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夹弦的介绍
两夹弦,群众也称它为“大五音”。中国汉族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山东西部以及河南东部及北部,江苏北部,安徽省北部一带的地方戏。因为它的伴奏乐器四胡(四弦胡琴)是每两根弦夹着一股马尾拉奏,因而其流行地的群众按照其方言习惯称它为“两家弦、大五音。它与流行在黄河以北的聊城、德州、滨州地区的“四根弦”(也称“一勾勾”、“河西柳”、“哈蟆嗡”)有密切的血缘关系。2008年6月7日,二夹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create_time]2016-05-18 01:54:15[/create_time]2016-06-01 16:33:30[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轮回决珚[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48b7810c.2i-WNTrrHyOQ4kLONHHnMw.jpg?time=3687&tieba_portrait_time=3687[avatar][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41[view_count]二夹弦的艺术特点
两夹弦的基本唱腔为大板、二板。另外还有三板、北词、娃娃、山坡羊、捻子、赞子、砍头橛、栽板、哭迷子等腔调。伴奏乐器,以四胡和柳叶琴为主,辅以二胡、板胡、三弦、横笛等。打击乐器与京剧相同。在唱法上,除老生受高调梆子影响用“二本腔”(假声)外,小生、旦、丑、净均以真声为主,尾声翻高用假声,保持了传统的演唱特色。两夹弦的传统习惯是唱功重于做功,所以它的唱腔是戏剧布局的核心。初期,生、旦角都用本嗓演唱,红脸、花脸行当都用二本腔(假嗓)演唱。20世纪20、30年代以后,两夹弦得以迅速发展,角色行当齐全,音乐、唱腔基本形成,唱腔基本上用真嗓,尾音翻高的用假嗓,只有红脸用二本腔演唱。从这一时期开始,两夹弦唱腔就基本固定下来。两夹弦的唱词有两种不同的结构表式;一是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主的上下句式,韵脚为上仄下平,下句押韵。在这种结构形式中,亦有一种字数多少变化不定的长短句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的唱词,虽仍为上下句体,但句体的排比罗列、韵脚的要求等不太严格,垛句上下的呼应也不一定对称;另一种结构形式是“三、三、二”结构的[娃娃]句体,这种词格,除第四句和第七句跳韵外,其余各句均为同一韵脚。第三句为“平、平、仄”,中间三句为“仄、平、仄”,最后两句为“仄、平”。在实际应用中,对此要求并不十分严格。两夹弦所用的语言,为鲁西南地区的方言,与普通话相比,声韵基本相同,但其四声调值都有着明显的差异,语汇称谓不尽相同。文场乐队配置、大小不等,一般是四至八人。使用的乐器以四弦(也叫四胡)为主,它类似二胡,有四根琴弦,分别夹着两股马尾进行演奏,以发出双印,音量较大,琴师在演奏时常戴有金属指帽按弦,音色铿锵有力,其它弦乐器有二胡、矮秆坠胡,有时也用小提琴、大提琴配合。拨弹乐器有琵琶(早年是使用柳叶琴、与山东拉魂腔所用相同,现已改为通用的琵琶)、中阮、三弦等。管簧乐器有竹笛、笙、闷子等。在武场音乐中最关键的是司鼓,他是文武场音乐的总指挥,兼奏手板、边鼓及堂鼓。云锣、木鱼、小钹等使用很少,一般不另设专人,而由操持大锣、钹的人分别兼奏,唢呐由弦乐师兼奏。两夹弦经典传统剧目有所谓“老八本”(《头堂》、《二堂》、《休妻》、《花墙》、《大帘子》、《二帘子》、《花轿》、《抱牌子》)之称。另有《站花墙》、《梁祝下山》、《安安送米》、《吕蒙正赶斋》《小姑贤》、《王定保借当》等90余出,多是反映民间的小戏;还有不少是从柳子戏等地方戏中移植过来的。新中国成立后,两夹弦创作(或改编)了大量反映社会主义新时代、新生活的优秀剧目,使两夹弦这一剧种获得了新的生命,为广大群众所喜爱。两夹弦是以唱为主,以唱制胜的剧种,在发展中也吸取了其它剧种的表演程式,使表演技艺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与剧目相关,行当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为主。其它行当也多是仿制其它姊妹剧种。两夹弦的伴奏乐器,在传统乐器中称为“三大件”的是四弦、坠琴和柳琴。建国后,多以琵琶代替柳琴。四弦;是两夹弦文场伴奏中的领奏乐器,木制。其规格为:弦身共分弦杆、弦柱、千金、弦马、弦桶、托板、蟒皮、弓杆、马尾(两股)九部分。坠琴:是两夹弦“三大件”主奏乐器之一。音色柔和,与四弦形式对比,相互补充。早期为八角形木制琴筒,现在改为圆型铜制。琵琶:是两夹弦“三大件”主奏乐器之一,弹拨乐器,色彩丰富,声音与四弦、坠琴搭配谐合,共同形成两夹弦伴奏乐队中的音响核心,是该剧种音乐风格特点的重要体现。另外,两家弦文场乐器还配有笙、笛、三弦。现在又增加了大提琴、小提琴、电子琴、扬琴、二胡等乐器。打击乐器与山东梆子相同。两夹弦脸谱吸收了京剧、山东梆子等剧种的脸谱造型艺术,大致分为“白脸”、“红脸”、“黑脸”、“二花脸”及其他“勾脸”等种类。两夹弦的“红脸”脸谱,有时在表演中并不勾脸。
[create_time]2016-05-18 01:24:42[/create_time]2016-06-01 16:04:23[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1[alue_good]fl凉凉HT01FU44[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3be9b3b8.mzPjOgR5LPvUQ7VTYN5S5Q.jpg?time=3637&tieba_portrait_time=3637[avatar]TA获得超过759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82[view_count]二夹弦有哪些特点?
二夹弦是民间小戏,它的唱词不是出于文人墨客之手,而是源于农村口头语言,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为群众喜闻乐见。其唱词合辙押韵,结尾时有喜剧色彩的儿化韵,有时还附着“哪、呀、嗨”的虚词,以烘托唱腔,更加易于传唱。二夹弦演出以农村题材居多,其剧目将近百出。它的基本剧目有:《大帘子》、《二帘子》、《赶关》、《提篮子》、《花墙》、《蓝桥》、《抱牌子》、《织机》、《拐马》、《柳迎春》、《太阳牌》等。这些剧目主要是比较流行的民间传说故事。如《大帘子》,即梁山伯与祝英台隔帘相会。《抱牌子》是何文秀私访.《织机》是秦雪梅吊孝的后半部。另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民间生活小戏,其中丑角戏占有一定的比重,如《七错》、《打老道》、《打棒槌》、《打城隍》、《打面缸》、《打瞎子》、《穷劝》、《武大仨下工》、《拴娃娃》等,幽默风趣,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间文学特色。二夹弦的独有剧目有《王小过年》、《打老道》、《吃腊肉》、《唐二卖杆草》、《翻箱子》、《穷劝》、《富劝》、《贾金莲拐马》等,从山东梆子移植过来的有《康府吊孝》、《海潮珠》、《王莽篡朝》、《斩杨人》、《背箱子》等。二夹弦曲牌吸收了黄河号子、船歌、夯歌等小调,还吸收了大书、鼓词、花鼓、秧歌等音乐,又从罗戏、豫剧等姊妹艺术中汲取了营养,形成了构思巧妙、繁杂严谨,细腻抒情的音乐体系和富于喜剧色彩的艺术风格,如赞子、锔缸小调、四河调、撑船歌、梅花落、白垛子、打棒槌、剪剪花、九连环、呱嗒嘴等曲牌。二夹弦的唱词有两种不同的结构表式。一是以7字句和10字句为主的上下句式,韵脚为上仄下平,下句押韵。在这种结构形式中,亦有一种字数多少变化不定的长短句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的唱词,虽仍为上下句体,但句体的排比罗列、韵脚的要求等不太严格,垛句上下的呼应也不一定对称。另一种结构形式是“三、三、二”结构的娃娃句体,这种词格,除第四句和第七句跳韵外,其余各句均为同一韵脚。第三句为“平、平、仄”,中间三句为“仄、平、仄”,最后两句为“仄、平”。在实际应用中,对此要求并不十分严格。二夹弦所用的语言,为鲁西南地区的方言,与普通话相比,声韵基本相同,但其四声调值都有着明显的差异,语汇称谓不尽相同。二夹弦的伴奏乐器,在传统乐器中称为“三大件”的是四弦、坠琴和柳琴。四弦是二夹弦文场伴奏中的领奏乐器,木制。其弦身共分弦杆、弦柱、千金、弦马、弦桶、托板、蟒皮、弓杆、马尾九部分。坠琴是二夹弦“三大件”主奏乐器之一。音色柔和,与四弦形式对比,相互补充。早期为八角形木制琴筒,现在改为圆形铜制。琵琶也是二夹弦“三大件”主奏乐器之一,弹拨乐器,色彩丰富,声音与四弦、坠琴搭配和谐,共同形成二夹弦伴奏乐队中的音响核心,是该剧种音乐风格特点的重要体现。另外,二夹弦文场乐器还配有笙、笛、三弦。后来又增加了大提琴、小提琴、电子琴、扬琴、二胡等乐器。打击乐器与山东梆子相同。二夹弦的音乐配置武场和文场有着不同配置。文场一般是四至八人,使用的乐器以四弦为主,琴师在演奏时常戴有金属指帽按弦,音色铿锵有力。另外,还配有笙、笛、三弦。后来又增加了大提琴、小提琴、电子琴、扬琴、二胡等乐器。打击乐器与山东梆子相同。在武场音乐中最关键的是司鼓,他是文武场音乐的总指挥,兼奏手板、边鼓及堂鼓。云锣、木鱼、小钹等使用很少,一般不另设专人,而由操持大锣、钹的人分别兼奏,唢呐由弦乐师兼奏。二夹弦脸谱吸收了京剧、山东梆子等剧种的脸谱造型艺术,大致分为“白脸”、“红脸”、“黑脸”、“二花脸”及其他“勾脸”等种类。二夹弦的“红脸”脸谱,有时在表演中并不勾脸。二夹弦的基本唱腔为大板、二板。另外还有三板、北词、娃娃、山坡羊、捻子、赞子、砍头橛、栽板、哭迷子等腔调。伴奏乐器,以四胡和柳叶琴为主,辅以二胡、板胡、三弦、横笛等。打击乐器与京剧相同。在唱法上,除老生受高调梆子影响用“二本腔”外,小生、旦、丑、净均以真声为主,尾声翻高用假声,保持了传统的演唱特色。二夹弦是以唱为主,以唱制胜的剧种,在发展中也吸取了其他剧种的表演程式,使表演技艺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二夹弦行当虽有“六门十二行”之说,但以小生、小旦为主。演员一专多能,伴奏人员身兼多职。演唱时大本嗓吐字,假声甩腔。真嗓假腔结合,明快圆润,悦耳动听。老调门显得粗犷浑厚,新曲调则绚丽花哨。叙事时如泉水涌注,涓涓细流。欢快时如喜鹊闹春,蜂蝶戏花。哀怨时如泣如诉,悲痛欲绝。愤怒时如山洪暴发,电闪雷鸣。大喜大悲时起伏跌宕,如歌似舞。二夹弦以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唱响了黄河两岸,大江南北。二夹弦
[create_time]2020-01-02 04:19:54[/create_time]2020-01-17 04:17:41[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4[alue_good]北京创典文化[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299f8c3c.szpTDWNiCgBDfL7BxdQCrg.jpg?time=9652&tieba_portrait_time=9652[avatar]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476[view_count]二夹弦经典唱段有哪些?
二夹弦经典唱段有《鸳鸯谱》《莫愁女》。二夹弦,群众也称它为“大五音”。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山东西部以及河南东部及北部,江苏北部,安徽省北部一带的地方戏。因为它的伴奏乐器四胡(四弦胡琴)是每两根弦夹着一股马尾拉奏,因而其流行地的群众按照其方言习惯称它为“两夹弦、大五音。它与流行在黄河以北的聊城、德州、滨州地区的“四根弦”(也称“一勾勾”、“河西柳”、“哈蟆嗡”)有密切的血缘关系。两夹弦经典作品鉴赏两夹弦的基本唱腔为大板、二板。另外还有三板、北词、娃娃、山坡羊、捻子、赞子、砍头橛、栽板、哭迷子等腔调。伴奏乐器,以四胡和柳叶琴为主,辅以二胡、板胡、三弦、横笛等。打击乐器与京剧相同。两夹弦的传统习惯是唱功重于做功,所以它的唱腔是戏剧布局的核心。初期,生、旦角都用本嗓演唱,红脸、花脸行当都用二本腔(假嗓)演唱。在唱法上,除老生受高调梆子影响用“二本腔”(假声)外,小生、旦、丑、净均以真声为主,尾声翻高用假声,保持了传统的演唱特色。20世纪20、30年代以后,两夹弦得以迅速发展,角色行当齐全,音乐、唱腔基本形成,唱腔基本上用真嗓,尾音翻高的用假嗓,只有红脸用二本腔演唱。从这一时期开始,两夹弦唱腔就基本固定下来。
[create_time]2022-04-13 13:53:38[/create_time]2022-04-21 18:27:35[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o华华哈哈o[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fb2bfa82.Oy3XZjJmmWNpivgPigsd_A.jpg?time=12357&tieba_portrait_time=12357[avatar]用力答题,不用力生活[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454[view_count]二夹弦经典唱段是什么?
二夹弦经典唱段是老八本《头堂》、《二堂》、《休妻》、《花墙》、《大帘子》、《二帘子》、《花轿》、《抱牌子》等。两夹弦,群众也称它为“大五音”。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山东西部以及河南东部及北部,江苏北部,安徽省北部一带的地方戏。因为它的伴奏乐器四胡(四弦胡琴)是每两根弦夹着一股马尾拉奏,因而其流行地的群众按照其方言习惯称它为“两夹弦、大五音。2008年6月7日,山东省定陶县、安徽省亳州市、 河南省开封市、滑县联合申报的“二夹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夹弦的唱段两夹弦是在鲁西南一代流行的曲艺形式“花鼓丁香”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花鼓丁香”主要流行在鲁西南地区,因为经常上演《休丁香》(《张郎休妻》)而得名。“花鼓丁香”最晚在清代中叶也就已在菏泽流行,其演唱形式主要是“坐板凳头”(清唱)或“打地摊”(简单化妆演唱),只用一面手锣,一个梆子,一个挎在腰侧的凸肚花鼓,没有丝弦乐器伴奏。
[create_time]2022-04-18 21:49:55[/create_time]2022-04-02 18:21:14[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小鹏带你学人文哦[uname]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2fdda3cc7cd98d10e50bbda3333fb80e7aec9041?x-bce-process%3D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450%2Ch_6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avatar]人文大王,各种知识分分享[slogan]人文大王,各种知识分分享[intro]196[view_count]二夹弦的传统剧目
两夹弦经典传统剧目有所谓“老八本”(《头堂》、《二堂》、《休妻》、《花墙》、《大帘子》、《二帘子》、《花轿》、《抱牌子》)之称。另有《站花墙》、《梁祝下山》、《安安送米》、《吕蒙正赶斋》《小姑贤》、《王定保借当》等90余出,多是反映民间的小戏;还有不少是从山东柳子戏、山东梆子子等地方戏中移植过来的。两夹弦的剧目将近百出。它的基本剧目有“大帘子、二帘子、赶关,提篮子(武家坡)”,“花墙、蓝桥、抱牌子”或“织机、拐马、柳迎春、花墙、蓝桥、太阳牌”等说法。这些剧目主要是比较流行的民间传说故事。如《大帘子》,即梁山伯与祝英台隔帘相会。《抱牌子》是何文秀私访;《织机》是秦雪梅吊孝的后半部。另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民间生活小戏,其中丑角戏占有一定的比重,如《七错》、《打老道》、《打棒槌》、《打城隍》、《打面缸》、《打瞎子》、《穷劝》、《武大仨下工》、《拴娃娃》等,幽默风趣,富有:眼郁的乡土气息和民间文学特色。两夹弦的独有剧目有《王小过年》、《打老道》、《吃腊肉》、《唐二卖杆草》、《翻箱子》、《穷劝》、《富劝》、《贾金莲拐马》等,从山东梆子移植过来的有《康府吊孝》、《海潮珠》、《王莽篡朝》、《斩杨人》、《背箱子》等。
[create_time]2017-10-10 13:44:43[/create_time]2016-06-01 16:17:37[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1[alue_good]情义光头Msj[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ddfe9cfa.UuVFo7cfSYfK1K0w5HH0Ow.jpg?time=3689&tieba_portrait_time=3689[avatar][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679[view_count]二夹弦的剧种简史
两夹弦是在鲁西南一代流行的曲艺形式“花鼓丁香”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花鼓丁香”主要流行在鲁西南地区,因为经常上演《休丁香》(《张郎休妻》)而得名。“花鼓丁香”最晚在清代中叶也就已在菏泽流行,其演唱形式主要是“坐板凳头”(清唱)或“打地摊”(简单化妆演唱),只用一面手锣,一个梆子,一个挎在腰侧的凸肚花鼓,没有丝弦乐器伴奏。常用的曲调有:[赞子]、[序子]、[砍头撅]、[货郎调]、[寒韵]、[平调]、[哭迷子]、[过序子]等。经常演出的剧目,除《休丁香》外,还有《站花墙》、《梁祝下山》、《安安送米》、《吕蒙正赶斋》、《小姑贤》、《王定保借当》等数十出。清咸丰初年(1851年),山东濮州引马集(今属山东鄄城县)有个穷秀才白殿玉,擅诗词,通音律,酷爱花鼓丁香,常编些花鼓新词,教妻吟唱。后来,他对花鼓小唱只配一面凸肚腰鼓击节伴唱,深感乏味,常思增加丝弦,以壮声色。其妻纺棉时常哼曲词,其每唱一句,接着便“嗡、嗡、嗡”纺抽棉花,纺车声成了唱腔的自然伴奏,白秀才深受启发,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做出了如二胡状的“弦子”为妻伴奏,节奏和谐,大增其色。白殿玉在花鼓丁香的基础上,编词清唱,并根据词意,突破原始腔调的节奏规范,融入其他姊妹艺术的唱腔,博得了广大听众的喜爱。白殿玉在引马集收了三个乞讨人为徒弟,他们是莘县的李季安、东平的戚成兴和济宁的梅福成。咸丰八年(1858年),濮州遭水灾,李季安北归,白殿玉带戚、梅二徒,乞讨至曹州(今菏泽)东北的大徐庄落户,后由戚、梅二人在大徐庄收徒数十人,在菏泽、鄄城、郓城、定陶、曹县、巨野、梁山、东平一带农村“打地摊”卖唱。这期间,由于人员的增加,以由一人清唱,逐步发展到七、八个人分包赶角形式,其体裁也由说唱式的叙事体,过渡到戏曲化的代言体,具有了较复杂的表演程式,演唱出比较完整的戏曲故事,其乐器除一个凸肚花鼓,又增加了丝弦(两根弦的“弦子”),还有一面手锣、一个梆子。两夹弦剧种初具皱形。 清同治年间(约1864年左右),曹州城西南魏堂村贡生魏金玉聘请戚成兴、梅福成为师,在村里成立了两夹弦玩友班,随后趁本村庆贺王姓夫人立贞节牌坊之机,在四辆太平车搭成的戏台上,演出了《安安送米》,这是两夹弦有地摊上小唱走上舞台的开始。戚成兴、梅福成在演唱时常把蒲扇作为简单道具,群众送他们“大蒲扇”、“二蒲扇”的艺号。这一时期的两夹弦戏,仍是农闲唱,农忙散的“玩友会”,没有严格的科班制度,其唱腔也没有“格”和“规”的种种束缚。这种机动自由的特点,加上艺人们要把自己的俗俚小曲变成“大戏”的强烈欲望,使其大量吸收了其他艺术的优点,得以迅速发展。在唱腔方面皆突出地受到当地民歌(如:划船调、打你八棒锤、大锯缸等)、曲艺(如:山东琴书、山东大鼓、坠子等)、戏曲(如:山东梆子、柳子戏、大平调等)的影响,使之日益丰富,表演方面,则学习、借鉴了其他戏曲的程式。1853年(清咸丰三年),在努力提高演出质量的同时,对乐器也进行了改革。为扩大主弦音量,他们把原“弦子”(似二胡)上的两根弦,增加到四根弦,弓子上的一股增加为两股,这就是沿用至今为主弦的“四胡”(又叫四弦)。之后,“文乐”又增加了琵琶、二胡,“武乐”增加了大锣、手钹、堂鼓等,多用于开戏之前的“打通”。不过表演形式仍较简单,人员很少。艺人们常称:“紧七慢八,六人抓瞎”。乐师往往一人兼奏几样乐器。服装道具也很少,一个班中,一般只有一身褶子,两身布衫,一身官衣,一顶纱帽等“行头”。所演剧目也多是以“三小”(即小生、小旦、小丑)为主角的生活小戏。如:《安安送米》、《休丁香》、《小姑贤》、《兰桥会》、《王汉喜借年》、《拴娃娃》、《站花墙》、《换亲》、《梁祝下山》、《吕蒙正赶斋》、《抱灵牌》等。至此,两夹弦剧种逐渐成熟。与此同时,流落在黄河以北的莘县、临清一带的白殿玉的另一徒弟李季,尽管也收徒传艺,但吸收其他艺术的营养很少,其曲牌、板式,基本上还属白氏初传,不如曹州(菏泽)“大蒲扇”的两夹弦唱腔委婉、细腻,易于表达各种感情。他们之间,因流传区域关系,观众便称鄄城以北、莘县一带的两夹弦为北词两夹弦,称曹州(菏泽)一带的两夹弦为南词两夹弦。南词两夹弦发展迅速,从艺者甚多,流传区域很快扩大到河南省的安阳、新乡、开封、商丘等地。而北词两夹弦继李季安之后,只有鄄城的王贯得、吴志修等稍有名气。较近的北词两夹弦名演员要数鄄城的王自端,他以唱《王婆骂鸡》出名,吐词爽快流畅,一口气可唱二百多句,有“翁倒山”之誉。 光绪初年(约1875年),戚成兴、梅福成在定陶县张湾村再度收徒传艺,教授玩友班,后成名者有旦角王玉华等。1878年春,菏泽东关泰山奶奶庙大会,专请戚成兴的两夹弦班来演家庭小戏,当时连唱四天,曹州府台、县令、都观看了演出,并赏银五十两。从此,两夹弦由村镇舞台走向城市舞台。光绪六年(1880年),“大蒲扇”的传人刘大焕、张惯通、徐效言、王玉华及张惯同的艺徒徐广思(大徐庄人)、徐广远(大徐庄人)、马天仓(丑,艺名“马老平”,菏泽吕陵镇人)和刘大焕的艺徒徐启敬(司鼓,大徐庄人)等,进入豫东大城市开封,起初在较偏僻的城隍庙内演出,因很受欢迎,后移到繁华的相国寺市场演出,名震豫东,当地群众称之为二夹弦 1910年(宣统二年)左右,王玉华(旦角)在曹县马楼一带组织了第一个两夹弦职业班社“洪兴班”,进行营业性演出,每天戏价八百铜钱。这一时期,两夹弦借鉴其他剧种的做法,根据两夹弦的具体条件,对生、旦、净、末、丑各行当进行了细致、明确的分工,改变了过去“三小”独占两夹弦舞台的局面。为丰富上演剧目,排演了公案戏(如《清宫断》)、功架,武打戏(如《九女庵》)、连台本戏(如《金镯玉环记》)。徐广思还于1911年左右,先后收曹县的崔兰琴(艺名“大金牙”)、大脚二妮(鄄城人)为徒,培养了两夹弦第一代女演员。他们优美柔和的唱腔和婀娜的舞姿,很快轰动菏泽、曹县、开封、商丘等城市。1925年左右,徐光思又收下讨饭人黄二润之妻张秀香(东明县人)授艺,张秀香由演《站花墙》出名,因其初登时穿的是白靴,观众便送艺号“大白靴”(后又叫“老白靴”)。她便是两夹弦后来著名女演员黄云芝的母亲和宗师。1928年,徐广远的高徒王文德(中、青年时期从旦行,后改为须生,艺名“小印(艺)”),召集二十多位艺人在本村(菏泽市安兴镇贤圣寺)庙院内,成立“共艺班”(洪艺班),主要演员有王文德和其弟王文胜(艺名“二宝”)、王文亮(艺名“二燕子”)、张秀香、崔兰琴、赵秀真(艺名“二金牙”)、马福勤等。这个班社在王文德的带领下,吸收了山东梆子、柳子戏的表演程式,使表演更趋完美,在音乐方面,改革、丰富了两夹弦的唱腔、板式,比如在“原北词”的基础上,又创造了“慢北词”和“连北词”。增加了笛、笙、唢呐等乐器。培养了一批新生力量。如:河南开封地区二夹弦剧团的主要演员杨桂莲(艺名“二马峰”)、张海莲(艺名“三马峰”、“水上漂”),当年都在“共艺班”(洪艺班)学过艺。通过他们的努力,两夹弦这个独具风格的剧种最终走向了成熟。同时,也由于这些优秀演员的出现,使两夹弦这个年轻的剧种,日益广泛的流行起来,它的活动范围,当时北到河北省的大名、广平、馆陶;东到济宁,南到安徽省蚌埠,江苏省的浦口,西南流传到河南省的开封、民权、兰考、扶沟、安阳、武涉等县,以及安徽省的亳县、阜阳等地。 建国后,两夹弦艺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不少地方成立了专业表演团体,仅山东菏泽地区就有:菏泽县新艺剧社(菏泽专区两夹弦剧团前身)、巨野县新艺剧团、单县新民剧团,东明县两夹弦剧团,河南省的开封、商丘两地区及延津县、台前县,安徽省的亳县,也都有两夹弦专业剧团。而北词两夹弦却无专业表演团体,其优秀营养业已被纳入北词两夹弦的范畴传承发展下来。山东两夹弦发展菏泽县新艺剧社成立于1951年,以原“共艺班”(洪艺班)演员为主体成立。1954年,剧社经过登记,归菏泽县人民政府领导,成为国家正式的职业艺术团体,同时吸收了一批青年演员,全团发展到50余人。1959年剧社调到专署,成为菏泽专区两夹弦剧团。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两夹弦演员的艺术水平进一步提高。菏泽专区两夹弦剧团著名演员黄云芝(艺名“小白鞋”)以细腻、婉转、悠扬的唱腔和优美、轻盈的台步而闻名,它促使两夹弦戏曲在重唱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舞蹈技巧的提高,使两夹弦戏曲成为完美综合艺术的统一体。1952年和1954年。山东省第一届和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时,黄云芝演出现代戏《离婚》和整理的传统剧目《站花墙》、《换亲》获得演员一等奖,马福勤、李京华等获得三等奖,剧目获得一等奖。并由上海制片厂灌制了唱片,黄云芝出席了全国群英会。1959年10月,毛泽东在济南观看两夹弦《三拉房》等剧目的演出。同年11月,山东柳子戏、两夹弦、柳腔联合演出团进京汇报演出,菏泽专区演出了两夹弦《三拉房》、《站花墙》、《拴娃娃》、《三进士》等剧目,在北京演出期间,受到刘少奇、朱德、陈毅、郭沫若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60年黄云芝被选为山东省政协委员。1964年春,又在济南向朱德、贺龙汇报演出现代剧目《向阳人家》。“文化大革命”期间,两夹弦剧种遭受重创,许多剧团包括菏泽专区两夹弦剧团被迫解散,剧种濒于绝境。1970年,更名为定陶县两夹弦剧团,并吸引了一批新生力量。1979年,定陶县两夹弦剧创作演出的现代剧目《相女婿》,参加了文化部举办的国庆三十周年献礼演出,编剧王岳芳获文化部剧本创作二等奖,定陶县两夹弦剧团获文化部演出三等奖。1982年山东省戏剧月演出期间,定陶县两夹弦剧团演出《红果累累》,孔凡凯、武斌编剧,获剧本创作奖;李京华饰春婶,获优秀表演奖;韩艳萍、牛辉庆、张兆夫获表演奖。近几年又排演了祝兆明编导的《抬爹嫁娘》、《愣姐让房》等剧目,均参加了省地艺术节,分别获得了优秀剧目奖和演出一等奖。河南二夹弦发展60年代曾在河南省内许多城市演出,还在山东、河南、江苏等省的城市引起强烈反响。现在却仅仅在豫鲁皖苏交界地区还有零星演出,专业剧团却在上世纪戏曲最不景气的时候关闭了,属濒危剧种。为了抢救该稀有濒危剧种,二夹弦表演艺术家田爱云卖了房产多方筹措创办了二夹弦戏校,目前已经培养40多名学生。2004年6月恢复组建了开封市二夹弦实验剧团,到各地演出。2008年6月,国务院正式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南省滑县申报的民间戏剧二夹弦名列其中。安徽亳州二夹弦清末以来,二夹弦戏班就经常活跃在皖北大地上。1958年底县委根据当地群众的建议,成立了亳县二夹弦剧团。《桑园会》、《张文生赶考》、《花厅会》三个二夹弦传统小戏应运而生,立上舞台。1959年10月亳县二夹弦剧团演出的《金龙盏》受到阜阳行署领导的高度赞扬,被 二夹弦誉为“跃进剧团”。1960年3月,二夹弦剧团因成绩卓著,又被评为省文化工作先进单位。1962年亳县二夹弦剧团的高中贤、王玉芹曾与山东定陶二夹弦剧团赴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二度梅》,受到刘少奇、陈毅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63年山东定陶二夹弦剧团特邀高中贤、王玉芹、马璐等人再度赴北京景山公园演出《金龙盏》,受到了朱德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朱德、陈毅等老一辈领导人对这一稀有剧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撕绫罗,打茶盅,不如二夹弦哼一哼”,“二夹弦哼一哼,不穿棉袄能过冬”,“不吃不穿不过年,也要去听二夹弦”,这些来自亳州广大人民群众的村言俚语,表达了对二夹弦这一剧种的喜爱和赞美,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稀有剧种的珍贵价值。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众多原因的影响,全国仅有的几个二夹弦剧团都相继消失。到目前为止,亳州谯城区梆剧团是唯一能够演唱二夹弦这一稀有剧种的文艺团体,但仅仅是一些小剧目。二夹弦基本上濒临灭绝。为了使二夹弦这一稀有剧种能够保存下来,亳州市谯城区决定,在不影响春秋季演出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确保每年排演一台《二夹弦》大戏,并进行公演。从1999年以来,亳州二夹弦剧团参加安徽省折子戏、小戏大赛,《刎经堂》、《寻妻》、《三更情缘》等剧目均获得了好的奖项。
[create_time]2016-05-18 01:25:50[/create_time]2016-06-01 16:05:31[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1[alue_good]昂半芹sz[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3714de5e.luSArE78NhLn6FySHLI5nA.jpg?time=3635&tieba_portrait_time=3635[avatar]TA获得超过112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628[view_count]二夹弦剧目的思想内涵是什么
你好亲[开心]二夹弦是中国传统的音乐剧目,主要讲述了一个女子不愿嫁给自己不爱的人,而选择自杀的故事。二夹弦的思想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反对包办婚姻和强迫婚姻。在传统社会,包办婚姻和强迫婚姻是很常见的。而二夹弦的主人公秋香则是不愿意嫁给自己不爱的人,选择自杀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尊严。2. 强调个人自由和自主性。二夹弦中的女主人公秋香不愿意被迫嫁给自己不爱的人,她选择自杀来表达自己的坚决态度。这种精神体现了个人自由和自主性的重要性。3. 强调感情和人性的价值。二夹弦中的秋香和她爱的人周仁是真正相爱的,他们的感情是纯真和真挚的。这种感情和人性的价值被强调和肯定,也反映了人性中的真善美的重要性。综上所述,二夹弦剧目的思想内涵主要是反对包办婚姻和强迫婚姻,强调个人自由和自主性,强调感情和人性的价值。【摘要】
二夹弦剧目的思想内涵是什么【提问】
你好亲[开心]二夹弦是中国传统的音乐剧目,主要讲述了一个女子不愿嫁给自己不爱的人,而选择自杀的故事。二夹弦的思想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反对包办婚姻和强迫婚姻。在传统社会,包办婚姻和强迫婚姻是很常见的。而二夹弦的主人公秋香则是不愿意嫁给自己不爱的人,选择自杀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尊严。2. 强调个人自由和自主性。二夹弦中的女主人公秋香不愿意被迫嫁给自己不爱的人,她选择自杀来表达自己的坚决态度。这种精神体现了个人自由和自主性的重要性。3. 强调感情和人性的价值。二夹弦中的秋香和她爱的人周仁是真正相爱的,他们的感情是纯真和真挚的。这种感情和人性的价值被强调和肯定,也反映了人性中的真善美的重要性。综上所述,二夹弦剧目的思想内涵主要是反对包办婚姻和强迫婚姻,强调个人自由和自主性,强调感情和人性的价值。【回答】
想知道对二夹弦全部剧目思想内涵(积极意义)的评价。【提问】
二夹弦是中国传统的音乐剧目,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积极的思想意义。以下是对二夹弦全部剧目思想内涵的积极意义的评价:1. 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强调个人自由和尊严。二夹弦主要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对人的束缚和限制,并强调了个人自由和尊严的重要性。二夹弦中的女主人公秋香选择自杀而不愿屈从于父母和社会的压力,这是对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的一种反抗,强调了个人自由和尊严的价值。2. 强调家庭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性,倡导和谐家庭和社会。二夹弦中的女主人公秋香和男主人公周仁之间的感情故事,强调了家庭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性。通过二夹弦的故事情节,可以看出家庭和社会对个人的影响和作用,提倡和谐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建立。3. 强调人性的美好和真善美的重要性。二夹弦的故事情节通过展现人性的美好和真善美的重要性,鼓励人们追求美好的生活和情感。女主人公秋香和男主人公周仁之间的爱情故事,充满了真挚和纯真的情感,展现了人性中的美好和善良,同时也为人们树立了榜样。总的来说,二夹弦全部剧目的积极意义在于反抗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强调个人自由和尊严;强调家庭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性,倡导和谐家【回答】
[create_time]2023-07-27 12:08:44[/create_time]2023-08-11 12:07:49[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数码导师杨鹏[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ca13e845._ZOCesPKHvmzHVo6-1VTdg.jpg?time=8236&tieba_portrait_time=8236[avatar][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4[view_count]
二胡有几根弦
二胡有2根弦,因为它只有两根弦,所以取名为二胡。二胡是现代的名称,过去民间多称它为南胡、胡琴、等,二胡看上去是一个物体,没有什么感情可以表达,但是它一但经过不同的演奏人员在技术和艺术上的加工。就会变成一个很懂感情的东西。二胡的特性(一)形制二胡和其他弓弦乐器的构造基本相同,分为琴杆、琴筒、琴轴、及琴弓等部件。除琴弓为竹制外,其他部件均为木制。琴筒主要分圆八角和方六角两种,此外还有扁圆筒、圆筒等形制。二胡琴筒一侧蒙有蟒皮,这与中胡、高胡相同,而板胡琴筒是用椰子壳制作的,一侧则用木版粘住。京胡几个部件都是用竹子制成的(琴轴为木制),但其琴筒一侧是用蛇皮蒙制的。几种乐器的尺寸属中胡最大,其次为二胡、板胡、高胡、京胡。小精灵儿童网站出品(二)音色各种乐器不同的加工材料和形制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其音色。二胡的音色具有柔美抒情之特点,发出的声音极富歌唱性,宛如人的歌声。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一方面取决于它的内外定弦的音高与弦的张力适宜,另一方面是由于琴筒的一侧是用蟒皮蒙制的。因此,在一般演奏时无需大力度按弦和大力度运弓,即可发出平和柔美之声。板胡和京胡的定弦相对二胡较高,由于它们弦的张力比较大,因此,演奏时左右手用的力度相对要比二胡大,才能获得该乐器宏亮的音色。在传统演奏板胡的方法中,特别是在戏曲音乐的伴奏中,我们常常看到演奏者左手的手指带有铁箍,这是为了加大手指按弦的力度,以获得其扬刚之声。在演奏京胡时为了增加弓毛与弦之间的摩擦力,则把松香点燃后直接滴在琴筒上,以发出其高亢、清脆之声。当然,京胡之所以能发出这样的音色,与其用竹制琴筒小、用较薄的蛇皮蒙制有一定的关系。高胡虽然琴筒也比较小,虽然定弦也比二胡高,但由于它是木制的,琴筒是用蟒皮蒙制,因此在演奏时不必用像演奏京胡或板胡时那样大的力度即可获得悠扬柔美的音色。中胡的琴杆和琴筒都要比二胡长和大,定弦比二胡低四度,弦也比二胡弦粗,演奏时左右手用的力度相对也比二胡要大,由于琴筒也用蟒皮蒙制,所以发出的声音既浑厚又圆润。在学习技法和掌握风格的同时,还要对音乐的内涵进行了解,只有对音乐有了深层的认识,才能做到更深刻的揭示和表现。这正是音乐学习的本质,也是我们学习音乐所追求的最高层次的目标。
[create_time]2022-08-22 12:56:49[/create_time]2022-08-30 00:00:00[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娱乐小菜菜2026[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2b948ec.BlK5FfiRqNwTYUDPuDmcwQ.jpg?time=2626&tieba_portrait_time=2626[avatar]TA获得超过583个赞[slogan]娱乐休闲内容分享[intro]780[view_count]传统乐器二胡有几根弦
二胡是我国独具魅力的拉弦乐器 。它既适宜表现深沉、悲凄的内容,也能描写气势壮观的意境,音色接近人声,情感表现力极高。总是表现了自然界最原始和简单的声音,因此听起来有亲切感,使听着很容易就产生画面感,走进音乐。所以二胡正是体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创作原则。 传统乐器二胡有2根弦 。二胡始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那时叫奚琴。二胡是一种中国传统拉弦乐器。即二弦胡琴,又名南胡、嗡子,二胡是中华民族乐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乐器之一。 二胡十大名曲 是中国民族器乐曲中不可多得的传世之作,分别是:二泉映月、良宵、听松、空山鸟语、寒春风曲、月夜、流波曲、病中吟、三宝佛、光明行。这十首曲子都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瑰宝。
[create_time]2022-09-13 05:19:28[/create_time]2022-09-22 13:09:23[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影视达人17[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ffdb0df4.1R9HbxUmgzjnefs5MxoiUQ.jpg?time=4643&tieba_portrait_time=4643[avatar]TA获得超过4692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1[view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