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美学

时间:2024-06-23 09:18:32编辑:花茶君

德国美学家黑格尔的重要美学论著是什么

《美学》介绍:《美学》是德国哲学家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利希·黑格尔创作的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835年。黑格尔在书中全面联系人类艺术发展的历史,建立了完整的唯心主义美学理论体系。提出美学研究的范围是美的艺术或艺术的美,美学实质上是“艺术哲学”。主张美是主观与客观、形式与内容、理想与现实、自由与必然的辩证统一。强调艺术是绝对观念在感觉经验上的体现,艺术的发展是精神克服物质局限性而达到“主观性”的过程。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主要反映在《美学》一书中,这是他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他的哲学体系在美学和艺术领域的具体表现。 《美学》被称为黑格尔美学体系大全,它集西方美学理论之大成,把德国古典美学推向其发展的顶峰。

德国美学家黑格尔的重要美学论著都有什么

黑格尔著作有:1、《精神现象学》《精神现象学》是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阐述自己哲学观点和方法论原则的第一部纲领性巨著。全书共八章,分为三大部分,论述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部分包括第一至第五章,论述个体意识;第二部分为第六章,论述群体意识:第三部分包括第七和第八章,论述绝对本质意识。2、《法哲学原理》《法哲学原理》包含三大部分:抽象法、道德、伦理。其中伦理部分又包括了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三个环节。《法哲学原理》是黑格尔的经典哲学著作之一。书中系统地反映了黑格尔的法律观、道德观、伦理观和国家观,也是人们研究黑格尔晚年政治思想的重要依据之一。3、《美学讲演录》《美学讲演录》由德国黑格尔著。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主要反映在《美学》一书中,这是他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他的哲学体系在美学和艺术领域的具体表现。《美学》被称为黑格尔美学体系大全,它集西方美学理论之大成,把德国古典美学推向其发展的顶峰。


德国美学家黑格尔的重要美学论著有哪些

德国美学家黑格尔的重要美学论著有《美学讲演录》、《哲学科学全书纲要》、《世界史哲学讲演录》等。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是德国哲学家,出生于今天德国西南部巴登符腾堡首府斯图加特;是柏林大学的校长。黑格尔时代略晚于康德,是德国19世纪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德国的国家哲学作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完整的阐述。许多人认为,黑格尔的思想,标志着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对后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有甚者,由于黑格尔的政治思想兼具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两者之要义,因此,对于那些因看到自由主义在承认个人需求、体现人的基本价值方面的无能为力,而对觉得自由主义正面临挑战的人来说,他的哲学无疑是为自由主义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人物影响:黑格尔的学说在后代很长时间内一直引起争论,他对思想界有广泛的影响,几乎任何学派都对他的学说给予肯定或提出批判。历史学家将受到黑格尔影响的人分为两个敌对阵营,黑格尔右派和左派。黑格尔右派的代表是他在柏林洪堡大学时期的学生们,他们拥护正统的宗教观念,拥护后拿破仑时代的政治保守主义。但是几乎没有一位黑格尔左派宣称自己是黑格尔的追随者,有几位还公开批评黑格尔的哲学,但是这种历史上的区分法仍然在现代学院哲学中使用,黑格尔左派对黑格尔的批评导致一个全新的领域—关于黑格尔和黑格尔理论的文学作品。20世纪黑格尔的哲学开始复兴,主要是因为几个原因,一是发现黑格尔的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源头。因为黑格尔的历史观开始复活,再有黑格尔辩证法的重要性得到广泛的认同,将黑格尔的理论重新带到马克思经典中的最重要的著作是乔治·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掀起一股重新了解评价黑格尔的著作热,黑格尔的复兴也引起对黑格尔早期著作的兴趣。现代美国的哲学家也明显受到黑格尔的影响。

关于黑格尔美学思想,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
1、黑格尔的美学范畴体系.
在黑格尔那里最一般的美学范畴:美、崇高、悲剧性、喜剧性、丑等是相互联系和矛盾转化的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与艺术的具体历史发展的阶段和形式相联系和相对应,形成一个自在而自为的发展圆圈.他以美为核心构筑了一个内容丰富的美学范畴体系,总结了西方美学发展一千年来的全部美学成果,达到了近代西方美学的高峰.
(1)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同谢林一样,黑格尔把美学视为艺术哲学,他把艺术由一般经过特殊再到个别的发展过程作为他的美学体系和美学范畴体系建构的线索.他的整个美学体系分为三个部分.①一般的部分,研究艺术美的普遍理念,即作为理想来看的艺术美,主要分析了“美”这个中心范畴.②特殊部分,研究从艺术美概念发展出的一系列特殊表现形式,即三种艺术类型(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主要分析了与这些艺术类型相对应的美学范畴,崇高、美和丑.③个别部分:研究艺术美的个别化,即艺术的类和种及其系统,在这里分析了悲剧性和喜剧性等美学范畴.
A、美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黑格尔关于美的定义是把艺术美作为理想来看待的.他把艺术美放在理想状态下进行先验的分析.艺术美是符合其理念本质,是理念本质显现为具体形象.就美是理念而言,是说它作为理念,是符合它的自在本质与普遍性的,而且是作为符合自在本质与普遍性的东西来思考的,就美是理念的外在的实现而言,即“当真在它的这种外在中直接呈现于意识,而且它的概念是直接和它的外在现象处于统一时,理念就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了,美因此可以下这样的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B、这个定义包含着极重要的哲学美学价值.
其一,在理念的运动中把握了理性与感性的统一,是对理性派和经验派两大美学思潮在当时最辩证的综合.这种综合,既超过了康德和席勒的二元对立的外在综合,也超过了谢林的内在绝对同一(无差别).在黑格尔看来,感性的客观因素在“美”里并不保留它的独立自在性,而是要把它的存在的直接性否定掉(取消掉),这种感性存在于美里仅仅被看作概念的客观存在与客体相对立,理念的感性显现运动是理念本身所包含的理性因素和感性因素.感性的东西并不外在于理念,就像人的肉体并不外在于人的精神一样,二者是内在统一的.
其二,从对理念的把握上揭示了必然和自由的统一,从而确立了美是必然和自由、主体与客体、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从这一定义出发,黑格尔认为,从美对主体心灵关系上看(把握美的理念的方式看),“美既不是用在有限的不自由的知解力(知性)的对象,也不是有限意志的对象”,也就是说美的理念既不是单纯的认识对象(知解力对象),也不是单纯的实践对象(意志的对象),“美本身却是无限的、自由的.”在审美中,主体达到了理性认识和意志自由相统一的关照,客体成为独立自存,本身自有目的欣赏对象.这样,在美中有限和无限,必然和自由,主体和客体就达到了高度统一.黑格尔总结道:“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它让对象保持它的自由和无限,不把它作为有利于有限需要和意图的工具起了只有欲和加以利用,所以美的对象既不显得受我们人的压抑和逼迫,又不显得受其他外在事物的侵袭和征服.”
其三,从理念自身的出发和伸展之中,揭示了美是人类心灵实践的产物.人不仅以认识方式来认识自己,而且“人还通过实践的活动来达到为自己”印证自己的本质存在,即马克思说的“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如一个小孩把石头抛到河水里,以惊奇的神色看水中所现的圆圈,觉得这是他的作品,在这作品中看出他自己活动的结果.美正是人实践活动的成果.
其四,从理念的内在外在方面的关系中揭示了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在黑格尔看来,“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
总而言之,在黑格尔那里,美是理性与感性、自由与必然、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一般与个别、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黑格尔关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命题,综合了康德、席勒、谢林等人的美学思想,把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两在美学思潮对立统一起来,结束了西方美学近代形态的对立.
(2)崇高、美、丑和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浪漫型艺术、黑格尔认为自然美是不完满的,只有艺术美才符合美的理念,这是由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决定的.黑格尔哲学认为精神哲学高于自然哲学,所以艺术美高于自然美.黑格尔把不同的美学范畴与艺术发展历史的具体类型对应起来,在他看来,“艺术表现的普遍性并不是由外因决定,而是由它本身按照它的概念来决定的,因此是这个概念才发展或化为一个整体中的各种特殊的显现方式”根据这个原则,黑格尔从理念与其感性显现之间的关系把艺术类型依次划分为三种:象征型艺术、古典型和浪漫型艺术.
第一,象征型艺术和崇高.
黑格尔把象征型艺术称为艺术前的艺术.在象征型艺术中,本来应该表现于形象的那种理念本身还是漫无边际的未受定性的,所以它无法从具体现象中找到受到定性的形式来完全恰当地表现出这种抽象的普遍的东西.这种不适合就使得理念越出它的外在形象,不能完全和形象融成一体.“这种理念越出有限事物的形象,就形成崇高的一般性格.”
象征型艺术的代表是东方各民(埃及、波斯、印度)的艺术.黑格尔指出“崇高一般是一种表达无限的企图,而在现象领域又找不到恰好能表达无限的对象.”黑格尔把崇高作为真正神圣艺术的标志,也是为了真美地肯定古典型艺术的人道主义性质,他把崇高的伟大和庄严给神和上帝,恰恰是为了把美的和谐和宁静,作为真正的人性归还给人.
第二,古典型艺术和美.
象征型艺术是理念与形象显现不统一的艺术,在其中理念尚未受到定性,然而理念作为精神自由的主体,是由自己确定自己的,它在本身的概念里就已具有符合它的外在形象,它就可以把这个形象作为自在自为(绝对)地适合于它的实际存在而与它融成一体.这种内容与形式完全适合的统一就是第二种艺术类型—古典型艺术.
黑格尔认为“内容和完全适合内容的形式达到独立完整的统一,因而形成一种自由的整体,这就是艺术的中心.”而这种统一只有在古典艺术中才出现.古希腊艺术就是古典艺术的典范.“美的感觉,这种幸运的和谐所含的意义和精神艺术在一切作品里,在这些作品里希腊人的自由变成了自觉的,它认识到自己的本质,因此,希腊人的世界观正处在一种中心,从这种中心上美开始显示出它真正生活和建立它的明朗的王国.”古典型艺术的特征就是美,即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实满实现,以及显示出来的和谐.因而古典型艺术要用完全由精神灌注而显出生气的人的躯体来表现理念及其具体化了的明确而自觉的个性.德国启蒙主义美学传统(人道主义、人本主义)在黑格尔这里得到很好的继承.
第三,浪漫型艺术和丑.
由于理念是绝对精神,也就是独立自由的精神,它就不再能圆满地实现于外在世界,因为绝对精神只能在它本身上存在,即作为精神而存在.因此,它就丧失了古典型艺术的内在意义与外在形象的吻合,精神就离开外在世界而退回它本身,这就产生了浪漫型艺术,浪漫型艺术的美“要变成精神的美,即自在自为的内心世界作为本身无限的精神的主体性的美”,“浪漫型艺术的真正内容是绝对的内心生活,相应的形式是精神的主体性,在即主体对自己的独立自由的认识.”
浪漫型艺术特点:①内容全部集中到精神的内在生活上,亦即集中到情感,想象和心情上.②不是只用艺术的形式来创造真实的内容以供感性关照,而是内容先已存在于艺术领域之外,即先存在于思想和情感里.③在浪漫型艺术里,再见不到理想的美,即使外在的以关照对象摆脱了时间性和变化无常的痕迹,把现实的原来的枯萎的现象变成鲜花灿烂的美.浪漫型艺术并不求表现出既自由生动而又绝对静穆的存在,以及肉体里渗透着灵魂的现象,它把内在的因素和偶然形成的外在因素交织在一起,不怕让显然不美的因素尽量发挥它们的作用.
总之,在黑格尔看来,浪漫型艺术的特点在于:它的基调是音乐的、诗歌的,而结合到一定的观念内容时,则是抒情的.其艺术形式主要表现为音乐和诗歌.而它不再以美为其主要表征,精神的(抽象的)美(如现代绘画)等成为它的主要方面.浪漫艺术也使艺术走到了它的终点,要向精神性更强的绝对精神——宗教发展了.
(3)悲剧(性)、喜剧(性)和艺术种类.
黑格尔按照理念的感性显现的不同程度和表现方式把艺术分为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三个类型,而又依此继续相应地按照艺术作品与这三种类型的具体表现方式,从人的听觉、视觉、音乐、诗这几类,与象征型艺术相对应的主要是建筑,与古典型艺术对应的主要是雕刻,与浪漫艺术对应的主要是绘画、音乐、诗.黑格尔正是在分析这些具体艺术作品种类时,分析了喜剧性和悲剧性.
黑格尔认为,“戏剧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要形成最完美的整体,所以应该看做诗乃至一般艺术的最高层,”而“戏剧动用情节作为实际内心和外在世界的整体,可以有两种简直相反的掌握方式,即悲剧的方式和喜剧的方式.这两种掌握方式的基本原则在戏剧体诗的种差上又产生了第三种主要种,即正剧.”
第一,悲剧理论和悲剧性.
关于悲剧艺术,黑格尔作了三条原规定.
其一,形成悲剧动作情节的真正内容意蕴,即决定悲剧人物增追求什么的目的为出发点,是在人类意志中具有实体性的本身就有理由的一系力量:伦理力量、国家的力量和信仰(宗教)力量.悲剧人物必须符合道德的伟大理想.
其二,在悲剧的情节动作展开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力量之间要互相对立,互相排斥,因此,双方都在维护伦理理想之中,而且就通过实现这种伦理理想而陷入罪过中.
其三,通过这种伦理理想之间的冲突,永恒的正义利用悲剧的人物及其目的来显示出他们的个别特殊性(片面性)破坏了伦理的实体和统一的平静状态,随着这种个别特殊的毁灭,永恒正义就把伦理的实体和统一恢复过来了.黑格尔在这里揭示了悲剧是两种社会力量的矛盾冲突所导致的,只不过他没有揭示正义力量与反动力量的性质.悲剧本质是反动力量毁灭了正义力量,使正义力量以毁灭而告终,因而引起人们的同情.
第二,喜剧理论和喜剧性.
黑格尔认为喜剧在本质上与滑稽有区别,喜剧只限于使本来不值什么的虚伪的、自相矛盾的现象归于自毁灭.他对喜剧性也作了三个规定.
其一,喜剧的一般场所是这样的一种世界,其中人物作为主体使自己成为完全的主宰,在他看来,能驾驭一切本来就是他的知识和成就的基本内容:在这种世界里人物所追求的目的本身没有实质,所以遭到毁灭.
其二,喜剧动作对象的内容大约有三种:①喜剧的目的性和人物性格绝对没有实体性却含有矛盾,因此不能使自己实现.如贪吝.②个别人物本想实现一种具有实体性目的作用和性格,但是为着实现,他们作为个人,却是起完全相反作用的工具.他们自己的目的变成一种幻想、假象,完全不能实现.③运用外在偶然事故,这种偶然事故导致情境的错综复杂的转变,使得目的和实现、内在人物性格和外在情况都变成喜剧性的矛盾而导致一种喜剧性的解决.
其三,在喜剧动作情节里,绝对真理和它的个别现实事例之间的矛盾显得更突出、更深刻,因而喜剧动作情节比起悲剧的动作情节更为迫切地需要一种解决.在这种喜剧性解决中,遭到毁灭既不是实体性因素,也不是主体性本身,而是显示出绝对理性的一种力量,可以防止愚蠢和无理性以及虚假取得胜利.
喜剧性其实质也是二种社会力量矛盾冲突,只不过是正义力量对不合理性力量的一种否定和嘲笑,黑格尔对这一性质没有揭示清楚.


黑格尔美学思想(一)

一、黑格尔《美学》思想的简介

黑格尔在美学课题上的贡献之一在于将美学转向「艺术哲学」,他认为美学的对象是艺术客体,以艺术为中心来探讨美学体系。再者是引入辩证法与历史主义的思想,不再孤立的研究艺术,而是把艺术和其他社会现象看做人与现实世界的一种关系,并且充分的肯定了艺术有一个形成、变化和发展的历史,力求在历史和逻辑、实践和理论的统一中去把握艺术发展的规律。

要理解黑格尔的美学,首先要了解他的哲学基石——「理念」(或绝对理念),而他的理念则产生于辩证法,他的理念是客观存在于感性世界的万事万物中,并不脱离感性世界,存于正─反─合的辩证过程中,我们可说,理念正是主体(正)与客体(反)辩证后所产生的(合),理念自身就应当包括差异、对立和矛盾,永远处于辩证的运动之中。正因为以辩证法的方式,艺术作品即可视为艺术家(个体)与社会(外在环境)的产物,艺术品(合)正是艺术家(正)所投注的情感、精神、思想与当代社会(反)思潮、环境现状的历史证据。 人物性格 与环境的 辩证关系 :情致说。黑格尔把人看作艺术的中心对象,所以 人物性格 的描写成为艺术创作的主要部分。“情致”就是“存在于人的自我中而充塞渗透到全部心情的那种基本的理性的内容”。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念是 绝对精神 ,也就是最高的真实, 黑格尔 又把它叫做“神”、“普遍的力量”、“意蕴”等。这就是艺术的内容。就内容说,艺术、宗教和哲学都是表现 绝对精神 或“真实”的;三者的不同只在于表现的形式。 黑格尔 认为艺术要有感性因素,又肯定了艺术要有理性因素,最重要的是二者还必须结成契合无间的统一体。 黑格尔 的这种 理性与感性 统一说在美学史上是有进步性的; 理性与感性 的统一也就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或意蕴就是理性因素,形式就是感性形象; 理性与感性 的统一其实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美学中实践观点的萌芽。黑格尔的主客观统一观点包含美学中实践观点的萌芽。黑格尔认为外在现实世界是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对象;人在认识和实践之中,就在外在现实世界打下了人的烙印,人把他的“内在的”理念转化为“外在的”现实;同时,人作为心灵,就是他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总和,也就是和外在世界由矛盾对立而转化成的统一体。

二、在辩证法下的艺术发展

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亦因此,艺术品成为黑格尔对于「美」的重要探讨核心,没有艺术品,就没有所谓的「感性显现」,而从艺术品上,即能看到理念─当时代的主体与客体的矛盾统一。他首先探讨了古代的艺术,以辩证法将艺术史的脉络整合在他的思想中。他将艺术划分为「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简单介绍如下:

象征型:代表是埃及、印度、中国等东方民族的艺术,尤其是建筑。在形式上是较为抽象,以物质形式压倒心灵内容的崇高风格,所以是形式支配内容,具高度的文化联想。古典型:代表是古希腊的雕塑,形式与内容相调和,是具体的理念找到正确的表现形式,但由于仍以有限、有用的形式来表现理念,所以最终仍需让位给浪漫型的艺术。浪漫型:代表是中世纪的基督教艺术,心灵内容压倒物质形式,表现了自我的主观性。

艺术美与自然美。黑格尔没有忽视自然美,黑格尔所了解的艺术必然要有自然为理念的对立面,才能造成统一体。黑格尔对于自然美的轻视是从“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美的定义所产生出来的。黑格尔也并非完全否认自然美。只有在有机物的阶段,自然才现出灌注生气于全体各部分的“观念性统一”,因此才可以有美。黑格尔采取了美是“寓杂多于整一”的看法。由于自然美有这种缺陷,艺术美才有必要。

在黑格尔的辩证法下,黑格尔认为由于理念的发展,浪漫型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将是艺术的终结,也就是艺术死亡。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安格尔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安格尔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Jean AugusteDominigue Ingres,1780—1867)法国著名古典主义绘画大师。1797年入巴黎达维特画室学习。1806年,安格尔在意大利滞留十八年之久。在此期间,他崇尚艺术的原始风格,认为“艺术发展早期阶段的那种未经琢磨的艺术,就基础而论,有时比臻于完美的艺术更完美。”后来他决定“通过希腊人和拉斐尔的媒介去研究自然”,以古希腊艺术大师和拉斐尔的眼光去观察再现对象,开辟新古典主义艺术道路。他埋头致力于艺术创作,不停地把作品送往巴黎展览会上展出,1824年《路易十三的誓言》作品获得法国荣誉团勋章。从意大利返回巴黎后,他被选为法兰西美术学院院士。此时,安格尔已被公认为法国古典主义、 “学院派”的主要代表。在艺术上与新兴的浪漫主义形成了尖锐的对立。 安格尔主张:古希腊罗马时代的艺术是艺术创作的规范、蓝本,而他自己就是以这种“纯真美术的保护人”资格来反对美术的“毁灭者”——浪漫主义提出的艺术原则。安格尔的文艺美学主张主要表现在他的书信与谈话中,后来辑为《安格尔论艺术》。他认为绘画艺术首要的是精确的写实性,它“取决于作者的丰富的素描知识;撇开绝对的准确性,就不可能有生动的表现。”他论述艺术美,特别强调美以真为基础,他说: “要把美隐藏在真实之中。” “当它酷似造化到这种程度,以致把它当成自然本身了时,才算达到高度完美的境地。”为了达到这样的美学理想,安格尔说: “要创造艺术作品,首先应以大自然为典范,并且忠诚地去临摹它”。 “世界上不存在第二艺术,只有一种艺术,其基础是:永恒的美和自然。”只有在对自然把握中才能获得古典艺术的造型美,美寓于自然之中。 与此同时,安格尔主张要对对象的外在形体变化上进行分析,应尽量避免用方形的或带棱角的轮廓,必须使形体圆润,因为曲线的柔和,会在人们的视角与心理的感觉上不受任何阻力,而引起舒适的 *** 。安格尔把绘画色彩看成是次要成份。他说鲁本斯和凡·代克这样画家之所以能“娱人耳目”,因为他们是“谎言学派色彩家”。他的著名口号是“艺术的写实在于线条。”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高尔基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高尔基 马克西姆·高尔基,(Максим Горький,1868—1836)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苏联作家,无产阶级文学和苏联文学奠基人。他的小说《母亲》被认为是社会主义文学奠基作品。高尔基一生著述甚丰,除了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外,还写了大量的文艺评论,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原理对各种文艺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坚持文艺的无产阶级功利性,认为文艺是工人阶级手中的武器,要为工人阶级的事业服务,艺术的本质就是赞成或反对现实的斗争;艺术家是自己国家、自己阶级的感官,是它的耳朵、眼睛和心脏,是自己时代的喉舌,是“产婆和掘墓人”,因此要用先进的世界观武装自己,要有鲜明的立场和倾向性,要站在“工人阶级所提出的那些美好目标的高处”来观察事物。只有这样,写出的作品才有革命的思想内容,才能达到用共产主义精神教育人民的目的。但他也反对庸俗社会学。他用无产阶级的观点对普希金、巴尔扎克、列·托尔斯泰等人作了科学的评价。 高尔基从实践中认识到,在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原有的创作方法已不完全适用,于是倡导了一种新的创作方法,即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他认为,这种创作方法必须反映社会主义创造实践的真实,必须描写“第三现实”,允许夸张, “必须把现实主义和浪漫精神结合起来”。这种创作方法既强调肯定、歌颂革命的社会主义现实,也要求暴露、批判现实中的反面现象;要求艺术家用马列主义思想作指导来观察、研究、描写当代生活,并展示出“社会主义未来的崇高目标”;要求描写工人阶级和“新人”的英雄形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也是批评的方法,他主张用这种方法进行严肃的、真诚的、公正的、布尔什维克式的批评,反对胡乱摘引语录、贴标签、歪曲思想意义的“拉普分子的批评大棒”,认为这样的批评不能团结教育作家。这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贡献。 高尔基是伟大的无产阶级人道主义者。主张艺术要表现无产阶级人道主义。但他的人道主义是发展的。他早期的人道主义属于革命民主主义的范畴,后来达到了无产阶级人道主义。他说文学是“人学”,强调艺术要以人为中心,要有鲜明的人民性,要同情、支持被压迫者,反对恶势力,要尊重劳动者作为人的价值、人格和尊严。要歌颂劳动人民的心灵美,要热爱劳动人民,因为是劳动人民用劳动创造了世界,美化了世界,美来源于劳动,劳动人民是美的创造者,他们最美,“我们应选取劳动作为我们书中的主要英雄”,劳动者是个性获得自由发展的唯一形式。艺术要表现作为劳动主体的人的丰富的精神世界,使之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去为创造美好的生活而斗争。在他的美学中,劳动既是道德伦理的规范,又属于美学范畴,在社会主义的条件下劳动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尺度。 高尔基的典型论是概括性与个性的统一。认为文学既要立足于现实生活,又要高于现实生活,应当用形象思维把微小而有代表性的事物写成重大的和典型的事物,把人“描写得更高大和鲜明些,这不仅是生活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要求”。强调要塑造正面典型,要描写无产阶级的英雄形象,不仅描写成原来的样子,而且描写成应有的样子。塑造典型的方法是把同一阶级或社会集团许多个别人身上的共同特征抽取出来,再体现在一个人的身上。不仅可以把生活中常见的,重复的东西典型化,也可以把生活中新的、个别的、不常见的、但能揭示生活本质的社会历史现象典型化。典型化要反映出生活发展的规律性。应当借助于想象、夸张,虚构和推测等方法,通过典型环境,通过感情、性格的冲突矛盾来刻划典型,使美的更美,丑的更丑,引起人们的感奋、共鸣,鼓舞人们去改造世界,使之更美。 高尔基强调只有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品,美在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内容再美而形式不美的作品读者是不会接受的。形式美在于朴素。语言是创造形式美的“第一个要素”,主要“材料”, “用不好的材料做不出好的物件”。他要求艺术语言要准确、精练、生动丰富、有表现力,并号召作家为语言的纯洁而斗争。 高尔基主张为了发展无产阶级的文学事业,必须批判地继承古典遗产。认为只有依靠民间文学和古典文学的优秀成就,苏联文学才能完成创造新的英雄史诗,表现苏联人在战场和劳动阵地的不朽功绩的任务。他号召作家创造性地掌握世界文学的全部经验和优秀传统,说这是苏联文学革新的必要条件。同时也告诫他们不要单纯模仿,要求他们对古典作家的历史局限性要予以注意。在对古典文学评价方面他也有某些片面性的错误。 高尔基的艺术创作和美学理论在苏联、东欧各国以及在中国都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黑格尔的《美学》谁能帮我介绍一下?

黑格尔的《美学》是西方美学史上具有别时代意义的宏篇巨著。 《美学》原是黑格尔在海德堡大学和柏林大学期间所作的“美学讲演录”,后整理成书,在黑格尔去世后四年,于1835年出版。

黑格尔的美学是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上的。黑格尔认为,他研究美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刺激艺术创作,而是从科学的角度来理解艺术”。《美学》的中心线索是黑格尔为美下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观”并以此认识为基础前提上所进行的论证。当然,这仅仅是他的一家之言,后期的哲学家很多人不赞同黑格尔的观点,但黑格尔美学的历史和里程碑意义却无法抹杀。

从方法论的角度,黑格尔把他的辩证法运用于美学。黑格尔认为最高的实在也是一个运动的、动态的过程,充满着矛盾和对立,不能用抽象的概念来理解和论证实在,常人的抽象思维只能孤立静止地理解存在的事物,只能单独地思考它们的特殊的阶段和对立,而不能思考对立面的统一。既然一切存在物的真理只存在于理念之中,理念是唯一真正的实在,那么正确的方法必须论述实在的所有矛盾,并表明它们如何调和、保存于一种协调一致的整体中。所以思维就必须从最简单、抽象和空洞的概念开始,前进到比较复杂、具体和丰富的概念,前进到总念,这就是黑格尔辩证法的认识。


黑格尔对美有一个宏观的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所说的理念就是最高精神和最高的实在。黑格尔认为美就是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客观与主观、理性与感性等的统一。这种统一是通过艺术的感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因此,黑格尔说:“正是概念在它的客观存在里与它本身的这种协调一致才形成关的本质”。理念是唯一绝对的实在,整个世界都是理念自我认识、自我实现的过程,美和艺术也是理念自我认识、自我实现的一个环节、一种表现。

所以黑格尔美的定义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 《美学》黑格尔现”。黑格尔认为理念的发展有几个阶段,在逻辑阶段,理念仅仅作为抽象的、纯逻辑的概念而存在,不具备任何物质的或经验的内容,通过纯粹抽象的概念、范畴之间的转化和过渡,它由简单到复杂、由抽象到具体。在此阶段,理念采取了自然的物质形式,在背后决定着自然从机械性经物理性到有机性的发展,有机体的最高阶段是人,随着人的出现,绝对理念又要进入自我否定,从自然进入精神,从而进入精神阶段。在精神阶段,理念战胜物质,回复到与它本身相适应的精神的形式,返回自己的家园。由于经过了前两个阶段的自我否定,也即否定之否定,所以它既不是逻辑阶段的纯粹抽象的思维和概念,也不是自然阶段那种受物质束缚的受动的东西,而是概念与自然的统一,具有丰富的内容。如果说逻辑阶段是抽象的存在,自然阶段是自在,它们都没有认识到它的本质,没有达到自我意识和自由的最高水平,在其中思维和存在、主体与客体都没有同一,或者不能说一切对立都充分调和了,那么只有在理念演化的精神阶段,它才把自己的本性向自己显示出来,作为自在自为的存在,认识自己、实现自己、回复到自己。主观精神(从本能到理性的个人意识)、客观精神(包括法、道德、法律的社会意识)、绝对精神(艺术、宗教和哲学)是精神阶段又经历了三个小阶段。黑格尔把艺术确定为绝对精神的体现,它是绝对精神的第一个阶段。作为理念,它是绝对自由的,但它受到感性形象的限制,只是感性形式中的理念,所以是一种较低级的显现。正因为如此,艺术将会扬弃自己,转化为更高的宗教和哲学阶段,这体现了绝对精神发展的必然性:在它之后的宗教与哲学更深刻地把握了真实的理念。黑格尔认为美学研究的范围是艺术,美学的正当名称是“艺术哲学”。艺术美消除了自然美的局限,因而它高于自然美。“艺术美的职责就在于它须把生命的特别是把心灵的生气灌注现象按照它们的自由性,表现于外在的事物,同时使这外在事物符合概念。”

黑格尔指出,艺术创作就是使思想感情外化为作品,成为可以从中认识自己的…’心灵既是“作为自然物而存在”,又是“为自己而存在”,它“观照自己,认识自己,思考自己”,“只有受到生气灌注的东西,即心灵的生命,才有自由的无限性”。因此,只有涉及这较高的境界而产生出来的美才是真正的美,这就是艺术美。黑格尔认为诗是艺术的最高阶段,戏剧又诗的最高阶段,在诗中,精神的方面已完全从感性物质中解放出来,精神和物质的分离使作为理念的感性显现的艺术自我取消了,诗既是一切艺术的解体也是向另一个更高的领域即宗教的过渡。

黑格尔的《美学》在美学研究中运用了辩证发展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它以“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定义为中心,强调了艺术与人生重大问题的关系,并且深入地讨论了艺术的理性内容和艺术的发展史,史无前例地拓宽了美学研究的范围。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的美学的最高成就,对现代美学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简单介绍一下黑格尔的《美学》。

黑格尔的《美学》是西方美学史上具有别时代意义的宏篇巨著。 《美学》原是黑格尔在海德堡大学和柏林大学期间所作的“美学讲演录”,后整理成书,在黑格尔去世后四年,于1835年出版。

黑格尔的美学是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上的。黑格尔认为,他研究美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刺激艺术创作,而是从科学的角度来理解艺术”。《美学》的中心线索是黑格尔为美下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观”并以此认识为基础前提上所进行的论证。当然,这仅仅是他的一家之言,后期的哲学家很多人不赞同黑格尔的观点,但黑格尔美学的历史和里程碑意义却无法抹杀。

从方法论的角度,黑格尔把他的辩证法运用于美学。黑格尔认为最高的实在也是一个运动的、动态的过程,充满着矛盾和对立,不能用抽象的概念来理解和论证实在,常人的抽象思维只能孤立静止地理解存在的事物,只能单独地思考它们的特殊的阶段和对立,而不能思考对立面的统一。既然一切存在物的真理只存在于理念之中,理念是唯一真正的实在,那么正确的方法必须论述实在的所有矛盾,并表明它们如何调和、保存于一种协调一致的整体中。所以思维就必须从最简单、抽象和空洞的概念开始,前进到比较复杂、具体和丰富的概念,前进到总念,这就是黑格尔辩证法的认识。

黑格尔对美有一个宏观的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所说的理念就是最高精神和最高的实在。黑格尔认为美就是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客观与主观、理性与感性等的统一。这种统一是通过艺术的感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因此,黑格尔说:“正是概念在它的客观存在里与它本身的这种协调一致才形成关的本质”。理念是唯一绝对的实在,整个世界都是理念自我认识、自我实现的过程,美和艺术也是理念自我认识、自我实现的一个环节、一种表现。

所以黑格尔美的定义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 《美学》黑格尔现”。黑格尔认为理念的发展有几个阶段,在逻辑阶段,理念仅仅作为抽象的、纯逻辑的概念而存在,不具备任何物质的或经验的内容,通过纯粹抽象的概念、范畴之间的转化和过渡,它由简单到复杂、由抽象到具体。在此阶段,理念采取了自然的物质形式,在背后决定着自然从机械性经物理性到有机性的发展,有机体的最高阶段是人,随着人的出现,绝对理念又要进入自我否定,从自然进入精神,从而进入精神阶段。在精神阶段,理念战胜物质,回复到与它本身相适应的精神的形式,返回自己的家园。由于经过了前两个阶段的自我否定,也即否定之否定,所以它既不是逻辑阶段的纯粹抽象的思维和概念,也不是自然阶段那种受物质束缚的受动的东西,而是概念与自然的统一,具有丰富的内容。如果说逻辑阶段是抽象的存在,自然阶段是自在,它们都没有认识到它的本质,没有达到自我意识和自由的最高水平,在其中思维和存在、主体与客体都没有同一,或者不能说一切对立都充分调和了,那么只有在理念演化的精神阶段,它才把自己的本性向自己显示出来,作为自在自为的存在,认识自己、实现自己、回复到自己。主观精神(从本能到理性的个人意识)、客观精神(包括法、道德、法律的社会意识)、绝对精神(艺术、宗教和哲学)是精神阶段又经历了三个小阶段。黑格尔把艺术确定为绝对精神的体现,它是绝对精神的第一个阶段。作为理念,它是绝对自由的,但它受到感性形象的限制,只是感性形式中的理念,所以是一种较低级的显现。正因为如此,艺术将会扬弃自己,转化为更高的宗教和哲学阶段,这体现了绝对精神发展的必然性:在它之后的宗教与哲学更深刻地把握了真实的理念。黑格尔认为美学研究的范围是艺术,美学的正当名称是“艺术哲学”。艺术美消除了自然美的局限,因而它高于自然美。“艺术美的职责就在于它须把生命的特别是把心灵的生气灌注现象按照它们的自由性,表现于外在的事物,同时使这外在事物符合概念。”

黑格尔指出,艺术创作就是使思想感情外化为作品,成为可以从中认识自己的…’心灵既是“作为自然物而存在”,又是“为自己而存在”,它“观照自己,认识自己,思考自己”,“只有受到生气灌注的东西,即心灵的生命,才有自由的无限性”。因此,只有涉及这较高的境界而产生出来的美才是真正的美,这就是艺术美。黑格尔认为诗是艺术的最高阶段,戏剧又诗的最高阶段,在诗中,精神的方面已完全从感性物质中解放出来,精神和物质的分离使作为理念的感性显现的艺术自我取消了,诗既是一切艺术的解体也是向另一个更高的领域即宗教的过渡。

黑格尔的《美学》在美学研究中运用了辩证发展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它以“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定义为中心,强调了艺术与人生重大问题的关系,并且深入地讨论了艺术的理性内容和艺术的发展史,史无前例地拓宽了美学研究的范围。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的美学的最高成就,对现代美学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为什么我们读不懂黑格尔《美学》?

先来聊一个小插曲:最近在读黑格尔的《美学》,懂行的童鞋一定知道,这套(注意:这并不是一本书,而是一套四卷本)书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还是入门级别的。但是无奈猜猜智商不够,只好时间来凑,可是花了不少时间拜读,然而自我感觉收效甚微。与朋友说起近况,调侃自己要去“会会”黑格尔了,于是招致了朋友的诘问:

“猜猜,你们看这些东西有啥用?”

又来了。又是一个咨询“审美功利意义”的童鞋。前不久网上传了一个陈道明在《传承者》的节目中“发飙”的视频片段,我刚刚才看了,表示深度同意。陈道明在节目中也谈到“花这么多时间干这个(花鼓),到底有没有用”,他说“文化也需要接力,尽管它可能时间很短,但是它需要一个接力的过程”。这里猜猜到并不打算用陈道明的发言来作为论据什么的,猜猜只是想起之前在一个学弟的状态里看到了一句话,这句话是猜猜最欣赏的老师反驳这种“有啥用”的提问的,她说:

“你的世界里可以没有文学,但其实这个世界也可以没有你。”

回到黑格尔的《美学》,听到很多人抱怨看不懂黑格尔。猜猜看懂了吗?我只能不谦虚地说,并没有。但是这里猜猜却乐意关心这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读不懂《美学》?

其实症结很简单:它(《美学》)太深。换句话说,它太精深。那么再换个角度说,我们太肤浅。

在阅读《美学•三(下)》的史诗部分时,我发现编者的注释部分多了。体现在,在一段黑格尔的长篇大论后,底下的注释会对之进行简单的概括和说明。这段简明扼要的说明总结性的文字即是作为作者深入论述了某一问题后的观点提炼。同时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告诉我们黑格尔在那么一大段里究竟说了什么。也就是相当于将黑格尔的观点做了简化处理。因为作为读者的我们可能一时无法使自己的思想程度比肩于黑格尔的思维,那么就只好由编译者来充当解说员。于是这样做的结果是,黑格尔的大致思想内容我们总算是能摸清了。

但阅读一本书,尤其是打算读懂一本书,光靠编译者的单方面阐述似乎还远远不够。本来我们与黑格尔之间就有一个译者朱光潜的“第三者插足”,如果再去将编者的总结概括视如《圣经》就更是得不偿失了。所以不管怎么说,我们还是要硬着头皮去啃一啃这本美学经典的,并尽可能地从译者的阐述中窥视出黑格尔的真正观点。那么我们唯有踏下心来把手头唯一的这本译本打开,开始咬文嚼字之旅。

黑格尔的思想才能十分突出的一点便是善于将一些抽象的、形而上的概念以一种接近其本质的术语加以界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他本人的论述工作。但这样做的后果便是为读者无形中增添了理解的屏障。由于语言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用语言表述出来的含义往往与黑格尔心中所确定的那个范围有所出入,正如刘勰所言“暨乎篇成,半折心始”。反馈到读者这里就更加显得与本质意义相去万里。这或许就是我们一时无法读懂黑格尔著作的原因之一。

从《美学》中我们不难发现,黑格尔把思维的触角伸得很深。他常常是乐此不疲地寻根究底到一个根源性的概念——尽管这个概念对于我们来说有些陌生(因为我们通常看到的仅仅是这个概念所外化的表象,或者说是现象之流,而作者却早我们一步达到了本质)。在本质与现象的落差作用下,我们无法潜入到本质。于是我们便开始觉得作者的语言实在是玄之又玄。而懂点哲学的人肯定明白,现象是个别的,也是零散的、多样化的。当用语言来进行把握时,既可以指A又可以指B,即“能指”的不唯一不固定与“所指”的唯一与固定。而作者却是致力于探讨美学的一般性规律的。在语言表达上必然会青睐于一种固定且稳定的本质性术语。而这种语言在我们读者眼中看来是经过高度提炼的,也就意味着也是相对陌生的文字。于是这就造成了又一隔膜感产生的原因。

例如:“这种在凭借自己独立发出动作的个别人物身上发出作用的实体性因素原是史诗原则中的一个方面,现在在戏剧体诗的原则里也很活跃地起作用。”(《美学•三(上)》P244)

在这么一句让人看起来有点蒙的话中有一个词语让人格外摸不着头脑。要理解这句话,首先就需要弄明白什么是“实体性因素”。这显然是黑格尔高度概括的带有本质性色彩的用语。不过好在这句话有指示代词“这种”,那么我们不妨来看看指代前面的什么内容:

(往上看两句)“因此,动作总要导致纠纷和冲突,而纠纷和冲突又要导致一种违反主体的原来意愿和意图的结局。在这种结局中人物的目的性格和冲突的真正内在本质就揭示出来了。”(P244)

不言而喻,“实体性因素”也就是指“真正内在本质”,而文中提到它是“史诗原则中的一个方面”。于是我找到史诗部分,发现了这样一句话:

“史诗把这一切……因为对于诗来说,普遍的具有实体性的东西只有作为精神的活生生的体现,才算存在。”(P107)

当然,“实体性因素”较“具有实体性的东西”还是更高一层的抽象存在。

可到现在为止,我们依然对这个概念一知半解。于是译者忍不住出来帮忙。我们看到书页底部注释对“实体性”有了一个痛快了断的解说:

“实体性即事物的内在本质,用普通话说,就是行动所依据的道理或理想。”

前一句我刚才已经在愿文中找到了出处。但看到“用普通话说”这五个字我仿佛看到了编者对黑格尔也无能为力的无奈神色。

如果我们姑且认为编者的注释准确可靠的话,我们便可知实体性即为行动所依据的道理或理想。联系上文那句,似乎这样的解释是合情合理的。

既然编著者把话都说到了这份上,我们也就对黑格尔的心思一目了然的。这种“行动所依据的道理或理想”即意指一种终极性的理念,一种更根本性的概念,同时也回到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这也就回归了黑格尔在史诗部分那句话“对诗来说,普遍的实体性的东西只有作为精神的活生生的体现才算存在”。

于是到这里我们看到了前后观点一致且明确的黑格尔形象。但我们作为阅读者一般不太可能这样去对一本美学著作做这样的阅读,那么我们也就失去了一个有可能读懂黑格尔的机会。


黑格尔的美学观点

黑格尔的美学观点: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念是绝对精神,也就是最高的真实,黑格尔又把它叫做“神”、“普遍的力量”、“意蕴”等。这就是艺术的内容。就内容说,艺术、宗教和哲学都是表现绝对精神或“真实”的;三者的不同只在于表现的形式。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黑格尔的这种理性与感性统一说在美学史上是有进步性的;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也就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或意蕴就是理性因素,形式就是感性形象;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其实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美学中实践观点的萌芽。黑格尔的主客观统一观点包含美学中实践观点的萌芽。黑格尔认为外在现实世界是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对象;人在认识和实践之中,就在外在现实世界。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上一篇:德国曼稣勒

下一篇:deli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