:谁能把混浊的水澄清?谁能够一直操持不动?

“孰能浊以澄?静之将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将徐生。”

对于这两个问题,如果我们从凡人的角度来看神仙的法术:对方轻轻的一挥手,然后混浊的水就成了清水;口中念念有词,然后施一个定身咒,那个人就不会动了。

于是我们觉得神仙或修行者们好厉害!认为他们拥有大法力、大神通。

这是因为我们对事物的不了解所造成的结果,如果我们知道了事情的原理,那么神仙的所作所为就会变得不再神秘。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人觉得神仙是假的、是传说、是骗子。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魔术(戏法)这个东西,很多看似很难理解的东西,其实都有一定的道理在支撑。

据目前科学研究,武术中的点穴是通过外力击中身体某个经络结点,从而使周围的肌肉组织(经络)受到损伤,使被点穴的人疼痛难忍,以至于不敢动,因为轻微的动作也会牵动受损部分而引起剧烈的疼痛。

如果以上的说法是正确的,那么通过这种理论去理解神仙的定身咒,会发现其原理基本上大同小异。

记得小时候在农村,家里的生活用水是从河里挑回家的,有时候遇到下雨天,河水混浊无法食用。

这时候父母会在水里放一些石灰之类的东西,然后搅拌一下,等水静止下来,混浊的水就变成了清水。

当然,如果挑回来的水不急着饮用,也只需要把水桶放在地上让它自行沉淀就好,无非是时间长短罢了。

所以说,如果想让混浊的水变成清水,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想办法让水静止下来。

同样的,如果想让一个人保持较长时间的无法移动也有很多办法,比如把他捆起来,或者让他睡着,再或者让他觉得非常累、累到他根本不想动。

猛一看觉得是在开玩笑,可事实上的确是这么回事。

神仙一挥手之间让混水变清,只是他们用另一种方法让水静下来了而己,至于用什么方法我们不知道,但是道理却是这样的一个道理。

让一个人长时间不动,说白了也不过就是通过另一种方法让这个人无法移动而己。比如用“肉眼无法看到的绳子”限制住这个人的行动或者干脆就是传说中的隔空点穴术等等。

所以说:谁能把浊水澄清?让水静下来它自己就变清澈了;谁能长久不动?运动到极致、累了自然就不想动了。

事实证明,传说中的神仙鬼怪们拥有的特殊技能在很多时候都可以用科学来作出解释,那些无法作出解释的问题只不过是因为我们还不曾了解它的运作原理。

(那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只要我们懂了上面提到的这些知识或道理,我们也可以算作神仙。)

“保此道者不欲盈”

这个世界很大,人类寿命很短暂,就算我们不吃不喝也不可能把这个世界上的所有迷团解开。

至少单凭一个人无法办到。

所以就算我们懂得了一些别人无法理解的知识或技巧,也不应该自满、骄傲。

毕竟就算我们掌握了某些技巧,但我们能保证是世界上唯一的正确方法么?

世界这么大,总会有奇迹出现。比如很多年前人们过滤水的时候是用石灰,而且效率很低。

而现在各种设备已经可以做到随时随地对污水进行过滤的地步。

传说,神仙们可以呼风唤雨,而现在我们利用科学可以做到人工降雨。

传说神仙们可以撒豆成冰,现实中人们同样可以利用化学原理在大夏天造出冰块。

人们常说竹篮打水一场空,但传说神仙就可以用竹篮进行打水。

而现在,相信只要有一定化学基础的人,都可以做到传说中的竹篮打水。

这就是古人眼中的神仙手段,而现在你还认为这是神仙手段么?

原文最后一句有以下几个版本:

1、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新成。(中规中矩)

2、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新成。(这种说法个人认为是错的)

3、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不,新成。(我更倾向于这个读法)

虽然我们现在已经破解了很多古代所谓的神仙手段,但是在我们面前仍然存在着很多未解之迷,所以即使我们现在觉得已经掌握了很多了不起的知识,但仍然没有资格去骄傲、自满。

也正因为我们的先辈们不骄傲、不自满,所以才能够不断的创新。(一个自以为是的人,往往会固步自封,很难有新的发现)

所以,最后一句,我认为原文应该是“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不,新成 ”或者“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不而新成”。


[create_time]2022-06-17 19:46:33[/create_time]2022-06-27 16:07:12[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爱创文化[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f92c827.kLT93-3VEj2Xt3LY2qUdBA.jpg?time=4761&tieba_portrait_time=4761[avatar]TA获得超过7713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56[view_count]

道德经第十五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十五章原文如下: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道德经第十五章译文如下:时候在修道方面有造诣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深不可识,所以只能勉强地描述一些他的外在形象:他的小心谨慎啊,就像冬天赤脚涉水过河时那样逡巡不前;他的警觉戒备啊,就好像居于强邻的包围之中,不得不时时警惕万分;他的拘谨严肃啊,就像在做客一样;他的融合可亲啊,就好像正在消融的冰;他的醇厚质朴啊,就像没有雕琢过的原木;他的旷远豁达啊,就像空旷的山谷一样;他的浑厚宽容啊,就像浑浊的江河大流一样。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遮蔽自己而达到新的境界。作品简介《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create_time]2022-12-16 12:41:39[/create_time]2022-12-22 00:00:00[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1[alue_good]生活中的百科生[uname]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6a600c338744ebf85ce7a2aacbf9d72a6159a795?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450%2Ch_6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avatar]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slogan]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intro]1883[view_count]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原文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翻译是:有一种浑然而成的东西,在有天地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它寂静无声而又广阔无形,它不依靠任何外力独立长存而永不衰竭,周而复始地循环运行而永不停息,可以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究竟叫它什么名字才好,只好勉强称它为“道”,再勉强给它取个名字叫“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回归本源。所以道是伟大的,天是伟大的,地是伟大的,人也是伟大的。天地间有这四大,而人只不过是其中之一。在这四大之中,人是效法于地的,地是效法于天的,天是效法于道的,而道则纯任自然。道是独立而不改的,又是循环往复的“道”是天地万物之本源,世间切都因“道”而运行,人也必须依“道”行事才能长存。在这里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理。《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言》,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

[create_time]2022-12-08 20:56:11[/create_time]2022-12-09 14:44:50[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3[alue_good]信曼岚5h[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4bc79163.GZy0zN1Qs6uc2bPYVZPMaQ.jpg?time=7803&tieba_portrait_time=7803[avatar]TA获得超过758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997[view_count]

上一篇:英语从句

下一篇:能源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