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祠是刘备的庙 诸葛亮的祠堂为什么叫武侯祠?
很多时候,我们在提到“武侯祠”的时候,第一个联想到的人一定是诸葛亮,他生前被封为武乡侯,死后又被追封忠武侯,因此,人们也就将供奉他的祠堂取名为武侯祠。但是很多人发现,刘备汉昭烈庙同样也叫做武侯祠,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刘备和诸葛亮的祠堂都叫做武侯祠,那么这两个祠堂是不是同一个呢?
1.武侯祠的来历
的确是同一个。“武侯祠”这个名字的来历,就是诸葛亮被封侯的名字,他生前被封为武乡侯,死后又被刘禅追封为忠武侯,也因此,后世人纪念他的祠堂就叫做武侯祠。武侯祠应当是很多地方都有,但是这些武侯祠中以成都武侯祠最为出名,规模也是最完善的,毕竟这里曾经是蜀汉的都城,也时诸葛亮最活跃的地方。
诸葛亮,字孔明,他的很多事迹想必也不用多说,青年时期隐居,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辅佐之后,就一直跟随刘备,出谋划策处理朝政,联合东吴孙权的势力一同抵抗曹操。勤勉谨慎,事必躬亲,而且还是个发明家。通过《三国演义》的描写,诸葛亮更是成为了很多人心中神一级的人物。
2.汉昭烈庙
汉昭烈庙,一听名字也就知道,这是用来祭拜汉昭烈帝刘备的地方。三国时蜀汉的开国皇帝,早年时期颠沛流离,尝遍人世间的冷暖,也投靠过很多诸侯,参与镇压黄巾起义。不过很多人都认为,刘备一直到诸葛亮加入自己的阵营,才终于进入事业的上升期,有了诸葛亮的助力,刘备也终于有了转变。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但是在历史上却一直被称为蜀国或者蜀汉。然而没两年,刘备就因为与吴国夷陵一战,心力交瘁,战败之后没多久,就病逝于白帝城,留下诸葛亮辅佐刘禅。刘备死后,成都修建昭烈庙以纪念他。
3.汉昭烈庙为何也叫武侯祠
其实,武侯祠本是纪念诸葛亮的祠堂,但是明朝时期因为昭烈庙的香火不如武侯祠,身为帝王的尊严往哪放?于是朱椿下令拆掉武侯祠,将诸葛亮移入昭烈庙,但是仍旧耐不住民间诸葛亮的人气高,人们又把新的拥有诸葛亮的“昭烈庙”叫做“武侯祠”,而且一直都没有改。
尽管中途也有人提出过意见,认为刘备毕竟是君,诸葛亮是臣,怎么可以反客为主?但是不管怎么改,百姓心中始终将诸葛亮作为主角,一直到后来在讨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时候,考虑到实际情况,也就仍然叫做武侯祠,而不是汉昭烈庙了。
[create_time]2022-07-15 06:25:38[/create_time]2022-07-26 08:25:59[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成大文化17[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7f9927e0.DNwLxPeDj1Jjpw4k5dcFUg.jpg?time=689&tieba_portrait_time=689[avatar]TA获得超过1万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5[view_count]
诸葛亮的祠堂为什么叫武侯祠呢
““武侯祠”这个名字的来历,就是诸葛亮被封侯的名字,他生前被封为武乡侯,死后又被刘禅追封为忠武侯,也因此,后世人纪念他的祠堂就叫做武侯祠【摘要】
诸葛亮的祠堂为什么叫武侯祠呢【提问】
““武侯祠”这个名字的来历,就是诸葛亮被封侯的名字,他生前被封为武乡侯,死后又被刘禅追封为忠武侯,也因此,后世人纪念他的祠堂就叫做武侯祠【回答】
武侯祠。封建社会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之人的庙宇或房屋叫祠。那么祭祀诸葛亮的祠大都叫武侯祠,这是因为诸葛亮生前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谥为“忠武侯”,所以供奉诸葛亮的祠大都叫武侯祠,也有极少数叫武侯庙或孔明庙的。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典范。他不仅是封建统治者树立的榜样,也是一位深受百姓喜爱的名臣良相,所以,从263年蜀汉朝廷在陕西勉县定军山下武侯墓旁修建了第一座武侯祠后,全国不少地方都相继修建了武侯祠,总共在100座以上,现在全国作为文物古迹保存下来的共有12处。白帝城中的武侯祠始建于唐代,后毁于战火,这是明代嘉靖年间重建的,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唐代诗人杜甫十分崇敬诸葛亮,一生写了18首咏赞诸葛亮的诗。请您看一下这副从杜甫诗中摘录下来的对联。上联是“诸葛大名垂宇宙”,下联是“宗臣遗像肃清高”。意思是:诸葛亮的大名将永远流传下去,与宇宙共存;人们瞻仰这位世所敬仰的名臣,一定会肃然起敬,因为他不慕名利,品行纯洁高尚。【回答】
[create_time]2022-11-14 22:10:48[/create_time]2022-11-29 21:59:10[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六姑娘往事[uname]https://gips0.baidu.com/it/u=917097681,1925820505&fm=3012&app=3012&autime=1694436022&size=b200,200[avatar][slogan]知识博主,在线解答,欢迎咨询[intro]168[view_count]
诸葛亮的办公地点 武侯祠在什么地方
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武侯祠大街231号,始建于章武三年(223年),原是纪念诸葛亮的专祠,亦称孔明庙、诸葛祠、丞相祠等,后合并为君臣合祀祠庙。成都武侯祠博物馆肇始于公元223年建惠陵时,是全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有“三国圣地”之美誉。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扩展资料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蜀献王朱椿对武侯祠和汉昭烈庙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修缮和整合,废除原在汉昭烈庙西侧的武侯祠,把诸葛亮像移入汉昭烈庙内刘备像东侧,关羽、张飞像排列于西。四川的官吏将北地王刘谌、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和镇守关口格斗而死的傅佥也陪祀庙内。清康熙十年(1671年),在川湖总督蔡毓荣的倡导下,四川按察使宋可法、抚蜀大中丞罗森、四川督学使张含辉、四川布政使金儁等官员的共同捐资下,由宋可法主持武侯祠修复工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武侯祠
[create_time]2020-07-09 22:19:04[/create_time]2015-08-25 15:12:37[finished_time]4[reply_count]5[alue_good]职场小超zz[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a766cf0e.3BDnGOL56tEyd2bQj5Me6w.jpg?time=4162&tieba_portrait_time=4162[avatar]醉心答题,欢迎关注[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765[view_count]诸葛亮的办公地点 武侯祠在什么地方
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武侯祠大街231号,始建于章武三年(223年),原是纪念诸葛亮的专祠,亦称孔明庙、诸葛祠、丞相祠等,后合并为君臣合祀祠庙。成都武侯祠博物馆肇始于公元223年建惠陵时,是全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有“三国圣地”之美誉。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扩展资料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蜀献王朱椿对武侯祠和汉昭烈庙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修缮和整合,废除原在汉昭烈庙西侧的武侯祠,把诸葛亮像移入汉昭烈庙内刘备像东侧,关羽、张飞像排列于西。四川的官吏将北地王刘谌、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和镇守关口格斗而死的傅佥也陪祀庙内。清康熙十年(1671年),在川湖总督蔡毓荣的倡导下,四川按察使宋可法、抚蜀大中丞罗森、四川督学使张含辉、四川布政使金_等官员的共同捐资下,由宋可法主持武侯祠修复工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武侯祠
[create_time]2022-09-29 14:24:59[/create_time]2022-10-14 14:24:59[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信必鑫服务平台[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3b707489.Pzvh_phCV7cMa9W2PNEYAQ.jpg?time=66&tieba_portrait_time=66[avatar]TA获得超过5.3万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46[view_count]诸葛武侯祠对联
诸葛武侯祠对联
日月同悬出师表,风云常护定军山。
青山绕郭宜龙卧,翠柏参天有鹤来。
有庐堪千古,读策定三分。
草庐卧龙,王佐动先主三顾,兰田生玉,英才起吴帝唯称。
梁父吟成高士志,出师表见老臣心。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草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诸葛亮 乘木牛流马 持连弩 驱吐火木兽 创八阵 服三国演义群将
逍遥子 踏凌波微步 游北冥 于天山折梅 摆珍珑 会天龙八部众生
各地诸葛武侯祠题联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题成都武侯祠
一对二表三分鼎 六出七纵八阵图
——题陕西祁山五丈原诸葛庙
一诗二表三分鼎 万古千秋五丈原
——题成都五侯祠
三分天下四川地 六出祁山五丈原
——题成都武侯祠
异姓三贤:卧龙、谪仙、天下士
数代一堂:汉相、宋儒、战国才
——题山东恒台三贤祠
草庐三顾,鼎足三分,不朽当年三义
君臣一德,兄弟一心,无双后汉一人
——题湖北襄樊古隆中
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遵教受
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
——题四川成都武侯祠
收二州,排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头点四十九盏星灯,一心只望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艾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武侯祠通用
佐玄德,破孟德,而后南北三国分鼎
生阳都,仕成都,从此东西两地生辉
——题山东临沂五贤祠
兄玄德,弟翼德,德兄德弟
友子龙,师卧龙,龙友龙师
——题安徽祁门关帝庙
曰宫、曰殿、曰幸且曰奔,诗史留题,千古犹存正统
书吴、书魏、书汉不书蜀,儒臣特笔,三分岂是偏安
——题四川成都武侯祠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题四川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
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
——题河南南阳卧龙岗宁远楼
赞诸葛亮联解
勉县定军山武侯墓
水咽波声,一江天汉英雄泪;
山无樵采,十里定军草木香。
清.(嘉庆间汉中知府)赵洵题
汉水的波涛声如悲泣哀鸣,一江河水满是天下有志之士怀念诸葛亮的泪水;
武侯墓古迹周围的树木不遭践毁,十里定军山内尽见草木繁茂花果清香。
陨将星于五丈原头,司马尚警余烈;
扶汉祚于三分天下,卧龙不亏宗臣。
嘉庆丁卯(公元1807年),知沔县事,山东泰安范抡策题
诸葛亮死在五丈原上,曾使司马懿追兵受警而遗留下了慌恐不安;
匡扶蜀汉帝业于鼎立之中,诸葛亮不愧是世所敬仰的名臣。
铜雀台荒,七十二疑冢安在;
定军山古,百千载血祀常新。
清(嘉庆,泾阳知县)马学赐题
漳河边的铜雀台早已荒废,传说中曹操的七十二座假坟哪里在;
定军山虽然十分古老,千百年来到山下血祭武侯墓总觉得非常新鲜。
王业不偏安,两表于今悬日月;
臣言当尽瘁,六军长此驻风云。
民国二十一年(1993)二月,汉中绥靖司令、户县赵寿山出巡经此,展谒武侯墓,题书并敬制楹联。
为了蜀汉帝业不偏据一方而自安,诸葛亮上书的前、后《出师表》于日月同辉;
诸葛亮说要竭尽劳苦,亲率朝廷的军队长驻汉中,以对付天下变幻的局势。
前书案,后笔峰,看几亩青畴,数千载隆中宛在;
襟军山,带沔水,留一抔黄土,四百年汉祚犹新。
虚白道人李复心
从前面的书案梁,到后面的笔峰山,看起来武侯墓只有几块葱郁的土地,但数千年来,使人觉得仿佛古隆中就在这儿;
武侯墓襟连定军山,旁带沔水,留下了诸葛亮一捧黄土之坟,在四百年来的汉代国统制度中,好象是十分新鲜的事情。
数亩疏筠,山光犹拟南阳卧;
几林翠柏,鹃血常啼蜀道难。
清.嘉庆.沔县知县马充刚题
武侯墓亩古迹中青竹稀少,山色之光,好象是诸葛亮再卧南阳;
武侯墓几林翠柏里鹃鸟常啼,嘴中流血,仍在叫蜀汉事业艰难。
我居白河水东,与南阳原系比邻,知当日避难躬耕,人号卧龙,自况管乐,未出茅庐即名士;
公葬定军山下,为汉中留此胜迹,寿终时对众遗命,地卜嘶马,墓勿丘垅,能禁樵牧是佳城。
民国十五年(1926)中秋(八月),宛东唐河县清优附生(府、县儒学生员之一学名)王恒题
我住在白河水边,东面与南阳原是近邻,知道当年诸葛亮为避战争灾难而在南阳隐居亲耕,时人称他卧龙先生。他自比管仲和乐毅,还没出草庐,就已经是很有名望的人士;
诸葛亮还葬在定军山下,为汉中地区留下了武侯墓名胜古迹。他临死时曾对大家遗命,坟地要占卜选择,不得喧噪,不垒坟冢,并能禁止砍柴、放牧,才是理想的墓地。
大业定三分,伊吕洵堪称伯仲;
奇才真十倍,萧曹未许比经纶。
光绪戊寅(公元1878)仲冬(十二月),长安信士潘矩墉题。
诸葛亮全力辅佐弱蜀,使之与魏、吴形成三分天下,其盛大业绩与功名,实在可以和伊尹、吕望比肩而论;
诸葛亮是真正完美少有的特殊人才,萧何与曹参二人也不可能比得上他的政治才能。
汉祚难延,忠魂痛裂三分鼎;
军山在望,高冢灵通八阵图。
光绪癸未(公元1883)仲冬(十二月),署沔县典史(主管县狱及捕盗的官职)街泉(亦名街亭,甘肃秦安县陇城镇。马谡失街亭处)冯锡龄敬题
蜀汉的帝业难以延续,使诸葛亮忠君的灵魂仍痛心天下分裂成为三足鼎立;
定军山举目在望,高高的武侯坟墓似灵应贯通着诸葛亮推演的八卦阵法。
古石幽香名士骨;
苍松翠柏老臣心。
光绪戍子(公元1888)仲冬,豫章(今江西南昌)萧执中题
古老的碑碣石刻,散发出诸葛亮高尚气质与品格的清香;
青绿色的松柏树,象征着诸葛亮忠于蜀汉帝业的高杰心灵。
故国不归,山河未遂中原志;
忠魂犹在,道路争瞻汉相坟。
嘉庆七年(公元1802)夏,钦命陕西提刑按察使司(主管陕西全省司法之官职)文濡题
诸葛亮死后不归葬于故乡,是因为没能完成统一河山的志愿;
诸葛亮忠君的灵魂还在,过往的行人都争相瞻仰拜谒武侯墓。
生为兴刘尊汉室;
死犹护蜀葬军山。
光绪庚辰(公元1880)冬,蜀州(今四川崇庆县)李士瑛题
诸葛亮生前一切都是为了兴复刘氏帝业而尊敬事奉蜀汉王室;
诸葛亮死后仍然为保护蜀汉国土和事业而遗命葬汉中定军山下。
二表竭忠臣,鞠躬尽瘁不负南阳三顾;
一心扶汉祚,拓土开疆卒书正统两朝。
嘉庆七年(公元1802)夏,钦命提督、甘肃全省军门(一省之最高武官)杨遇春题
前、后《出师表》竭尽了诸葛亮的忠心。恭敬谨慎,不辞劳苦,为的是不辜负刘备茅庐三顾之恩;
一心扶持蜀汉帝业,扩展、开辟疆域和领土,终于使史籍记载了刘氏国统的刘备、刘禅父子两代。
虽知天定三分鼎;
犹竭人谋六出师。
清.麦凤岐题
诸葛亮虽然知道魏、蜀、吴三国鼎立是不可抗拒和改变的客观规律;
但是,他仍然竭尽人为的谋略,六出祁山进行伐魏而力求统一。
隐居求其志,行义达其道,王业偏安炎汉恨三足鼎立;
扶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鞠躬尽瘁大星落五丈原头。
同治五年(公元1866),知沔县事(知县)浙江莫增奎题
诸葛亮深居不仕为追求自己的志向,多行义事为达到道德标准。他恨的是汉代的帝业编居一方,不能统一,成为三分天下;诸葛亮受托孤之命而扶持幼少的君主,摄一国之政事全力辅佐蜀汉帝业。谦恭谨慎,不辞劳苦,死在了五丈原
勉县武侯祠联解
两汉以来无双士;
三代而后第一人。
清.嘉庆(沔县知县)马允刚题
诸葛亮自西汉、东汉以来没有匹敌者;
夏、商、周之后,诸葛亮是第一个杰出人才。
日月高悬处师表;
风云长护定军山。
清.马履泰书
诸葛亮的《出师表》象太阳和月亮一样放射着光辉;
大自然的风和云长期保护着定军山下的武侯墓。
此地始终关大汉;
何年将相似先生。
清.光绪西蜀骆成骧题
汉中这个地方,始终关系着汉朝的基业和前程;
什么时候的文武官吏,才能又类似于诸葛孔明先生。
两汉之间见儒者气象;
三代而下有王佐经纶。
乾隆乙卯(公元1759)科进士,工部侍郎四川长寿韩鼎晋题
西汉、东汉之间,可以见到知识渊博的学者气质与情态;
夏、商、周以后,有诸葛亮这样辅佐帝王事业才能的人。
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
仰风流于遗迹,万古清高。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十二月,冯玉祥题于南京行营
诸葛亮为成就蜀汉统一大事业,他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一生小心谨慎;
仰慕先贤崇高遗风于武侯祠,诸葛亮是永远不慕荣利而洁身自好的人杰。
大名垂宇宙;
遗像肃清高。
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仲秋(九月),于右仁书
诸葛亮的大名流传在天地万物之间;
诸葛亮的遗像肃穆、清正而高大,使人敬仰。
扶汉心坚,惟谨慎乃能担当事业;
伏龙誉早,必深潜而后腾绰云霄。
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二月,天津徐通久书
诸葛亮意志坚定地匡扶蜀汉帝业。但是,只有谨慎小心,才能担当起这样重大的事业;
诸葛亮早年就有了崇高的声誉和名望。他必然是隐居深藏后才能腾跃,去施展志向和才能。
未定中原,此魂何甘归故土;
永怀西蜀,饮恨遗命葬军山。
戍子冬日广州书抄
诸葛亮没有完成北定中原而统一河山的志愿,其魂魄怎能甘心归葬于家乡故土?
为了永远怀念、留恋蜀汉帝业,诸葛亮含恨遗命而葬于汉中的定军山下。
羽扇纶巾天下士;
文经武纬后人师。
清道光(五年至十七年,公元1825——1837)陕西总督,增太子太傅(皇太子的老师)、兵部尚书(掌管全国军事的最高官职),四川崇庆(县人)杨遇春撰
诸葛亮手持羽扇,头戴纶巾,潇洒从容地指挥军事,不愧是天下的名士;
在治理国家的文武才能方面,诸葛亮堪称为后代人的师表和典范。
兵在攻心,三分聊竭解悬力;
鱼如得水,六出诚为尽瘁衷。
清:王鼎丰题
领兵打仗要以攻心为上策。三足鼎立中,诸葛亮依赖此战术竭力瓦解敌方悬殊的军事力量;
刘备得到诸葛亮后情投意合,有所依靠。诸葛亮六出祁山竭尽劳苦,完全是为了尽内心的忠诚。
萃灵爽于一堂,国之忠臣,家之孝子;
享明烟于亿代,前有烈祖,后有慈孙。
清嘉庆:李复心题
武侯祠内聚集了诸葛亮父子的灵魂与精英之气。他们堪称为蜀汉国家之忠臣,诸葛氏族家庭的孝子;
供奉祭献神明的烟火世代相传。前面有诸葛亮这样功业显赫的祖先,后面有诸葛瞻、诸葛尚这样忠孝的子孙。
勉县五丈原诸葛庙
一诗二表三分鼎;
万古千秋五丈原。
一对二表三分鼎
六出七纵八阵图
——题陕西歧山五丈原诸葛庙
此联选取诸葛亮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作为本联社会意象的支点,以数字为红线串引之。全联采用数字罗列
并置的构图方法,读来的简洁有力、精确具体,再现和褒扬了诸葛亮的卓越功绩和传奇人生。
成都武侯祠联解
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
这两句是从祠内清人书刻杜甫《古柏行》诗碑摘出来的。意思是回忆以前绕道成都锦亭的东边,曾经见到刘备和诸葛亮的祠庙并列在一处。“閟宫”出自《诗经》,这里借指祠庙。原句本非律体,不能用平仄对仗格律衡量。
合祖孙父子兄弟君臣,辅翼在人纲,百代存亡争正统;
历齐楚幽燕越吴秦蜀,艰难留庙祀,一堂上下共千秋。
近人刘咸荥(字豫波)撰书。
上联是说昭烈庙中合祀的诸人,体现了祖孙(刘备与刘谌)、父子(关羽、张飞与其子关兴、张苞)、兄弟(刘备、关羽、张飞)、君臣(刘备与其文武群臣)的各种关系,他们意在辅佐翼护蜀汉,维系人伦纲常,争得历代封建王朝统治相沿的正统(正统是历代统一天下、一系相承的系统,和偏安、僭伪是相异的)。
下联是说刘备在东汉末年黄巾后,起兵与群雄争夺江山,经历了齐(今山东)、楚(今湖北、湖南)、幽燕(今河北、北京)、越吴(今浙江、江苏)、秦(今陕西)、蜀(今四川)等地,最后才在蜀称帝,建立了蜀汉政权,立国是很艰难的。后人为立祠庙,使他们一堂上下共传千古。
使君为天下英雄,正统攸归,王气钟楼桑车盖;
巴蜀系汉朝终始,遗民犹在,霸图余古柏祠堂。
清人完颜崇实撰书。
上联:陈寿《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使君本系使者的尊称,后代常用来指州郡长官,刘备曾为豫州牧即州长官,故称使君)。又载刘备屋舍东南角有一株桑树高五丈余,远望如车盖,时人说他家有王气。作者据此说刘备是天下英雄,为汉王朝正统攸(所)归,楼桑如车盖就是王气所钟(聚集)的明证。
下联:史称刘邦创立汉朝,先从汉中还定三秦,然后统一天下,刘禅在成都降魏,汉朝才最后灭亡,所以说巴蜀关系到汉朝的始终。遗民还在,怀想当年霸业,只剩这座古拍森森的祠堂了。
惟此弟兄真性情,血泪洒山河,志在五伦存正轨;
纵极王侯非富贵,英灵照天地,身经百战为斯民。
近人刘咸荥撰,今人黄雅荃补书。
上联说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结为兄弟,具有至性真情,他们浴血奋战争取江山,立志要维护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五伦的道德准则和礼法正轨。
下联说他们后来虽然分别作了王侯,却不是为了贪图富贵,而是英光灵气,照临天地,不恤身经百战,只为造福人民。
兄弟君臣一时际会,当年铁马金戈,树神旗而开西川大业;
祖孙父子千古明良,今日丹楹画栋,崇庙貌而志后汉丕基。
清人张清夜撰,今人方滨生补书。
上联是说刘备和关羽、张飞及文武群臣遇合在一起,跃马横戈,转战疆场,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才树立起堂堂正正的大旗,在西川开创了蜀汉的帝业。
下联是说蜀汉王朝祖孙父子英明贤良,足以流劳百世。今日大殿里红色的楹柱,彩绘的栋梁,庄严雄伟的气象,尚标志着蜀汉当年宏伟的基业。
生不视强寇西来,天意茫茫,伤心恸洒河山泪;
死好见先皇地下,英姿凛凛,放眼早空南北人。
近人刘咸荥撰,今人刘东父补书。
这副对联悬挂在刘龛前,赞美他英勇殉国的壮烈精神。刘谌是刘备的孙子,刘禅的第五子,曾封北地王。史载魏军进逼成都,刘禅束手无策,准备投降时,刘谌愤激地谏说:“若理穷力屈,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
社稷,以见先帝”(指刘备),无奈刘禅不听,谌便哭诉于备庙,先杀妻子而后自杀。故联文颂美他生不忍见到强敌曹魏军队来到西川,但天意难说(指刘禅不听忠言),只得痛哭流涕,杀身殉国,去见刘备于地下。这样英勇壮烈、大义凛然的气概,当然是早没有把南吴北魏的人看在眼里的。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一番晤对古今情。
董必武同志撰书。
上联摘录杜甫《蜀相》诗原句,意思是刘备曾三次拜访诸葛亮于隆中(今湖北襄阳),不辞辛劳地向他请教平治天下的大计。诸葛亮提出的策略具见于《隆中对》,主要是分析天下大势,先取荆州、益州、安抚南方,内修政治,外联东吴,北伐曹魏,统一全国。
下联是作者赞美他们这番晤对,纵论古今大势,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奠定了以后事业的基础,古今传为美谈。
志见出师表;
好为梁父吟。
郭沫若同志撰书。
《出师表》是诸葛亮统军伐魏时上给蜀汉后主刘禅的奏章,他平生的志向抱负都体现在里面。《梁父吟》是一种古乐府曲调,并非如有些书所说全属葬歌类。诸葛亮在隆中时,喜爱吟诵这支歌曲,以抒发他忧国忧民的怀抱。传说他曾写过一首《梁父吟》的歌词,里面有感慨不平的意思。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近人游俊撰书。
上联是说诸葛亮的两个《出师表》酬答了刘备三顾茅庐的情谊,因为里面提出了用人唯贤,赏罚严明的治国方针,体现了竭智尽忠兴复汉室的愿望,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下联是说诸葛亮的《隆中对》足以流传千秋万世而不朽,因为里面提出了蜀汉建国治国的整个方针策略。
诸葛大名垂宇宙;
宗臣遗像肃清高。
今人沈尹默摘句并书。
这副联语摘自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五。上句赞扬诸葛亮的大名长垂宇宙而不朽(古说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下句颂美诸葛亮是国家元老重臣,遗像端肃清高,令人十分敬仰。
伯仲之间见伊吕;
指挥若定失萧曹。
今人冯灌父摘句并书。
这副联语从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五摘来,意思是诸葛亮经邦济国的政治军事才能,比商初名相伊尹、周初名相吕望,只在伯仲兄弟之间,不相上下。伊尹辅佐成汤、太甲两代,吕望辅佐文王、武王两代,勋劳特著,诸葛亮辅佐刘备、刘禅两代,情况亦极相似。至于说到老谋深算,指挥如定,则比汉初相继为相的名臣肖何、曹参,更高一着。
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
仰风流于遗迹,万古清高。
近人冯玉祥撰书。
上联是说成就大业必须兢兢业业,谨慎从事,诸葛亮一生可为典范。
下联是说今日晋谒武侯祠,瞻仰武侯风采,感到真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五所说:“宗臣遗像肃清高”,“万古云霄一羽毛”。诸葛武侯的丰功伟绩,高风亮节,是足以流传万古的。
亲贤臣,国乃兴,当年三顾频烦,始延得汉家正统;
济大事,人为本,今日四方靡骋,愿佑兹蜀部遗黎。
清人冯煦撰,今人郝谦补书。
上联用诸葛亮《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及杜甫《蜀相》诗“三顾频烦天下计”语意,说刘备能三顾茅庐,重用诸葛亮这样才德兼备的贤臣,始得创建蜀汉,延续了刘邦创业,刘秀中兴的刘氏王朝的正统。
下联本刘备“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语意,说人民才是一切事业得以成就的根本,今日四方多难,愿能保佑四川人民得享安宁生活。“四方靡骋”出自《诗经》“我观四方,促促靡所骋”。靡的本义是无,四方靡骋即四方多难无处驰骋,黎即黎民,指一般人民。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清末权四川盐茶使者云南剑川赵藩撰书。
这副对联总结了诸葛亮军、政两方面的经验,向为广大人民所传诵。
上联说能使用攻心战术,如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那样使其心服,则一切怀异心、图反叛的阴谋就自会消失,所以古来懂得用兵之道的军事家并不是单凭武力取胜。我国大军事家孙武在所著的《孙子兵法》里就主张攻心为上,攻城次之,要“不战而屈人之兵,乃善之善者也”。
下联着重指出审势是为政的关键,意在劝勉后来治蜀的人,要深思熟虑,如诸葛亮那样谨慎地审度时势,当宽则宽,当严则严,才能建功立业,而不至于犯错误。联文意义深远,可供借鉴。
文章与伊训说命相表里;
经济自清心寡欲中得来。
这副联语是清人陈矩集宋代文学家苏轼、理学家朱熹的原句所成,清人赵藩手书。
上句是说诸葛亮的文章可以和《尚书?商书》的《伊训》、《说命》两篇相比美;
下句是说诸葛亮经国济世的功业,系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中涵养培育得来。
异代相知习凿齿;
千秋同祀武乡侯。
近人钟瀚撰书。
上联是说后代深知诸葛亮的,是晋人习凿齿。他著《汉晋春秋》,首先摒弃一般史家以魏为正统的作法,推尊蜀为正统,并大力颂扬诸葛亮的勋业。
下联是说曾封武乡侯的诸葛亮,治蜀有功,遗爱在民,千多年来人民都到这里来瞻仰祭祀他。联文对昭烈武侯同祀备加颂扬。
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
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
近人刘咸荥撰书。
诸葛亮曾经对临终时的刘备说过:“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后来六出祁山伐魏,积劳病死于五丈原。他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都在蜀亡时殉国,真不傀是勤劳国事,三世忠贞。所以曾任过太子中庶子职务的陈寿,虽然是继仇视蜀汉的曹魏立国的晋代史官,在他所著的《三国志》里,仍然对他们大加赞扬。
下联是说诸葛亮的《出师表》是天地间惊人的文章,致后世也有“读《出师表》而不下泪者不忠”的说法。传说千年后的民族英雄岳飞出师抗金,夜宿南阳诸葛庐时,阅读《出师表》,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便和泪和墨一气书写下全文,以志其景仰之忱。书法气势磅礴,龙飞凤舞,拓本广泛流传,至今祠内翻刻的石碑,尚吸引着众多的游人尽情地欣赏。
公本识字耕田人,为感殊遇驱弛,以三分始,以六出终,统一古今难,效死不渝,遗恨功名存两表;
世又陈强古冶子,应笑同根煎急,谁开诚心?谁广忠益?安危天下计,先生以往,缅怀风义拂残碑。
近人王天培撰书。
上联是说诸葛亮本在读书耕田,为感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从隆中一对,三分定局开始,直到北伐中原,六出祁山病死,始终为国事奔劳不息。遗恨的是统一天下这件古今大难事未能成功,只留下前后《出师表》,犹可想见他的勋业。
下联是说如今世上又出现了陈强、古冶子(我国春秋时齐相晏婴用二桃杀三士中的两个武士)一类恃强逞勇的人物,不惜同根相煎(语出曹植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自相残杀。有哪个能象诸葛亮那样“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忠益”,系天下安危在一身呢?抚今追惜,拭拂祠内残碑,怀想一千七百多年前的贤哲风义,不禁感怀万端。(上联已经用了两个“以”字,下联先生以往的“以”,似应用“已”字为佳,虽然两字有时可以通用。)
鞠躬尽瘁兮,诸葛武侯诚哉武;
公忠体国兮,出师两表留楷模。
这两句影刻自郭沫若《蜀道奇》手迹。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见《后出师表》,意思是献身国事,自当不恤劳瘁,死而后止。生封武乡侯、死谥忠武侯的诸葛武侯,确是十分忠勇英武的。至于他“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忠益”体国恤民的精神,则有出师两表留下宏规硕范,足为后世准则。
三分割拒迂帱策;
万古云霄一羽毛。
今人沙孟海摘句并书。
这两句从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五摘来。
上句赞美诸葛亮隆中一对,分析当时大势,定下三国鼎立局面,与魏、吴各自割据一方,然后联吴伐魏,统一天下的大计。这种深谋远虑的筹议策划,是屈曲艰难,煞费苦心的。(纡的本义是屈)。
下句本《梁书?刘遵传》“此亦威凤—羽,足以验其五德”立意,说诸葛亮的才德器识,有如云霄鸾凤,三分功业,屈处偏隅,胸中抱负,未能尽展,万古而下所见到的,不过是云霄的一片羽毛罢了。凤有威仪,故名威凤,是世间稀有的祥瑞,常用以比喻难得的贤才,这里用来颂美诸葛亮是万古唯一的人杰。
只手挽残局,常归谈笑;
鞠躬悲尽瘁,剩有讴歌。
清人陈廷楷撰,今人关山月补书。
上联赞美诸葛亮大力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挽回汉朝天下残破的局面,常是成竹在胸,指挥若定,在谈笑间即操胜算,使敌人闻风丧胆。
下联说诸葛亮为国宣劳,大功未成,就积劳病死在前线。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使万民景仰悲悼,历代都立专祠祭祀,至今广大人民还是对他讴歌颂扬。
一杯土,尚巍然,问他铜雀荒台,何处寻漳河疑冢?
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汉代官仪。
清人完颜崇实撰,今人刘孟伉补书。
上联“一抔土”即一捧土,借指坟墓,意思是刘备的坟墓(史称惠陵)现在还高高地耸立着,那曹操修筑的铜雀台却早巳荒芜,他埋在漳河边的七十二个疑冢(假坟,曹操埋七十二疑冢系宋元以后的传说,正史没有记载)也无处寻觅了。
下联是说三国分立的局面,已成历史陈迹,但凭这剩下的古路和石雕的麟兽,还能令人想见当年汉代皇帝的仪式排场。
[create_time]2022-07-04 03:19:11[/create_time]2022-07-19 03:19:10[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3[alue_good]我是孤竹无泪[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ba7ee44.M-5sr8b_wA4RRlGQLVvpVA.jpg?time=3439&tieba_portrait_time=3439[avatar]TA获得超过1.6万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850[view_count]
成都武侯祠的对联对诸葛亮是怎么评价的?
成都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南一环武侯祠大街,是中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由刘备、诸葛亮蜀汉君臣合祀祠宇及惠陵组成。成都武侯祠为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也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每年吸引上百万游客参观游览,享有三国圣地的美誉。
武侯祠是纪念中国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堂,因诸葛亮生前被封为武乡侯而得名。
公元二三四年八月,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卒于北伐前线的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城南约20公里),时年五十四岁。诸葛亮为蜀汉丞相,生前曾被封为“武乡侯”,死后又被蜀汉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因此历史上尊称其祠庙为“武侯祠”。全国最早的武侯祠在陕西省汉中的勉县(沔县),但目前最有影响的是成都武侯祠。
据《三国志》的记载,刘备于公元223年病故白帝城之后,灵柩运回成都,下葬于此,史称惠陵。而按照汉制,有陵必有庙,所以在同时期,就有了汉昭烈庙诞生。大约在南北朝时期,成都武侯祠与惠陵、汉昭烈庙合并一处。
关于武侯祠对联
1、将相本全才陈寿何人也评论先生长短
帝王谁正统文公特笔为表明当日孤忠
2、讨贼竭忠贞沥胆披肝天下文章惟两表
奇才根静学清心寡欲隆中半策定三分
3、驻马此重经莫问渠天发残碑临硎断阙
卧龙如可作愿为我剪除他族开济清时
4、鹿门学道跪床下不耻下问方得一声聪慧
西蜀施政坐府中非慎不断才使八方肃静
5、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
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
6、生不视强寇西来天意茫茫伤心恸洒河山泪
死好见先皇地下英姿凛凛放眼早空南北人
7、使君为天下英雄正统攸归王气钟楼桑车盖
[create_time]2022-06-27 13:30:48[/create_time]2022-06-10 13:54:15[finished_time]5[reply_count]0[alue_good]bi...g@163.com[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df965ecc.Ca8anDnFZ5cTvag-Edb1vQ.jpg?time=7375&tieba_portrait_time=7375[avatar]超过15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506[view_count]
诸葛亮的办公地点武侯祠在哪个地方
武侯祠不是诸葛亮的办公地点,是纪念诸葛亮的地点。武侯祠位于四川成都南郊,占地56亩,是国内纪念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主要胜迹,也是成都市个主要的旅游参观点。初与刘备昭烈庙相邻,明初武侯祠并入昭烈庙。1672年重建,形成现存武侯祠君臣合庙。
武侯祠建于唐,唐朝大诗人杜甫曾有诗写到它:“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现在的武侯祠是清康熙年间重建的。它同先主庙、刘备莫相毗连。武侯祠主体建筑分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五重,严格排列在从南到北的一条中轴线上。
[create_time]2022-02-28 04:21:45[/create_time]2022-01-19 19:51:04[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芯赐闲职貌Bd[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dba38dd.xg8qI5as_9YIErHfI43mUg.jpg?time=8481&tieba_portrait_time=8481[avatar]TA获得超过2974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18[view_count]
在武侯祠读诸葛
他是一个贤良忠臣,政绩卓著,严于律己,也是一个“呼风唤雨,挥剑成河”的神人。在《史记》中,他论世,在文艺作品中,他“感觉自己像个神仙”。中国历史上名人辈出,但像诸葛亮这样的人少之又少,引起了人们不断的怀念。中国为他修建的寺庙不计其数,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历史罕见。武侯现存的寺庙只有10座左右。名人来访,百姓进香,千百年来都是风景名胜。蜀汉建兴十二年,诸葛亮为了实现“复兴汉室,重返故都”的夙愿,在第五次北伐曹魏时战死在军中。当时国家失去了支柱,人民失去了父亲,举国悲伤。据记载公元年,人们要求为诸葛亮建庙,蜀汉朝廷不同意,于是每到清明节,人们就自发地在野外祭天,回来哭丧着灵魂。因此,蜀将黄权深爱着诸葛亮。听到诸葛亮去世的消息后,他第一个带领族人在南阳卧龙岗“建庵祭拜”。当时叫“诸葛庵”或“诸葛庐”。三十年后,百姓难以违抗,朝廷允许在诸葛亮去世的定军山修建第一座神社。此案一开,全国纷纷效仿,立起了许多武侯祠。700多年后的今天,南阳武侯祠的200多座元、明、清建筑,布局严谨,300多副对联高低悬挂,400多幅题词琳琅满目,诉说着名人往事。夏天的早晨,远远望去卧龙岗,可以看到山峦起伏,蜿蜒曲折。北起梓山,南以白河为界。山河相依,八百里伏牛山的灵气汇聚于此。后殿坐落在山脊上,红墙灰瓦,殿角若隐若现,仿佛透露着神秘的光芒。“我是卧龙岗的褪人,我是阴阳小菜一碟,保定乾坤。我先帝三次邀我南阳御驾,其计汉家之事三分。”在京剧《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中由马扮演的诸葛亮常常一开口就赢得满堂喝彩。就两句歌词,深入人心。和历史剧一样吗?南阳博物馆馆长刘玉栋研究员表示,南阳卧龙岗作为地名,在汉代、魏晋南北朝都没有记载。唐朝以后,随着诸葛亮名扬天下,土地以人命名,卧龙岗作为诸葛亮辛勤劳作的土地,开始出现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李白称赞诸葛亮说:“一条鱼到了南阳,就有了水,一条龙飞起来,就有了水。”说当时人们把诸葛亮比作卧龙,把他的耕地命名为卧龙岗。明代顾《空城计》年记载:“卧龙岗位于西南七里,从松山之南绵延数百里,至此尽数,盘旋如巢,其中有曹璐。”清代顾祖禹在《大明一统志》中提到:“卧龙岗在城西南七里.据说孔明曹璐就在其中。”诸葛亮闻名于世。他的耕地,在《肇域志》年,只写了九个字:“我是一介平民,在南阳耕种。”但历史文献中的记载多次含糊不清,以至于南阳和襄阳争论了一千多年,官司一度打到法院,至今仍是众说纷纭的历史悬案。侯祠的拜堂前,挂着一幅清代五任南阳知府顾嘉礼写的对联,以平息此事:“心在朝廷,无论第一主子还是第二主子;若名满天下,何以辨襄阳南阳?”有人说他是一种妥协,有人说他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当时诸葛亮输给了曹魏,却赢得了后人的心。他的0755-7《读史方舆纪要》,朴实真挚,曾经深深打动过大名鼎鼎的岳飞。南宋绍兴八年八月,岳飞北伐,大军过南阳。下大雨的时候,他在城西的卧龙岗驻军。他住在武侯祠。当晚,岳飞在殿中举烛,看着前代圣贤留在墙内赞颂诸葛亮的诗文,尤其是读到《出师表》前后时,不禁感慨此景,泪如泉涌。他整夜睡不着,一直坐到天亮。第二天早上,庙里的道士让他题字留念。岳飞沉思良久,长吁一口气,飞笔走纸,前后抄了《出师表》。或许,他想到了昏昏沉沉的南宋朝廷,忧心忡忡。或许,他觉得难以扭转大局,悲愤难平。他异常激动,泪水交流。写完后,他觉得自己压抑的气息稍稍得到了缓解。岳飞写于《出师表》前后,苍劲有力。专家考证,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保存了这幅墨宝,称赞它:“它是纯粹的,它像一本书一样好。”之后,第二张桌子上的墨水辗转反侧,沉淀在圆明园里。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洗劫圆明园后,墨迹已无处可寻。南洋博物馆副馆长张晓刚研究员说,武侯祠的第一批《出师表》块碑文是在元末的战争中丢失的。据记载,清光绪二年,知府任凯在彭城发现此碑文,命南阳刻石人李发祥重新刻石,存放于寺中,珍藏至今。你历史悠久,/.武侯祠正殿北侧的碑廊里,有《出师表》块前后碑刻,共1300余字,由21块小石碑组成。石碑雕刻精美,犹如书法,贯穿长廊,颇为壮观。他们像黑暗走廊里的闪电,直击人心,仿佛看到了岳飞驰骋沙场,诸葛亮“趴在桌子上哭”的谈吐,感受到了两个相隔九百年的忠臣大将内心的共鸣。这种珍贵的铭文被称为书写、书法和雕刻的“三绝”。后人尊崇诸葛亮的“敬业”,岳飞的“精忠报国”,被抄存七八处,如成都武侯祠、襄阳武侯祠、岐山五丈原武侯祠等。石刻之多,流传之广,为中国历代名人墨宝所罕见。安静的早晨,卧龙岗植被茂盛,鲜花鲜艳,鸟儿在林中欢唱,光影在古树竹林间游走。元明清时期,诸葛亮的形象不断完善。胡适在《出师表》一书中说,《出师表》和《南阳县志宋书出师表》所记载的杂剧名称中,南洋师范大学汉文化中心主任郑贤兴教授说,《出师表》、《中国章回小说考证》小说把历史上许多反映人类智慧和才华的故事嫁接在诸葛亮身上,大胆想象和虚构,把诸葛亮刻画成一个“呼风唤雨、播豆成兵、挥剑成河”的神人。诸葛亮忠臣之道,勤政敬业,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首选楷模。元明时期的武侯祠是各级官员朝拜和普通百姓烧香祈福的重要场所。元仁宗延_二年,卧龙岗诸葛亮寺被朝廷命名为“武侯祠”,书院授予“诸葛书院”。到了明代,政府组织了五次以上对寺庙的大规模修缮,寺庙面貌焕然一新。明朝嘉靖七年,皇帝在卧龙岗的武侯祠中赐建忠武殿,确定了诸葛俩的日期和供品诸葛亮庙的规模越来越大,诸葛亮的形象被戏剧、小说进一步渲染和夸大,使他成为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魏晋历史名人、唐宋文人所推崇的艺术形象,发展成为元明清时期被社会各阶层倾倒和崇拜的神化人物。卧龙岗庙的门面很大,官府的官员和学者一直在大殿里朝拜,诵经赞美。一系列名人照亮了卧龙岗的天空:包括杨士奇、李东阳和解缙在内的八名明代大学生在这里出席,其他人如贤达王守仁、于谦、唐寅、方孝孺和杨慎等泼墨。清代,党崇雅、桂、等宰相,王世贞、等名人都曾来此献艺。1939年,老舍祭奠诸葛武侯,在长诗《录鬼簿》的第《涵虚子》章中写道:“卧龙岗下桑麻茫茫,卧龙岗上林如画。时间还早,我忙着偷闲。我到了南洋,能不去那一带对话吗?”1940年,于右任为卧龙岗题写了“武侯祠”和“诸葛庐”,并题写了一副对联:“大手笔的典范,卧龙岗的著名胜地。”字迹优雅,受人称赞。1958年,时任中共中央委员、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来到武侯祠,在那里题了一副对联,留给墨宝:“心和人民在一起,不论大小;欲利天下,何必争多争少。“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胡耀邦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引用了这幅对联。侯祠红墙外,绿水环城,柳啼莺鸣,红墙松柏茂密,园林静雅萦绕。与此同时,似乎有一个羽毛扇和丝绸围巾的诸葛亮在微风楼烧香弹琴,在抱石上吟诵傅亮。仿佛听到了他的教诲:“静以修身,俭以修身”,“淡泊无智慧,静以无距离”.
[create_time]2023-06-19 14:29:05[/create_time]2023-07-04 14:29:05[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校易搜全知道[uname]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0e2442a7d933c895ca8a10e3c31373f0830200b5?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450%2Ch_6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avatar]专注互联网信息分享。[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9[view_count]
诸葛亮的武侯墓在什幺地方?
武侯墓,即诸葛亮墓,位于汉中市勉县的定军山脚下。因诸葛亮曾获封武乡侯而得名武侯墓。建兴十二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与魏司马懿在渭河两岸相抗,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葬汉中的定军山下。也有人说这是诸葛亮的衣冠冢,由于东汉末年盗墓之风横行,为了防止被盗,通常都有秘葬和薄葬两种情势。关于诸葛亮之墓,有传言一直流传至今,说他曾经下令,在他身死之后让四队人马分别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出丧,以便迷惑世人的眼睛,让大家猜不到他的葬身之处。简介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诸葛亮作为军事家在历代兵家也得到了较高的认可。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看到诸葛亮的营垒,称赞其为“天下奇才”。唐太宗与李靖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多次提到诸葛亮的治军之法与八阵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且表明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唐朝时亦将诸葛亮评选为武庙十哲之一,与张良、韩信、白起等九位历代兵家享同等地位。诸葛亮亦作诸多军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对中国军事界有一定的贡献。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阵图,直至唐代将领李靖仍然十分推崇。
[create_time]2023-03-20 02:21:35[/create_time]2023-04-02 04:00:26[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国风少女韩姜素[uname]https://gips0.baidu.com/it/u=3562996933,831350069&fm=3012&app=3012&autime=1698246801&size=b200,200[avatar]TA获得超过162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6[view_count]武侯祠是纪念谁的
武侯祠是纪念诸葛亮的。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武侯祠大街231号,占地15万平方米,始建于章武元年,原是纪念诸葛亮的专祠,亦称孔明庙、诸葛祠、丞相祠等,后合并为君臣合祀祠庙。武侯祠是民众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肯定和赞誉的载体,也是三国遗迹源头,由汉昭烈庙、武侯祠、惠陵、三义庙四部分组成,属于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文化遗产保护区。武侯祠的建筑特点:武侯祠是极为传统的庙宇建筑,由过厅、东厢房、西厢房、钟楼、鼓楼、孔明殿6组建筑围合而成,总建筑面积1588平方米。殿宇宏敞开朗,面阔5间,进深2架,平面呈长方形,梁架式木结构,面积仅为刘备殿的一半。殿前石砌台阶,素面石栏杆,望柱上石刻动物;殿前檐柱8根,上有雕花撑弓。金柱之间均置蛛网花格门,以别内外;地势略高,使殿堂增加肃穆感。屋顶为单檐歇山式顶,飞檐翘角,中堆为火焰宝珠、二龙戏珠,腰花饰弥勒佛像。明代凤鸟纹四足香炉置于殿前,炉口沿上铸一双抱财童子,造型生动。殿左右两角,分别为钟楼和鼓楼。
[create_time]2021-06-10 15:05:31[/create_time]2014-04-26 01:27:37[finished_time]8[reply_count]16[alue_good]小小小聊生活[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user/753658f7bb4131f2931e788e6d1c3ad4.jpeg[avatar]专注解决生活中的小技巧[slogan]专注解决生活中的小技巧[intro]12227[view_count]武侯祠是为了纪念谁?
武侯祠是纪念诸葛亮。武侯祠是纪念中国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堂,因诸葛亮生前被封为武乡侯而得名。是中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由刘备、诸葛亮蜀汉君臣合祀祠宇及惠陵组成。诸葛亮为蜀汉丞相,生前曾被封为“武乡侯”,死后又被蜀汉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因此历史上尊称其祠庙为“武侯祠”。成都武侯祠成都武侯祠由惠陵、汉昭烈庙、武侯祠、三义庙组成的三国历史遗迹区,川军抗战将领刘湘陵园为主体的西区和体现川西民风民俗的锦里民俗区三大部分组成,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是全国唯一一座纪念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蜀汉英雄的君臣合祀祠庙,也是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成立成都武侯祠博物馆,2008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16年被国家文物局授牌“全国三国文化研究中心”。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武侯祠
[create_time]2022-01-29 12:59:09[/create_time]2022-02-05 10:29:02[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1[alue_good]农耕老田[uname]https://gips0.baidu.com/it/u=1186220521,4068654216&fm=3012&app=3012&autime=1686286622&size=b200,200[avatar]世界很大,慢慢探索[slogan]生活小达人,乐于助人[intro]1289[view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