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格林 罗雅尔

时间:2024-06-20 13:27:15编辑:花茶君

royal是什么意思

royal,英语单词,形容词、名词,作形容词的意思是“皇家的;盛大的;女王的;高贵的;第一流的”,作名词的意思是“王室;王室成员”。单词发音英[ˈrɔɪəl]美[ˈrɔɪəl] 短语搭配Royal Tramp鹿鼎记 ; 皇家流浪汉 ; 新鹿鼎记Royal Society皇家学会 ; 皇家协会 ; 伦敦皇家学会royal blue皇室蓝 ; 宝蓝色 ; 品蓝 ; 皇家蓝 双语例句He acted Othello at the Royal Theater that evening.那天晚上他在皇家剧院扮演奥赛罗。But in science everything is there to be questioned - that should be the very essence of the Royal Society.但在科学领域可以质疑一切——这应该是皇家学会的最本质信条。Neither we nor any royal official will take wood for our castle, or for any other purpose, without the consent of the owner.没有物主的同意,我们或者任何王室公职人员不得为我们的城堡或任何其他用途而索取他们的木材。

royal是什么意思

英语单词royal有以下两种词性: 1、royal用作形容词时,基本意思是“国王的,女王的”“皇家的,王室的”,引申还可指“庄严的,盛大的,高贵的”。 2、royal用作名词的意思是“王室成员”。复数:royals。    扩展资料   例句:   1、We were given a royal welcome.   我们受到了盛大的欢迎。   2、He was happy to book into the Royal Pavilion Hotel   他很高兴能入住圣庭苑酒店。   3、I went in through the royal portal.   我从宏伟的正门进去。

领导是谁?

领导有许多。对于国家来讲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央军委、国务院、全国人大、全国政协等单位的一把手就是领导。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党委政府中的党委书记就是领导。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地级市直辖市下瞎区县的党委书记也是领导。国务院直属各部委的主要负责同志也是领导。中央宣传部、统战部、组织部、政法委、纪委监委的主要负责同志是领导。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党组党委书记、总经理是领导。各地的一些区县级领导也是领导。总的来讲镇长以上的领导都是领导。像民营企业的领导在企业中算领导同志。在政府中不属于领导。


请看,这个领导人是谁﹖

张香山(1914~2009),男,浙江宁波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原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顾问,原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兼中央广播事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原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中方首席委员,外交部原顾问,中国亚非团结委员会原副主席,原王稼祥政治秘书。中共十一、十二大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七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张香山(1914— 2009),浙江宁波人。张雪门之子。星荫小学1926年第十二届高级部毕业生。早年曾入天津中日学院学习。1932年参加“左联”,1933年任天津左联书记。1934年赴日本东京高等师范留学。1937年回国。


可不可以精确翻译一下这段话,这是期末考题!

在大区选举第二轮刚刚过去的一周里,民意调查者和媒体们就已开始惦记接下来的选举了。根据星期六发行的《西南报》周日版上法国民意调查局( IFOP)公布的结果, 如果2012年第一轮总统选举明天就举行的话,优胜者非玛蒂娜·奥布里莫属了。这位社会党第一书记将以极小的优势略胜尼古拉·萨科奇,即27%的选票对总统的26%的选票。尽管如此,她的结果不会比2007年大选时候塞格莱娜·罗雅尔的选票高出多少。

目前在各大前线,(人民运动联盟)都在不断提出首创和新主张,情绪激昂?它躁动、兴奋、在媒体中无处不在?这样看来,法国民众可能会厌倦到处看见它。然而特别要注意的是,在轰轰烈烈的选举攻势下,一个隐而未现的误解将会消除,即:法国民众并不赞同人民运动联盟的主张。

ps: 我有点翻译不出原文的那种style,政论报道的style其实还蛮重要的


初二政治,速度啊,秒采,求大神啊!

近代欧洲霸权体系的形成,以及这一霸权在20世纪中被美国所取代,其历史进程构成了典型的黑格尔“否定之否定”三段式。英国曾长期有着干涉欧洲大陆事务的传统,作为后来者的美国,即使在奉行“孤立主义原则”时期,也一刻没有忘记介入欧洲事务,在与欧洲各国力量消长中逐渐扩大自己的外交空间,并借机击倒欧洲成为世界性的大国。研究大西洋两岸的地缘政治力量的消长历程,有助于我们合理认识和把握大国兴衰规律。  一、16世纪英国在海上打败西班牙赢得了海权,17世纪英国在海上打败荷兰赢得了海上贸易垄断权,并在18、19世纪,英国与法国和俄国争夺海外市场则最终赢得了世界霸权。这一过程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及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的进程相一致,国际间的大规模财富转移本质上并不是靠交换而是靠暴力完成。  大国的兴起是一个体系,英国的近代兴起带动的是西方欧洲霸权体系的兴起和东方皇权体系的衰落。  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一次从欧洲封建堡垒中打开了缺口。当时,中南美洲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北美洲的大部分则主要是英、法、西班牙和荷兰的殖民地,而亚洲大陆的中国则到19世纪中叶才进入衰落期。英国面临着巨大的来自欧洲大陆封建势力的压力。作为近代工业资本主义兴起的源头国家,英国资本主义的诞生,需要极强的力量反抗霸权并建立适合于自身发展的世界体系。  16世纪初,英国在经济和军事上的力量都不及法国和西班牙,但在海外贸易方面英国与西班牙的矛盾日趋尖锐,这迫使英国必须直面来自西班牙的海上霸权压力。1588年7月,英国在两天之内打败由西班牙130艘战船组成的“无敌舰队”,由此初步确立其对大西洋的制海权。1609年西班牙被迫与荷兰签订12年休战条约,实际上承认荷兰共和国独立。西班牙霸权由此衰落,并让位于荷兰。  17世纪中叶荷兰在航海、殖民、贸易等方面达到了鼎盛时期,远航商船已达好望角、马六甲和北美东岸,并在南美巴西等地拥有据点和殖民地。与此同时,英国与荷兰之间的海外利益矛盾日益不可调和。英国决定同样直面来自荷兰的海上霸权压力,因此与荷兰前后30多年进行了三次海上战争。英国1651年颁布《航海条例》,规定:一切在欧洲、非洲和美洲生产的商品,只有在英国船员管理的英国船上才能运入英国领土。荷兰拒绝接受,于1652-1654年爆发了第一次英荷战争,荷兰战败并被迫承认《航海条例》。1664年,英荷再次发生战争,英国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1686年改名纽约)。1672-1674年英荷发生了第三次战争,荷兰战败,此后荷兰一蹶不振。到18世纪初,荷兰已丧失了海上优势及相应的贸易垄断地位,而英国赢得了海上的同时也是历史的主动权。  距英西海战整整100年的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胜利。胜利了的英国资产阶级上台之后面临的是在都铎王朝(1485-1603)、斯图亚特王朝和克伦威尔时期(1599-1658)通过一场场战争打下的已是比较宽松的海上安全环境。  除此之外,英国还具有独特的地缘政治优势。与19世纪亚洲日本完全不同,英国资产阶级面对着的是一个已为查理大帝(Charlemagne,742-814)在公元800年基本统一,却又极不幸地为查理大帝的三个孙子在“凡尔登条约”中三分天下的天然破碎的欧洲。先天破碎的欧洲大陆地缘政治环境为新登上历史舞台的英国资产阶级提供了较后来的美国、日本等更为优越的先天条件。  二、英国工业革命刺激了英国资产阶级的海外市场和投资的需求,这不可避免使英国与法国形成尖锐冲突。冲突到拿破仑时期到达高峰。尽管拿破仑对英国的挑战以失败而告终,但他也为英国的世界霸权培植起了“掘墓人”,这就是美利坚合众国。  资产阶级革命在英国的胜利,加速了英国资本的世界扩张及由资本扩张带动的英国工业革命进程,英国工业革命又反过来刺激英国资产阶级对海外市场和投资的需求。这使在法国黎塞留(Armand Jean du Plessis,Duc de Richelieu,1585-1642)、路易十四(Louis XIV,1638-1715)和路易十五(Louis XV,1710-1774)时代,英国与法国的海外扩张形成了尖锐冲突。冲突的主要方向是北美和亚洲。  早在16世纪末,英国就开始涉足北美。1607年,伦敦公司(后称弗吉尼亚公司)来到詹姆士城,后来发展为弗吉尼亚殖民地。1620年,102名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船来到麻萨诸塞海湾,建立了新普利茅斯移民区,奠定了新英格兰殖民地的基础。到18世纪上半叶,英国殖民地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已建立了13块殖民地。与此同时,法国也在向北美殖民。1604年,法国人在北美建立了第一个永久的移民区罗雅尔港。1608年,法国殖民又扩展到圣·劳伦斯河流域,建立了魁北克殖民地,它成了法国在北美扩展其殖民势力的基础。1682年,法国殖民者沿密西西比河南下,直达河口,宣布沿河流域为法国所有,称路易斯安那。法国在北美由北向南,英国由东向西的扩展,使两国在空间上产生不可调和的冲突。1701-1713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中,英国夺取了法国在北美的殖民地纽芬兰的阿卡底亚地区。1756-1763年的“七年战争”中,法国惨遭失败,不得不把加拿大、俄亥俄河流域的全部地区和密西西比河东岸地区割让给英国,西岸地区让给西班牙。  17世纪始,印度逐渐成了英国与欧洲列强角逐的重要场所。15世纪以来,首先到印度的是葡萄牙人。1600年英国成立东印度公司,并于1612年击败葡萄牙舰队在印度西海岸苏拉特登陆,建立了第一个商站。1614年英国人再次击败葡萄牙人,获得印度洋的制海权。英国占领了印度的马德拉斯(1620年),加尔各答(1633年),到80年代占领孟买。法国1604年建立了东印度公司,但在1668年才在苏拉特地区设立海外商站。10年后法国在卡里阿提加建立了殖民侵略的据点。17世纪晚期,法国人占领孟加拉的昌德纳果尔。英法在印度也展开了争夺。1756-1763年的七年战争中,印度是重要战场之一。法国失败。根据巴黎和约,除少数城市作为商站外,法国几乎丧失全部印度殖民地。法国在北美和印度的失败,燃起了法国持续高涨的反英情绪及由此产生的法国人对北美独立战争的同情。为报“七年战争”失败的一箭之仇,路易十六不惜巨资援助北美独立战争,萨拉托加大捷后,法国率先承认美国独立并与美国结盟打击英国。拿破仑时期,法英矛盾激化,其中既有法国新兴的资产阶级抵御英国资本的性质,又有与英国争夺世界市场的帝国主义性质。为了打败英国,法国督政府制定了相应的世界战略并几乎倾其全部国力实现这一战略。  1798年,拿破仑在打败第一次反法联盟后,开始考虑从东西两线即印度和美国,切断外围市场方式打击英国的战略。他说:“埃及是非洲的一部分。它位于古代世界的中心,在地中海与印度洋之间,是与印度通商的天然的货物集散地。”[①]“在占领埃及五十年以后,文明可能通过森纳尔、埃塞俄比亚、达福尔和费赞等地传播到非洲腹地去。”[②] “法国在西印度群岛的殖民地业已丧失,法国需要有能够抵得上美洲殖民地的新的大殖民地。”[③]他向督政府建议在准备渡海对英作战的同时,出兵埃及,进而占领印度,掐断英国所依赖的从地中海到印度洋的贸易线,截断其来自印度的财源。[④]他认为:“要在(印度)这样遥远的战场打胜仗,就必须有一个中途阵地作为进攻基地。埃及离土伦六百法里,离马拉巴尔(位于今印度果阿以南至科摩林角的海岸)一千五百法里,它正是这样一个进攻基地。法国如果能够在(埃及)这个国家里牢固站稳脚跟,那么它迟早会成为印度的主人。广大的东方贸易也会回到红海和地中海这条古道上来。这样,一方面,埃及会代替圣多明各和安的列斯群岛的地位;另一方面,它必然会成为征服印度的道路上的一个兵站。”[⑤] “牢固地占领(埃及)这个国家是远征印度整个计划的基础”,“出兵印度的日期一决定,一支包括十五艘主力舰、六艘巡洋舰和十五艘大运输舰的舰队,就应装载五千名兵士和大批粮食弹药从布列斯特出发。”[⑥]拿破仑1796年进攻意大利,击败奥地利,并入侵埃及。为打开通往印度的道路,1807年拿破仑与伊朗国王签订同盟条约,伊朗同意废除英伊同盟,对英宣战,派兵进攻印度并迫使阿富汗一同进攻印度;同意法国假道伊朗进攻印度、为法国供应粮食并为法军开放波斯湾一切港口。  另一方面,拿破仑也从北美入手打击英国。1789年法国爆发革命,1793年,英国组成第一次反法联盟。1799年,拿破仑通过“雾月政变”成为法国最高执政。1802年3月英国被迫与法国签订《亚眠和约》表示与法国和解。为了确保法国在欧洲大陆的政治优势和军事优势,拿破仑并未因暂时休战而放弃打击英国的计划,1803年5月英法断交,转入军事对抗。1804年英俄奥就缔结反法联盟达成原则协议。就在英法关系大起大落之际,拿破仑对美政策也迅速变化,由因美国与英国的和解而产生对美国的怨恨转向迅速与美国和解。1801年3月,托马斯·杰斐逊就任美国总统(1801—1809),上任伊始就与法国谈判,渴望购得路易斯安那。此时,法英关系转向缓和,拿破仑不仅不想让出路易斯安那,而且还要从西班牙手中夺得佛罗里达。然而,就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法英关系急剧恶化,开战在即,如何最终在世界范围摧毁英国的霸权地位,成了拿破仑的首要考虑。1803年1月11日,杰斐逊派门罗作为特使前往法国商谈。拿破仑态度急转,同意将路易斯安那卖给美国。1804年,法美签订《路易斯安那条约》,美国以每英亩3美分的价格买下整个路易斯安那。美国领土一夜间扩大近两倍。[⑦]  主动出让路易斯安那等于在英国的西面再造一个大国,而英国的世界霸权只有在东西两个大国即法国和美国的夹击下才能垮台。法国要最终打败其长期对手英国,除了经济军事手段外,还要在地缘政治上在英国的西面扶植一个像法国这样并与法国有同样版图的对手。如果美国起来了,美国和法国在大西洋两岸同时牵制英国,英国即使不垮,法国也会因美国的牵制而减轻来自英国的压力。反之,如果美国垮下去或分裂的话,英国就是法国永远的痛,英法矛盾就是世纪性的无解矛盾。为此,拿破仑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他采用英国传统的均势制衡原理,也为英国制造了美国这样一个强大的对手。美国独立战争后,英国一直不希望美国继续扩大版图。而在1803年3月法英矛盾在归还英占马尔他岛问题上激化后的一个月,拿破仑就把路易斯安那州卖给美国,这显然是针对英国的行动。不仅如此,拿破仑进一步挑拔美英关系,导致第二次英美战争于1812年6月爆发。此前一个月,美国宣布将佛罗里达并入密西西比地区。拿破仑让与路易斯安那及由此造成的美国领土在不到十年的时间神奇般地成倍扩大的后果,引起英国的巨大恐惧。1814年,美英战争形势对英国有利,拿破仑在欧洲也是败局已定。8月,英军占领华盛顿。12月24日,英国与美国于签订《根特和约》。  尽管法国拿破仑对英国的挑战以失败而告终,但也为英国的世界霸权培植起了“掘墓人”,这就是美利坚合众国。美国的出现已使英国看到自己的克星,而继法国之后托起这颗克星的则是俄国。  三、拿破仑失败后,英国面临来自俄国的战略压力,而俄国也利用一次次的欧洲乱局压缩欧洲的政治空间并试图主导欧洲事务。英俄矛盾取代英法矛盾,成为贯穿19世纪欧洲政治的主线。  拿破仑失败后,在列强分赃的维也纳会议上,俄国在制陆权和英国在制海权方面分别获得最大利益。俄国依恃其“功臣”身份,竭力扩大其在欧洲大陆的领土:与列强瓜分波兰,获波兰绝大部分土地;继续占领芬兰和比萨拉比亚(罗马尼亚领土)。而英国这时则尽可能地扩展制海权:继续占领马耳他、法国殖民地多巴哥、圣路西亚(均位于西印度群岛)和毛里求斯(印度洋),并从荷兰手里夺取南非开普敦殖民地和锡兰岛(今斯里兰卡),从而控制了通往东方的战略要地。1815年9月,在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倡导下,俄、奥、普三国君主在巴黎发表宣言,缔结“神圣同盟”。不久,所有的欧洲大陆君主国先后都参加了这个同盟。俄国沙皇取代法国成了欧洲大陆的“盟主”并在欧洲进一步扩张俄国的势力范围,压缩英法在欧洲大陆的政治空间。  19世纪20年代,在沙俄策划下,神圣同盟镇压西班牙革命。30年代,沙皇派出12万大军镇压波兰起义。1828年至1829年对土耳其战争中,俄国占领了克里米亚、多瑙河口和高加索大片土地。在北面,从瑞典手中夺取了芬兰。在西面,则获取华沙公国的大部分土地,又从罗马尼亚割走比萨拉比亚。在不长的时间内,俄国的势力抵至巴尔干半岛,由此引起英法的警惕。1853年至1856年,俄国为控制黑海海峡和巴尔干半岛与英国、法国等在克里米亚发生大战。俄国战败,这反倒给5年后的美国南北统一战争的胜利预留了机遇。  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为了打通南下通道,俄国试图从中亚打开进入海洋的大门。1865年,俄国占领塔什干,1867年,布哈拉汗国和浩罕国被强行并入俄国版图。1873年,沙俄大举进攻希瓦汗国,当年签订其为俄藩属的条约。俄国力量直逼阿富汗,这立即引起英国的堵截。1878年11月,英印军队三万多人侵入阿富汗,直到1893年才迫使阿富汗与其形成宗主国依附关系。然而,东方不亮西方亮。就在英军陷在阿富汗战场之际,1877年,俄国再次调头巴尔干,打着解放斯拉夫人的旗号,对土耳其宣战,挥师越过多瑙河,进逼伊斯坦布尔。英国和奥匈立即对俄国提出警告,俄军不得不停止进攻并与土议和。  为了遏制俄国,英国破天荒地放弃传统的“光荣孤立”政策,越过欧洲,在太平洋西岸与日本于1894年和1902年签订条约,建立同盟关系,试图从远东地区牵制俄国对英国的压力。1905年,俄国国内爆发革命、俄日战争中俄国失败、伊朗国内爆发革命,再加上德国和日本的兴起,这些迫使俄国与英国妥协并于1907年8月31日签订协约,协调各方在中亚的势力范围和战略利益。  四、在俄国与英国在欧亚大陆进行以牙还牙式较量的同时,对英国的世界霸权地位将产生基础性动摇的力量在北美大陆形成,美国在关键时刻得到俄国的支持。  1860年11月林肯当选美国总统,南方南卡罗来纳州于12月宣布退出联邦,接着又有六个州步其后尘。1861年2月成立南部各州同盟,公开打出分裂旗帜。由此爆发美国南北战争。5月13日,英国宣布对美国内战奉行中立政策,承认南方同盟为交战国,这是承认南方同盟为独立国家的重要步骤。同时英国秘密向南方提供金钱、武器和其他物资援助,英国还将海军开入美国海域,向联邦政府施加压力。  沙皇俄国也曾对美洲有着强烈的扩张野心。早在1799年就成立“俄美公司”殖民机构,计划将俄国控制范围从俄属阿拉斯加扩张到加利福尼亚。1821年9月,沙皇亚历山大一世颁布《白令海航行敕令》,宣布俄属阿拉斯加的南部边界在北纬51度,规定在北纬51度以北的沿岸100海里以内的地区禁止一切外国船只航行。俄美关系曾为此一度紧张。1853年到1856年,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受到英法联军的打击,俄英关系严重恶化。这促使俄国“希望强大、统一的美国成为抗衡英国的力量”[⑧]。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俄国采取与英国完全对立的支持北方统一国家的立场,并于1863年9月派两支舰队分别驶入美国东西海岸的重要港口纽约和旧金山,成功阻止南方同盟舰队对旧金山海上攻击的计划。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之初,俄国的东西伯利亚总督正式向沙皇尼古拉一世提议将阿拉斯加卖给美国。南北战争一结束,俄美就此商谈加速。  美国方面也意识到阿拉斯加的战略意义。马萨诸塞州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纳尼尔·班克斯认为,阿留申群岛这一“美洲与亚洲之间的吊桥”,能够使美国在太平洋地区获得新的权势,它将成为“各国命运与人类进步的控制器。”也有议员认为,购买阿拉斯加等于“把英国雄狮关进笼里”,使“俄罗斯和美国成为世界两大强国”这一天早日到来。[⑨]美俄双方最终于1867年3月30日正式签订了购买阿拉斯加的条约。1867年4月9日,美国参院以37:2的绝对多数表决批准该条约,次年,国会则以113:43通过该条约。这使美国成为一个拥有庞大地理版图的国家。以英国为龙头的近代资本中心尽管没有终结,但其丧钟已开始在其外围由美国人敲响。  五、18世纪末以来,美国利用欧洲国家之间矛盾获得了难得的兴起机遇,但利用这个机遇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既要被迫接受欧洲主要国家的战争威胁,又要直面几乎是铺天盖地的来自欧洲的文化打压。美国的兴起在初期也曾伴随屈辱。  1783年9月3日,美英签订《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确认美国疆界为北接加拿大与大湖地区,南至佛罗里达北界,东起大西洋沿岸,西至密西西比河。这样美国从独立战争初期的90多万平方公里扩大到230多万平方公里,在国家版图倍增的同时,美国面临的国家风险也同比增加。  从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的《巴黎和约》算起,到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的88年间,英国一刻也没有放弃分裂美国的实际努力。英国在拿破仑战争期间,截击美国商船,阻挠美国与欧洲的贸易。1812年,美英开战。1814年8月,英国占领华盛顿,烧毁白宫、国会大厦,并借有利的战争形势企图肢解美国,向美国议和代表提出“沿美国边界成立一个中立的印第安缓冲国”[⑩]的要求。只是欧洲维也纳会议谈判不顺和法国国内的混乱,才使英国放弃这一要求并与美国于12月24日签订《根特和约》。1861美国南北战争期间,英国就曾宣布对美国内战奉行中立政策,承认南方同盟为交战国,同时英国秘密向南方提供援助,还将海军开入美国海域。只是由于后来的战场优势迅速倒向北方,“英国承认南方和干涉美国内战的计划彻底告吹”[11]。  此外,对美国兴起产生恐慌并试图对其遏制的还有法国和西班牙。1861年10月30日,英国、法国、西班牙三国签订了联合远征墨西哥的《伦敦协定》,试图从南部美国继南方叛乱州之后再强力插入一道遏制和围堵美国的藩篱,并对美国的国家统一形成巨大的威胁。1861年12月和次年1月,西班牙和英法远征军登陆墨西哥,后因与法国不和英西撤出。法国则单独以重兵对墨西哥发起攻击,至1863年6月法国攻下首都墨西哥城并扶持马克西米连上台。1864年4月10日,拿破仑三世和马克西米连签订《米拉马协议》,规定:法军留驻墨西哥到1867年底。1865年,美国统一战争结束,北方取得统一全国的胜利,欧洲大国对美国必然南北分裂的愿望落空,在美国政府的强大压力下,又鉴于俾斯麦(Otto First Von Bismarck,1815-1898)统一德国后对法国形成的巨大军事压力,拿破仑三世才被迫决定于1867年3月从墨西哥撤军。  在美国本土经受欧洲国家的军事围剿的同时,其国民精神也经历着欧洲的文化重压。在欧洲人眼中,位于欧洲一方代表“上帝的选民”,北美一方则代表“上帝的弃民”[12],欧洲人以贵族式的轻蔑眼光在矮化和丑化美国人。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较早提出这些偏见的,有些不是神学家,而是科学家和启蒙主义思想家,如法国自然学家布丰、哲学家伏尔泰和历史学家雷纳尔等。这些人不顾美洲大陆各地区差异,将北美的自然条件概括为:寒冷、潮湿和盐化。他们用这里的动物重量、体长和特征试图证明——用现在的话来说——这里根本就不是人呆的地方,因而美洲不可能有发展。布丰在《动物的退化》一书中论证北美人种与整个北美动物一起处于一种“退化”状态。伏尔泰挖苦说,如果人们对美洲会出现苍蝇不感到奇怪的话,为什么对美洲会出现这一群人感到惊讶。[13]


瓦莱丽·特里耶韦莱的事迹介绍

贤内助改造男友形象瓦莱丽曾在接受《ELLE》杂志采访时表示,奥朗德是“我生命中的男人”,此前有着圆鼓鼓的脸庞、矮胖的身材、厚重宽大的眼镜片、松垮无型的西装的奥朗德被外界称为“一颗活着的棉花糖”。6个月前,他的形象确实让民众“不敢恭维”,连其所在的社会党阵营,都有不少人曾担心奥朗德一贯的形象“更像经理而非总统”。 为了帮助男友减肥,瓦莱丽不仅为奥朗德制订了严格的瘦身方案,让其远离红酒、奶酪、巧克力蛋糕等“最爱”,使其成功瘦身15公斤,还为他换上了时尚的无框眼镜,并亲自为其挑选和量身定做修身西装外套。 除了在外表上“改造”奥朗德,瓦莱丽还不时提醒奥朗德在各个场合的言行举止,甚至成功劝说他“顺应时势”,使用一度被奥朗德轻视的社交网络“推特”。 曾经不修边幅的奥朗德现在已经“总统范儿十足”,经过训练后抑扬顿挫的新语调甚至让许多左翼党派的支持者联想起当年的密特朗,民调支持率也随之上升。 不爱“第一夫人”名号2012年5月15日,法国新任总统奥朗德的未婚伴侣特里尔韦勒不喜欢第一夫人名号,认为不合时宜,她15日公开表示,如果有人可提供其它称号,欢迎告诉她。 奥朗德(Francois Hollande)15日宣誓就职,正式成为法国第五共和第7位总统。总统府网站则还在过渡期,在第一夫人项目下,有6位前第一夫人的活动照片;接着便是特里尔韦勒(Valerie Trierweiler)的半身照,但仅搭以1行字您将很快可看到法国第一夫人的生平介绍。 就职典礼后,特里尔韦勒对现场法国第2电视台(France 2)说,新生活已开始,将努力做到最好。 针对第一夫人称号,她说:我还在思考到底应如何较好。如果有人可提供其它想法,欢迎告诉我。 她又说,第一夫人一词已不合时宜,在法国,第一夫人并无官方地位。 特里尔韦勒是第一个以自由伴侣关系当上法国第一夫人。特里尔韦勒且是她前夫以及她3个孩子的姓氏。被称“铁娘子”2012年5月15日,奥朗德当选法国总统后,其女友瓦莱丽也因此成为焦点人物。法国媒体称,瓦莱丽不仅是法国“史无前例的未婚第一夫人”,还有望成为“铁娘子”的接班人。她对媒体干涉其私生活的严厉态度及毫不掩饰的爽朗性格令她持续成为热门话题。 《世界报》2013年5月12日称瓦莱丽坚持与奥朗德继续住在他们位于巴黎第15区租来的房子里,但法国保护要人局认为这对新总统的安全来说显然不行。该报认为,这是新“第一夫人”要适应的许多事情之一。法兰西24小时新闻电视台指出,瓦莱丽力图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保持自己新闻工作者的地位,她很强势。正因如此,她才会拒绝法国社会党议员德雷参加晚会,原因是在总统大选两轮投票之间,德雷在庆祝自己生日的聚会上没有通知到场的其他社会党领导人就把卡恩请来,这引起奥朗德与瓦莱丽的不满。 瓦莱丽过于干练的作风引起媒体围攻。《焦点》杂志12日称,法国乃至外国的任何一个第一夫人都得经历这一过程,这是难以避免的。法国以前任何一届第一夫人都能坦然对之,作为媒体工作者的一员,瓦莱丽怎么反应如此激烈呢?当然,媒体报道也应当有界限,但作为第一夫人也应当容忍才对。BFM新闻电视台认为,过去人们看到的是布吕尼对萨科齐的影响,而现在人们将关注瓦莱丽到底会对奥朗德产生什么影响。这个第一夫人更加有个性、有主见。 其实,奥朗德身边人已开始对瓦莱丽又敬又怕了。《世界报》称,一名奥朗德班子里的人士称瓦莱丽是“母老虎”。还有人评论道:“和她说话时,人们无法预料她会有什么反应。这让我害怕。我会尽量避免与她对话。”媒体人士对当年萨科齐前夫人塞茜丽亚在萨科齐当选后的宴会时拒绝一些萨科齐朋友与会一事记忆犹新,而奥朗德身边人认为瓦莱丽比塞茜丽亚更厉害。《世界报》引用奥朗德一名朋友的话说,她现在可以内心发笑了,当她做记者时不少社会党人对她说过奥朗德的坏话,现在可要走着瞧了。据称,她已经对新旧总统交接仪式进行干预了,一条她定的规则就是:无论是奥朗德的孩子还是她的孩子都不能参加仪式。 法国媒体指出,奥朗德喜欢强势女人。他的前同居女友罗亚尔也是一个厉害角色,在社会党内独树一帜,出入各届政府、充当总统候选人,风头当年大大压过奥朗德。现在这个女人又个性非凡。看来,没有能力的女人难入奥朗德的法眼,就看作为总统的奥朗德能否驾驭自己这个没有婚约的“第一夫人”了。 亮相G8峰会2012年5月21日,法国新任总统奥朗德近日赴美参加八国集团(G8)峰会,“第一女友”瓦莱丽随行,黑裙高跟鞋装扮出场,显得气质出众。 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2012年5月19日招待来美出席八国集团峰会各国领袖的配偶或伴侣参观白宫。瓦莱丽首次在国际政治舞台亮相,因此备受注目。此次瓦莱丽身穿黑色连身及膝洋装、黑色超高高跟鞋,拎着款式典雅的手提包,端庄优雅。 瓦莱丽虽然没有配戴珠宝,仍显得雍容华贵。她足蹬超高高跟鞋,但仍不及夫人们之中最高挑的米歇尔,米歇尔自己显然已顾虑到这点,刻意选了一双低跟鞋,还是比其他女宾客要高。 2012年5月19日,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招待来美出席八国集团峰会各国领袖的配偶或伴侣参观白宫。瓦莱丽首次在国际政治舞台亮相,因此备受注目。此次,瓦莱丽身穿黑色连身及膝洋装、黑色超高高跟鞋,拎着款式典雅的手提包,端庄优雅。 继续当记者法国新“第一夫人”瓦莱丽·特里耶韦莱将继续供职于法国《巴黎竞赛画报》这家杂志社。换句话说,特里耶韦莱不会离开记者行业。这家杂志社编辑鲁瓦扬2013年4日接受法国欧洲第一电台记者采访时说:“瓦莱丽(·特里耶韦莱)告诉我,她愿意做记者,去工作,继续她的事业。我们支持她的选择。”鲁瓦扬坦言,“第一夫人”在《巴黎竞赛画报》供职“对杂志社而言前所未有”。特里耶韦莱尚未证实鲁瓦扬的说法,但她先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即便随伴侣弗朗索瓦·奥朗德一起入主爱丽舍宫,她也无意辞去工作,不愿做“爱丽舍宫的花瓶”,“因为我想要赚钱生活,而不是靠国家养活”。按鲁瓦扬的说法,虽然继续当记者,但为避嫌,“第一夫人”已经将关注焦点从政治新闻转移到其他报道领域。其实,2011年11月起,特里耶韦莱已经不再涉足政治新闻报道。当时,奥朗德刚刚成为社会党总统候选人。 鲁瓦扬说,从那时起,特里耶韦莱开始在家办公,没有到杂志社参加每周编辑例会。“这些措施是为避免让《巴黎竞赛画报》或她自己惹上麻烦。”瓦莱丽·特里耶韦莱2014年9月4日推出新书《感谢这一刻》,通过“纪实性”文字向读者讲述她在法国总统府爱丽舍宫的生活。这本首次印刷量20万册的新书就已基本售罄。

瓦莱丽·特里耶韦莱的传记爆内幕

一部关于法国“第一夫人”的新传记称,法国现任总统奥朗德与萨科齐政府的一位部长曾“共享”女友瓦莱丽·特里耶韦莱。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已于2012年10月10日上市的《叛逆者》一书中写到,47岁的特里耶韦莱21世纪初曾与68岁的前经济振兴部长帕特里克·德韦吉安有过亲密关系,但右翼的德韦吉安无意进一步发展关系,于是,58岁的社会党人奥朗德乘虚而入。该书的作者之一克里斯托弗·雅库比申是“第一夫人”的密友。他说,此后的一个阶段“有点像电影《朱尔与吉姆》中的情节”。他指的是特吕弗在1962年拍摄的一部电影。在该片中,让娜·莫罗与两个男人展开了三角恋爱,3个人住在同一所房子里。他说:“德韦吉安总是犹豫不决,所以特里耶韦莱就接受了抱有其他政治信念的另一个男人,那就是奥朗德。”这3个人当时都有其他伴侣。该书的另一个章节中写到,特里耶韦莱曾提及,在同期举行的一次总统府花园酒会上,萨科齐拉着当时的妻子塞西莉亚的手跟她“搭讪”。他对时任政治记者的特里耶韦莱低语道:“你真漂亮。”她则报以“咄咄逼人的目光”。他显然对这种轻蔑回绝的态度感到很生气。传闻他曾说:“她以为自己是谁?难道我还配不上她?”该书说,他们后来彻底反目。报道指出,就在奥朗德感情生活细节曝光的前一天,一位前部长挖苦了想推动法国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奥朗德,说他希望“除了自己之外的所有人都结婚”。自从5月份当选以来,奥朗德目前的支持率已经跌到了最低点。原因之一是公众对他无法妥善处理自己复杂的感情生活感到恼火。另据法新社报道,特里耶韦莱的律师2012年10月10日说,特里耶韦莱打算以侵犯隐私为由起诉《叛逆者》的作者,因为该书散布了恶毒的谣言。

上一篇:rox in the box

下一篇:仙境传说2单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