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的童年记忆
"80后"这一代人的童年是在无手机、无互联网的时代度过的,这也是他们的共同回忆。以下是一些典型的80后童年记忆:
1. 纸飞机和纸折纸:用一张普通的纸就能带来无穷的乐趣。
2. 跳皮筋和跳大绳:这些都是集体活动,能让大家聚在一起,增强了亲密感。
3. 手持游戏机:比如“小霸王”游戏机,能玩的游戏有《超级玛丽》、《魂斗罗》等。
4. 电视节目:《黑猫警长》、《蓝精灵》、《喜羊羊与灰太狼》等卡通片,以及春节期间的春晚,都是大家共同的记忆。
5. 收集四角带:那个时候的音乐来源主要是磁带,买回家的磁带后,四角带就成了小朋友们的玩具。
6. 小霸王学习机:这个学习机在80后的童年时期非常流行,它能教授很多学科知识,也有一些简单的游戏。
7. 在户外玩捉迷藏、踢毽子、打弹珠等游戏,那个时候的孩子们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户外度过的。
以上这些共享的回忆,不仅带有那个时代的特色,也体现了那个时代孩子们的天真和活力。
80后的童年记忆
生活在80年代,小时候很多东西都是自己喜欢而无力去获得的。小时候自己最喜欢的东西留给自己的记忆也是最为深刻的。时至今日自己依旧记得那些童年时特别想要的东西。具体来说,那些东西包括能够折叠的文具盒、穿起来又清爽又漂亮的回力球鞋,以及写字顺畅流利的英雄钢笔。一是童年时特别想要得到的东西首先就是那种能够折叠的文具盒。文具盒是自己小时候最常用的文具,也是自己最喜欢的东西之一。自己非常希望能够拥有一个又好看又实用的文具盒。终于,在某一天,自己在商店里看到了那种文具盒。那是一种分成好多层,并且可以折叠的文具盒,结构很复杂,外观非常漂亮。自己在看到以后一下子就喜欢上了那个文具盒,它也成为自己童年时最想得到的东西之一。二是穿起来又清爽又漂亮的回力球鞋是自己童年时特别想要的东西。在自己童年的时候,球鞋的种类不多,其中回力球鞋最棒。这种球鞋穿起来又清爽又漂亮,属于那种实用性非常高、且极具美感的设计。因此在自己童年时最想得到的东西当中,就有这种球鞋。后来自己终于得到了一双这样的鞋子,自己高兴的不得了。三是书写流畅的英雄钢笔是自己童年时特别想要的另一种东西。在自己童年的时候,写字是用钢笔的。其中英雄钢笔是最棒的存在。这种钢笔不但外观漂亮,而且书写起来非常流畅,感觉非常好。童年时的自己非常向往能够拥有这样一支钢笔。于是它也就成为了自己童年时最想得到的东西之一。当自己真的拥有了这样一支钢笔之后,那种兴奋的感觉至今难忘。
80后童年有哪些回忆
童年,对每个人来说,有许多珍藏的回忆。尤其当三五发小凑在一起时,酒过三巡后更有说不完的趣事、道不尽的欢笑。在记忆中,我们的童年是这个样子:一个铁环、一根铁棍,就能奔跑出欢乐;一个竹筐、一条长绳,就能获得满心期待;和小伙伴在一起是最快乐的时光,曾经有许多欢笑的瞬间,已经淡忘在记忆深处;那时候,有玩不完的游戏、数不尽的娱乐项目;和父亲在一起的时光,也少不了那辆二八自行车??80后的童年回忆,来一波满满“回忆杀”,童年里玩过的玩具:那时候,没有现在孩子琳琅满目的玩具,但似乎玩过很多东西。一个圆形的铁环,搭配一个U型的铁钩,就能滚出很多乐趣。有些孩子在大人的帮助下,用一截铁丝和自行车链条,就能组合成一把玩具手枪。那时候有把这玩意,能收获很多羡慕的目光。和小伙伴在一起玩,没有一把自制的弹弓,简直没法打交道。除了这些玩具,任何东西都可以当作玩具:泥巴、针头、石子、水枪、机械青蛙,等等。“斗鸡”是男孩的专属游戏,有些女孩也会参与。不过每个地区的叫法不一样,玩法是一样的。据了解,绝大多数的中国男孩都玩过“斗鸡”游戏,它是我们几代人的“集体回忆”。捉迷藏是孩子们向往的游戏,藏身之处有很多地方:地窖、柴房、麦场、玉米地。有些孩子也有过辛酸的回忆:小伙伴串通好整蛊一个人,等他藏好后大家便各自回家了,直到他藏到天黑??长大后,没玩过这些游戏,会疑惑自己有没有童年。“跳皮筋、丢沙包、玩弹珠、打卡片、跳房子、我们都是木头人??”
80后童年有哪些回忆
—木头车我们的车都是自己手工制作的,条件好的就使用“轴承”作为轮毂,没条件的就使用木质的轮毂,咋样,是不是很高端大气上档次!—竹竿车一根竹竿,一个轴承或者一个木质圆轮,再加一个卡销,竹竿车就是这么简单。—跷跷板因条件的限制,我们只能自己用几根木头搭建简易的跷跷板。—黑白照片我们儿时的照片都是黑白的。—跳橡皮经跳橡皮筋是少年儿童十分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它具有经济、简便、趣味性强等特点,故易于在广大学生中普及。小皮球,驾脚踢,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跳房子跳房子又称为跳方阵、跳方格。跳之前,先在地上用有色石块画出连在一起的方格,有正方形、长方形,也有长方形与半圆形相结合的,近几年来还有演变成飞机形状的。—丢沙包“丢沙包”曾经风靡南北,是一个经典的群体性游戏,极受男孩子欢迎,也有不怕痛的女孩子参与,但大多数只有做观众的份。—骑马打仗骑马打仗,一种中国传统民间儿童游戏。唐朝李白也曾在《长干行》中说:“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说的是小孩子拿竹竿当马骑,在房间里跑来跑去。长大一些的孩子就不再骑竹马了,变成互相当马,背在背上。—踢毽子踢毽子,又叫"打鸡"。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和隋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深受青少年儿童的喜爱,尤其是少年女子—老鹰捉小鸡老鹰抓小鸡的游戏玩起来非常简单。选择一片平坦、空旷的地面,面积根据人的多少来决定。选好地方后,几个人以石头、剪子、布,或者先是手心、手背等形式,分出老鹰、鸡妈妈、小鸡仔来,游戏就可以开始了。—滚铁环滚铁环是那个年代男孩子的炫技宝物,拥有铁环就如同现在的孩子带着滑板上学一样,非常风光。玩法是用铁勾推动铁环向前滚动,以铁勾控制其方向,可直走、拐弯。铁环的动作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定的技巧。技术好的孩子能把铁环从家一路滚到学校,绕过各种障碍,甚至可以过水塘上楼梯,别的孩子只有在一旁艳羡的份。那时候在放学的路上,经常可以看到一群背着书包满头满脸脏兮兮的男孩子,手里拿着铁钩,推着铁环奔跑在马路上,哗琅哗琅的声音响成一片,场面颇为壮观。—打豆腐块打豆腐块是那时候的男孩们最迷恋的游戏,它的玩法很简单,两个人或者很多人,每个人拿出自己事先叠好的“豆腐块”,然后每个人顺次去拍,如果有人拍的翻了过来,那么这块就是属于他的了。—丢手绢“丢、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只要想起这首至今让人熟悉的儿歌,记忆里的场景总会清晰地出现:大大的操场,一张张纯真可爱的脸,欢乐的笑声,围成一圈的时候,多像一个美丽的花园。—抽陀螺抽陀螺的游戏历史久远,据《帝京景物略》一书记载,此游戏从明代就已流行。陀螺是一种木质旋出的,像个漏斗上圆下尖样的一个锥形体,在尖头上安有一个小钢珠。为了转起来好看,亦可在陀螺上着几圈环形色彩,转起来就非常好看,另外还需制作一个鞭子,即用约二尺长的一小木棍,在棍的一头系上一根绳或细皮条、布条即可。—打弹珠打弹珠,又称“打玻璃珠、弹玻璃球、弹球儿、打弹子、弹溜溜”。即玩的人各出数枚,输者将丧失对玻璃珠的所有权。男生大多热衷这类纯技术性的游戏,在玩时彼此之间还常互相攀比谁的弹珠较多,那可是一笔值得炫耀的财富。—打水漂儿孩子们在河边或池塘边,捡一块块石块或瓦片儿,用力朝水面投出,让它旋转着飞出去,就会在水面上一跳一跳地抛出很远;水面上即出现一个一个的水圈,既有趣又动人。要注意,拣的石头要越扁越好,仍的时候,要让石头保持平着飞出去的距离越长越好,于湖面的高度越低越好。
80后的童年有哪些回忆?
回忆是把杀猪刀,照出岁月刻在脸上的皱纹,弹指三十年,转眼已近不惑之年;
可回忆也是一面哈哈镜,看着记忆里的自己,那些曾经穿过的衣服,吃过的东西,住过的房子,骑车的车,以及玩过的玩意儿,满满都是笑点和泪点。
80后的童年,虽然没有父辈的艰辛,但也没有如今孩子的富余,仿佛一叠黑白照片,留下最纯粹的印象,每每回忆,总会陷入柔软的遐思里。
那些三十年前的衣食住行,留下了特别的岁月痕迹,你都还记得吗?
01
【衣篇】
那是一个神奇的年代,拥有神奇的审美视觉。家家户户,几乎都在五斗橱壁上都贴着一张脸上画着两大团腮红,穿着马海毛蝙蝠衫的女明星。
拥有一件这样的马海毛蝙蝠衫,是每一个小女生的梦想。那时候的蝙蝠衫,袖幅宽大,出奇夸张,跟衣服的侧面连在一起,只要伸开双臂,犹如蝙蝠振翅飞翔。
那时候,配合蝙蝠衫的是健美裤,上宽下窄,上紧下松,以强悍的对比冲击着视觉。
可惜,小女生似乎不配穿蝙蝠衫,好似谁穿了,谁就是在向世人宣示臭美。可心里的羡慕,眼神里藏不住。我有一个爱美的表姐,看我如此痴迷,竟也把一件穿剩的旧蝙蝠衫赠与我,让我如获至宝。
那是一件黑白条纹的蝙蝠衫,中间还隐隐夹了金色的丝线,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成为我的大爱。可惜那时候还没有胆量穿到学校去,也只能一遍又一遍在家里试穿,看着镜中的那个自己,无比渴望一夜长大。
02
【食篇】
80后的零食真的不多,如果谁能够吃上大白兔奶糖,阿咪奶糖,那真算是小伙伴里有钱的一族。但是,无论怎样,在六一儿童节或者生日那天,一般大人都会给个一元、两元当作奖励,让孩子自己做主,买一些自己想吃的零食。
记忆最深的是咪咪虾条,5毛钱一包,里面是一根根细细的虾条,不仅携带方便,而且一包省着吃,竟能解一个下午的馋。
一根又一根,美美品味,满足童年对零食所有的欲望。
如今,超市里还有同包装的咪咪虾条,每次路过货架,总感觉亲切,饶有兴趣地挑上一包放入购物车,可等真撕开包装口再品尝的话,虽然味道还是童年的那个味道,只是少了童年那种期待的心情。
03
【住篇】
“一排小平房,住着内文和你,一块儿做游戏,一起上学去……”
记忆中,童年没有高高在上的高楼大厦,大家都住一溜的小平房。特别是到了夏天的晚上,家家户户会搬出小桌在院子里吃饭。大人们一边吃,一边会隔着院落聊天,孩子们则端着小饭碗,饭面上搁上菜,然后东家蹿西家,跑了一圈,一碗饭也就打发了。
有时候,一不留神,还会脚底一摔,“晃当”一声,碗碎了,大人的聊天戛然而止,随之是怒喝声:“小兔崽子!你没长眼睛吗?”
童年最怕摔碗,因为买一个碗又会花父母不少钱。如果还能凑合着用,父母一般也舍不得扔。记忆中,碗橱里都是豁着口子的破碗,一桩桩都是孩子不小心的罪证。哪有现在的孩子,碗破了就破了,人别碰着就成。
04
【行】
小时候,还没有公交车,近一些的路程,坐老爸28寸的永久牌自行车;而远途,比如去外婆家,骑自行车比较费劲的地方,则花上一块两块钱坐中巴车。车上有卖票的阿姨,孩子半价,往往上车门的时候,忍不住屈膝,为的是尽量让自己看上去矮一点,小一点,好够上儿童票。
那时候,老爸有的是力气,只要他得空,准会骑上他那28寸的自行车,骑半天的路程,带我去外婆家。
可事实上,我并不乐意坐他的自行车。这是因为,坐在横梁上的我,不仅要弯腰半天,屈膝半天,半天一动不动,屁股就会麻掉一半,随之麻木的还有双脚。
一提起脚,甚至还有惨痛的记忆。有一次,坐着坐着,脚不由地伸开了,结果愣是卷进车轮里,钻心的疼痛让我“哇”一声就哭开了。
老爸赶忙下车查看,脱下袜子,那脚已经肿成了馒头。我记得那次,在夹脚之后,死也不肯再坐上自行车,记得老爸左哄右哄就是没招。
后来,一个挑着木箱卖冰棍的大爷路过,老爸愣是狠了狠心,给我买了一支“紫雪糕”,那种里面奶油,外面还包着一层巧克力的棒冰,我这才破涕而笑。终于答应着重新坐上了老爸的座驾。
当然,从外婆家回来的时候,老爸再也没敢骑车带我回家,而是买了一张中巴车票,将我托付给了卖票的阿姨,到点喊我下车。
也不知坐了多久,正瞌睡迷蒙,阿姨摇醒了我,原来到站了。
车站很小,熟悉的修自行车铺,还有熟悉的卖冰棍的木箱。按照和老爸之间的约定,我坐在修自行车的车铺里等他,也不知等了多久,也不知来来回回数了多少辆中巴车,才终于远远看见那个熟悉的骑自行车的身影,人一下子清醒又兴奋起来。
“原来是你家闺女!”修车的叔叔跟老爸打招呼,他们俩闲聊了两句,也就一个忙生意,一个带着我回家了。
想想真不可思议,那时候的老爸怎么会如此放心让我一个人坐车回家?不过还好,没有走丢!
05
【玩篇】
80后的孩子,一天到晚都在玩,不是上山,就是下河,玩具不多,乐趣却不少。
记忆中,孩子都爱玩一种小玻璃球,一毛钱可以买好多个,揣在裤兜里沉甸甸,听着它“晃荡晃荡”的清脆撞击声,心里的那个美,简直没法说。
玩法比较简单,趴在地上,看谁先把玻璃弹珠打进洞,谁就可以攻击别人的玻璃球。只要被打中,那么这个胜利者,就可以拿走战胜品。农村的地,坑坑洼洼,到处都是小窝,所以到哪都可以玩。
很多男孩子玩得废寝忘食,总是踩着铃声进教室,听到下课铃一响,又一窝蜂跑出去玩。廉价的小玻璃球,简直带来无比乐趣。
怀念曾经物质匮乏,却乐趣盎然的80后童年。
一段段,一幕幕,打开回忆的闸门,有太多童年的故事值得自己回味。只是,一切都定格在了曾经: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80后小时候看的动画片有哪些
80后小时候看过的动画片有《天空之城》《狮子王》《百变小樱》《葫芦娃》《舒客和贝塔》《黑猫警长》等。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狮子王》,该动画片是1995年7月15日上映的,该片讲述了:辛巴是狮子王国的小王子,他的父亲是一个威严的国王。然而叔叔刀疤却对穆法沙的王位觊觎已久。辛巴逃亡中遇到了机智的丁满和善良的彭彭,他们抚养辛巴长成雄壮的大狮子,鼓励他回去斗争,辛巴真正长成一个坚强的男子汉,领会了责任的真谛。还有最为经典的国产动画片《葫芦娃》,是1986年1月大陆出品的儿童动画片,讲述的是:一个善良的老爷爷种了一棵葫芦树,很快结出了七颗大葫芦。葫芦们都很有灵性他们争先恐后的叫爷爷,一天,山里的蛇精将老爷爷捉走,葫芦们开始成熟,一个葫芦娃从里面蹦了出来,他决定单枪匹马闯蛇洞去救出爷爷。
80后小时候的动画片有哪些
1、《阿凡提的故事》(1979)靳夕、刘惠仪、曲建方执导,凌纾编剧,毕克、邱岳峰、程之配音。这部动画片又名《阿凡提》,以传说人物阿凡提为依据,倒骑驴的阿凡提增添了故事的幽默感,故事豁达向上,智慧又正义,当年真是家喻户晓。一共14集讲了14个故事,分别是卖树荫、兔送信、神医、比智慧、偷东西的驴、吝啬鬼、巧断案、驴说话、狩猎记、寻开心、宝驴、奇婚记、真假阿凡提、种金子。2、《黑猫警长》(1984)戴铁郎、范马迪、熊南清执导,戴铁郎、诸志祥编剧,史东敏、王卫、张泉灵、杨文元、杨玉天等配音。当年那一首“黑猫警长,嘿,黑猫警长”真的是太洗脑了,至今前奏一起还会激动一下,真是童年最爱动画之一。改编自诸志祥的同名小说,帅气的黑猫警长,勇敢机智,大战仓鼠,当年因为尺度太大,只播出了五集就被叫停了,成为童年的小小遗憾。3、《米老鼠和唐老鸭》(1984)华特·迪士尼执导、编剧,董浩、李扬配音。这是当年相对来讲最长的一部动画片了,一共104集,迪士尼与央视达成协议播放的,其影响深远,具有标志性意义,为迪士尼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可以说是奠定了坚固的基础。4、《葫芦兄弟》(1986)胡进庆、葛桂云、周克勤执导,姚忠礼、杨玉良、胡进庆编剧。又名《葫芦娃》,讲的是七个葫芦成熟后变成了七个本领高强的葫芦娃,为救爷爷大战妖精的故事。“葫芦娃,葫芦娃,一根藤上七个瓜,啦啦啦啦……”也是很烧脑的一首主题曲吧,现在看有些剧情和形象还是尺度很大的。
80后儿时的记忆有哪些?
1、水井(洋井)在农村每家每户是没有自来水的,都是自己打井。冬天怕井冻了,还要每次把水放掉。2、二八大杠自行车,是那个年代的交通重器,和现在的家用轿车是一个级别。3、马车,相当于现在的货车,车老板的刹车和方向控制好多是用声音4、水缸,先从井里面打水,然后倒缸里面,做饭洗脸再从缸里面,用水舀子,把水舀到盆里5、黄书包——小学的时候背过。那时候感觉特别时尚,结实耐用,它还有个搭档叫黄球鞋。有时候想弱弱地问一句,为什么叫黄书包?它也不是黄色的啊!6、黑白电视机,小时候用它看动画片、看电影、电视剧,只是打开的时候常常是这种状态!
回忆80后的童年
现在的孩子多数比较孤独,一是家里孩子少。每家只有一个孩子,放开二胎后,貌似身边的孩子还是独生子女多,或者是兄弟姐妹间年龄相差大,没有共同语言,没有共同爱好;二是居住环境的改变。从出生就住在楼房里,邻里之间关系比较疏远,稍微亲密点的,也不过是手机通信比较密切,孩子之间经常一起在小区楼下玩,偶尔互相去对方家里玩上一会儿罢了。
我是80后,家是农村的,有个大三岁的哥哥,记忆里父母很忙,总是哥哥带着我,不是在田间地头,就是在各个胡同里疯跑,村里同龄的孩子很多,每家都是独门独院,院子宽敞,童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别人家度过的。那时候虽然没有手机,甚至没有电视,但是我们这一天过得相当充实,除了饭点和晚上回家,其他时间都在和小伙伴们玩耍。
那时候的社会大环境也很好,没有那么多的车,没有那么多的人贩子,没有那么多心理扭曲的人,不论是男孩女孩,家长都敢对孩子放手。从小学到大学,从来没用父母接送过,能有一辆自行车上下学,已经是相当不错的待遇。
我印象很深的一件童年往事,是冬天里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那一天我发着烧,早上起得很早,自己去诊所打针,打完针后骑自行车去上学,因为发烧导致的浑身无力,天上下着大雪,地上又很滑,骑了没几步,就摔倒在地。当时还是那种有大梁的自行车,本身个子不高,再加上发烧无力,费了好大劲,把车子扶起来,推着去学校,到学校后,鞋子都湿透了。
上了初中后,晚上开始上晚自习,每天9点放学,那个年代路上还没有路灯,旁边的水沟里就是很深的水,没有防护栏杆,只有几棵树就算是围挡了。有时候路上有浇地的,在路中间埋着抽水管,就算是这样,我们也只是结伴骑自行车回家,我记忆力没有哪家父母是来接孩子的。回到家后,父母都睡觉了,自己再写会作业就休息,早上天还没亮又结伴去上学。再后来就开始住校了,虽然宿舍很冷,冬天墙上都能结冰,也觉得挺知足的,终于不用再起早贪黑的来回跑了。
那时候学校食堂里的菜几乎都是水煮的,没有一点油水,实在是难以下咽,我们就只买馒头,每周末从家里带一瓶香油拌疙瘩丝,香喷喷的很开胃。
那个年代的孩子都是这么独立,容易满足,不娇气,不依赖,只要没有大事,家长轻易不会插手孩子的事情。不过那时候的家长也不太会跟孩子沟通,家里的大事小事也不会征求孩子的意见,孩子平时只管上学就好了,寒暑假全部下放到田地里干活,体会“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
80后大部分人身上都有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可能就源于童年的“艰苦”经历,现在想想,还是比较怀念那种生活的。每家一个小院子,邻里之间随意串门,孩子们自由自在地玩耍,田间地头,村头小河,下沟上树,玩的尽兴,无拘无束。
80后的童年回忆(一)
我的童年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是个“大集体“的时代。我家就住职工大院,每天工厂上班、下班都会有大喇叭播放全厂职工及家属都能听到的流行音乐:
“下雨了,天晴了,下雨天晴戴草帽……”
“亲爱的~小妹妹~请你不要不要哭泣……”
这些歌我天天听,月月听,年年听……其实记忆中也没几年,因为工厂在九几年就黄了……但这并不妨碍这些旋律以及当时的没有任何特殊意义的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场景不经意间就在我脑中回放。
小时看妈妈的职工集体照,骄傲地认为她是当之无愧的“厂花”。有时在电视里见到某位女明星,我会愤愤地想:
“我妈可比她漂亮多了!”
即便我早已长大了,完全没有当年对父母的那种盲目崇拜式的童年滤镜,我还是认为我妈相当漂亮。
当然,美人也会有缺点。至少在我看来算是缺点。
我三岁的那年夏天,是我记忆的开始,我家吃什么就都是我爸说了算。夏天,我爸最爱吃过水面,就是把挂面煮熟后浸到冷水里再捞出,拌上用营口大酱为唯一的调料,半炒半炖的各种豆角、茄子之类的蔬菜加鸡蛋或者肉沫的菜卤。三岁的我对这种天天以过水面为主的饮食厌恶极了,经常自不量力地发表自己的牢骚和意见:
“天天过水面我都吃腻了,能不能做点别的?”
我妈的答复永远都是:“你爸爱吃这个。”
我去找我爸说,希望他能意识到饮食多样性的重要,但他却反过来给我洗脑
“过水面多好吃啊!”
从那时开始,我算是朦胧地意识到了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
大概是整整一夏天的过水面,也许是因为别的,或者我天生就是我妈的“克星”,按我妈的话说就是
“动不动就生气,还不知道因为啥。”
年幼地我一遇到不满意的事就噘嘴生气,无论谁问,我也不说为什么。因为潜意识里我就认定所有的事情都会跟我的“不吃过水面“提议结果一样,说了也白说。可我又想他们能猜懂我,不做让我不高兴的事或者买我想要的东西。只是父母都有自己的工作事情,哪有那么多时间在我身上花很多心思呢?
对我爸我是不敢甩脸子的,当然也是因为他经常不在家,我甩了他也看不着。我妈几乎天天都要承受我的爱答不理,然后再不知所措地各种物质诱惑来哄我。
有时她蒙对了,能哄好;有时她蒙不对,怎也哄不好。
80后童年有哪些回忆?
—木头车我们的车都是自己手工制作的,条件好的就使用“轴承”作为轮毂,没条件的就使用木质的轮毂,咋样,是不是很高端大气上档次!—竹竿车一根竹竿,一个轴承或者一个木质圆轮,再加一个卡销,竹竿车就是这么简单。
—跷跷板因条件的限制,我们只能自己用几根木头搭建简易的跷跷板。
—黑白照片我们儿时的照片都是黑白的。—跳橡皮经跳橡皮筋是少年儿童十分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它具有经济、简便、趣味性强等特点,故易于在广大学生中普及。小皮球,驾脚踢,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跳房子跳房子又称为跳方阵、跳方格。跳之前,先在地上用有色石块画出连在一起的方格,有正方形、长方形,也有长方形与半圆形相结合的,近几年来还有演变成飞机形状的。—丢沙包“丢沙包”曾经风靡南北,是一个经典的群体性游戏,极受男孩子欢迎,也有不怕痛的女孩子参与,但大多数只有做观众的份。
—骑马打仗骑马打仗,一种中国传统民间儿童游戏。唐朝李白也曾在《长干行》中说:“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说的是小孩子拿竹竿当马骑,在房间里跑来跑去。长大一些的孩子就不再骑竹马了,变成互相当马,背在背上。
—踢毽子踢毽子,又叫"打鸡"。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和隋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深受青少年儿童的喜爱,尤其是少年女子
—老鹰捉小鸡老鹰抓小鸡的游戏玩起来非常简单。选择一片平坦、空旷的地面,面积根据人的多少来决定。选好地方后,几个人以石头、剪子、布,或者先是手心、手背等形式,分出老鹰、鸡妈妈、小鸡仔来,游戏就可以开始了。—滚铁环滚铁环是那个年代男孩子的炫技宝物,拥有铁环就如同现在的孩子带着滑板上学一样,非常风光。玩法是用铁勾推动铁环向前滚动,以铁勾控制其方向,可直走、拐弯。铁环的动作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定的技巧。技术好的孩子能把铁环从家一路滚到学校,绕过各种障碍,甚至可以过水塘上楼梯,别的孩子只有在一旁艳羡的份。那时候在放学的路上,经常可以看到一群背着书包满头满脸脏兮兮的男孩子,手里拿着铁钩,推着铁环奔跑在马路上,哗琅哗琅的声音响成一片,场面颇为壮观。
—打豆腐块打豆腐块是那时候的男孩们最迷恋的游戏,它的玩法很简单,两个人或者很多人,每个人拿出自己事先叠好的“豆腐块”,然后每个人顺次去拍,如果有人拍的翻了过来,那么这块就是属于他的了。
—丢手绢“丢、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只要想起这首至今让人熟悉的儿歌,记忆里的场景总会清晰地出现:大大的操场,一张张纯真可爱的脸,欢乐的笑声,围成一圈的时候,多像一个美丽的花园。
—抽陀螺抽陀螺的游戏历史久远,据《帝京景物略》一书记载,此游戏从明代就已流行。陀螺是一种木质旋出的,像个漏斗上圆下尖样的一个锥形体,在尖头上安有一个小钢珠。为了转起来好看,亦可在陀螺上着几圈环形色彩,转起来就非常好看,另外还需制作一个鞭子,即用约二尺长的一小木棍,在棍的一头系上一根绳或细皮条、布条即可。
—打弹珠打弹珠,又称“打玻璃珠、弹玻璃球、弹球儿、打弹子、弹溜溜”。即玩的人各出数枚,输者将丧失对玻璃珠的所有权。男生大多热衷这类纯技术性的游戏,在玩时彼此之间还常互相攀比谁的弹珠较多,那可是一笔值得炫耀的财富。
—打水漂儿孩子们在河边或池塘边,捡一块块石块或瓦片儿,用力朝水面投出,让它旋转着飞出去,就会在水面上一跳一跳地抛出很远;水面上即出现一个一个的水圈,既有趣又动人。要注意,拣的石头要越扁越好,仍的时候,要让石头保持平着飞出去的距离越长越好,于湖面的高度越低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