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资料

时间:2024-06-25 11:04:54编辑:花茶君

关于郑和的简介

郑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原名:马三宝,回族人。永乐二年,成祖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保太监。
郑和是人类历史上杰出的航海家。他的才能在他一生所做的各项伟大事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在航海、外交、军事、建筑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智慧与才识。
从永乐初年起,郑和按照明成祖朱棣的安排转向航海事业。朱棣皇帝对郑和的人品、才能、知识有充分的了解。同时,郑和知识丰富,熟悉西洋各国的历史、地理、文化、宗教,具有卓越的外交才能。促使朱棣皇帝把下西洋重任交托给郑和。
郑和七下西洋年表:
1405年7月11日,34岁的郑和奉成祖命,从南京龙江港起航,经太仓出海,偕王景弘率27800人第一次下西洋,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
  1407年10月13日,回国后,立即与王景弘、侯显等率船队第二次下西洋,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
1409年9月,时年38岁的偕王景弘、费信等第三次下西洋。
1413年,时年42岁的偕马欢等人率船队第四次下西洋。
1417年,时年46岁的郑和率船队第五次下西洋。
1421年,时年50岁的偕王景弘、马欢等人率船队第六次下西洋。
1431年,时年60岁的郑和偕王景弘、马欢、费信、巩珍等率船队27550人第七次下西洋。

1433年,62岁的郑和于归国途中,积劳成疾,在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病逝。七月船队回国,宣宗赐葬南京牛首山南麓。

评价:
郑和下西洋是一种国家行为,郑和船队是一支强大的战略力量.明政府派遣郑和船队下西洋显然是从当时国家利益(包括皇帝的意志)和国家需要出发.郑和下西洋的使命和功绩概括起来,主要包括4个方面:
1、推行和平外交,稳定东南亚国际秩序;
2、震慑倭寇,牵制蒙元势力,维护国家安全;
3、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文明;
4 、开拓海洋事业,铺平亚非航路。


关于郑和的资料

郑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原名:马三宝。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三保10岁,被掳入明营,被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难之变中,马三保在河北郑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保太监。 郑和是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   郑和的才能在他一生所做的各项伟大事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在航海、外交、军事、建筑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智慧与才识。   从永乐初年起,郑和按照明成祖朱棣的安排转向航海事业。   在郑和早期的航海活动中,郑和已在研究和分析航海图、通晓牵星过洋航海术、熟通各式东西洋针路簿、天文地理、海洋科学、船舶驾驶与修理的知识技能。   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郑和先后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亚洲非洲等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海足迹遍及亚、非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七次航行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组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航程之长,不仅显示了明朝国家的强大,也充分证明了郑和统帅千军的才能。 郑和是云南昆阳人,乳名三保。郑和本姓马,云南昆阳州(今昆明市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人,圣裔(穆罕默德先知后裔),生于明代洪武四年(1371年)。郑和的先世是西域布哈拉人,即元朝的色目人。元世祖忽必烈推翻南宋王朝,建立元王朝。元王朝部队于1253年,攻占了位于云南地区的大理国,征服了当地各民族,并于1276年设置云南行省,派郑和的先世——回族人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统治云南。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为阿拉伯语音译,“赛典赤”是贵族的称呼,“赡思丁”意为宗教的太阳,“乌马尔”是其本名,意为长寿。由于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治理云南政绩显著,深得民心,他死后被元世祖忽必烈封为“咸阳王”。郑和的曾祖父拜颜的父亲(高祖)是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第五子的长子。后来,郑和的祖父从母姓,改姓马。   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郑和以长兄之长子马文铭为嫡,名郑恩来,字恩来,世袭锦衣千户侯,居南京三山街(今马府街)马府。郑和后裔至今已传21代。   另据,《郑和家谱》中的“马公墓志铬”,系永乐三年(1405年),资善大夫、礼部尚书兼左春坊大学士李至刚所撰写。铭文从郑和曾祖拜颜始叙其世系,祖父、父亲姓“马”,名哈只,其父马哈只有子二人,长文铭,次郑和,另有姊妹四人。关于郑和,家谱中说他“本姓马,永乐二年(1404年)正月初一,御书‘郑’字,赐以姓”。家谱还说他“以兄文铭之子立嫡,名赐”,说明了郑和作为太监而有后裔的渊源。家谱以郑和为一切祖,赐即二世祖。郑和后裔有两大支系,一个支系的后裔在江苏南京,另一个支系的后裔在云南,还有一个分支在泰国清迈。泰国支系是清朝末年,郑和第十五世孙郑崇林离开云南玉溪老家旅居泰国清迈,现有后裔三十多人,郑崇林主持兴建了清迈第一座清真寺,清真寺门楣上那块用纯金锻造的牌匾也是从云南用马帮驮来的。   南京郑和后裔的命名顺序“大尚存忠孝,积厚流自宽,藩衍更万代,家道泰而昌”。   由于出生于回族家庭的原因,幼年时的郑和已了解伊斯兰教的教义和教规。郑和父亲与祖父均曾朝拜过伊斯兰教郑和坐姿像[1]的圣地麦加,熟悉远方异域、海外各国的情况,郑和本人也在航海时派遣一支船队到达阿拉伯半岛红海沿岸。从父亲与祖父的言谈中,年少的郑和已对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而父亲为人刚直不阿、乐善好施、不图回报的秉性也在郑和的头脑中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明朝统一云南战争后,郑和给带到南京,受阉,做了宦官后被分到北平,在燕王府服役。郑和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英国前海军军官、海洋历史学家孟席斯(Gavin Menzies)出版了《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 ,认为郑和船队先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澳洲等地。1405年之后的28年间,郑和七次奉旨率船队远航西洋,航线从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直达西亚和非洲东岸,途经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的航行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87年,比达伽玛早92年,比麦哲伦早114年。在世界航海史上,他开辟了贯通太平洋西部与印度洋等大洋的直达航线。600年前,从1405年开始,在28年间,郑和率领中国大明皇朝的200多艘船航行在世界海域上,造访各国。据哈佛大学的李约瑟博士估计,1420年间中国明朝拥有的全部船舶,应不少于3800艘,超过当时欧洲船只的总和。无论航行在什么地方,郑和率领的大明皇朝船队在当时都是唯一强大的、不可挑战的力量。   今天的西方学者专家们也承认,对于当时的世界各国来说,郑和所率领的舰队,从规模到实力,都是无可比拟的。


郑和是哪里人?

出生地: 云南昆阳
原名:马三保
民族: 回族
出生日期: 明洪武四年1371年
逝世日期: 宣德八年1433年
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三保10岁,被掳入明营,被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难之变中,马三保在河北郑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保太监。


郑和是哪个朝代的人,那时的皇帝叫什么?

明代。
郑和(1371年? [1] - 1433年? [2] ),一说本姓马,为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世称“三保太监” [3-5] (又作“三宝太监” [6] ),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昆阳街道 [7-8] )人。明朝太监,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年轻时从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习战。后在靖难之役中有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1405年(永乐三年)至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郑和六次作为正使太监下西洋。1425年(洪熙元年)后,郑和任南京守备太监,1430年(宣德五年)受命第七次下西洋,一说在途中于1433年(宣德八年)卒于古里国,今南京牛首山南麓郑和墓或为其衣冠冢。


郑和是什么族?

郑和是回族人。虽然在明朝官方档案上,完全隐去了郑和穆斯淋的属性,而是将郑和描绘成了一个佛教神职人员,也即“奉佛官内宫太监”。但郑和是回族,出生于穆斯淋世家,虔诚地以伊斯兰教为信仰。造成这种现像,我个人认为有两方面因素:1)明季汉人普遍不了解伊斯兰教,普遍地将伊教当成佛教的一种。2)明朝皇家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为了避免重蹈元朝被驱逐达虏的命运,对汉人隐瞒了真实身份,而选择以佛教来掩饰伊斯兰教。本文重点还是好好讲解郑和吧:1)他生于穆斯淋世家。2)他虔诚信仰伊斯兰教。1)郑和生于穆斯淋世家1-1)郑和的祖先是阿拉伯人Sayyid Ajjal Shams al-Din Omar。郑和是太监,但也是有后代的,是他的兄弟过继给他的后代。在今天的南京就生活着郑和的后人,他们保存的族谱叫《咸阳世家宗谱》,郑和有史记载最早来中国的祖先生活在咸阳,叫Sayyid Ajjal Shams al-Din Omar。这是一个典型的阿拉伯人。1-2)郑和的父亲是地位尊贵的阿訇,曾赴麦加朝圣。明末清初,发现了《故马公墓志铭》,这是郑和自己请人为自己父亲【马哈只】写的墓志铭,详细地介绍了郑和一家的人口情形。其记载,其记载,郑和曾祖父名“拜颜”(一说即“伯颜”),曾祖母马氏;祖母与母亲,均称“温氏”; 祖父、父亲之名则未载,以“哈只”(一说即“哈吉” )代称,故父即“马哈只”。在回族,只有去过麦加朝圣的阿訇,才能称为【哈只】,【哈只】在回民当中的地位非常尊贵。2)郑和虔诚信仰伊斯兰教2-1)代朱明皇家去麦加朝圣现于西安寺的(大学习巷清净寺)现在是一座著名的清真寺,其中保存一座碑文,是明嘉靖二年由刘序用汉文和阿拉伯文撰写的《重修清净寺碑记》。其中记载:“及我国朝永乐十一年四月太监郑和奉敕差往西域天方国”,明确提出,郑和是奉皇命去麦加朝圣。来该寺寻找随行人员。该寺的哈三于是入选,随郑和出行麦加朝圣。这块碑成书于明代嘉靖2年,绝无伪造之理。内容不仅可信,而且合理。郑和自己绝无可能伪造皇命。明朝皇家提供了600万两银的天文数字经费,也必定交付神圣使命。郑和本人并没有能够到达麦加,而是死于途中,他的副使等人在第七次远航到达了麦加,回国后向朱明皇帝(当时应为明宣宗朱瞻基)献上了【克尔白】,随即朱明终止了下西洋活动。如果郑和不是虔诚的穆斯淋,朱明皇家绝无可能赋予他麦加朝圣的使命。2-2)在东南亚传播伊斯兰教中国人都知道郑和七下西洋。那么,郑和到底在东南亚做了什么?在国内,有很多不同的猜测。这些猜测都是很可笑的,因为想知道郑和在东南亚做了什么,根本就不需要各种猜测,直接去翻看那些东南亚国家的史书就行。答案是,郑和在东南亚传播伊斯兰教,将很多东南亚国家演变成了伊斯兰教。东南亚历史文献所记载的郑和传播伊斯蓝教印尼学者巴林桐安写道:“1405年郑和访问爪哇以后,1407年在旧港便产生了穆斯林社区。”郑和不仅每次出航都要到旧港,而且在1424年(即在第六、第七次下西洋之间)又专程去旧港解决大阿訇施进卿死后的继承问题,让其女儿施二姐继任旧港宣慰使,可见他对旧港地位的重视。新加坡学者陈育崧说:“这些早期中国殖民地的居民是中国的穆斯淋移民。在郑和的大力扶持下,形成了一个势力范围,宗教与贸易交织在一起进行……这个时期的中国移民,在上述冒险事业中都是先驱者,他们既是穆斯淋,同时又在重要的贸易中心,如旧港、革尔昔等地积极建立各种伊斯蓝社区,然后以此为基地开始了对当地居民进行改宗伊斯蓝教的工作。”据陈育崧先生考证,后来在东爪哇传播伊斯蓝教的著名的“施大娘子俾那智”就是施进卿的女儿施二姐。郑和在爪哇也是采取依靠当地华人穆斯淋的做法,并鼓励当地华人“爪哇化”,如采用爪哇人的名字、与当地人通婚等,这样就打下了伊斯蓝教进一步传播的基础。郑和曾任命彭德文为当地华人社团领导人,彭的孙子彭瑞和后来成了在爪哇传播伊斯蓝教的“九贤”之一,被尊称为“苏南岸倍尔”(苏南即贤人)。据说爪哇“九贤”中就有5人是华裔。郑和访问爪哇之后,爪哇逐渐从佛教占统治地位过渡到了伊斯蓝教占统治地位。16世纪初信奉伊斯蓝教的淡目王国(Demak)消灭了佛教王国满者伯夷(Maia pahit),标志着爪哇伊斯蓝化的最终完成。据一些东南亚学者考证,淡目王国的创立者罗登?巴达也是一位华裔,而且是彭瑞和的弟子。正是由于郑和有远见地帮助建立起华人穆斯淋社区,最后通过他们使伊斯兰教传到爪哇各地。19世纪初英国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在《外国史略》中写道:“众岛之中,牙瓦最贵,古名小爪哇……明永乐三年,有回回教师(指郑和)领大军强服其土民,使弃偶像,而拜回回教主。”马六甲位于马来半岛南端,地处东西海路交通的要冲,在中国史书中被称为满剌加。满剌加的伊斯蓝化是与该国的第一位君主拜里迷苏剌(Para mesjwara)改宗伊斯蓝教联系在一起的。据《明史》载,拜里迷苏剌建立满剌加国后,受暹罗欺压,求助于中国。明帝同意给予帮助,1405年封拜里迷苏剌为满剌加国王,并赐予诰印、袭衣等。但暹罗仍没有停止对满剌加的欺凌。于是,1409年郑和第三次航行时奉命来到暹罗和满剌加,一方面对暹罗提出警告,一方面正式为拜里迷苏剌举行命名封王仪式,赐银印、冠带袍服,“是后暹罗莫敢侵扰”[7]。满剌加此后便处于中国的保护之下,并迅速强大起来。值得注意的是,拜里迷苏剌此时并不是穆斯淋。为了表达对中国的感激之情,拜里迷苏剌1411年亲自率领一个540多人的庞大使团随郑和船队来中国,受到明成祖的热情接待。正是在这次中国之行后,72岁的拜里迷苏剌改信了伊斯兰蓝教,成了一个穆斯淋,并把自己的称号也改为伊斯坎达尔?沙。国王的改宗使满剌加成了一个伊斯蓝教国家。文莱和加里曼丹的伊斯蓝化:印尼学者斯拉默穆利亚纳说:“郑和先是在巨港,后来在三发(位于西加里曼丹)建立穆斯淋社区,接着又在爪哇沿海、马来半岛和菲律宾等地建立类似的社区。他们遵照哈乃斐派的教义和义务传播伊斯蓝教。”另一位著名的印尼伊斯蓝教学者哈姆加在1961年写道:“印尼和马来亚伊斯蓝教的发展,是与中国的一名穆斯淋有着密切关系。这位穆斯淋就是中文名字叫郑和的Sayyid Ajjal Shams al-Din Omar将军。”

上一篇:登山部落

下一篇:金领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