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语文第二课内容是什么?
《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一课》,选自《当代少年》1988年第一期,作者莫顿·亨特(美),入选初一第一学期第十四课语文课本,主要写小亨特体弱怯懦,一次他跟随伙伴攀登悬崖,由于害怕,上不去下不来。杰里引着父亲找到了他,通过父亲的鼓励他终于得以脱险。作者通过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一件事写出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成一个个小困难,再把这一个个小的困难解决,就解决了一大困难。莫顿·亨特(1920年~2016年)(美),早年曾经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曾发表百余篇短文,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还是美国文化学术界声望极高的专业作家。他的代表作有:《宇宙间》《可怜的动物》《痛击》《心理学的故事》《走一步,再走一步》等。词语解释:训诫:受训斥、斥责或攻击。耸立:高高地矗立。迂回:曲折回旋的;环绕的迂回曲折。凝视:不眨眼地看; 神情专注地看; 从高往低看;专注地看、注视着某样东西。也可以用目不转睛来形容。纳罕:诧异;惊奇。瘦骨嶙峋:形容人或动物消瘦露骨。心惊肉跳:形容担心灾祸临头,恐慌不安。头晕目眩:头发昏,眼发花,感到一切都在旋转。小心翼翼:翼翼:严肃谨慎。本是严肃恭敬的意思。现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闷热:气温高,气压低,使人感到燥热气闷﹑不畅快;风小、空气不流畅、气温非常高的天气。
[create_time]2021-10-02 20:41:33[/create_time]2021-10-11 11:49:06[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哆啦休闲日记[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6fb617c0.H6yvN7edrH89eALfUCekyQ.jpg?time=2484&tieba_portrait_time=2484[avatar]关注我不会让你失望[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3[view_count]初2语文上册课文原文
语文作为一门主要的学习科目,初二语文上册都学习了哪些语文课文呢?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初2语文上册课文原文,一起来看看吧。 初2语文上册课文原文:台阶 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我们家的台阶有三级,用三块青石板铺成。那石板多年前由父亲从山上背下来,每块大约有三百来斤重。那个石匠笑着为父亲托在肩膀上,说是能一口气背到家,不收石料钱。结果父亲一下子背了三趟,还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只是那一来一去的许多山路,磨破了他一双麻筋草鞋,父亲感到太可惜。 那石板没经石匠光面,就铺在家门口。多年来,风吹雨淋,人踩牛踏,终于光滑了些,但磨不平那一颗颗硬币大的小凹。台阶上积了水时,从堂里望出去,有许多小亮点。天若放晴,穿堂风一吹,青石板比泥地干得快,父亲又用竹丝扫把扫了,石板上青幽幽的,宽敞阴凉,由不得人不去坐一坐,躺一躺。 母亲坐在门槛上干活,我就被安置在青石板上。母亲说我那时好乖,我乖得坐坐就知道趴下来,用手指抓青石板,划出细细的沙沙声,我就痴痴地笑。我流着一大串涎水,张嘴在青石板上啃,结果啃了一嘴泥沫子。再大些,我就喜欢站在那条青石门槛上往台阶上跳。先是跳一级台阶,蹦、蹦、蹦!后来,我就跳二级台阶,蹦、蹦!再后来,我跳三级台阶,蹦!又觉得从上往下跳没意思,便调了个头,从下往上跳,啪、啪、啪!后来,又跳二级,啪、啪!再后来,又跳三级,啪!我想一步跳到门槛上,但摔了一大跤。父亲拍拍我后脑勺说,这样是会吃苦头的! 父亲的个子高,他觉得坐在台阶上很舒服。父亲把屁股坐在最高的一级上,两只脚板就搁在最低的一级。他的脚板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父亲的这双脚是洗不干净的,他一般都去里洗,拖着一双湿了的草鞋唿嗒唿嗒地走回来。大概到了过年,父亲才在家里洗一次脚。那天,母亲就特别高兴,亲自为他端了一大木盆水。盆水冒着热气,父亲就坐在台阶上很耐心地洗。因为沙子多的缘故,父亲要了个板刷刷拉刷拉地刷。后来父亲的脚终于洗好了,终于洗出了脚的本色,却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我为他倒水,倒出的是一盆泥浆,木盆底上还积了一层沙。父亲说洗了一次干净的脚,觉得这脚轻飘飘的没着落,踏在最硬实的青石板上也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我们家的台阶低! 父亲又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言自语地感叹。这句话他不知说了多少遍。 在我们家乡,住家门口总有台阶,高低不尽相同,从二三级到十几级的都有。家乡地势低,屋基做高些,不大容易进水。另外还有一说,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乡邻们在一起常常戏称:你们家的台阶高!言外之意,就是你们家有地位啊。 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 大热天父亲挑一担谷子回来,身上着一片大汗,顾不得揩一把,就往门口的台阶上一坐。他开始“磨刀”。“磨刀”就是过烟瘾。烟吃饱了,“刀”快,活做得去。 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阴。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父亲磨好了“刀”。去烟灰时,把烟枪的铜盏对着青石板嘎嘎地敲一敲,就匆忙地下田去。 冬天,晚稻收仓了,春花也种下地,父亲穿着草鞋去山里砍柴。他砍柴一为家烧,二为卖钱,一元一担。父亲一天砍一担半,得一元五角。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他终于觉得可以造屋了,便选定一个日子,破土动工。 造屋的那些日子,父亲很兴奋。白天,他陪请来的匠人一起干,晚上他一个人搬砖头、担泥、筹划材料,干到半夜。睡下三四个钟头,他又起床安排第二天的活。我担心父亲有一天会垮下来。然而,父亲的精力却很旺盛,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在屋场上从这头走到那头,给这个递一支烟,又为那个送一杯茶。终于,屋顶的最后一片瓦也盖上了。 接着开始造台阶。 那天早上父亲天没亮就起了床,我听着父亲的脚步声很轻地响进院子里去。我起来时,父亲已在新屋门口踏黄泥。黄泥是用来砌缝的,这种黏性很强的黄泥掺上一些石灰水豆浆水,砌出的缝铁老鼠也钻不开。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等泥水匠和两个助工来的时候,父亲已经把满满一黄泥踏好。那黄泥加了石灰和豆浆,颜色似玉米面,红中透着白,上面冒着几个水泡,被早晨的阳光照着,亮亮的,红得很耀眼。 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让我来。我把火一点,呼一声,鞭炮蹿上了高空,稍停顿一下便掉下来,在即将落地的瞬间,啪那条红色的纸棍便被炸得粉碎。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不知怎么回事,我也偏偏在这让人高兴的瞬间发现,父亲老了。糟糕的是,父亲却没真正觉得他自己老,他仍然和我们一起去撬老屋门口那三块青石板,父亲边撬边和泥水匠争论那石板到底多重。泥水匠说大约有三百五十斤吧,父亲说不到三百斤。我亲眼看到父亲在用手去托青石板时腰闪了一下。我就不让他抬,他坚持要抬。抬的时候,他的一只手按着腰。 三块青石板作为新台阶的基石被砌进去了。父亲曾摸着其中一块的那个小凹惊异地说,想不到这么深了,怪不得我的烟枪已经用旧了三根呢。 新台阶砌好了,九级,正好比老台阶高出两倍。新台阶很气派,全部用水泥抹的面,泥瓦匠也很用心,面抹得很光。父亲按照要求,每天在上面浇一遍水。隔天,父亲就用手去按一按台阶,说硬了硬了。再隔几天,他又用细木棍去敲了敲,说实了实了。又隔了几天,他整个人走到台阶上去,把他的大脚板在每个部位都踩了踩,说全冻牢了。 于是,我们的家就搬进新屋里去。于是,父亲和我们就在新台阶上进进出出。搬进新屋的那天,我真想从台阶上面往下跳一遍,再从下往上跳一遍。然而,父亲叮嘱说,泥瓦匠交代,还没怎么大牢呢,小心些才是。其实,我也不想跳。我已经是大人了。 而父亲自己却熬不住,当天就坐在台阶上抽烟。他坐在最高的一级上。他抽了一筒,举起烟枪往台阶上磕烟灰,磕了一下,感觉手有些不对劲,便猛然愣住。他忽然醒悟,台阶是水泥抹的面,不经磕。于是,他就憋住了不磕。 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其实他是吃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第二次他再坐台阶上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干脆就坐到门槛上去。但门槛是母亲的位置。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有一天,父亲挑了一担水回来,噔噔噔,很轻松地跨上了三级台阶,到第四级时,他的脚抬得很高,仿佛是在跨一道门槛,踩下去的时候像是被什么东西硌了一硌,他停顿了一下,才提后脚。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等父亲从厨房出来,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父亲说他的腰闪了,要母亲为他治治。母亲懂土方,用根针放火上烧一烧,在父亲闪腰的部位刺九个洞,每个洞都刺出鲜红的血,然后拿出舀米的竹筒,点个火在筒内过一下,啪一声拍在那九个血孔上。第二天早晨,母亲拔下了那个竹筒,于是,从父亲的腰里流出好大一摊污黑的血。 这以后,我就不敢再让父亲挑水。挑水由我包了。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烦躁。以前他可以在青石台阶上坐几个小时,自那次腰闪了之后,似乎失去了这个兴趣,也不愿找别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 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初2语文上册课文原文:老王 在我们周围,有一些像老王这样生活艰难的人。他们不被人重视,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你体悟到这些人的善良了吗?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读一读这篇课文吧,也许你会有不少感触。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①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开始,默存②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我们从干校①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合②。可是过些时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总不见好。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create_time]2022-06-16 05:22:13[/create_time]2022-06-25 14:42:18[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优点教育17[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25238ad2.z6oqOza-I2ngo6zHhxw7sA.jpg?time=676&tieba_portrait_time=676[avatar]TA获得超过6115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6[view_count]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知识点及教学反思
【 #教案# 导语】消息是报纸、广播、电视中最广泛、最经常使用的新闻体裁,它是报纸的主角,是新闻报道数量、最常见的新闻形式。 为大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 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的内容和消息结构特点。(重点)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49年4月21日,中国发生了一件决定未来走向的大事。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重要时刻。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文体特点 提问1:反复朗读课文,勾画出这则消息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明确:时间:二十一日,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芜湖、安庆之间;人物: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事件:渡过长江。 提问2:参看课文批注,思考: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具体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你的告知的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对应? 提问4:电头有什么作用? 明确:告诉人们消息的来源,增加可信度。 目标导学二:品读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提问5:朗读课文,说一说朗读的基调是什么。 抽生朗读,大家评议。 明确:朗读的基调应该高亢豪迈、充满胜利的喜悦和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赞美。 提问6:默读勾画,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倾向? 明确: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歌颂:“英勇的、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英雄式的、坚决地、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英勇的、英雄式的、坚决地”直接赞美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解放军英勇善战,行动果敢,进军迅速,战果辉煌;“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说明时间短,战果大,从而表现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对国民党*的嘲讽:“国民党*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一正一反,对比鲜明,感情强烈。 提问7:试着用播音员播音的方式,把这则消息读给全班同学听。 学生激情朗读课文。 第2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学习目标 1.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把握新闻内容及结构特点。(重点) 2.学习课文语言准确精练、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的特点。(难点) 3.探究我军胜利的原因,感悟正义战争的强大力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社会的奇闻趣事的呢?(学生回答广播、网络、电视、报刊以及他人的传话等,教师引出新闻。)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让我们来共同研读另一篇来自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一起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新闻,整体感知 提问1:快速朗读新闻,整体感知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提问2:再读新闻,理清新闻的六要素。 明确: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明确: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主体:从“二十日夜起”至课文最后。 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至“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至“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至课文最后):写东路军渡江的情况。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研读思考 提问4:分组讨论: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叙述? 明确: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写。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两路军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详写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 潮。 提问5: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明确: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西路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代,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不易,故作详细报道。不仅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而且更详尽地写了战果。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目标导学三:深入文本,品味语言 提问6:请学生就语言的准确性,在课文中选例分析。 生甲:例句:二十日夜起,……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明确:“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如用“越过”则不准确,因为“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表现不出战斗经过)。“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用“到达”则太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限明确,准确表现了神速的特点(如用“共”,则时限不明,一般化)。“至发电时止”,时间比“现在”更为确切。用“余部”这一军事术语比用“剩下的”更为准确得体。 生乙:例句: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明确:用“歼灭”及“击溃”而不是笼统地说“消灭”和“打垮”;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军所用;对“长江”用“封锁”,说明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线”用“切断”,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词语搭配准确有力,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生丙: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用词恰到好处。 提问7:请学生就语言鲜明生动、富于感情 色彩的特点,在课文中选例分析。 生甲:“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程度,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 色彩鲜明。 2.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知识点 一、文体知识:新闻 ①新闻又称消息,它及时、准确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③新闻的基本特点是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④用事实说话是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和要求,因此在表达方式上以记叙为主,也可以穿插少量的议论。 二、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一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主要作品有《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沁园春·雪》等。 三、字音词义 溃kuì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泄xiè气:泄劲。 督dū战:监督作战。 要塞sài:构筑永久性工事进行长期坚守的国防战略要地。 业已:已经。 摧枯拉朽xiǔ:文中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锐不可当dāng:形容来势凶猛,不可抵挡。 四、主题概述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报道了我军胜利渡江的事实,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通过全面报道渡江战役的概况,赞扬了人民解放军各路军指挥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指挥才能,表现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五、文章结构 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主体: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敌军——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结语:人民解放军……的命令。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主体:中路军——首战告捷;西路军——所向无敌;东路军——战绩辉煌。 背景:一方面……另一方面…… 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教学反思 今天是新学期的第四天了,我觉得学生的心也收得差不多了,我决定今天讲一节新课,在学这篇课文之前,我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让学生来读课文。至少读了六遍课文,但是当我们学习时,我真的惊呆了。 我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我在第一节课时,简单的介绍了新闻常识。给学生做了笔记。第二天上课,我一提问,效果相当的差了,绝大多数学生都不会。从学生的回答问题的效果来看,学生回家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复习。然后,我就此对他们提出要求,再三叮嘱他们,放学回家一定要进行预习与复习。否则成绩很难提升。 费了很大的劲的引导出来了,然后从几个方面来把握新闻的主体部分还可以,这一节课终于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讲完课文之后,我给同学们讲了一个寓言故事。《狼与狗》的故事。学生们听得很认真,但是当我批学生的日记时,我才发现,自己用心记得东西,讲给学生听,只有极少的学生记下来,谈故事给他们的影响,我在想以后,我还应不应再给他们讲故事了呢,如何做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呢? 刚开学就有这么多的困惑,有时间真的不知道应怎么样做去引导学生的学习成长!尤其是对那么些不爱学习的孩子,有时我在想我们老师对于孩子的成长究竟能有多大的帮助呢! 新学期第一天上课就有这么多的困惑!
[create_time]2023-03-05 14:34:18[/create_time]2023-03-16 19:42:43[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学习打卡君[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37e06801.R-Q7AHGTlwMStQlH28XR7g.jpg?time=7168&tieba_portrait_time=7168[avatar]TA获得超过240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46[view_count]八年级语文《消息》教案
教学目的: 一、懂得消息、通讯在报纸中的作用。 二、掌握消息与通讯的一些常识和阅读消息、通讯的方法。 三、继续培养读报的习惯。 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和难点: 一、研习消息的六要素和结构五部分,结合例文研习阅读消息和通讯的方法。 二、如何区别消息与通讯。 教学时数:二节 第一节 内容和步骤: 一、复习导入 二、提示:课文由正文和例文两部分组成。正文前部分介绍消息、通讯的知识,后部分介绍方法。 三、分析: 讨论:正文的一至四段可分两层,怎样分? 明确:第一段为第一层,说明消息、通讯的地位。余下的为第二层,说明它们的特征。 2.第一段的.最后一句用的是哪一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议论,揭示了前一句所介绍的消息、通讯的意义,说明它们在报纸中占主要地位。 3.文章怎样说明“消息”与“通讯”的。 (1)用解释概念的方法说明。(2)用比较的方法。 消息与通讯 同:用事实说话。 异:通讯的内容比消息详尽、具体、形象。 五、指导略读消息(一)《奥运会第一枚金牌为我所得》 (二)概述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三)提示:这则消息报道许海峰百步穿杨居魁首只用了三句话,而通讯(一)则以较大的篇幅对许海峰夺金牌的事迹作了详细报道,下面我们学习这篇通讯,注意比较它与消息(一)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内容详尽、具体、形象,而消息(一)的内容则简明扼要。 研究本文的表达方式: 本文以叙述为主,综合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小结本课内容。 布置作业: 1.解词 表现不俗 炎黄子孙 人头攒动 千里迢迢 冥思苦想 举不胜举 2.辨字组词 裔 缜 佚 赖 侠 矞 慎 轶 敕 狭 3.造句 独占鳌头 息息相通 语重心长 初出茅庐 第二节 教学重点: 一、消息五要素和结构五部分; 二、消息与通讯在表达上的不同之处; 三、阅读消息和通讯的方法。 四、精读消息(二)和通讯(二)。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旧课。 二、阅读消息要注意它的内容五要素和结构的五个部分。 内容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 结构五部分: 标题 主标 引标 副标 导语 主体 背景 有时暗含在文体里, 结语 没有明显标志。 阅读方法: 浏览,略读,精读。 三、通过精读消息(二)和通讯(二)来区别消息和通讯
[create_time]2022-06-17 04:56:09[/create_time]2022-06-30 23:42:08[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慧圆教育[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f71b4cad.Rgw38a9dxBAbEi7qW4srDA.jpg?time=4738&tieba_portrait_time=4738[avatar]TA获得超过4072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5[view_count]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教案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目。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知识目标〗 1、解并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 2、识记课文重点字词。 〖能力目标〗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新闻。 〖教育目标〗 了解感悟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阶段的伟大气势,分析评价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 〖重点难点〗 了解并且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教学媒体〗 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设计〗 一、导语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并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一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识记重点字词 鄂(湖北) 豫(湖南) 绥靖 阻遏 锐不可当 气势磅礴 回肠荡气 聿 闱乡 三、知识介绍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四、整体感知 1、听录音,速读全文,理清新闻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完。 新闻的结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2、速读全文,划分新闻内容要素: 时间 兵力 渡过兵力 中路军 安庆──芜湖 20日夜~22日夜 30万 30万 西路军 九江──安庆 21日17时~22日22时 35万 2/3 东路军 南京──江阴 21日17时~22日22时 35万 大部 《新闻两则》课文背景知识 1、文体常识: ⑴关于消息: 本文两篇短文都属于新闻体裁,它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和价值的事实。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泛指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 消息的内容虽然包罗万象,但它们有共同之处: 一是新闻的共有特点,即: A、及时性,报道必须迅速及时。 B、真实性,所报道的事件必须是绝对真实的,容不得任何虚构、夸大。 C、简明性,语言要简洁、精练,简明、扼要地报道出事实。 二是消息的结构通常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等五部分。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一篇消息必不可少的部分,而背景和结语有的是隐含在主体里面,有的则是省略的。 三是消息的要素和记叙的要素相同,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消息的标题通常由主标、引标、副标三部分组成。引标在上,字体往往小一些;主标居中,字体较大;副标在下,字体稍小,并且大多在前面加破折号。一则消息有的三标齐备,有的没有引标,有的没有副标,只有主标是必不可少的。 ⑵学习记叙文要弄清记叙的要素: 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文体,它往往要记叙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因此,阅读这类文章,应该把记叙的六要素搞清楚,这样有助于掌握全文。但是,由于文章的侧重点不同,组织材料的方法不同,记叙的要素也不可能用千篇一律的方法交代。 因为新闻(消息)多用记叙手法,所以阅读消息也必须注意其记叙的要素。然而由于新闻的特殊性,其六要素的交代方法也与一般记叙文不同,它往往在导语中就要用简洁、明快的语言集中概括消息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要事实,点明主题。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的导语就交代了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事件──“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时间未交代是因为电头里已经明确了。 2、背景知识: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长江南北广大人民的支援下,于4月21日晨,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五百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4月23日,解放了国民党22年来的统治中心──南京。 第四野战军一个兵团于5月14日,从武汉以东团风至武穴一百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16日、17日解放华中重镇汉口、汉阳和武昌。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王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一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create_time]2022-12-06 10:47:13[/create_time]2022-12-15 23:41:30[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唐老师的精华笔记[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64b31e1e.m2wryfGWm3q7f6R3tu1THQ.jpg?time=6911&tieba_portrait_time=6911[avatar]TA获得超过239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4[view_count]八年级上册语文1新闻两则的课后题
导语--文中第一句
主体--第二句至文末
六要素:
①人物:中原我军
②时间:1948年11月4 日下午
③地点:南阳
④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被困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⑤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①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②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第一小题,②句好。“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第二小题,②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第三小题,①句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create_time]2010-09-08 21:23:32[/create_time]2010-09-22 11:33:27[finished_time]3[reply_count]31[alue_good]恋璇爱棠[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c6c8b9d8.R0c-9q41R82Q5b_QoMtsEA.jpg?time=2966&tieba_portrait_time=2966[avatar]TA获得超过3424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281[view_count]
八年级的语文书第一课是什么?
语文八年级第一课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全文描述精当,展现了解放军胜利渡江的雄伟场面。报道了从九江到江阴三路大军的渡江作战,迅速、及时,有新意。其中描述解放军东路战事可谓神来之笔。时任国民党京沪杭警备总司令的汤恩伯自以为东面防线很巩固,于是赶赴面对解放军中路军的芜湖督战,结果正是这一天,东面防线被解放军攻破。说明国民党政府已是穷途末路、垂死挣扎,已改变不了战争的进程。扩展资料:该篇新闻通过对渡江战斗的报道,反映当时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力量的对比上已占有压倒优势。国民党之抵抗已是“甚为微弱”、“毫无斗志”。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打破了国民党划江而治的计划,对解放全中国有重大意义。全文详略得当,描述解放军各路军时并没有平均使用笔力,而是对东路军的战况写的比较突出,较为详细的写了战斗情况以及战果。在报道中、西路军进展情况后,插入了一段简要的议论,这种议论既交代了解放军取胜、国民党军失败的政治和军事上的原因,又进一步说明国民党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create_time]2022-08-22 00:54:26[/create_time]2022-07-09 15:07:33[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1[alue_good]小熊玩科技gj[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51493ac1.hZdz5caPiDo4mQl3qnaOZQ.jpg?time=4660&tieba_portrait_time=4660[avatar]世界很大,慢慢探索[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421[view_count]语文八年级第一课是什么?
语文八年级第一课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全文描述精当,展现了解放军胜利渡江的雄伟场面。报道了从九江到江阴三路大军的渡江作战,迅速、及时,有新意。其中描述解放军东路战事可谓神来之笔。时任国民党京沪杭警备总司令的汤恩伯自以为东面防线很巩固,于是赶赴面对解放军中路军的芜湖督战,结果正是这一天,东面防线被解放军攻破。说明国民党政府已是穷途末路、垂死挣扎,已改变不了战争的进程。扩展资料:该篇新闻通过对渡江战斗的报道,反映当时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力量的对比上已占有压倒优势。国民党之抵抗已是“甚为微弱”、“毫无斗志”。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打破了国民党划江而治的计划,对解放全中国有重大意义。全文详略得当,描述解放军各路军时并没有平均使用笔力,而是对东路军的战况写的比较突出,较为详细的写了战斗情况以及战果。在报道中、西路军进展情况后,插入了一段简要的议论,这种议论既交代了解放军取胜、国民党军失败的政治和军事上的原因,又进一步说明国民党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create_time]2022-08-15 07:00:51[/create_time]2022-07-15 05:27:05[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小熊玩科技gj[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51493ac1.hZdz5caPiDo4mQl3qnaOZQ.jpg?time=4660&tieba_portrait_time=4660[avatar]世界很大,慢慢探索[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0[view_count]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及知识点
【 #教案# 导语】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 为大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消息的特点和结构形式,学会迅速抓住消息的主要信息。 2.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4.撰写消息、为消息拟一则标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对消息的结构和特点的把握,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是教学重点 2.运用所学的知识撰写消息、为消息拟一则标题是教学难点 一、教材分析: 学习本篇新闻的关键: 1.怎样把握这篇新闻的诸种要素? 2.谋篇布局探究: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 3.语言探究:作者谴词造句是怎样做到准确精练,铿锵有力的? 二、课标分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新闻。本单元是新闻单元。希望学生通过阅读新闻作品,;了解新闻内容,把我新闻特点,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新闻本身的发展。《课标》要求只需初步了解新闻文体,学会读新闻,体会课文洋溢的胜利激情。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同学们,如果你的面前同时摆着今天的新闻早报和一本小说,你首选看什么?小说似乎比新闻更好看。但其实,如果你善于读新闻,你会发现其实新闻也很好看呢。今天我们学习的新课文就要教大家如何读出新闻的独特的味道出来。今天这则新闻与长江有关,请看大屏幕。生读大屏幕: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滚滚长江,是激发历代文人灵感的源泉,更是千古英雄豪杰建功立业的战场。想当年,诸葛羽扇纶巾,周郎火烧赤壁。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千八百年之后,一场激烈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战役在这千里长江上拉开了雄壮的大幕。毛主席下令: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大江之上涛走云飞,百万雄师蓄势待发。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搏杀,这是中国历规模的渡江战役。万船齐发,气势如虹,千里江防,全线崩溃。向全国进军的号角就此吹响,一个国家的黎明即将到来!师:为了报道这场伟大战争的进程,毛主席写下了这篇新闻《人民解放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读新闻内容:模拟播音员语气自读课文。想一想: 想快速了解新闻的主要信息,应该只读哪句话? 想简单了解新闻的大概内容,应该只读哪句话?想详细了解新闻的详细内容,应该读哪几句话? 明确:新闻结构五部分 (三)析新闻结构 1.探究:东路军很烦恼:因为他们被毛主席他老人家安排在了新闻主体部分的最后一个层次。他们不服气,认为自己的位置完全可以往前。你以为这样安排好吗?你能说服他们理解毛主席的安排吗? 2.学生交流后读大屏幕: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3.明确: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安排。中路军首先发起进攻,所以先写中路军。西路军和中路军一样,所遇抵抗非常微弱,所以接着写西路军。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放在后边单写。 (四)赏新闻语言 1.探究:新闻的语言中也有形象、也有情怀。请选择你喜欢的一个词(句)来说。提示:表达准确的动词典雅的文言词语含义深刻的词语铿锵有力的短句热烈澎湃的情感 2.齐读:注意情感。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五)品新闻滋味 1.思考: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反复出现,这个词语在许多时候甚至完全可以不用。但是它的表现力是极其强大的,谁能把它找出来! 2.指导朗读;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六)悟作者情怀 毛主席之伟大,不仅在于他是思想家革命家,而在于他和曹操一样都是能够横槊赋诗的大才子。有一首诗这样描写毛泽东: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啊!你知道哪些毛泽东的诗词?你从中读出了怎样的毛泽东? 学生欣赏:民族情怀:“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沁园春长沙》政治情怀:“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水调歌头游泳》人民情怀:“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七律二首送瘟神》山水情怀:“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七律长征》 (七)课堂小结 1.伟大的新闻的背后,站立着的是伟大的人。伟大的新闻的底座,乃是伟大的情怀。新闻是一个社会的眼睛和良心,倾听门外世界,关注社会人生。 2.这样读新闻:读出新闻的结构魅力读出新闻的表达魅力读出新闻的情感魅力。 第二课时 教学方法:“导-读-悟-拓—写”四步教学法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用一则电视新闻导入) 同学们,我们先通过观看大屏幕来开始今天的学习之旅。屏幕播放前几天全校师生清明节给烈士陵园扫墓的视频。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学习消息的阅读和写作。那什么是新闻(消息)呢?消息的概念 1.广义的新闻报道包括消息、通讯、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等多种体裁。 2.消息是新闻报道的主体 3.狭义的新闻报道指的就是消息,新闻学认为,消息的对新进发生的事实或事实的最新变动的报道。 二、读(读教材例文,了解消息的结构) 请大家翻开课本,认真阅读这一则消息。下面我们就结合这一则消息来分析一下消息的结构。(小组合作讨论) 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 倒金字塔结构: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面。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住最重要的信息。 三、悟(读教材例文,感悟消息的特点) 结合《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消息分析消息的特点。 1.时效性:在最快的时间内报道所发生的最新的事情。(释题) 2.真实性:即用事实说话。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冷静客观的风格传递信息。 3.新鲜性:要求事件必须是新近发生的,或者虽不是新近发生,但别人从未报道过。 4.明确性:简明、扼要。报道事实,突出重点,不全面深入分析。 五、写(让学生试着写一则消息练笔) 前几天学校组织全校师生到塔山烈士陵园祭扫,根据此事,撰写一则消息。 1.学生写作,老师巡视,及时解决学生们的问题 2.学生展示写作成果(通过投影到白板大屏幕上,同学们共同学习、借鉴、点评) 3.同学们互评 4.老师点评总结 结束语: 2.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知识点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之一。主要作品集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诗词有《沁园春?雪》《七律?长征》《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 二、故事背景 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两则消息分别刊载于1949年4月22日、24日《人民日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仍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1949年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20日子夜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夜,毛泽东撰写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2日2时,新华社全文播发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我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三、理解词义 1、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当,抵挡。 2、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文中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四、问题归纳 1、“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 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国民党*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这句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这里用“国民党*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反衬了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4、文中的“不到”“即已”“突破”“占领”“正向”“进击”等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文中“不到”“即已”“突破”“占领”“正向”“进击”等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不到”表明时间短,“即已”“正向”表明速度快,“突破”“占领”“进击”等词语,表现了我军攻势猛烈、势如破竹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激动的心情。 5、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此处为消息的结语,概括前文的内容。“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突出了解放军将士一如既往以英勇的气概取得更大的胜利。 五、课文主题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消息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报道了我军胜利渡江的事实,赞扬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也从侧面反映了国民党军队的军心涣散、毫无斗志。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故事背景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选自1981年7月9日《人民日报》(原载1949年4月24日《人民日报》)。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仍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20日子夜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夜,毛泽东撰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二、理解词义 1.击溃:打垮,打散。 2.业已:已经 三、问题归纳 1、文章开头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不能去掉。“不含”即不包括,说明九江并不在人民解放军渡江区域内,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3、“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恰如其分地分析了我西路军取得胜利的原因,突出了我军的英勇善战,揭露了国民党*的反动本质,使新闻具有思想深度和政治高度,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4、“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句中的“不料”一词有什么作用? “不料”是没有想到,没有预料到的意思。起转折作用,嘲讽了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稳固性,从侧面表现出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也自然地过渡到对东路军的叙述。 5、为表现我军的英勇善战,此处作者运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有何作用? “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这些动词铿锵有力,表现了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节节胜利,所向无敌的气势。 6、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用词准确。例如,“冲破”与“突破”词义有所区别,“冲破”指打破某种状态、限制等,“突破”是集中兵力向一点进攻或反 攻,打开缺口,因此“冲破敌阵”“突破安庆、芜湖线”“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都运用得很准确。又如,东面防线经过整天激战,敌军一部分被歼灭,另一部分被击溃,作者不是一概说“歼灭”,或者一概说“击溃”,而是说“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再如,“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较为”二字用得十分准确。而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一个“很”字,足见他骄傲自负的心理。 四、课文主题 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知识点 一、消息的定义: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及时报道新近发生发现的有价值的实事的一种短篇新闻文体。 消息通常被人们称为新闻。“新闻”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是指各种新闻体裁的总称,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等。我们这里所讲的消息,指的就是狭义新闻。消息是报纸、广播、电视中最广泛、最经常使用的新闻体裁,它是报纸的主角,是新闻报道数量、最常见的新闻形式。 二、消息的特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观点明确、语言简洁。 消息只需报道事实,没有必要把事件的根源及相关问题挖得很深很透。 三、消息的种类可以从不同角度区分 1、从报道内容上分,可分为: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文教新闻、军事新闻、体育新闻、法制新闻、社会新闻等等 2、从新闻和事件的关系上分,可分为:事件新闻、非事件新闻 3、从反映的对象上分,可分为:人物新闻、事件新闻 4、从篇幅长短上分,可分为:长消息、短消息、简讯、一句话新闻、标题新闻等等 我国新闻界较为通行的分法是按写作特点分成四种:动态消息、综合消息、经验消息、评述消息 ①动态消息:也称动态新闻,这种消息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国际的重大事件,报道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新人新事、新气象、新成就、新经验。动态消息中有不少是简讯(短讯、简明新闻),内容更加单一,文字更加精简,常常一事一讯,几行文字。 ②综合消息:也称综合新闻,指的是综合反映带有全局性情况、动向、成就和问题的消息报道。 ③典型消息:也称典型新闻,这是对某一部门或某一单位的典型经验或成功做法的集中报道,用以带动全局,指导一般。 ④述评消息:也称新闻述评,它除具有动态消息的一般特征外,还往往在叙述新闻事实的同时,由作者直接发出一些必要的议论,简明地表示作者的观点。记者述评、时事述评就是其中的两种。 四、消息的结构 1、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 括号内的部分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电头”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时间精确到“时”。 4、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新闻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五、消息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新闻作为一种以叙事为主的文体,它的基本要素和我们语文界常用的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一致的。如果把这六要素串起来,概括成一句话,就是一句通俗易懂的句子:某人某时在某地做了某事出现了某种结果。
[create_time]2023-03-11 11:48:22[/create_time]2023-03-22 11:39:53[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皓皓大学长[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6a8df5bf.hGdI3GEbOiIBkZvoLyihEA.jpg?time=9449&tieba_portrait_time=9449[avatar]TA获得超过401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97[view_count]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一课《新闻两则》中的优美语句·····
这种新闻优美?!你自己找吧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毛泽东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五日)
新华社郑州五日电 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在过去一年中,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上月,白崇禧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始终未能达到目的。最近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两星期前已放弃开封,现又放弃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阌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已全部为我解放。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实行英勇的进军以来,一年多时间内,除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以外,最大的成绩,就是在大别山区(鄂豫区)、皖西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江汉区、江淮区(即皖东一带)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并极大地扩大了豫皖苏军区老根据地。除江淮军区属于苏北军区管辖外,其余各军区,统属于中原军区管辖。豫皖苏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现已联成一片,没有敌人的阻隔。这四个军区并已和华北联成一片。我武装力量,除补上野战军和地方军一年多激烈战争的消耗以外,还增加了大约二十万人左右,今后当有更大的发展。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他是怕对了。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在去年下半年的一个极短时间内,我们在这一区域曾经过早地执行分配土地的政策,犯了一些策略上的“左”的错误。但是随即纠正了,普遍地利用了抗日时期的经验,执行了减租减息的社会政策和各阶层合理负担的财政政策。这样,就将一切可能联合或中立的社会阶层,均联合或中立起来,集中力量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势力及乡村中为最广大群众所痛恨的少数恶霸分子。这一策略,是明显地成功了,敌人已经完全孤立起来。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各个孤立据点内的敌人,如像开封、南阳等处,不得不被迫弃城逃窜。南阳守敌王凌云统率的军队是第二军、第六十四军以及一些民团,现向襄阳逃窜。襄阳也是国民党的一个所谓“绥靖区”,第一任司令官康泽被俘后,接手的是从新疆调来的宋希濂。最近宋希濂升任了徐州的副总司令兼前线指挥所主任,去代替原任的杜聿明。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王凌云到襄阳,大概是接替宋希濂当司令官。但是从南阳到襄阳,并没有走得多远,襄阳还是一个孤立据点,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是这个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create_time]2010-09-01 21:14:20[/create_time]2010-09-21 21:09:21[finished_time]3[reply_count]4[alue_good]daiertingdemao[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ba051a72.EREz70182fmLZvju-Wyerw.jpg?time=2932&tieba_portrait_time=2932[avatar]TA获得超过773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521[view_count]
八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第一课《新闻两则》的课文结构,要快点!
结构是:第一部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导语,概括点明了全文内容。第二部分(“二十日夜起”至结束):具体叙述了渡江区域战斗的战况。第一层(“二十日夜起~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叙述中路军渡江情况。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第三层(“汤恩伯认为”至结束):叙述东路军作战情况。《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第一层(“在人民解放军~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第二层(“南阳为古宛县~多是出生南阳一带”):背景。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第三层(“在过去一年中~现有放弃南阳。”):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介石军队全局崩溃的趋势。第四层(“从此~又逃到了葫芦岛。”):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第五层(“王凌云到襄阳”至结尾。):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扩展资料新闻从广义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来讲,就是消息。它一般有三个特点:⑴ 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⑵ 报道及时。⑶ 简明扼要。一则新闻(消息)在结构上包含标题、导语和主体三部分,有时还有背景和结尾。新闻多用记叙手法,写新闻须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等要素。
[create_time]2019-09-23 05:59:11[/create_time]2011-08-26 13:28:33[finished_time]4[reply_count]12[alue_good]休闲娱乐chl[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91ac7598.GL2tmTecnkCY1N-jqK7Yfw.jpg?time=8601&tieba_portrait_time=8601[avatar]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9831[view_count]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新闻两则》 第一则和第二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格式) 第一则: 第二则:
文章中心: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2.《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报道了人民解放军解放南阳,以及其军事上的重大意义:标志蒋介石军队走上了节节败退的道路,而我军则走上了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式,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战斗的斗志。 (八)文章结构: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第一部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导语,概括点明了全文内容。 第二部分:(“二十日夜起”至结束)。具体叙述了渡江区域战斗的战况。 第一层:(“二十日夜起……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叙述中路军渡江情况。 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至结束),叙述东路军作战情况。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一层:(“在人民解放军……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二层:(“南阳为古宛县……多是出生南阳一带”),背景。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在过去一年中……现有放弃南阳。”),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介石军队全局崩溃的趋势。 第四层:(“从此……又逃到了葫芦岛。”),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五层:(“王凌云到襄阳”至结尾。),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九)写作特色: 1.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2. 语言简明、气势磅礴。 大致就是这样,呵呵。
[create_time]2017-11-24 17:07:25[/create_time]2011-09-03 12:33:15[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125[alue_good]tombus2008[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7e9d7bc.rSy0yDOVnWjuvbXKMgsBqg.jpg?time=2947&tieba_portrait_time=2947[avatar]TA获得超过1.7万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8216[view_count]
八年级语文第一课《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讲解!急!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
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 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create_time]2010-09-11 18:52:27[/create_time]2010-10-06 19:22:41[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30[alue_good]54...2@qq.com[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84e98a9e.MykID9__h6H9RfhW-KySrg.jpg?time=3245&tieba_portrait_time=3245[avatar]TA获得超过467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693[view_count]
初二语文上册第一课《新闻两则》的背景?
《新闻两则》的写作的大背景是相同的,都是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但具体的写作时间有别:《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扩展资料文章中心: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2.《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报道了人民解放军解放南阳,以及其军事上的重大意义:标志蒋介石军队走上了节节败退的道路,而我军则走上了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式,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战斗的斗志。
[create_time]2022-11-15 15:25:11[/create_time]2022-11-30 15:25:11[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乾莱信息咨询[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user/62ac8245037c35cef5dd05b07789a9ca.jpeg[avatar]百度认证:内蒙古乾莱科技官方账号[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451[view_count]初二语文上册第一课《新闻两则》的背景?
《新闻两则》的写作的大背景是相同的,都是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但具体的写作时间有别:《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扩展资料文章中心: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2.《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报道了人民解放军解放南阳,以及其军事上的重大意义:标志蒋介石军队走上了节节败退的道路,而我军则走上了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式,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战斗的斗志。
[create_time]2019-04-22 17:59:35[/create_time]2011-10-06 16:48:29[finished_time]3[reply_count]17[alue_good]轮看殊O[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87aaa955.KSQzxR-iTZ40f2HnL-dOiQ.jpg?time=8170&tieba_portrait_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