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篇十五 卡尔·威特的教育
一个成人显得狡猾、放纵、不能自制,大多是因为从小家教不好。
过度放任会让孩子在选择玩伴时不加选择,从而有可能沾染上各种坏习惯,有时还有可能学会一些坏毛病。我常常看到一些没有管束的孩子们聚在路旁边赌博,或是相互说着脏话。很多次,我都试着劝说这些孩子,甚至动手去阻止他们。
每当看到这样的情景,我都感到非常痛心。本来他们可以接受很好的教育,成为有礼貌、有常识的孩子,可他们并没有那样。
这些孩子很不懂事常常互相抛扔石头,结果造成流血、受伤,甚至眼睛被打坏而致残,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即使是抛雪球,有的孩子也会选那种像石头一样的冻雪球,故意让对方受到伤害。
我看到瞎眼睛、缺鼻子、少指头、坏了脚的孩子时,究其原因,大都是在玩耍中受伤所致。这时常让我觉得恐惧。
卡尔曾经和一群小伙伴玩耍,当我发现那帮孩子非常粗野时,便再也不让他和他们在一起了。我并不是说这些孩子自身有什么不好,因为孩子毕竟是不懂事的,如果没有大人的适当引导,他们经常会做出一些傻事。安迪是一个健壮的男孩,俨然一群小孩子的领袖。他有威信、聪明,而且有非常强的组织能力,他经常带着那些比他稍小的孩子玩打仗的游戏。
或许安迪天生就有这种才能吧,他把自己的军队管理得井然有序。但是有一天,这位“英雄”终于被“敌人”打倒了。
那天,安迪将小伙伴们分成两部分玩城堡的游戏。安迪带领五六个小朋友守城堡,另外的几个人扮作攻城的敌人。
安迪挥舞着他的宝剑---一根木棍,英雄地站在一辆拉货的马车上。他一手叉腰,一手拿剑,将一只脚踩在高大的马车轮上,口中命令自己的同伴:“把敌人打下去······”显得一幅大英雄的气派。
当时儿子卡尔也在其中,他和安迪并肩作战。“敌人”将石头、树枝向他们猛烈地投掷过来。安迪用“宝剑”把他们一个个地打翻在地。
“一定要守住城堡。”这是安迪和伙伴们一致的想法。可是敌人的冲锋越来越猛,他们终于抵挡不住了。
敌人中的一人,可能是他们的领袖,冲到了马车上,趁安迪不注意时向他的背部狠狠地踢了一脚,安迪“啊”地叫了一声,从马车上栽了下来。
当时,我正在家里接待一位客人,正在和那位远方来的客人谈论教育孩子的问题。卡尔却慌慌张张地跑回了家,还没进门便惊惶地大喊:
“爸爸,不好了······出事了。”
从儿子的表情上看,我知道一定发生了不同寻常的事。
在儿子的带领下,我和客人匆匆地赶到出事的现场。那种情景让我终身难忘,连我的客人也惊恐万分。
当安迪从马车上摔下来的时候,正好踩在一把放在地上的镰刀的木柄上,更巧的是那把镰刀从地上弹了起来,刀锋正好插进安迪的大腿里。
安迪倒在地上,痛得大喊大叫。孩子们没有谁敢去取下镰刀,是的,那太恐怖了。安迪的腿上全是血······
“安迪真是个英雄。”事后卡尔这样说。
“儿子,你真的以为安迪是英雄吗?”
“是的,他为了保护城堡才受的伤,他表现得很勇敢。”卡尔的眼睛中流露出敬佩的目光。
“不,儿子,安迪的做法不叫英雄。至于那个把安迪从马车上推下来的那个孩子,则更是无知。”
“爸爸,您不是说过做人应该勇敢吗?安迪不勇敢吗?”
这时,我发现孩子是多么的单纯,他们分不清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
“儿子,今天你们在做什么?”
“我们在玩攻城堡的游戏。”
“对了,那只是个游戏。那不是真正的战斗。”我抓住“游戏”这个字眼开导卡尔,让他分清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卡尔,我知道你们都喜欢哪些英雄,可是,英雄并不意味着鲁莽,也不意味着不计后果的鲁莽杀拼。”
我抚摸着儿子的头,仔细地给他讲一些道理。
“你们都是好伙伴,如果只是在玩游戏,为什么要真打呢?zhe'z打仗的游戏很容易把朋友变成敌人。你看,安迪很有可能会永远记恨把他推下去的那个孩子,说不定安迪还会去找他报仇呢。我不希望让你和你的朋友们心里面产生仇恨,仇恨会产生邪恶。”
“可是安迪确实很勇敢啊。”卡尔还是没有懂其中的道理。
“我相信他是个勇敢的孩子,也很聪明。但如果仅仅这样打杀会有什么结果呢?今天被镰刀砍伤了腿,明天可能会被石块打坏眼睛,后台又会摔断手臂,会有什么好结果呢?一个负伤累累的孩子,长大后什么也干不了。如果他想当一个将军,从现在开始就应该懂得保护自己。一个缺胳膊少腿的人,怎么能够去领导军队打击敌人呢?”
“你们是孩子,不能把握好游戏的分寸。你要知道,游戏仅仅是游戏,不能真枪真刀地干。如果有一天你们真正上了战场,敢和敌人去拼,才算真正的英雄。”
“爸爸,我懂了”
孩子们在游戏中受到的伤害来源于他们的无知。如果父母不能细心地对他们加以引导,结果往往是不可预测的。
我时常告诫卡尔,不要去参与哪些孩子们的斗殴打架,那种伤害比玩游戏受到的伤害更加严重。它伤害的不光光是身体,而是会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不健康的阴影。
天下没有什么比在孩子的心灵中产生仇恨更加可怕的事。仇恨能让一个人虐待他的父母,蔑视周围所有的人,也会加倍让他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有些孩子由于没有得到正确的家庭教育,不懂得是非善恶。由于童年时父母没有对他们加以良好的引导,他们闲散、无聊,不知道世界上有许多的美好,不知道读书,不知道书本的魅力,更不会从文学、艺术中得到快乐。
缺乏正确的引导,他们怎样去度过本该美好的童年呢?有的孩子成天无所事事,有的孩子以打架和欺负别人为乐,有的沉浸在邪恶的赌博之中。对这些孩子,我丝毫看不到他们有什么美好的前景。
这些孩子是不幸的,因为他们没有受到父母的良好教育。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让他们度过一个有意义的美好童年。
有人会说,孩子的性格和才华都是天生的。他们曾经说:“我的那个孩子坏透了,简直不学好,怎么教他都没有用。”每次听到这样的说法,我觉得十分悲哀。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弱小的孩子还会有什么好的发展呢?
我可以毫不客气地告诉这样的父母:你们不配为人父母。孩子本身是好的,他们的一切过错都归结于你们。
由于上述的各种原因,我严格要求卡尔对同伴的选择。我尽力将他那些有相同爱好的孩子组合在一起,他们在一起可以就某个问题进行探讨,可以相互学习一些好的东西。
我经常卡尔和某个孩子一起朗诵诗歌,扮演某个戏剧里的角色,有时还会为某个问题争论。每当这个时候,我绝对不会去打扰他们,并为此而感到欣慰。
一般人认为,孩子一定要和小朋友一起游戏。否则,孩子就会感到生活无趣,以致情绪低落,性格孤僻。
我并不是这样想的,但屈服于大多数的压力,我也有些妥协。最好和妻子商量,相继选了两个小女孩做儿子的游戏小伙伴。
可自从卡尔和小女孩一起玩游戏后,并不任性的他开始变得任性起来,从不说谎的他开始说谎了,甚至开始使用一些粗俗的语言,变得自以为是和傲慢了。这种变化让我担心。
我观察了儿子与两个小伙伴玩耍时的情形,发现这两个小女孩什么事都顺着他,因此才让他有了上述的一些转变。
为此,我告诉小女孩们,不要什么都听卡尔的,如果卡尔自以为是,就跟我们说。但这样于事无补,最后我们不得不放弃让她们和卡尔一起玩耍。
为什么这样呢?事后我仔细地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首先,她们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孩子。也许有人会认为她们都受过良好教育,相互之间会有一些好的影响才对。其实人都有好胜之心,更不用说孩子了。
两个女孩子都会唱歌跳舞,卡尔也会,这里就有一个谁做得好的问题。每当两个女孩子翩翩起舞之时,卡尔总会在旁边指手画脚,说她们这个动作不对,那个姿势不好看。这时女孩子们就会请他来表演。卡尔会毫不犹豫地跳起来,由于他是男孩子,他的动作有些硬,不像女孩子那样柔美多姿,这时女孩子们又会说他的舞姿太难看了。
就这样矛盾产生了。
结果是,儿子和女孩子们激烈地争论起来。如果是争论其他问题还好一些,但对舞蹈她们各有各的观点。儿子说舞蹈应该有力,女孩子们说舞蹈应该柔美。
由于她们掌握的知识和词汇都有限,争到后来,就看谁的速度快、谁的声音大了。卡尔是个男孩子,他语气强硬,往往会让女孩子们在争论中认输,即使她们心中不服,也找不到说服卡尔的理由。
卡尔的胜利完全是凭气势压倒地方。这样就会让他觉得女孩子是不如他的,他的优越感由此产生。可是实际上他没有明白,自己的获胜并不是他在知识方面胜过她们。
在这种错误的感觉中,他变得自以为是,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了。
而且,由于在争论中屡屡获胜,儿子渐渐地可是轻视同伴,认为她们的智力不如自己。
我发现儿子在很多情况下为了说服女孩们而开始撒谎,他们的争论已经超出了问题本身。为了获胜,儿子开始不择手段,甚至编造一些故事来欺骗她们。
两个女孩和卡尔一样,都是年幼的孩子,她们的知识都很有限。单纯的孩子很容易被欺骗的,潜在危险也就随之而来。
一方面,卡尔从一个不撒谎的人变得像一个骗子,他的欺骗不是为了金钱或其他的什么东西,仅仅是为了在争论中获胜。这会使他觉得欺骗可以帮他得到他想得到的一切,这种恶习会危害他的将来。
另一方面,两个女孩子成了受害着,她们从卡尔那里得到了错误的知识,这也会对她们的将来产生不良影响。
由于卡尔本来就有一定的知识,加上他的气势以及撒谎的伎俩,这样在任何情况下他都能占上风。
如此,卡尔就让两个女孩佩服得五体投地。最后,她们干脆什么事都听卡尔的,什么都顺着他。
到了最后,卡尔就觉得可以随意指使她们,还经常骂她们太蠢太笨,一些低俗的语言也就由此而出了。
未完待续······
卡尔威特的教育法则有哪些精髓?
1、卡尔·威特能取得这番惊人的成就,并不是由于他的天赋有多高超——恰恰相反,他出生后被认为是个有些痴呆的婴儿——而是全赖他的父亲教育有方。卡尔的父亲把小卡尔长到14岁以前的教育写成了一本书,这就是《卡尔·威特的教育》。书中详细记述了这个父亲的核心理念,一个人最终能否有所成就,其禀赋起着一定的影响,但最主要的还是后天的教育。教育得当,普通的孩子也能成长为天才。教育不当,即使再大的天才也会被毁掉。他记载了他的孩子成长的过程,教育心得、方法,提出了早期教育的理念。
2、根据儿童潜能的递减法则,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是有某种智力发展最佳时期的。这个最佳时期非常关键,它对人一生的智力发展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千万不要错过。对儿童早期智力开发的关键,就是抓住最佳期。
孩子爱吃的食物才是最好的食物
为了尽早发挥孩子的能力,怎样对孩子进行教育呢?很简单,如果婴儿已感到了你的关心和爱抚,这就说明你已经在教育他了。这种教育训练是细小而繁琐的。孩子渴了要给他喝水,孩子饿了要给他喂奶,孩子尿布湿了要马上更换……父母要随时随地解除孩子的不愉快,以最敏锐的感觉去感知孩子的需要。能够成功地感知孩子的需要,便是父母成功的开始。这是父母和孩子建立起来的第一条成功的纽带,它会为今后的教育和训练提供良好的感情基础。
我从儿子四个月时起,在吃母乳前,先给他点蜜柑汁,后来又添加了香蕉泥、苹果泥、胡萝卜泥、青菜粥等等。再过一段,开始给他喂汤,吃煮熟的鸡蛋、马铃薯等。大多数孩子爱吃谷类食物,这是他们的最好食物。然而,我儿子却不爱吃。我认为爱吃的食物就是最好的食物,所以只给他喜欢吃的食物。但是在他两周岁之前,不让他吃肉。
德国有句谚语,意思是“人的性格取决于食物”。看来食物同人的性格确有关系。曾经有人主张“菜食疗法”,他们说选择不同的食物,就能使孩子形成不同的性格。比如:给孩子多吃胡萝卜,牙齿和皮肤就会美丽;吃马铃薯就能提高孩子的推理能力;吃菜豆;就能发展孩子的美术兴趣;吃青豆易形成轻率的性格。因此,可以让厌恶数学的孩子多吃马铃薯,让缺乏美术兴趣的孩子多吃菜豆,没常性的孩子禁食豌豆,粗暴的孩子禁食洋白菜。
儿子出生后的头半个月,我们坚持定时给他喂奶,喂水,使他的生物钟一开始就形成规律。直到他能吃饭后,两顿饭之间仍然只许喝水不许吃别的,免得他的胃老是得不到休息,血液也老是在胃部工作而不是集中在大脑。如果让孩子的精力只作用于消化,那么大脑就不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另外,吃得过多除了障碍脑部发育,也有害于孩子的健康,容易患上胃肠疾病。有人曾说过:“不同的胃,可以使人成为乐天派或是厌世者。”胃病会使孩子忧闷,不愉快、不幸福,胃弱者绝对享受不到健康者的幸福。因此我严禁儿子随便吃点心、零食,即使为了给他加强营养,也规定有固定的吃点心的时间。
保持儿子健康的心情
人们见到我儿子时常说:“这孩子体格太好,不像个天才。”看来;他们仍在坚持“才子多病”的旧观念。然而,这是毫无根据的。
有句谚语“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这是有根据的。的确,有的天才体弱多病,但并不是天才一定病弱,这种看法是不对的。那些病弱的天才如果健康,一定会是更加伟大的天才。而且身体健康的天才人物也并不少,如:韦伯斯特、布莱恩特、亨利·比卡、卡尔芬、珍妮·林德、阿德里娜·巴奇、萨拉·本哈忒、朱里亚·乌德·浩、约韩·卫斯里、路易斯、阿尔科克等。这些人不仅身体健康,而且体格魁梧,很有力气。
儿子的健康一再使人们惊异,这是因为我从婴儿时期就对他进行体能训练。
愉快是健康的关键。我首先把儿子周围的环境布置好。周围的气氛阴郁,孩子必然会消化不良,身体不健康。因此,孩子居住的房间从最初起就应是令人心情愉快的。
天气晴朗时,我和妻子把儿子带到田野里,让他眺望绿色的原野。我注意让他的身体能自由自在的活动,不把他包起来,以免妨碍他手脚自由活动。也不给他围围巾,把嘴脸弄歪。天气好时经常让他在屋外睡觉,以便接受阳光沐浴,呼吸新鲜空气。州他在屋内睡觉时,在洁白的床上铺上鸭绒褥,便于他的手足主义活动。因为这种活动就是婴儿的运动。所以婴儿睡觉时,决不能像布娃娃那样把他裹得紧紧的。
卡尔6周时,长得很大,像4个月的孩子。这是我们让他经常呼吸新鲜空气,进行运动的结果。这儿所说的运动是从他两、三周时开始,让他在光滑的木棍上作悬垂运动。生物学的理论说:“个体发育是整体发育的短暂重复。”所以,婴儿是可以像猿猴那样在木棍上作悬垂运动的。当然,不可勉强地做。
还有一种训练是让儿子抓住我的手指,由于婴儿与生俱来的“把握反射”,他就像吊单杠一样用力拉起自己的上身。等到两个月大反射消失时,他的胳膊已经练得相当有力,为提前进行爬行训练创造了条件。
我还培养孩子喜欢洗澡的天性。如果水温过高或过低孩子就不原洗澡,所以,我一开始就注意调节水的温度。我和妻子每天都给儿子洗澡、按摩手脚,这样既能发展他的触觉,又能促进血液循环和肢体的灵活。从儿子一岁时起,我就教他洗脸、洗手、刷牙,一天要洗几次,早起和晚上睡觉之前都要刷牙。他吃完干面包后,也让他刷牙,并且从小时起就教他用手绢擦鼻涕。
这样,经过营养和体能两方面的精心培育,卡尔从出生时体弱多病的婴儿长成了一个健康活泼的孩子。
从训练他的五官开始
儿子婴儿时期的一切能力,如果不利用与开发,就永远也不会得到发展。因此,我决定从训练他的五官(耳、目、口、鼻、皮肤)、刺激大脑发育开始。因为听觉、视觉、味觉、触觉,是人类感知外部世界的生理基础。充分刺激孩子的感觉器官,能够促使大脑的各部分积极活动。如果孩子大脑的各个功能区都那发挥出最大效能,就会成为一个聪明伶俐的人。
在五官中,首先要发展耳朵的听力,因为婴儿的听力比视力发展得要早。训练听力时,母亲的悦耳歌声是极其重要。在这方面我的儿子很幸运,他的母亲拥有很不错的嗓音。从他未出生的时候起,就经常听到母亲唱的美妙动听的民间歌曲。我虽然不会唱歌,但却经常他朗诵诗歌。
在儿子出生6周后,我就对他轻轻地朗读威吉尔的诗《艾丽绮斯》,效果非常好。每当我朗读这部诗时,儿子便能马上静下来并很快入睡。随着诗的语调变化,儿子的反应也在变化。当朗读马克利的《荷拉秋斯在桥上》时,他就兴奋起来,朗读坦尼森的《他的梦想》时,他又安静下来。用上述方法进行教育,儿子满一周岁时就能背诵《艾丽绮斯》第一卷的前十行和《他的逝世》了。
育儿篇二丨卡尔·威特的教育
经历了期望与担忧交织的等待后,我们的儿子终于出生了。这对于已经52岁的我来说,真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欢悦。
我给儿子取了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名字---卡尔·威特,以此来表达我的喜悦与感激。用我本人的名字,表明了我一定要将他培养成优秀人才的决心。
然而,上帝似乎跟我们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我们的儿子卡尔并不是一个让人满意的婴儿,他显得有些痴呆,并没有我和妻子当初想象的那样聪明。
面对这样一个婴儿,我的压力非常大,我满心忧虑地问自己:“他能够成才吗?”?
对于妻子来说,这起初的事实更是她不愿接受的,她简直无法相信,在失去一个孩子之后,命运给她的仍然是一个让她失望的孩子。在儿子出生的头几天里,我和妻子都陷入莫大的忧伤与失落当中。但是这种失落忧伤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我们一直坚信教育才是决定孩子能否成才的关键。
从悲伤中走出来之后,我和妻子便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对儿子的教育上。
知道小卡尔并不是一个完全令人满意的婴儿之后,一些关心我们的人便纷纷劝告我,有的人劝我不必太伤心,也有的人借此对我的教育观点提出反对意见。
有人说:“卡尔·威特牧师,您说孩子的才能在于后天培养,否定天赋。现在这种情形您该如何面对呢?您的儿子天赋明显不足,您有把握能让他成为优秀的人吗?”
每当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我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回答“我有把握,我一定能使卡尔成为优秀的人才。”
对卡尔将来会成为怎样的人,当时我并没有什么把握。但作为一个父亲,我有决心将我的教育观念,以及我的爱心完全运用到卡尔身上。我深信我的努力不会白费的。
爱尔维修曾经说过:“人刚生下来时都一样,仅仅由于环境,特别是小时所处的环境不同,有的人可能成为天才或杰出人才,有的人则成了平庸的人甚至是蠢才。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在儿子出生之前,我对此深信不疑并对别人宣讲这一理念。当然爱尔维修的言论也有其片面性,他在强调环境对孩子成长起决定作用时,忽视了他们在天赋上存在的差异。对这一点我有充分的认识,我决不像爱尔维修那样不承认孩子的禀赋有所不同,有人攻击我不承认孩子天赋异禀,这是对我的误解。
何谓天才?在教育学领域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我举出两个例子就能使这两种观点的差异一目了然。
哲学家卢梭在他的教育学著作《爱弥儿》一书中有一个比喻:这里有两只狗,它们由同一个母亲所生,并在同一个地方接受同一母亲的教育,其结果却完全不一样。其中一只狗聪明伶俐,另一只狗愚蠢痴呆。这种差异的形成完全取决于它们天性的不同。
与之相对的是著名教育家裴斯特洛齐的一个寓言:
有两匹长得很像的小马。一匹交由一位庄稼人去喂养,那个庄稼人非常贪婪,在这匹小马还没有发育健全时就用它来赚钱,最后,这匹小马变成了毫无价值的驮马。与之迥异的是,另一匹小马托付给了一个聪明人,在他的精心喂养下,这匹小马最后竟成了日行千里的良马。
以上两则小故事代表了有关天才与成才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前者强调的是天赋,认为天赋的大小决定了人的命运,环境只是处在次要的地位。后者则认为环境决定一切,天赋无关紧要。
长期以来,对孩子的成长问题,很多人更倾向于卢梭派的学说,支持裴斯特洛齐派学说的人则少得多。爱尔维修无疑是裴斯特洛齐派的先驱。我虽然比较倾向于这一派,但并不是完全站在这一边的,我还有我自己的看法。
我的看法是:孩子的天赋当然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孩子天赋多一些,有的孩子少一些。假设我们最幸运地生下一个禀赋为一百的孩子,那么天生白痴其禀赋大约只能在十以下,而一般孩子的禀赋大约是在五十。
如果所有孩子接受的教育都一样,那么他们的命运的确应该取决于其禀赋的多少。如今孩子们接受的教育大都是不完整的,所以他们的禀赋连一半也没有发挥出来。比如说禀赋为八十的,可能只发挥出了四十;禀赋为六十的,可能只发挥出了三十。
所以,如果我们能擅长教育,让孩子禀赋能发挥八到九成,即使生下来禀赋只有五十的普通孩子,也会优于生下来禀赋为八十的孩子。当然,如果对生下来就具备八十禀赋的孩子施以同样的教育,那么前者肯定是赶不上后者的。不过我们不要悲观,因为生下来就具备高品质禀赋的孩子并不是很多的,大多数孩子,其禀赋在五十左右。何况如果我们按照前面所说的方法进行生育,孩子的禀赋不会差到哪里,甚至还有很大的可能开发出后天禀赋的孩子。
依据上述的理论,如果对生下来就具备高品质禀赋的孩子施以良好的教育,那他的发展将会不可估量。遗憾的是人们对天才的教育往往是失败的。父母总是只注重孩子的天赋,而忽视了对他的全面培养,对他们过分挑剔,要求太高,最终导致了孩子的逆反、压抑与怨恨。因父母施加的压力过大半途而废的天才不在少数。
卡尔出生之后第三天,格拉彼茨牧师来到了我家。当他发现小卡尔并不是一个机灵的孩子之后,他有些担心。
“威特先生,您知道,我一直相信并支持您的教育观点和说法。可现在,我真为您担心。”他说。
“你担心的是什么呢?格拉彼茨牧师。”虽然,我已经猜到了他的担心,但我仍然想让他自己说出来。
“请原谅,我知道这样说会让你觉得难受,但在事实面前,我不能装作什么也没看出来。”格拉彼茨牧师说道。
“哦,格拉彼茨牧师,请您直言吧。”
“我看出来了,小卡尔好像并不那么聪明。这令人非常遗憾,但我想,我们都应该面对这个事实。”格拉彼茨牧师说道。
“是的,小卡尔的确不太聪明,但这并不是决定一切的关键因素。”我回答。
“当然,先天不算太聪明,但并不代表他永远也不会聪明。只是,这样一来,您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格拉彼茨牧师鼓励说。
我默默地点了点头,算是对他看法的赞同。
“我不妨给你出一个主意,”格拉彼茨牧师继续说道,“既然孩子先天不太聪明,现在只有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对他的后天培养教育上。我的意思是从现在起,您和您的妻子,包括您的儿子都要准备作出某种很大牺牲。”
“牺牲?”我不解地看着他,等待他作出进一步的解释。
“既然孩子先天不太聪明,那么你就应该用后天的教育来改变他。让他受到比其他孩子更严格的训练,甚至是残酷的训练。这样虽然会让他无法享受一般孩子拥有的那种美好童年,但对他的将来一定会有好处。至于您和您的妻子,更应该为此作出牺牲,比如牺牲小家庭夫妻的温情等等。”格拉彼茨牧师认真地说。
“天哪!格拉彼茨牧师,你怎么会这样想?”听完格拉彼茨牧师的话后,我立即反驳了他,这种牺牲有什么意义?难道还有什么比幸福的生活本身更重要的事吗?”
“难道孩子的前程不重要吗?”格拉彼茨牧师问道。
“的确孩子的前途很重要,可你的这种观点根本不可能让孩子健康成长。相反,它只会使孩子既没有享受到童年的幸福,也不会学到他所必需的一切知识。因为任何的强迫和急功近利的做法只能带来一种结果,那就是毁了孩子。”我肯定地说。
许多成名的人在成年后都说过,他们年幼时曾受到父母的极度强迫,结果留下终生的创伤。英国哲学家约翰·斯图而特·穆勒的父亲在他少儿时期就无情地逼迫他,不允许他有假日,也不给他丝毫的自由,让他天天刻苦学习,事无巨细都对他严加管教,不允许他有“随意的”爱好。结果穆勒在青年时期就精神抑郁,终生都带有心理障碍。他曾在自己的自传里,痛心疾首疾首地回忆了受父母压制的情景。
比如他们开始讨论时,父亲往往采用轻松愉快的口吻,一旦出现错误,他的这种口吻便会戛然而止。继而这位和蔼可亲的慈父就好像一下子变成了一个血腥的复仇者。
卡尔·冯·路德维希也是一个著名而悲惨的例子。卡尔是一个天赋极高的孩子,因为他父亲过度地催逼,以及过于强烈地让他成名的心理,导致了他的半途而废。他父亲亲自教儿子高等数学,强迫他醒着的每一分钟都得学习。他反对一切与学业无关的兴趣、体育、游戏、对大自然的探索对他来说无足轻重。卡尔8岁时父亲就让他上大学水平的数字课程,9岁时他就在学习微积分并尝试写剧本了。他不断跳级,仅用三年时间就修完大学课程,11岁大学毕业。他主修数学,大学的教授们预言卡尔会成为一名世界级数学家。然而,开始的辉煌瞬间转为暗淡。卡尔上研究生院一年后,对数学完全失去了兴趣,随后转入法律学院,很快他对法律也失去了兴趣。最后他从事的是办事员工作,因为那样既不用思考,也不用担责任。
这两个事实说明,正确的教育方法是极其重要的。如果实施了错误的教育法,不要说禀赋一般的孩子,即便拥有高品质禀赋的孩子也会被扼杀掉。
格拉彼茨牧师劝我用严厉甚至牺牲幸福生活的方式来逼迫孩子成长,这是一种极端的做法。另外一种极端就是对孩子的发展放任自流,甚至放弃做任何事情的努力。
我认为培养孩子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足够的智慧,后者很重要。对于我这个不幸的父亲来说更是如此,因为我面对的是一个天赋并不高甚至还低于正常人的孩子。
我妻子的母亲,一个善良的天主教女人曾这样劝我:“威特,既然小卡尔天生不那么聪明,你就不用为此而烦心了,让他自然发展吧。千万不要因为曾在别人面前夸口而有顾虑。其实那些都不重要,只要你们幸福就足够了。”
我知道也感激她的好意,在那种情况下,她能够如此理解并给我以同情和安慰。然而,对于小卡尔的教育,我并没有别人想象的那么悲观。尽管小卡尔的智力不那么令人满意,对他的将来,我始终充满信心。
因为我相信婴幼儿时期的教育足以弥补那些所谓的天赋不足,我坚信合理的教育能够改变一切。
我曾对朋友说过,有史以来的伟人和天才,他们大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如果他们能受到更加高明的教育,他们一定会更伟大、更健康、更和善、更宽大、更出色、更聪明、更正直、更谦虚和更坚强。一言以蔽之,他们会成为更加完美的伟人和天才。
一个人的品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幼华时期所受的教育。所以说国民的道德如何,取决于这个国家的人民对其子女的教育如何。在世界各地,人们崇尚不同的伦理,信奉不同的主张。但是,不管是东方人的天命和宿命论,还是希腊人的知识主义、艺术主义、自由主义,罗马人的保守主义、黩武主义,犹太人的宗教主义、热情主义,这些都与他们在幼年时期所受教育是密不可分的。的
柏拉图曾在他的《理想国》中对他心目中的理想国家有过全面的描绘。在他所勾勒的那个理想囯中,“子女教育是社会的基础”,这是一个明智的见解。因为人如同瓷器,小时候就形成了他一生的雏形。幼儿时期就好比制造瓷器的黏土,什么样的教育就会造就什么样的雏形。威廉就曾教导我们:“幼儿是成人之母”。的确,我们谁也无法否认,成人的基础是在小时候形成的。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必须尽早开始,越早开始,取得的效果就越显著。我们想,只要能够尽早地教育小卡尔,我看他一定能够战胜所有的困难,并最终获得教育的成功。
我的教育理想就在于使儿童的潜能能完全开发,这就是我与人们有冲突的地方了。我的教育理论的核心是:对儿童的教育必须于儿童的智力形成的那一刻开始。而时下流行的主导思想是:儿童的教育应当从七八岁开始。人们对这种论调深信不疑。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让许多父母感到十分恐惧的观念:早期教育有损于儿童的健康。
对此,我常常感到伤心而又软弱无力。由于它们的盛行,我的教育理论,在世人的眼里简直是荒唐至极,更谈不上期望父母们会运用我的理论将一个“凡夫俗子”训练成“天才”了。
即便小卡尔经过教育后当时就已表现出许多优于一般儿童的方面,但很多人仍然觉得,他的才能是天生的,而非教育的结果。对此,我实在是无可奈何。
卡尔出生时是怎样一个婴儿,我在前面已经说过一些。现在我还想向诸位描述一下他出生时的某些细节。我想,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家清楚地知道,我的这个儿子是不是什么所谓的天才。
可以肯定地说当时任何人看见了我的小卡尔,都不会说他是个天才,反而会不假思索地认为他是个白痴。
儿子出生时的情形让我伤心极了,但这又有什么办法呢,毕竟是我的儿子。卡尔比预期的时间早了一个月出生,他还未得到母亲子宫足够的孕育便突然来到了这个世界。出生时,这个小倒霉蛋被脐带缠住了脖子,差点窒息而死。在医生的抢救下,小卡尔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但在他表现出能够存活的迹象之后仍然四肢抽搐,呼吸困难。
当时,医生说了一句令人难受但又很真实的话:“即使这个孩子能够存活下来,也是先天明显不足,他的大脑看起来发育不健全。虽然他今天活了下来,恐怕将来的生活对于他来说比今天更加可怕。”
事实上,正如医生所说的一样,那段日子我和妻子并没有看到卡尔有美好未来的丝豪迹象。他不但没有显示出什么天赋,相反却表现得十分迟钝。他不能像其他婴儿那样主动地寻找母亲的乳头,只能靠母亲把奶挤出来一点一点地喂他。
面对儿子的这种事形,我既然伤心又着急,但我没有因此想过放弃。为了儿子在成长中不至于落在同龄人后面,我决定按计划进行早期教育的试验。我想,既然这孩子天生的禀赋不太好,那么就一定要尽力使孩子的禀赋充分发挥。要做到这一点,对儿子的教育必须从儿子智力形成时就开始。
那么,为什么早期教育能够造就天才呢?这要从儿童的潜在的能力谈起。根据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人生来就具备一种特殊的能力。不过,这种能力是潜藏在人体内,表面上并看不出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潜能。比如,️一棵橡树,如果在理想状态下生长,可以长成三十米高,那么我们就说这棵树具有能够长到三十米高的可能性。同样的道理,一个儿童,如果按照理想状态成长,能够长成一个具有水平一百能力的人,那么我们的就说这个儿童具备水平一百的潜力。
这种潜在能力就是天才。因此,天才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认为的那种只有少数人才具有的禀赋,而是潜藏在每个人内心的。
然而,要达到理想状态,并不是很容易。所以即使橡树具备长成三十米高的可能性,要真长成三十米高还是很困难,一般只能是十二米或者是十五米左右。如果环境不好,只能长到六到九米。如果给它施肥,松土浇水,就可以长到十八米或者二十一米,甚至是二十四米或二十七米。同理,即使是生来具备水平一百能力的儿童,如果放任自流,充其量他也只能变为具备水平二十或三十的成人。也就是说,他只能达到其潜在能力的二成或者三成。如果教育得好,则可能达到水平六十或者七十,甚至是八十或者九十。也就是说他可能实现其潜在能力的六成或者七成,甚至八九成。
理想的教育是让儿童的潜在能力达到十成。只要充分发挥出这种潜在能力,他们就能做出不平凡的事业。遗憾的是,由于教育不得法,人们的这种潜在能力大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这就是天才极少的原因所在。如何造就更多的天才呢?最重要的就是及早挖掘、诱导孩子自由地发挥出这种潜在的能力---天才。
那么,怎样才能尽可能地发挥孩子的潜在能力呢?当然是尽早教育。但是这个“尽早”又早到什么时候呢?我的经验是,教育必须从出生那天起就开始。听到这,教育家们可能马上就会站出来反对了,因为他们认为,过早对幼儿进行教育是有害的。
虽然很多人反对我尽早开始教育孩子的观点,我还是这样去做了。
或许有人会问:“卡尔先生,您真的从孩子出生起就开始培养他了吗?您难道真的对一个智力低下的孩子有如此大的信心吗?”
对于这类问题,我的答案是肯定的:“是的,我的儿子卡尔,从一出生起就开始接受教育了。而且,我从来没有对他失去过信心。”
记得儿子卡尔刚出生的那几天,我们全家都陷入一种苦恼和忧伤当中。而且就连一直支持我的妻子也开始动摇并怀疑我了。
有一次,妻子悄悄地对我说:“告诉我,为什么上帝会这样安排?为什么他偏偏要给我们一个智力不高的儿子?他这样公正吗?”
我说:“亲爱的,请相信我,上帝永远是公正的。记得我说过的话吗?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没有将自己的潜能完全发挥出来,我要尽可能通过我的教育开发他的潜能。”
妻子说:“我知道,可是对我们的小卡尔,你能够改变这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吗?”
我说:“对这个不幸的事实,我的确无力改变,但我能将他现有的潜能发挥到极致。尽管卡尔现在没有别的孩子聪明,但总有一天他会超过其他的孩子。因为即使天生聪明的孩子,在出生时有更好的优势,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培养就不可能充分发挥其潜能,那么他最终也不可能成才。我们的小卡尔虽然现在起点低,但如果我们的教育合理,让他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他最终会超过其他的孩子,超过所有人,成为德国最优秀的人才。”
对我的妻子,对其他所有关心小卡尔的人,我的观念是一样的,而且从来没有动摇过。
我为什么能够如此自信呢?因为我得知后天教育有多么大的力量。
事实上,从生下来起到三岁之前,是最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孩子的大脑接受事物的方法和以后是完全不同的。刚出生的婴儿没有分辨人的面孔的能力,到三四个月,或者五六个月,就能分辨出母亲和别人的面孔了,知道“认生”了。但他这时并不是对面孔的特征进行了这样那样的分析之后才记住的,而是在反复的观察中,把母亲整个面孔印象原封不动地作为一个“模式”印进了大脑之中。婴儿的这种模式识别的能力,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对三岁以前的婴儿教育,就是“模式教育”。婴儿对多次重复的事物不会厌烦,所以三岁以前也是“硬灌”时期。婴儿依靠动物的直感,具有在一瞬间掌握整体的模式识别能力,是成年人远远所不能及的。他的大脑还处在一个白纸状态,无法像成人那样进行分析判断,因此,可以说他具有一种不需要理解或领会的吸收能力。如果不把你认为正确的模式,经常地、生动地反复灌入幼儿尚未具备自主分辨好坏能力的大脑中的话,他也会毫无区别在大量吸收坏的东西,从而形成人的素质。
俗话说:“三岁看老。”孩子到三岁时,就已形成了长大之后一些基本性格元素。如果我们仔细地分析所有的人,都毫无例外地能从他们身上看到他们三岁以前的环境以及这种环境对他性格形成及元素的影响。所以,模式时期决定了人的一生。
给三岁以前的模式时期“灌输”些什么呢?我想大致是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反复灌输语言、音乐、文字和图形等所谓奠定智力的大脑活动基础的模式;另一方面则是输入基本的人生准则和态度。
总的来说,生下一个健壮的孩子,这只是父母亲走出的第一步,以后的生活更长,事情繁杂,责任也更大。因为,从孩子出生那天起,父母就必须担起教育者的职责。
未完待续第三章
本周推荐-《卡尔威特的教育》
卡尔威特的教育
小九九马上跟妈妈合体已经27周了!再来几周就足月了!一直我和爸爸都在不断的反复阅读和听这本书,为的是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做一下实验(偷笑),一个婴儿的潜力到底可以多大?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正确的引导培养到底可以将孩子脑袋里神经元这颗小树苗变成怎样的苍天大树?
据说“这是一本中外史上的奇书,从问世至今,凡是有幸读到此书,并按书中的方法去做的父母,都成功培养出及其优秀的孩子。
一如封面上所写,“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
书中说:卡尔.威特是19世纪德国一个著名的天才,9岁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是进入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他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与那些过早失去后劲的神童们不同,卡尔.威特一生都在德国著名的大学里授学,在有口皆碑的赞许声中,一直讲到1883年逝世为止。”
然而,卡尔.威特能取得这番惊人的成就,并不是由于他的天赋有多高超――恰恰相反,他出生就被认为是个有些痴呆的婴儿 。当时就连卡尔的母亲都绝望的说:“这样的傻孩子教也只是白费力气罢了。”但卡尔的父亲没有绝望,他为孩子制定出周密而严格的教育方法。卡尔的成功全赖他父亲教育有方。
读完这本书后感觉其中一些教育方法是科学可取的。比如教育孩子敏锐观察,不比如培养孩子的善行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尊重孩子。卡尔的父亲认为对孩子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所以他从孩子出生那天就开始教育。从孩子15天大就开始向他灌输词汇,从卡尔两岁就教他认字。卡尔五、六岁已能记住3万多词汇。还在两三年内带卡尔周游全国,参观无数的古堡、宫殿、园林等。每次参观前让卡尔阅读大量相关的书籍,参观后将所看到的一切写出来。其中还有一点值得我们年轻的父母学习借鉴。就是卡尔的父亲在培养他绘画、钢琴、小提琴、音乐等方面的兴趣不是为了想在人前炫耀,他只是想让儿子能够成为接近完美的人,只是想让他的一生充满情趣和幸福中度过,仅此而已。
老卡尔认为一个婴儿的早期教育其实从一生下来就可以开始了(现代早教则认为孩子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可以进行早期教育了),最迟的话,儿童潜能也必须在5、6岁前通过早期教育开发出来,等6岁后才开始对孩子进行教育就已错过了受教育的最好机会。
其实老卡尔所做的这一切,不过都是围绕着孩子自出生以来的多元智能自己相对应的敏感期开展的!抓住了关键期,运用正确的方法,就为孩子的成长铺垫了肥沃的土壤。老卡尔在那个时候就提出的儿童潜能递减法则一直沿用至今!
当然,那毕竟是上个世纪的教育家写的书,对书中的部分观点,我们还是持保留意见。
读完这本书,我无论作为一名教师还是一位母亲获得最大的启示是:教育孩子要有正确的方法。
要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开发孩子的智力,引导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孩子敢于向成人提问。
作为父母我们不是百科全书,也无需变成百科全书,只有把问题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展现在孩子面前,明确告诉孩子你不懂或不清楚,但可以一切查书、上网或请教专家。在引导孩子查书找资料、向别人请教的过程中,孩子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同时培养了孩子对读书的好奇心、方法问题的恒心、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对于自己不擅长的领悟,爸爸妈妈也不要气馁,同样可以按照儿童潜能递减法则里,在关键期内使用 游戏 的教学方式就可以为孩子奠定良好的学习兴趣!
非常期待小九九的到来,到时候妈妈将倾尽自己最大努力来陪伴你,给与你充足的爱,最早的早期教育,让你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卡尔.威特的教育》----值得借鉴的教育
多读书可以增长知识量,丰富我们的生活,开阔视野,提高个人综合能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是知识的源泉,书读多了,脑子里的知识自然多了。正如古人云“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大量的阅读,可以将我们课内外的知识融汇在一起,相得益彰,形成立体的固定的知识体系,形成一种内化的能力。读书能提升境界,强化人文精神,有书相伴,人生不再寂寞。
读书的种种好处心知肚明 ,但 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我真的好久都没有静下心来,用心读一本书。吴虹校长发起“勇气读书会”的活动,真的值得称赞,这个消息令我兴奋,能借这个机会来督促我读书,能与我们身边的小伙伴一起读书,一起分享,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我推荐的书目是《卡尔.威特的教育》,乍看书名,似乎是一个离我们很远的内容,但这却是一部全球销量过亿的畅销书。在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段话:这是一本中外教育史上的奇书,其德文原版藏于哈佛大学的图书馆内,据说是美国的唯一珍本。从问世至今,凡是有幸读到此书的并照书中方法去做的父母,都成功地培养出极其优秀的孩子。这本书中向我们描述一个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教育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触及我们内心深处,在今天他对我们仍然有指引作用,书中的教育理念被人们称为早期教育的经典。
对于孩子来讲,倘若家庭教育不好,就是由那些最优秀的教育家进行最认真的教育,也不会有好的效果。工作中我们身为教育工作者,每天都为孩子提供不同的教育;在家庭中,我们又肩负着教育子女的重任。
教育孩子,不是教会孩子如何做题,如何识字;教育孩子,真正的目的是为他们打开智慧的天窗,使孩子有敏锐的观察力,洞察力。绝不能让我们的孩子成为盲目的乐观主义者。
读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要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自立能力,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开发孩子的智力,引导孩子对周围事物认真观察能力的同时,要培养孩子的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自信心,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就在其中。
在这本书里,老威特把他的教育理念渗透在每一个精彩的故事中。八、九岁的小卡尔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等六国语言,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10岁进入大学,14岁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被任命为法学教授,23岁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这些成果的取得,正是他的父亲精心教育的结果。这个父亲的核心理念就是:一个人最终能否有所成就,其禀赋起着一定的作用,但并不起决定作用。后天的培养尤为重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才是成功最好的途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并不能诠释现在的学习,也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学习活动。学习可以是一场有意义的电影,学习可以是轻松的游戏,学习更可以是一次愉快的旅行。孩子的学习应该是轻松快乐的,不应该叫苦不迭。这本书值得借鉴,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1 看过《卡尔威特的教育》这篇文章,我又重新翻了一下这本书,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也使我这个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明白了一个什么样的人就会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在实际教学中我也体会到这点,什么样的老师,其性格和作风也会影响到所教班级的学生。 尽管这本书重点讲的是卡尔威特的父亲是怎样培养孩子的,但是,对我们教师来说是一样的,因为孩子的大部分时光都在学校里度过的,我们应该担负起做父母的责任,因为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有责任让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挖掘每个孩子的潜力。好多父母对孩子可能很了解,也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有所作为,但是有的是方法不得当,有的则是没有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适得其反,更有的家长用暴力促使孩子的成长,按自己的意愿来教化孩子,这些现状的出现,都和家长们的认识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作为我们,有责任来帮助家长教育好我们的孩子。 爱尔维修曾经说过:如果所有孩子都受到一样的教育,那么他们的命运就决定与其禀赋的多少。可是今天的孩子大都受的是非常不完全的教育,所以他们的禀赋连一半也没发挥出来。比如说禀赋为80的,可能只发挥出了40;禀赋为60的,可能只发挥出了30。爱尔威特这段话告诉了我们,孩子生下来的时候都一样,仅仅由于环境。人如同瓷器一样,小时候就形成了他一生的雏形。威廉曾教导我们:儿童是成人之母。此言确实千真万确,我们谁都无法否认,成人的基础是在小时候形成的。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必须尽早开始,取得的效果就越显著,孩子越有可能成长为接近完美的人。 老卡尔威特在早期看待卡尔威特智力方面,抓住了儿子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根据儿童潜能的递减法则,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是由某种智力发展最佳时期组成的。这个最佳时期非常关键,它对人一生的智力发展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千万不要错过。对儿童早期智力开发的关键,就是抓住最佳期。在书中,老卡尔威特从几方面阐述了自己是怎样对待孩子的关键期的。比如孩子爱吃的食物才是最好的食物,保持孩子的健康心情。愉快是健康的关键。为了尽早开发儿子的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卡尔的父亲做了很多的事情,这些事情很琐碎,小到一个词汇的记忆,大到和大人一起交朋友,还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作为孩子成长的伴侣陪伴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更重要的是,他从不轻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认为孩子想象力的发展和培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 老卡尔威特教育儿子的真正目的,就是要为他打开智慧的天窗,使他能够敏锐的观察到社会上的坏事,洞察出社会上的矛盾和缺陷。我们人类的理想,决不应当像亚当和夏娃那样,仅仅满足于在不知自己是裸露着身体的情况下过快乐的天堂生活。孩子应该从这些小事中学会独立的能力,应该让孩子明白,他永远不能依靠父母,要靠自己。 老卡尔威特品德高尚、知识渊博,本身就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他的家庭气氛也快乐而安宁。作为牧师,他有不少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把教育孩子当作一项课题来研究,为此制定了严密的教育方案,发明了很多具体的游戏式教育方法。老卡尔威特是主体性很强的人,他教育孩子不依赖他人,他甚至不信任学校,因为学校“只是给你知识的积累,而不能赋予你精神的活力和创造性”,“对于孩子来讲,倘若家庭教育不好,就是有那些最优秀的教育家进行最认真的教育,也不会有好的效果。”这些话虽然有些片面,但他以教育孩子为己任的责任感、勇气和自信还是非常可贵的。事实上,那些依赖学校、给老师当“尾巴”或甘当“助教”的家长,确实常常把孩子的教育弄糟。老卡尔威特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在他的脑子里完全没有考试和分数,所以他不会犯“重智育轻德育”的错误,也不会忽视非智力因素。他不必逼迫孩子学习,不必把孩子的脑袋分学科切成一块一块,不必做那些为了获得高分而必须做的枯燥的重复性练习。这样,他就保住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节约了孩子的大量精力。小卡尔威特的学习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体系为本的,他的学习是为了自身的发展而不是为了完成教师的指标,他的学习是网络性的而不是线性的,他的学习是允许失败的而不是“差0.5分得100也要挨批评”的,他的学习是没有上限的而不是控制在什么教学大纲的范围之内的。这是最高效率的学习。 通过本书的阅读,我更加明确了在教学和教育应该使用的方法,我想以后在我的工作中我将运用正确的方法更加高效的工作。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2 在暑期中,我细读了《卡尔·威特的教育》这一书,看过之后,不仅对我作为母亲这个角色受益匪浅,也对我作为教师这另一个角色有着很大的启示。 卡尔·威特是19世纪德国的一个著名的天才。他八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等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他进入了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他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 卡尔·威特取得的这些惊人成就,并不是由于他的天赋有多高超,恰恰相反,小卡尔威特是一名早产儿,因为先天的不足,被定位于智力低下的痴呆儿。不过全靠他的父亲教育有方,因为他不觉得孩子的禀赋是天生的,反而认为通过后天有效合理地教育与培养,就算智商是一般的孩子也可以成才。他坚信: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最终成为天才还是庸才也不取决于天赋的大小,而是取决于他从出生到5岁的教育。在老卡尔威特的精心培育下,一个低智儿终于成了闻名全德意志的奇才。 看完《卡尔。威特的教育》后,使我明白了后天的教育在孩子的一生中是多么重要,他起着决定性的因素。虽然,这本书重点讲的是卡尔威特的父亲是怎样培养孩子的,但是,对我们小学教师来说也是有启迪的,因为,孩子的大部分时光都在学校里度过的。作为老师,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挖掘每个孩子的潜力是不容置疑的。 其一,最关键的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养成良好的习惯。 我一向认为良好的习惯比成绩重要得多,更何况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成败。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所存放的资本。习惯的资本由于使用就不断的增大着,而且使人能够像经济界的物质资本一样,有成效地利用自己最宝贵的力量————有意识的意志的力量。把自己生活中的道德大厦建筑得越来越高。”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习惯。这说明习惯在人一生中的重要性。当学生离开学校的时候,他所学习的一些具体 知识可能忘记了,但他已经形成的良好习惯会令他受益终生。老卡尔对孩子的教育贯穿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事物中。吃饭、玩耍,睡觉前、甚至每次饭后的散步都成了孩子学习自然知识的好时光。这是一种良好的教育方式,从而也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觉得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我们老师的重视。我们教师也应采纳老卡尔的教育方式:不一定非得局限在课堂的知识学习上,在任何与学生接触的机会中都应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例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学习使用礼貌用语,尊重他人,爱护公物,讲究卫生,诚实守信 其二,就是耐心加爱心。 我们从老卡尔夫妇养育和教育小卡尔的过程中,不难看出他们付出了巨大的爱心和耐心——孕育时的谨小慎微,幼时的精心喂养等等,都是常人所不能比拟的,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对孩子的爱是多么的'炙热与执着,尤其是发现小卡尔是个低智商的孩子时,他们没有放弃,让他任由其发展,而是尊重他并给予更细微全面的关爱。 细想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我们是否因为学生的反应迟钝、兴趣的贫乏看不起他,甚至产生厌恶之情呢?从本质上讲,教师对待学生缺乏耐心,其实就是缺乏爱心。只有投入了爱,才能和学生建立感情,才能更好地与之沟通,才能进行成功的教育。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孩子没有好与坏之分,只要给与孩子充分的信心、耐心、爱心,他必然会有他的闪光点。一个人的童年其实是很短暂的,人的发展和超越都是在这短短的童年时期奠定下了基础。作为小学教师,愿我们能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学生付出耐心和爱心,让他们能够像小卡尔一样健康成长。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3 其实这本书我刚看到25页,内容很有意思,很丰富。那么先写下第一期感受吧。 第一, 作为孩子的早期教育者,小卡尔的父亲很了不起。分析:小卡尔的教育成果取决于父亲对他的教育指导,试想如果不是这样的一个父亲呢?小卡尔的父亲不光有耐心,而且有智慧,超出一般人的教育智慧。他能够观察到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细节,而且思考孩子由此走向的未来。小卡尔5岁就会多国语言,这首先取决于他的父亲自己不光会多国语言,而且他有这个意识从小就培养小卡尔,而不是等他到了大学再去让他学。我们的生活中恐怕还有孩子5岁的时候母语也说不清呢,进一步想,又有多少学第二外语的大学生还不能用二外交流沟通呢?结论:小卡尔的父亲是小卡尔的早期教育者,那么作为一名少儿英语教师,我们接受了家长送过来的孩子,同时,我们就承担了这个早期教育者的任务,这份任务不压身,但是很重!现代中国社会的少儿英语教师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观察力,在自己优秀的专业知识技能下,大量补充自己,完善自己,包括先进教育思想的吸收理解和先进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学习。以一个培养天才孩子的家长自居的老师应该可以成为一个好老师。 第二,不要低估孩子的年龄与其相对应的学习能力。分析:小卡尔对数和颜色的学习在几个月大已经开始了,并且其中包括韵律节奏的控制。这是我们一般父母根本想不到的,或者一些家长想到了去这么做,但是不会期望有什么结果。而事实是小卡尔做到了,一个出生时大家都说是低智力的孩子做到了,这不仅让小卡尔周围的人吃惊,而且让现在的家长也吃惊。结论:瑞思最小的孩子是3岁左右,有的孩子刚来的时候根本离不开家长,哭得嗓子都快哑了,老师虽然能把孩子的情绪缓和下来,但是在上课过程中却可能会产生心理遮蔽,觉得孩子可能太小了学不了,或者教学内容会不会太复杂了,其实不然,给予孩子足够的信心与支持,孩子肯定可以做到!第三,探究孩子的内心,给予孩子快乐的学习环境。分析:小卡尔的童年丰富多彩,因为父亲给了他快乐的心境,带他畅游大自然,抓住了小卡尔的兴趣点,总是让小卡尔在自主的寻求和自由的探索中去感知、去认知。孩子的童年是珍贵的,在快乐中去领悟这个世界是孩子成长过程的重要开始。结论:我们瑞思的小朋友也是如此,尤其是瑞思玛特的宝贝儿们,他们每个人都是小天才。 他们来到了瑞思,我们老师便有义务有责任让孩子在快乐中寻找他们的兴趣点,开发他们的各项潜能与智能,让宝贝儿们在瑞思度过他们快乐的童年,让他们在快乐的童年中去体会,去探索,去发现世界的精彩!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4 卡尔威特的父亲是德国哈雷近郊洛赫村的教师,对教育富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孩子的教育必须和孩子的智力曙光同时开始,并用自己的理论实践于自己的儿子,使之成为传奇般的天才。于1818年写成《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该书是世界上论述早期教育的最早文献,老威特的教育理念被后人誉为早期教育的楷模。 一开始卡尔威特只不过是痴呆的智障婴儿,其父亲通过不懈的教育训练,让他成为了一个天才:8岁学会6种语言;9岁考入莱比锡大学;13岁发表数学论文,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6岁,又获得法学博士学位,被柏林大学聘为法学教授。在有口皆碑的赞扬声中成长,在1883年安然逝世,享年83岁。 一切的奇迹都来自卡尔威特父亲独创的天才教育法。 《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自出版两百年以来,不知培养出了多少个天才儿童。近年的哈佛女孩刘亦婷就是其中的一位幸运者。 《卡尔威特的教育》一开头就沉痛地讲述了老威特的不幸遭遇:第一个孩子刚出生几天就不幸地夭折了,直到老威特52岁才有了第二个孩子。显而易见,这有可能是个先天不足的脑瘫儿童:一生下来就四肢抽搐,呼吸急促,其反应相当迟钝,极为痴呆。 老威特面对第二个孩子,悲痛不已,还在写给弟弟的信上发誓:“我必将他培养成非凡的人”,在培养卡尔威特的过程中曾经遭受过诸多信奉天赋论的保守教育家屡次围攻,愤然地声明道:“我要说的观点只有一个:对于孩子来说,倘若家庭教育不好,就是由那些最优秀的教育家进行最认真的教育,也不会有好的效果。” 在第一章《愿上帝保佑我的孩子》,老威特在书中十分感谢妻子的贡献,讲述了自己和妻子的一些经历,并真诚地写出了:“从我有限的知识来看,历史上的伟人往往有一个善于教育孩子的母亲。”柏仔认为老威特作为一位普通的乡村牧师能认识到这一点,在19世纪初期的德国确实是可贵难得的! 老威特自从妻子怀孕后,就改掉了熬夜看书的习惯:“因为我知道怀孕的女人特别需要丈夫的体贴。何况,我在深夜看书,一定会影响妻子的休息……在关心妻子上,我自认为是合格的丈夫,为了让她保持愉快的心境,我可以说想尽了一切办法。不管是在她的饮食或其他方面,我都力求尽善尽美。” 尽管最后还是出了一些疏忽,导致卡尔威特不幸地沦为脑瘫儿童,柏仔认为老威特确实是妻子怀孕期丈夫的典范,值得每一位准爸爸学习!这就是卡尔威特能够成为天才的先天基础!老威特针对贵妇人雇人教育孩子的做法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我认为,母亲的工作不能由旁人代替,孩子的教育必须由母亲承担。把自己的孩子托给他人,恐怕只有人类才这样做,这种做法有失天性。 柏仔认为老威特的这一说法值得探讨。现代社会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职场女性没有多少时间养育孩子,选择把孩子交给家里老人或托儿所幼儿园老师照顾。这可能会对孩子的成长有一些影响。 如果可以的话,职业女性还是需要尽量抽时间来教育孩子,这样会更好的。不过我们也不能强求现在的职场女性一定要做到这些的。而且在大自然环境中,也有一些生物的后代也不是由母亲养育的,也算是符合生态规律的。也就是说,这种情况下父亲或爸爸也是要承担更多的教育孩子责任! 在第一章的中间部分,老威特郑重地写道:“他们不知道孩子一出生,教育就开始了。他们错误的观念让他们最终尝到了苦果,以至于终生后悔”。老威特认为多数父母都是在孩子长到两三岁时才注意到这一问题,往往为时已晚了。 这说明对孩子的教育必须尽早开始,开始越早,取得的效果就越显著,孩子越有可能成为接近完美的人。这让柏仔想到中国古谚语:3岁看大,7岁看老。 这些简单明了地概括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从3岁的孩子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这个孩子青少年时期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而从7岁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中年以后的成就和功业。 因为即使是天生聪明的孩子,在出生时有很好的起点,但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培养也不可能充分发挥其潜能,那么他终究也不会成材。反之,即使天赋不好,但是后天得到合理的教育,他也能够成为优秀的人才。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5 读完这本书后感觉其中一些教育方法是科学可取的。比如教育孩子敏锐观察,不比如培养孩子的善行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尊重孩子。卡尔的父亲认为对孩子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所以他从孩子出生那天就开始教育。从孩子15天大就开始向他灌输词汇,从卡尔两岁就教他认字。卡尔五、六岁已能记住3万多词汇。还在两三年内带卡尔周游全国,参观无数的古堡、宫殿、园林等。每次参观前让卡尔阅读大量相关的书籍,参观后将所看到的一切写出来。其中还有一点值得我们年轻的父母学习借鉴。就是卡尔的父亲在培养他绘画、钢琴、小提琴、音乐等方面的兴趣不是为了想在人前炫耀,他只是想让儿子能够成为接近完美的人,只是想让他的一生充满情趣和幸福中度过,仅此而已。 但对书中的部分观点,还是持保留意见。书中彻底否定了儿童时孩子小伙伴的作用。作者认为没有其他的童年伙伴,并不意味失去了童趣,认为孩子不同别的孩子玩就没有乐趣,是非常错误的想法。他认为让孩子们在一起玩,即使对方是好孩子也有弊害,如果是坏孩子弊害就更大了。如果这已理论成立,那不是对我们幼儿教育、学校教育的否定吗? 读完这本书,我获得最大的启示是:教育孩子要有正确的方法。要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开发孩子的智力,引导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孩子敢于向成人提问。作为父母我们不是百科全书,也无需变成百科全书,只有把问题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展现在孩子面前,明确告诉孩子你不懂或不清楚,但可以一切查书、上网或请教专家。在引导孩子查书找资料、向别人请教的过程中,孩子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同时培养了孩子对读书的好奇心、方法问题的恒心、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卡尔的父亲认为一个人的潜能必须在5、6岁前通过早期教育开发出来,等6岁后才开始对孩子进行教育就已错过了受教育的最好机会。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6 最近有幸拜读了这本书,感受颇深。这虽然是一本关于孩子早期教育的书籍,但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我来说从中获益匪浅,现将自己阅读后的所感所悟总结如下几点,与大家交流分享。 一、育人的前提是自己的“富有” 卡尔威特是19世纪一位世界著名的神童,在德国的大学里授课十年,一生成就卓著,他能取得惊人的成就,并不是由于他的天赋有多高,恰恰相反,他刚出生时就被认为是低智商婴儿,是父亲老卡尔威特有效的教育,才使他成为一个有特殊成就的人。他父亲本身就是一个知识储备很丰富的人,通晓物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化学,能运用多国语言,并且能在日后教育小卡尔威特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在各个方面的知识都“富有”。 这对于从事教育工作者的我来说,启发很大。想要教出优秀的学生,老师首先要足够优秀。自己的知识面也要广,不仅要掌握好本专业的知识,还应该多涉猎其他方面的知识,尽可能成为一个在知识上“富有”的老师。同时要不断地学习知识,更新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 二、理念引领成功,思想决定高度 本书中作者的教育理念是: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学前抓起,孩子从小就是一个会思考的动物。他设计很多场景让孩子进行思考,在回答孩子提出问题时,尽可能地用讨论的方式解释问题的来龙去脉,并认真对待孩子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最终,经过长期训练的孩子与同龄孩子相比,表现出超人的理解力和对知识的浓厚兴趣。另一方面,他对孩子始终充满信心和鼓励,当别人嘲讽和讥笑孩子时,他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天才。 这让我想到了在课堂上,面对一个问题,我总担心学生回答不好,而帮助他们回答,面对学生的思考,我缺乏足够的耐心,以至于学生的思考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对学困生我尝试补救一段时间后,看到效果不明显时,信心有所减弱,从思想上对学生失去了信心,这些都是我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习惯的培养是教育的重点 本书中强调孩子习惯的养成是多么重要,比如孩子的读书习惯,习题训练的习惯等都有明确的训练和坚持。我联想到了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在考试中总容易出现粗心导致的丢分,学习也很努力就是不出成绩等现象,其实就是做题的良好习惯没有养成,如果在平时学习中帮助他们丢弃掉审题不清,急于下手,字迹潦草等不良习惯,注重正确学习习惯的培养,他们在考试中肯定会受益,同时学习能力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教育肩负着一个民族未来发展的重任,需要我们用细心、爱心和耐心关注每一位孩子的成长。我们只有在不断地学习与实践中,超越自我,提升自我,才会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同时向书中卡尔威特的父亲学习,学习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态度,做到教育无小事,事事为教育,把教育当做一生的事业,只有这样才不愧对于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
《卡尔威特的教育》的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卡尔威特的教育》的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卡尔威特的教育》的读后感1 书中讲述的卡尔.威特是19世纪德国的一个著名的天才。他八九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这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九岁时进入了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他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卡尔·威特能取得这番惊人的成就,并不是由于他的天赋有多高超——恰恰相反,他出生后被认为是个有些痴呆的婴儿——而是全赖他父亲教育有方。 《卡尔·威特的教育》能把一个低智儿培养成了闻名全世界的奇才,证明了这本书的神奇和伟大。这本书用事实告诉我们每一个孩子都具备成为天才的潜力,每个人都可以将自己的孩子造就一个健康快乐的天才。这本书中详细地记载了卡尔的成长过程,以及老卡尔教育儿子的心得和教育方法。他始终坚信,只要教育得法,大多数孩子都会成为非凡的人才。这本书最大的贡献是使我们认识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老卡尔注重的是素质教育,在他的脑子里完全没有考试和分数,他不必逼迫孩子学习,不做那些为了获得高分而必须做的练习,所以他保住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在老卡尔的家庭教育中,很重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这是现在我们很多家庭忽视的,虽然我们很早就提出全面发展,但是现在的教育往往是只注重智力,用分数来衡量孩子。 读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教育孩子并不一定要准备很多专业的复杂用具,只要有正确的方法,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和良好的习惯,尽早的开发孩子的智力,引导孩子对生活中事物的兴趣,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教给孩子,鼓励孩子提问,帮助他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神童不仅具有很高的学问,更重要的是有良好的习惯和良好的心理咨询素质,一个真正的神童应该是快乐和健康的。一个人的童年时其实很短暂的,人的发展和超越都是在这短短的童年时期,作为一位母亲和从事教育行业的工作者,了解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时非常必要的。父母的知识和认识对孩子向哪方面发展,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是非常关键的。所以,我们从现在开始就应该更新自己的观念,朝着对孩子负责的方面努力! 《卡尔威特的教育》的读后感2 读完这本书后感觉其中一些教育方法是科学可取的。比如教育孩子敏锐观察,不比如培养孩子的善行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尊重孩子。卡尔的父亲认为对孩子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所以他从孩子出生那天就开始教育。从孩子15天大就开始向他灌输词汇,从卡尔两岁就教他认字。卡尔五、六岁已能记住3万多词汇。还在两三年内带卡尔周游全国,参观无数的古堡、宫殿、园林等。每次参观前让卡尔阅读大量相关的书籍,参观后将所看到的一切写出来。其中还有一点值得我们年轻的父母学习借鉴。就是卡尔的父亲在培养他绘画、钢琴、小提琴、音乐等方面的兴趣不是为了想在人前炫耀,他只是想让儿子能够成为接近完美的人,只是想让他的一生充满情趣和幸福中度过,仅此而已。 但对书中的部分观点,还是持保留意见。书中彻底否定了儿童时孩子小伙伴的作用。作者认为没有其他的童年伙伴,并不意味失去了童趣,认为孩子不同别的孩子玩就没有乐趣,是非常错误的想法。他认为让孩子们在一起玩,即使对方是好孩子也有弊害,如果是坏孩子弊害就更大了。如果这已理论成立,那不是对我们幼儿教育、学校教育的否定吗? 读完这本书,我获得最大的启示是:教育孩子要有正确的方法。要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开发孩子的智力,引导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孩子敢于向成人提问。作为父母我们不是百科全书,也无需变成百科全书,只有把问题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展现在孩子面前,明确告诉孩子你不懂或不清楚,但可以一切查书、上网或请教专家。在引导孩子查书找资料、向别人请教的过程中,孩子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同时培养了孩子对读书的好奇心、方法问题的恒心、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卡尔的父亲认为一个人的潜能必须在5、6岁前通过早期教育开发出来,等6岁后才开始对孩子进行教育就已错过了受教育的最好机会。 《卡尔威特的教育》的读后感3 读完《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心中真是感慨万千。这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是一个触动父母心弦的'教育经典。在我眼前,老威特向我娓娓地讲述着他的教育方法,充分地表达着他的教育理念,喜悦地展示着他的教育成果,和我分享着他的开心与快乐。 在这本书里,老威特把他的教育理念渗透在教育方法之中,又在教育方法中很好的诠释了他的教育理念,使得这个乡村牧师把自己智商并不高的的儿子培养教育成了一个人人竖起大拇指的天才:八、九岁的小卡尔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等六国语言,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10岁进入大学,14岁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被任命为法学教授,23岁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这些成果的取得,正是他的父亲精心教育的结果。 这个父亲的核心理念就是:一个人最终能否有所成就,其禀赋起着一定的作用,但主要还是后天的教育。教育得当,普通的孩子也将成为不平凡的人,教育不当,即使是天才也会被毁掉。同时,孩子的教育必须与孩子智力曙光的出现同时开始。 在书中,老威特对小卡尔的培养教育是循循善诱的,是专注用心的,是遵从原则的,是全面发展的,又是愉快随心的。这在道德品质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培养,学习行为的培养,自我约束力的培养、兴趣爱好的培养等等方面,通过守信、善行、自律、学习诗歌、音乐、数学、历史等一个个生动的细节,一个个具体的事例体现出来。 曾经,我以为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正可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但是老威特告诉我,学习可以是一次愉快的旅行,也可以是一个轻松的游戏,只要我们做家长的教育得当,就可以让孩子的学习轻松快乐而不是叫苦不迭。 曾经我以为“天才”在生活中只是一个书呆子,而小卡尔的成长之路告诉我,天才的童年可以很快乐,爱好可以很广泛,生活可以很丰富,梦想可以很美好。 在这本书里,老威特的教育方法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很值得我们借鉴。总之,这真是一本很棒的书,他不但教会我们怎样教育好孩子,也告诉我们怎样做一个会教育孩子的好家长。 《卡尔威特的教育》的读后感4 寒假期间无意中在网上看到有很多人都在推荐看《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细读之后,不仅对我作为母亲这个角色受益匪浅,也使我这个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明白了一个什么样的人就会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在教学中我也体会到这点,什么样的班主任,其性格和作风也会影响到自己的学生。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位德国乡村牧师用自己的教育理论把自己痴呆的儿子小卡尔威特培养成了十九世纪德国一个著名的天才并给他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这足以证明卡尔威特实施的教育是一个成功的典范。这虽然是一本关于孩子早期教育的书,但是对于我们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人来说从中也能获益匪浅。 一、教子有方 卡尔威特在书中提到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他倡导“寓言教育于游戏”中,他说“不能强迫施教”,这也是他所推行的教育法的一大原则之一。在我们的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无论我们传授什么知识首先是要激起孩子的兴趣,只有孩子兴趣盎然,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要唤起孩子的兴趣,最好用游戏的方法进行教育。无数教育研究证明,教孩子学习必须唤起孩子的兴趣,当你的孩子有了兴趣时,学习才会有效。而孩子天性喜欢玩,在玩中教育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让孩子在玩乐中释放了天性,学习更快乐! 二、赏识教育 在对小卡尔的教育中,卡尔威特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是非常聪明的,非常好的孩子”。卡尔威特提出不要随便表扬孩子和绝不过多地表扬。表扬对于小学教师来说是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手段。他说:“孩子信心的源泉是父母的夸奖,‘夸’不仅仅表明了父母的信心,同时也让孩子鼓足勇气”。表扬让孩子在舒展的状态下学习效率可以成倍的提高,孩子可以快乐地成长。每个家长都是天生的教育家,每个孩子都有天才的潜能。我想正是因为卡尔威特的这种思想才造就了儿子的成功。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很佩服卡尔威特对孩子教育那种坚持不懈的毅力和耐心,这是常人所难以做到的,这也是我认为每一个家长和教师最值得学习的地方。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更加明确了在教学和教育应该使用的方法,我想以后在我的工作中我将运用正确的方法更加高效的工作。
读《卡尔·威特的教育》有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读《卡尔·威特的教育》有感(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卡尔·威特的教育》有感 篇1 初读这本书时,依照我的阅读习惯先看了看这本被称作“珍藏与哈佛大学的孤本”的原书说明。诚然,有着惊人成就的德国人小卡尔·威特是众所周知的。对于他14岁就被授予的哲学博士学位和16岁获得的法学博士学位,我一直以为这是他出生就带有的天赋异禀造就的。然而看到了老卡尔·威特的叙述,“早产的小卡尔一生下来就四肢抽搐,呼吸急促”“在婴儿时期反应迟钝,显得有点痴呆”,我不禁对老卡尔的一路育儿历程产生了兴趣。 从一开始老卡尔便大力夸赞自己的妻子,他说“我选择了一个合格的女人为妻”。从怀孕到后来的教育,老卡尔一直和妻子共商共议,对小卡尔的教育他们始终保持一致的态度和相同的教育策略。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经常提到的三位一体,协商共进。对待一个小卡尔,他的父母尚且如此,作为幼师,三个老师在面临一个班级三四十名幼儿,当然更应该相互约定,互相指导。虽然教师和保育员各有不同的分工,但我们都是作为一个“有能力对幼儿产生积极影响”的人,我们拥有同一个目标,那我们在行动上就要能够互帮互助。老卡尔说,改造儿子从改造儿子的母亲开始。我却觉得,教育孩子应当从教育我们自身做起,也即是不断地反思。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其实我对于幼儿保育方面的经验还是比较缺乏的,在思想上也没有那么重视。现在所执教的小班幼儿的教育是比较偏重生活常规等方面的培养,然而我对于这个年龄段幼儿接触更是少之又少。这方面,经过一次次的实践体验,我的搭班和保育员老师向我传授了相当多的经验。比如初入学那会儿,有一次我发现班级里一个一直不爱说话的小姑娘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眼睛满含泪水地呆呆地望着一处。我想这会儿孩子可能还是没适应幼儿园生活,应该是想妈妈了吧!于是赶紧上前安慰。可这个小姑娘也不说话,也不闹,对我的安慰更是一点儿回应也没有。这时搭班老师注意到了我们,她看了看小姑娘的状态忙对我说:“快带她去厕所,看看是不是有需要。”领去厕所后,我带着小姑娘回到教室,对着搭班竖起了大拇指。“你怎么知道她要上厕所啊?”“我以前带小班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的小朋友憋尿久了,眼睛里就会有泪水。”“啊,学到了,学到了!幸好你告诉我,不然尿湿了裤子可不好。”还有一次,一个小朋友撅着小屁股在盥洗室转圈儿,我还以为是他在调皮呢!经过保育员老师的提 读《卡尔·威特的教育》有感 篇2 醒,原来他也是有如厕需要的。在保育员老师的指导下,又成功避免了一次尴尬。在一日日的带班、相处中,我学习到了这样那样的经验,当然要迅速把它记到脑海里,不断地反思,不断地补充,以后再面临类似的状况,可就不会手足无措了。 老卡尔的书中还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教育方法,但最深有体会的却是真实经历过教育实践后再反观的教育方法,它更能发人深省。这里我要说的,就是书中第十三章提到的“如何培养孩子的各种良好习惯”。其实我们都了解,在幼儿园阶段我们的目标也是专注于培养孩子的各种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习品质。比如,我在组织学习活动时,一直致力于培养孩子能够认真倾听、不插嘴的好习惯。有一次,班级里在开展语言活动《胖熊吹气球》。在我提出“胖熊会把气球给哪个小动物”的问题后,孩子们积极踊跃地举手回答了这个问题。当然,孩子们的想法很棒,我也进行了肯定。但当我们继续进行到下一个环节后,却听到坐在一旁的毛毛在和坐在左边的裕琳、坐在右边的茗茗一直说悄悄话。我当即进行了阻止,“毛毛,学本领的时候要认真,不能讲悄悄话知道吗?”毛毛被我严肃的表情吓住了,她慢慢地点点头说“知道了”。但是我关注到,毛毛在后面的活动中虽然没再说过悄悄话,却一直没精打采的。这显然不是我想要的。联想到老卡尔在小卡尔学习走神时的举动,我在自由活动时找来了毛毛聊天。“毛毛,今天学本领时为什么讲悄悄话呀?”毛毛耷拉着脑袋说,“老师我错了。”我拉着毛毛的手继续问道:“没关系,跟老师说说你在说什么悄悄话,我也想听听呢!”毛毛看着我的眼睛,慢慢说道:“我家也有彩色气球,我想送给小朋友们。”“哦,原来是这样啊!那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