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是什么?
清明节是由寒食节发展而来的。有这么一个传说: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流亡,途中又累又饿,随臣介子推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为重耳煮汤,重耳得知后感激涕零。之后晋文公即位,封赏群臣,却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则不慕名利、隐居绵山。重耳追悔莫及,火烧绵山来寻找介子推,事后却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死在一颗枯柳下,并留下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当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亲自率领文武百官登山祭拜介子推,却发现当年和介子推母子一起焚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又死而复生了,他当即下旨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以寒食后一天为清明。清明节来源于春秋时期。在晋文公流亡期间,随臣介子推为他割肉煮汤,但晋文公登基后却忘了介子推,晋文公追悔莫及,火烧绵山以寻找。事后得知介子推已死,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当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亲自上山祭拜介子推,发现当年随介子推焚毁的柳树竟然死而复生了。所以,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create_time]2021-12-12 15:08:40[/create_time]2021-12-23 17:54:09[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20[alue_good]生活小能手145[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1123adfe8fa9e6d40b48fdf3a3b1d526.jpeg[avatar]极简生活,治愈生活。[slogan]极简生活,治愈生活。[intro]9021[view_count]清明节的来历故事介绍
【 #清明节# 导语】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以下是 考 网整理的清明节的来历故事,欢迎阅读! 1.清明节的来历故事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作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 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 亡出走。在流 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 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终不见, 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 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 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2.清明节小学作文 清明节,是一个中国的传统节日。它富含了许多深刻意义。人们在这一天都去祭拜自己的祖先,去祭拜革命先烈……这天,我走在大街上,走在山上,走在大自然中,看到了许许多多奇妙的,有趣的景象。 我走在大街上,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大街上,卖鸡的人特别多,满街都是,数以数不清有多少家。其中更有趣的是:卖的鸡全是公鸡!为什么全是公鸡呢?我怀着满脑子疑问去问爸爸,爸爸说:因为我的家乡富川清明节祭祖要杀公鸡,用公鸡的血来祭拜祖先,表示对祖先怀念。这让我想到了歃血为盟。难怪,大街小巷满是卖公鸡的人。 我来到郊区的,山间小道上,看见人来人往,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祭拜一下自己已逝世的老祖宗,陪他们说说话,聊聊天,向老祖宗报告一下今年家里的事情。他们有的背着铲子,有的拿着贡品,有的拿着香火,有的拿着……一群人浩浩荡荡的向老祖宗的坟墓进发了。 我来到山上,看见山头上到处都是些“等待”人们来扫的坟墓,这些坟墓或高,或低;或华丽,或朴素;或高贵,或平庸……无数的大大小小的坟墓,无数已逝世的人们,他们的子孙都会在这时来祭拜他们。 3.清明节小学作文 每年的清明节,我、爸爸、妈妈和奶奶都要到山上去看天上的爷爷。 奶奶准备了好多爷爷生前喜欢吃的菜和水果,还有很多元 宝,听奶奶说,这些都是给天上的爷爷平时花的钱。一切准备好后,爸爸开着车来到爷爷的坟前。 看着爷爷的照片,我、爸爸、妈妈和奶奶流着眼泪,一边给爷爷准备吃的,奶奶拿着酒瓶给爷爷倒酒,爸爸用手把爷爷的照片擦的干干净净,妈妈把鲜花撒在了爷爷坟前,我们全家站在爷爷坟前,给爷爷磕了三个头,我心里祝福爷爷“爷爷,您在天上过的好吗?您放心,我会帮您照顾好奶奶的”。 最后,奶奶用洗衣粉在地上画了一个圈,把元 宝放在里面火化后给爷爷用。 3.清明节小学作文 我每次读起唐代诗人韦庄“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清新飘逸、美不胜收的诗句,就联想到我家乡那难忘的清明节。 我的家乡位于山东省风景美丽的小清河畔,那是令人向往的富裕小村。尽管我和爸爸妈妈在县城居住,但是每年清明节全家都会回到家乡同我的爷爷奶奶一起度过这个传统的节日。据我查资料,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已有2500年的历史了,并且清明节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因为清明节到,气温升高,是春种的大好时节。 我的家乡每逢清明节家家户户前一天祭祖,清明节清晨各家在大门上插柳枝、放风筝、荡秋千、吃涂上颜色的熟鸡蛋的习俗。今年也不除外,清明节的早晨,刚刚有一场知时节的春雨,空气格外清新,我和邻居的小伙伴们走走宽敞的乡村柏油路上,看到行行吐出新绿的柳枝,在微风飘舞,看到村头一望无际的麦田已在返春,到处充满了勃勃生机。最使我高兴的莫过于放风筝了。 家乡的清明节是丰富多彩的,我相信我的家乡今后会像一年四季在于春一样,会以更强大的生命力变得越来越令人留恋往返。 4.清明节小学作文 我的家乡在雄村,每年清明节,爸爸都要带我去老家扫墓,今年当然也不例外,我们全家早早就到了雄村的姑婆家。 “该要上山了”,爸爸叫道,我和爸爸、爷爷、奶奶一起走在上山的崎岖小道上。在路上,我看见山路两过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杜鹃花。它们一朵连着一朵,竞相开放着,它们像一位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我摘了几朵,仔细一看,像一个小喇叭,在枝头上拥抱着,非常漂亮,于是我采了一大把杜鹃花,想献给我亲爱的太奶奶。 到了墓地,我看到爸爸把坟墓上的野草用刀除去,然后又从篮子里拿出了几个盘子,盘子里有长寿面、鸡蛋、红烧肉……,小盘子里还有糕点,还有几只杯子装了一些酒。我看见这么多好吃的东西,情不自禁地把手伸了过去,爸爸连忙阻拦说:“这是给太奶奶的贡品,不能吃。”我赶紧把手缩了回去,心里嘀咕着:“为什么不能吃?”爷爷笑着说:“就你嘴馋,来,帮爷爷把纸钱挂上去。”我爬到坟墓的顶上,找了一根又长又粗的竹子插在坟头的中央,把纸钱绕在竹子上。纸钱在微风中随风飘荡,接着我们点了香,磕了头,烧了纸钱,最后爸爸拿出鞭炮开始燃放,随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墓地。 这就是我家乡的清明节,一个令人留意、令人悲叹的节日。 5.清明节小学作文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到了。农村有句话:早清明,晚十月一。意思说,清明节快到的前几天可以到坟上烧香扫墓,或者十月一以后的那段时间都可以。 星期三下午放了学,我们全家开车回老家了。上了高速,路上的车可多了,你追我赶的车流望不到头,路边有许许多多的桃花园,坐在车里往外看,桃花园不时从窗外飞过,在树上,在电线塔上,还能看到很多很多小鸟的窝,打开窗户,就能闻到大自然的香味,心情顿时舒畅起来。有时也能看到田野里三三两两的扫墓人,望着青烟一圈一圈的飞到天空,心情又有点沉重了。 中国人在清明节祭奠先人的时候,都是要上贡品,烧纸钱,燃放鞭炮,整理坟墓……这是中华几千年的习俗。但是如果能改革几点就更好了。其一:有人在准备贡品的时候太丰盛了:有猪头,鸡,鸭之类的,水果等,有的祭奠后即不打扫卫生,又浪费了食物。其二:烧纸钱和放鞭炮会污染环境,也有时候会引起森林大火。 所以我们扫墓的时候,磕磕头,送束鲜花,在心里记着不就行了吗!我们要做一个保护环境,不浪费食物的“小保安”。 天慢慢的黑了,我也慢慢地睡着了。
[create_time]2023-03-06 09:23:07[/create_time]2023-03-19 03:20:56[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育儿黄大夫[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f3d19e73.zGqL6wGrYJJrRRZsXPlaww.jpg?time=7310&tieba_portrait_time=7310[avatar]TA获得超过189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4[view_count]清明节来历及故事
清明节来历及故事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清明节来历及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清明节来历及故事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扫墓、吃青团外,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1、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2、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3、植树 清明植树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文献中早有记载。清明本是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早在周代就出现了“清明”这个词。到了汉代,《岁时百问》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静而明洁,故谓之清明。”清明形成节日与寒食节有很大的关系,汉代规定清明在寒食节后两天,具体日子在冬至后一百零七日,唐宋时改为寒食节后一天。清明节因寒食节演变成二十四节气中唯一的节日,其由来则与绵山介子推与晋文公重耳的故事有关。 4、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5、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 6、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7、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扩展:清明节句子 1、清明节里雨纷纷,莫要悲伤伤自身。 2、清明节,走一走,散去身上疲和备,忘一忘,烦恼忧愁都忘掉,抖一抖,精神十足气色佳,祝清明节幸福乐悠悠,健康时刻伴,快乐围你绕。 3、清明时节来扫墓,中华民族重孝道;清明节时去踏青,人和自然相和谐;缅怀先贤学感恩,孝敬亲贤世代传;踏青出游亲自然,感念春天新气象。 4、怀念你的好,怀念你的笑,怀念你的拥抱和那身上淡淡的味道。朋友,清明节来到,愿我们诚信缅怀逝去的.先人,继续更加勇敢地生活! 5、清明难隐乡愁,怎堪绿草幽幽?低头轻思故人,春风拂面藏羞。清明思故念旧,清者明,明者清,故已去,新已就!愿与春光一道,念故人,惜所有!清明好! 6、清明时节雨纷纷,祭先祖关心亲人。这个世界,爱情可同甘共苦,却固守不了平淡;友情经得起平淡,却经不起苦难。唯有亲情,两者兼得。 7、清明赠你清山清风清泉,愿清神清爽清闲,赠你明窗明水明月,愿明朗明理明魅,赠你清水清石清天,愿清声清气清韵,赠你明珠明灯明镜,愿明眸明晰明艳! 8、清明节到了,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个祭祀的节日里,我的泪水又一次“泛滥成灾”;亲人的离去,让我倍感思念。因为思念,我常常在梦中惊醒;因为思念,我的枕巾常被泪水浸湿…… 9、年出门在外,更多的是无奈。你的声声叮嘱,一直都装在心怀。花谢又花开,清明时节又到来。天气依然多变,多保重身体,心情要天天愉快!清明节快乐! 10、松柏含翠青石勒功任风雪凋蚀清气仍漫寰宇;迎春花开清明时节怀敬仰肃穆虔诚中深情一拜。谨以此联献给彪炳千秋的英雄们!愿朋友们健康青春! 11、一场无声绵绵雨,万重清明缅怀情。哀思无尽黄花泣,愁肠百结纸钱飞。踏青扫墓情切切,添土焚香不能言,祭奠先祖是美德,代代相守好传统。只愿亲人均无恙,幸福生活无限长。 12、清明小长假,给你惊喜无限:让你的烦恼遍寻不见,让你的快乐伸手可及;让你的困苦眨眼消散,让你的幸福难以淹没。清明小长假,想不开心,很难! 13、清明再一次带着哀伤静悄悄地向我们走来,那一天纷飞的细雨打湿了祭奠亡灵的鲜花。墓碑上那熟悉的名字让我们忍不住潸然泪下,雨与泪连在一起,流向了我们九泉之下那安睡的亲人。 14、清明节是缅怀故人的日子,是充满悲伤之日,这一天连老天爷都与我们这些失去至亲的人们一同哀伤,一起落下思亲之泪! 15、祭先烈,碧空皓月,青松挺皑雪;敬前贤,绿柳青兰,苍松绕紫烟。清明时分,莫道销魂,此情拳拳悄探问,思念殷殷慰故人,路远心犹近,酒薄意深深。 16、清明时节又来了,短信送你四个“飞”:思念浓浓眼泪飞,烦恼忧愁要放飞,关怀问候在乱飞,快乐好运到处飞。清明节,祝开心无烦恼,好运跟着跑、生活步步高。 17、清明节,祭祀节,携老幼,扫墓去,寄哀思,缅先人,燃香烛,荡纸钱,放爆竹,敬酒食,秉传统,尽孝道,忆往昔,念亲人,祈平安,佑家人。 18、清明小长假到,快乐紧紧来拥抱。 19、清明节气,愿友健康快乐,无虑无忧! 20、清明时节雨绵绵,离人泪水总难断。坟前敬献花一束,满腹哀思天地间。莫言人生太短暂,珍惜光阴在眼前。莫让生者再心寒,但愿亲人都康健! ;
[create_time]2022-05-23 10:42:31[/create_time]2022-06-05 16:18:30[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谦逊还清新的小萨摩耶9063[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a7540ce8.sNcBSJ6IAD8Yxg-J41YGjA.jpg?time=5189&tieba_portrait_time=5189[avatar]TA获得超过653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8[view_count]
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
您好亲[鲜花][鲜花],清明节,又称踏青节、寒食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前后举行,也就是公历4月4日或5日。清明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是为了祭祀祖先和扫墓而设立的。清明节有许多传说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是《山神庙》和《孟姜女哭长城》两个故事。《山神庙》讲述了一个少年为了救母亲而献身的故事,他的母亲在山里采草时被蛇咬伤,少年为了救母亲而献身,最终被神仙赐予了不死之身,并成为了山神。而《孟姜女哭长城》则是讲述了一个女子在长城边哭泣的故事,她的丈夫在修建长城时被埋在了长城里,她每年都会来到长城边哭泣,希望能够找到丈夫的骨灰,最终她的坚持感动了神仙,神仙让她找到了丈夫的骨灰,并且让他们在黄泉路上相聚。【摘要】
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提问】
您好亲[鲜花][鲜花],清明节,又称踏青节、寒食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前后举行,也就是公历4月4日或5日。清明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是为了祭祀祖先和扫墓而设立的。清明节有许多传说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是《山神庙》和《孟姜女哭长城》两个故事。《山神庙》讲述了一个少年为了救母亲而献身的故事,他的母亲在山里采草时被蛇咬伤,少年为了救母亲而献身,最终被神仙赐予了不死之身,并成为了山神。而《孟姜女哭长城》则是讲述了一个女子在长城边哭泣的故事,她的丈夫在修建长城时被埋在了长城里,她每年都会来到长城边哭泣,希望能够找到丈夫的骨灰,最终她的坚持感动了神仙,神仙让她找到了丈夫的骨灰,并且让他们在黄泉路上相聚。【回答】
亲您好,这些传说故事是清明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遗产。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会祭祖扫mu,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之情,同时也是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的表现。【回答】
[create_time]2023-04-10 16:54:50[/create_time]2023-04-25 16:52:48[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蕾哥聊生活[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e353e659.ayPUG6e_FjRh4l7J5HI5UA.jpg?time=6119&tieba_portrait_time=6119[avatar][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9[view_count]
清明节的来历与故事?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是国历四月五日或六日,因为它是定在二十四节气中,春分后的十五天,所以不是固定在四月五日,也不是以农历来决定。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是民国廿四年由政府明定的国定假日。中国祭祀祖先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上古时代就有帝王、诸侯祭祀宗庙的仪式,到春秋时代孔子的墓祭,这些都属於贵族所特有的。到了秦汉以后,贵族制度末落,才有一般民众到祖先坟墓去祭祀的习俗。传说:秦朝末年,刘邦终于打败霸王赢得天下。刘邦衣锦还乡时,想去双亲的墓上去祭拜,却因为连年的战争,使得一座座的坟墓上长满杂草,他无法找到自己父母的坟墓。刘邦非常的难过,虽然部下也帮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黄昏的时候还是没找到他父母的坟墓。最后刘邦从衣袖里拿出纸,撕成许多小碎片,紧紧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苍祷告说:“父母在天有灵,我将把这些纸片,抛向空中,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风都吹不动,就是父母坟墓。”说完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抛,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不论风怎么吹都吹不动,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后来民间的百姓,也和刘邦一样每年的清明节都到祖先的坟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表示这座坟墓是有人祭扫的。
[create_time]2019-02-24 14:48:47[/create_time]2012-10-21 14:37:41[finished_time]14[reply_count]103[alue_good]l8391138[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a0025278.kNIyUrUbiG3OZjdY_Ma1CQ.jpg?time=4984&tieba_portrait_time=4984[avatar]TA获得超过5430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1158[view_count]清明节的故事来历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大家都知道清明节是纪念祖先的节日,在这一天,除非有很重要的事情,不然都要回家扫墓。可是,你们知道清明节的来历故事吗?清明节的来历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而且,关于清明节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割股充饥。清明节的来历故事在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妃子为了能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想方设法的去谋杀当今的太子申生,申生被迫自杀了。而他的弟弟重耳为了避免被杀害便逃了出来,跟随他出来的人有很多,但最后大部分都离开了他,有一位名字叫介子推的臣子非常的朴实。有一次,重耳被饿晕了,于是介子推忍着痛把他自己大腿上面的肉割了下来,并且烤熟了送给重耳吃。晋文公执政之后对他跟他一起同甘共苦的臣子们大加封赏,可是却偏偏落下了介子推。终于有一天,有人在晋文公的耳边提起介子推,他这才想到,心里满是惭愧,便请人赶紧让他进宫来受赏,可差人去了几次介子推还是没有来。后来晋文公亲自去到介子推的家里,可是介子推不愿意见他。有人给了一个主意:放火烧山,只留有一处逃生道,这样子他肯定出来了。可是大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也不见介子推出来,只好上山看看,可是眼前的这一幕惊呆了所有人,介子推和母亲在一棵柳树下被烧死了。于是晋文公就把他们安葬在了这棵柳树下。于是,从那天起,晋文公便把那天定为寒食节,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清明节”。在那天全国人民都要以寒食为主,如:“清明粿、清明果、清明粑、青团、清明饼。并且禁止烧火,只能吃预先煮好的食物。这就是我了解的关于清明节的来历故事了,如今每逢清明节家里都要插杨柳,大人们还会带我们小孩子去扫墓。
[create_time]2023-02-19 17:04:09[/create_time]2011-04-18 17:27:07[finished_time]2[reply_count]1[alue_good]清见事宜[uname]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5ab5c9ea15ce36d357e273a528f33a87e850b145?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450%2Ch_6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avatar]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slogan]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intro]46[view_count]清明节的来历的故事是什么?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习俗1、首先是踏青,清明时节春回大地,万物萌发,很多人会趁着扫墓的机会,一家老小在山里游乐一番,路上随手折上几支鲜花,或者是叶芽萌发的柳枝,回家插到水瓶里,让居室充满生机。许多文人墨客也在清明节期间走到大自然山水中,领略一派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舒缓沉闷冬季压抑郁闷的心情,顺便写两首诗。2、到了清明节,怎么能不扫墓呢?作为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扫墓最早兴起于秦代,盛行于唐代,并一直流传至今。清明时节扫墓,是对祖先的“思时之敬”,这是我国最大祭祖的日子。
[create_time]2021-05-03 13:41:49[/create_time]2021-05-17 00:00:00[finished_time]2[reply_count]2[alue_good]火虎生活小达人[uname]https://gips0.baidu.com/it/u=4084265275,3121038455&fm=3012&app=3012&autime=1688009798&size=b200,200[avatar]致力于成为全知道最会答题的人[slogan]专注生活知识解疑答惑。[intro]211[view_count]清明节来历的传说故事
⑴ 关于清明节由来的故事 相传与介子推有关。 春秋时晋文公重耳流亡,途中又累又饿,随臣介子推从大腿上割下版一块肉,为权重耳煮汤,重耳得知后感激涕零。 晋文公即位后封赏群臣时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则不慕名利隐居绵山。重耳追悔莫及,火烧绵山以寻找,事后却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死在一棵枯柳下,并留下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当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登山祭奠,柳树竟然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以寒食后一天为清明。 (1)清明节来历的传说故事扩展阅读 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即《周礼》所谓“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 寒食节是流传于中原一带古代较早的节日,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由于北方寒冷,春三月气温上升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 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据《后汉书》载,最初的寒食节时间很长,最长的105天,最短的也要近1个月。寒食节期间不得生火,只能生食,对人的健康不利。 ⑵ 清明节的来历简介 传说 清明节的来历简介传说: 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公子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版出走,在这期间重耳经权历了很多磨难,原来追随他的臣子都离他而去各奔前程了,只有几个人还跟着他,其中有一位名曰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得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他从自己大腿上割了一块肉,做熟了给重耳吃。 后来重耳做了晋国的君王——晋文公。他当了国君以后,对那些与他同甘共苦的人进行了大肆的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介子推也不是贪图名利之人,他与老母亲归隐绵山了,后来晋文公偶然记起这件事,心中十分愧疚,于是让人去绵山请介子推下山,但是他不下来,晋文公亲自去请,但是介子推家里也是大门紧锁,背着老母亲去了绵山上,于是有人出主意说让人防火,把介子推逼下山来。 于是晋文公就下令烧山,后来发现介子推和老母亲在一棵柳树下被火烧死了。 晋文公在柳树下一个洞里找到了介子推写给自己的书信,以劝谏晋文公勤政。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并下令全国每年这一天不得生火做饭。 第二年晋文公来祭祀,看到了柳树竟然死而复生了,祭拜后,晋文公赐名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⑶ 清明节的来历与故事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节是国历四月五日或六日,因为它是定在二十四节气中,春分后的十五天,所以不是固定在四月五日,也不是以农历来决定。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是民国廿四年由 *** 明定的国定假日。中国祭祀祖先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上古时代就有帝王、诸侯祭祀宗庙的仪式,到春秋时代孔子的墓祭,这些都属於贵族所特有的。到了秦汉以后,贵族制度末落,才有一般民众到祖先坟墓去祭祀的习俗。 传说: 秦朝末年,刘邦终于打败霸王赢得天下。刘邦衣锦还乡时,想去双亲的墓上去祭拜,却因为连年的战争,使得一座座的坟墓上长满杂草,他无法找到自己父母的坟墓。 刘邦非常的难过,虽然部下也帮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黄昏的时候还是没找到他父母的坟墓。最后刘邦从衣袖里拿出纸,撕成许多小碎片,紧紧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苍祷告说:“父母在天有灵,我将把这些纸片,抛向空中,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风都吹不动,就是父母坟墓。” 说完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抛,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不论风怎么吹都吹不动,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后来民间的百姓,也和刘邦一样每年的清明节都到祖先的坟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表示这座坟墓是有人祭扫的。 ⑷ 清明节由来的故事 概括一点的 清明节由来的故事: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 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节日谚语 1.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鲁) 2.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桂) 3.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鲁) 4.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黑) 5.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黑) 6.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黑) 7.清明宜晴,谷雨宜雨(赣) (4)清明节来历的传说故事扩展阅读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留下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节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节日活动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共同基本礼俗主题。 清明节的名称来由得名于节气,与此时天象物侯的特点有关。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生气始盛,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洁齐而清明。 清明节气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即春分后第15日。清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期内。清明节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1935年中华民国 *** 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民俗;编号:Ⅹ-2)。 清明节扫墓祭祖礼俗的源流与信仰、祭祀、历法以及划分出的节气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清明节气在时间和气象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清明时节,大地呈春,阴阳转化,吐故纳新,生气始盛,万物皆洁齐,正是春祭好时段。同时郊外踏青也是古人们的节气主题。古时代农业是传统社会的主业,为了农事的丰收,除了祈求自然风调雨顺外,还得请祖先保佑,并且国人自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 因此在清明时节逐渐形成春祭的传统。经历史发展演变,清明节吸收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清明节的祭祖习俗,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虽然清明的节日禁火寒食习俗在宋代才揉合定型普及成为全国民间习俗,但清明节扫墓祭祖、礼敬祖先习俗早已有之。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踏青、扫墓之外,在历史发展中还吸收了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⑸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100字) 清明节最早是农耕节,当时还另外一个节日就是寒食节是纪念春秋时代的晋文公和贤臣介子推。当时在宫廷内发生了内乱,晋国太子的异母兄弟想除掉他,夺得皇帝之位。为了逃避被害,最后逃出宫中四处流浪,还带着最忠诚的臣子介子推等人。 就在某一日,在大山中太子和介子推等人迷路了,出现断食的程度,介子推毫无犹豫的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给大家煮汤喝,暂解饥饿,太子等各位臣子都十分感动。这件事一直被晋国太子放在心里。19年后,重新回到晋国,成为了一国之君后。叫晋文公。当时很多帮助晋文公的臣子都进宫行赏了,可是却不见介子推来。 当时介子推并不想去,更没想到介子推带着老母亲悄悄的回到了老家,隐居山中。晋文公心里很不舒服,就去山中邀请介子推。可是介子推并不想回去受赏。最后晋文公想到一个办法就是用火烧山把介子推逼出来,结果火势太大把介子推其老母亲都意外烧死了。 十分后悔的晋文公深表歉意,十分悲痛,决定把介子推其母亲埋在柳树下,称为“介山”,就在死的那天不许百姓烧火吃饭,只能是生冷食物,表示纪念介子推,定为“寒食节”。从此以后再介山的介子推坟上每到这一天就会有人按时去扫墓祭拜介子推。 于是这天寒食节又被定为扫墓,寒食节和清明节本来是属于二个节日的。到唐代的时候,二个节日很相近,就定为清明节和寒食节为同一天,于是在清明节当天就出现了扫墓的习惯。 ⑹ 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是什么 你好,清明节是祭祀和悼念逝去的亲人的一个节日,希望能帮助到你。 清明节版,又称踏青节、权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 ⑺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create_time]2022-11-07 22:15:06[/create_time]2022-11-16 10:16:21[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零下温暖17[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d92d69b6.6qcG1mjKNBMdim7k3o1gpg.jpg?time=4839&tieba_portrait_time=4839[avatar]TA获得超过606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9[view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