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觉醒

时间:2024-06-18 15:18:36编辑:花茶君

《当下的力量》:活在当下成为觉醒之人

        “不要将注意力集中在未来需要做的一百件事情上,而要将注意力集中在此刻可以做的一件事情上。”

                                                                              ——《当下的力量》                 












这本被心灵导师张德芬称之为不能用大脑读的一本书,被美国《梦幻商业和梦幻人》作者称之为十年甚至几十年才能产生的一本书,不仅是一本书,这本书更有活生生的能量。他称为不太可能把《当下的力量》一口气读完,——它需要你时不时阅读,仔细斟酌里面的每一个词句,并将它们应用到你的生活经验中。这是一本百读不厌的好书,每一次读它都会有新的体会。



如果人类存在这个世界上,最后只能读一本书,你会选择什么书?我会毫不犹豫选择《当下的力量》这本被称之为旷世之作的书。它时常带我反省自己,带我寻找到内在力量,改变我生活的好书。



这本书是我唯一花半个月时间去读的书,读的速度相当慢,而且每次只读几页,我一边读一边带着问题去思考:



为什么说要活在当下?

为什么说思维利用了我们?为什么不是我们利用了思维?人类都有哪些无意识的行为?我们生活当中有哪些疯狂的无意识的行为?



当我在生活当中遇到了一些不顺心的事情,我就会想到近期读的《当下的力量》。我常常把书中的观点结合到自己经历事情当中来。《当下的力量》改变了我过去对待一些事情的看法,我开始有意识的觉察自己的思维。作者指出“人类的疯狂行为都是出自无意识”原来人的一生是有轨迹可循,人的大脑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无意识每时每刻都在操纵着人的行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都是一台被编好程序的计算机,所以书中的一些教诲,练习作者提供的一些方法,能够增加我们有意识的部分,夺回一些自主权。”



如果你想和我一样想要增强自己有意识的部分,真正寻找到自己最内在的力量,这本书非常值得阅读。





别在思维中寻找你自己



人类的认知范围常常很受限,我们生存所处的环境决定了我们的认知范围很狭隘,如果不阅读书籍没有从书中汲取到超出自己大脑想象的知识,就无法真正了解人类,也就无法改变命运。人类总习惯利用无意识思维创造生活,人世间的悲剧命运总会不断的轮回。

我总有一种感觉,冥冥之中相信,我们是完全可以改写命运的。如果能提高我们的认知范围便可做到。



“如果思维被正确利用的话,它将是一个超强的工具;但如果利用不当,它的危害则相当大。准确地说,不是你利用思维的方式不对——基本上你根本没有利用它,而是它在利用你。这就是一种病态。你认为你就是你的思维,你的大脑,其实这只是种幻觉,这个工具已然控制了你。”





那么我们如何从思维中解放出来呢?“那就是从你认识到你不是一个思考问题的实体——思考者,开始。在你观察这个思考者时,你的一个更高层次的意识就被激活了。你同时会意识到美貌,爱情,创造力,欢乐,内在的宁静,都是来自于大脑之外。这时候,你开始觉醒了。”



用我的话理解是,我的思维并不等于是我。也就是我要从思维中解放出来,做思维的观察思考者。那么如何做?作者说从思维中解放出来,这是唯一真正的解放。采取第一步骤:“经常倾听你大脑中的声音。特别关注那些重复性的思维模式,那些多年来缠绕你的”旧唱片”。”

这就是作者说的“观察思考者”的含义。换句话说:倾听你脑袋中的声音并作为一个观察者的临在。”当倾听那种声音时,不要去做任何评判。

当你在倾听思维时,你不仅意识到了这种思维。而且还意识到你在观察这种思维。这样,一个新的意识层面产生了。我们不再认同我们的思维,不再为思维的认同注入活力。

从思维中抽离出来,作为一个观察者去倾听去观察。

记住:我的思维不等于是我!



那么“我”是什么?是“本我”还是“自我”还是“无我”?之前我看的一本书《悉达多》他一生都在追求心中的阿特曼也就是一种自我。但什么才是真正的自我呢?什么又是“无我”呢?作者说当我们进入一种思维止息时,我们会体会到一种思维的中断——思维空白。但随着会在内心感觉到一种静止和宁静的状态。多加练习,这种深度的宁静是无止境的,同样来自于内心深处的喜悦。当深入这种“无念”状态时,便会认识到一种纯意识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会感受到喜悦,感受到临在(作者把活在当下,活在每一刻中,称之为临在),那么这种就是一种无我的状态。



那什么是“自我”呢?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很清楚的描述自我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我所理解的“自我”是一种比较不太被人们认可的外在的东西。而“本我”呢?是什么呢?书中讲到通过临在,常常进入当下,通过冥想方式进入内心的深处便是进入本我的状态。进入本我会感觉内心十分平和,像深入到湖水的最深处,内心平和宁静,不管外界湖水如何波澜不惊内心依旧和平宁静,不受外界所干扰。







活在当下最关键的是什么?那就是千万不要认同你的思维。“人类绝大部分不具有创造性,不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如何去使用思维,而是他们不懂得如何停止思维。”作者说的“思维”不仅仅是思考,还包括情绪以及所有无意识的心理——情绪反应模式。“情绪在思维和身体相遇处产生。这也不难理解,一些人有攻击性的想法或是敌对的想法时就会凝聚体内的力量,我们称之为愤怒的力量。这时候身体就准备开始战斗。”这就是认同了你的思维。

当我们明白这些都是思维利用了我们,并产生了“小我”,所做出的疯狂的行为都是无意识,这时我们要做的就是退回去成为——思维的观察者,做到这一步就真正做到了有意识,称之为觉醒的一步了。



如果人的思维带动了情绪,不能停下来感受情绪呢?会发生什么后果?如果不能停下来感受情绪,一方面会以生理的问题或疾病的形式出现,另一方面会不断的向外攻击他人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如果你不能感受你的情绪,或是切断了与情绪的联系,那么你最终会在纯生理这一层面体验到它们,它们会以生理问题或疾病形式出现。”



“研究显示,强烈的情感甚至会导致身体的生理变化。”我记得曾看过一个纪录片,一对同卵双胞胎,她们生活在同一环境,小时候做着相同的事情,长相极为相像的两个人,外界一致认为她们的婚姻生活也大致一致,却令人没想到在中年后再次跟踪她们的生活采访她们的生活情况,发现,妹妹因为长期的抑郁导致了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妹妹生活不幸福长期因失眠和糟糕的情绪身体看起来并不乐观。而相反,姐姐则是一如既往的乐观健康有着幸福的家庭。据调查出这一切是由基因变异而引起,而基因的变异是因长期的负面情绪影响而产生。

“如果我们都不能感受到情绪,它们就会生理问题或疾病形式出现。”我对此深有感触。在我还读大二时我感受不到自己那种悲伤,无助又孤独的情绪。表面的平静使得我看起来与正常人无异,但实际上,我内在十分糟糕,常常感到头晕,头痛,失眠,抑郁,常常感觉到胸口有一块石头压得喘不过气,那种糟糕的内在是他人无法感同身受的。然而我天真以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会自己好起来。后来我被查出乳腺纤维瘤,子宫肌瘤。这些疾病常出现在四十岁以上的女性身上,然而当时二十来岁的我就被查出了这种疾病。其实现在越来越多的生理疾病显示年轻化。根本的原因,我们都不去感受内在的情绪。某种形式上,切断了与情绪的联系。

如何做呢?观察内心的感受并且意识到这一点。很难感受你的情绪,那么就试着将注意力集中在你身体内在能量场上。从里至外感受你的身体。这会使你感受你的情绪。“去感受身体的情绪,然后允许情绪的存在,但不要受它控制。你不再是你的情绪,而是一个观察者。要习惯这样问自己:“此刻,我内在发生了什么事情?”将注意力集中于内在并且去感受情绪的能量。如果没有情绪存在,那么请更深地去关注你身体的内在能量场。”

当我照着书中的方法去做时,居然能感受到了身体的颤抖和压抑的声音,或许是我这辈子都未曾认真倾听过身体内在的声音。经过多次练习,我发现我的身体能很舒缓的打开了,不再颤抖和紧张。身体的舒缓也带动了内在的喜悦。常常与情绪连接这是非常棒的方法。





书中有一则故事让我印象深刻,我常思考“他们在寻找什么。”或许我们也曾经是他们,我们究竟在寻找什么?

“卡尔,荣格在他的一本书中写到,在他与一位美洲土著酋长谈话中,这位酋长告诉他,在他的印象中大部分白人都表情严肃,眼神呆板并且举止冷酷。他说:“他们总在寻找一些东西,可什么在寻找什么呢?白人的欲望通常很强,他们总是需要些东西。他们通常急躁不安。我们不知道他们要什么。我们想他们简直是疯了。”读到这个故事时我有太多的感触。他们生活的时代越是先进越发达,就容易活得焦虑。



我们总不自觉被思维带到过去,未来。活得患得患失,诚惶诚恐。

那么我们怎么活得更好?就是活在当下。

当下是什么?如何活在当下?我想起一则小故事,或许对你有所深思。

“一个小和尚问得道的师父:“您得道之前做什么?”老和尚说:“砍柴,挑水,做饭。”

“那得到之后呢?”小和尚继续问道。

老和尚回答:“还是砍柴,挑水,做饭。”

小和尚一脸疑惑:“师父,这不是一样吗?”

老和尚说:“当然不一样。得道前,我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挑水即挑水,做饭即做饭。”



我们何尝不是那个得道之前的师父,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我们常常被思维带着跑,又常常在思维中寻找自己。我们不自觉的成为了酋长眼中的白人模样“表情严肃,眼神呆板并且举止冷酷。”

“如果没有人类意识的深刻变化,世界所遭受的痛苦将是一个无底洞。”现在我们改变意识就是觉醒的第一步。









作者多次强调冥想的重要性。冥想就是通过将思维的注意力集中在当下,从思维空白。全神贯注关注于当下时刻。这种行为称之为冥想,冥想就是我们中国所说的打坐。这是一件非常值得去做的事情。纵观现在的很多业界伟人牛人都会花时间在冥想上。

冥想并不是非要找一个安静的地方盘腿而坐闭目冥想。其实我们日常生活当作随时可以练习冥想。比如在家中或办公室上下楼梯时,你的每一步,每一刻,甚至每一次呼吸时都全神贯注,完全集中你的注意力。或者当洗手时,关注洗手与水的感觉。在上车时,关闭车门后,停顿几秒钟并观察你的呼吸。觉察那个宁静且强有力的临在。甚至等红绿灯的间隙都是可以练习冥想的。

如何平衡你是否做到呢?关注你的内在所感觉到的平和的程度。



在读这本书时,我每天早起之后就做十分钟的冥想,刚开始觉得十分钟的时间过的很漫长,经过一个星期之后,我发现我已经很容易进入冥想的状态了,十分钟过得飞快,常常感觉到只有三分钟的时间,做冥想有什么好处呢,这段时间我也常常观察到我的消极情绪,当我消极情绪要出现的时,我就立马把注意力放在这种感受上,然后慢慢的我的消极感受在消失,我意识到我真正临在。我感受到那种情绪然后与那种情绪存在,最后我的思维没有被消极情绪绑架。我有意识的去说出一些话,而不是口不择言。



过去一段时间,我妈和我爸吵架,当我老妈出去干活一天回到家看见没有煮饭时就会情绪暴躁接着就是一阵怨气从嘴而出:“天天要我伺候你们吃喝吗?你们少了我就不煮饭了!”母亲是一个冰箱妈妈,总会因为外界一些因素影响到自己的心情,当我爸回到家时刚要坐在沙发上休息,我妈一看一副懒散的样子就十分来气。拿着手指指着我爸的鼻子出一通乱气甚至都把过去的旧帐翻一翻。我爸是一个能忍气吞声的人,面对别人的指责只是沉默,面对最亲最爱的人这么实在感到很心寒。我一下子看不过去,就指责我妈:“你疯了吗?”我妈立刻觉察到自己的行为,把手收回去,也不再说话,我猜这个时候妈妈的“小我”的到了释放,但我的一句话,让她觉得到了她的临在,她立刻收手,那时候她感受到了自己的愤怒,几秒钟的时间她与自己的愤怒呆在一块,很快,这种警惕情绪的行为让她远离了她的思维,进入了当下。她不再争吵!而我爸也因为保持沉默不与她争辩,最后她意识到,自己一个人演戏很无趣,很快便收手。

《当下的力量》作者说:“ 当有人对你说一些粗鲁或攻击性的话时,不要产生消极的心态或做出无意识的反应,像防卫,攻击或退缩,而是要让它从你身上通过。不要去抗拒,就没有人会受到伤害。这就是宽恕。这样,你会变得坚强无比。如果你愿意的话,你还是可以告诉那个人,他或她的行为是令人无法接受的,这样,那个人不会再有力量来控制你的内心状态,而你拥有了自主权,不再受制于人,也不会被你的思维所控制。 ”



我的父亲并没有使用消极的心态做出无意识的反应,而是用沉默告诉母亲:“我无法接受你的行为。”最后,这种消极的力量没有办法通过我的父亲来控制他的思维,他便不会被外界伤害轻易的打倒。



当父母吵架时,我父亲也常告诉我们孩子,别人与你吵架,甚至手指你鼻子,看不起你,侮骂你,你都不要与他争辩。今天的我才真正明白,这种沉默本身就是一种临在的力量。



冥想不单单是在早晨或是睡前完成,生活中任何时候都可以去做冥想。

有次老板在群里艾特我,发了另一个同事的作品业绩,说要我看看她的作品,要知道那种意思就是在群里指责我的工作不如她。这么解读时,我感到愤怒,还有伤心。在群里当很多人的面去批评我,我很不喜欢那种感受,谁没有缺点呢,谁又一开始就做得很完美呢?并没有。但我需要时间,我相信我比她做得更好,当时我的第一个念头出现时,想到的是“这不是我的错,而是~~~”本来要打这些字过去,但我下意识的感受了自己的情绪,我感到很愤怒,而且在找借口回避问题。如果我感到愤怒,心里不舒服,那么别人读到我的字也会感受到那种负面的情绪。

那一刻,我感受到当下的情绪与那种感受呆在一起时,我不再发表出负面的东西,而是立马制止住了。

当天晚上,我们公司组织全体用餐。我与她们平日一样友好相处,并没有因为群里发生的事情闹得不愉快。我想:幸好,我没有做出一些伤害他人的行为。



“当你变得完全有意识时,你就不会与别人发生冲突。这种冲突指的是与别人发生的冲突,和发生在你自己身上的冲突。”

“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世界,如我所说的,很大一部分是人类小我思维的反映。”



“请保持临在的状态,对痛苦保持关注,守卫你的内在空间。你需要充分地保持注意力,才能直接地观察痛苦之身并感受它的力量。这样,它就无法再控制你的思维了。”



文中多次谈到时刻进入当下,那么所有的消极心态就会立即消失。如果一个人感到不开心,说明在认同这种感觉,如果你有意识,你的消极心态是无法在你的意识下生存的,换句话理解就是你的消极心态会在你的无意识的状态中生存。“痛苦之身会在你临在的意识状态存活很久。给痛苦时间,会让它继续下去,时间就是它的生命血液。用你强烈的临在意识去除时间,它就会消亡。”最好要做到去臣服。臣服并不是要给心态添标签。请不要与“我不愿再烦恼了”或“我不在乎”这种态度混淆在一起。最好的做法就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你的内在。并检查是否有抗拒的存在。并学习大自然生存法则:“观察万事是如何运作的。”



“ 不要将注意力集中在未来需要做的一百件事情上,而要将注意力集中在此刻可以做的一件事情上。”



我从书中明白了很多道理,当我遇到一些事情使得我不开心产生消极情绪时。我就利用我的思维去做一个观察者,观察思维是如何运作的。然后与消极情绪呆在一起,做到臣服。



书中有些词语读起来有些深奥,甚至作者所描述的一些东西很抽象。但我依然能感觉到这是一本对全人类有所改变的好书。我们看书的目的并非是为了看而去看,为了读而去阅读。而是真正地把他人的智慧结晶吸收变成自己内在的智慧和力量。



读完这本书,我常常能以一个观察者的角色去看身边人的喜怒哀乐,也更好的观察到自身一些无意识的思维,过去的我活得很焦虑,抑郁,曾经思考过活着的意义。每当我做错了事时曾不断的否定自己。我察觉到人类很多痛苦其实都是源于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关注外界上了。如今,我改变了过去那种旧的思维模式,开始接受新的知识理念,寻找一种全新的生活。现在我学会了臣服,学会了接受,学会去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内在,用冥想的方式寻找到真正的自我。

读书使得我们成为更好的人。我很喜欢这本书。



“摆 脱消极心态的另外一种方式是:通过你自己想象成透明的,让引发反应的外部因素穿过你,进而使它消失。”



经常有消极思维的人,建议读一读这本书,书中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解答我们常见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实质是很抽象很幻象的存在,作者由深入浅的解答了什么是幻象以及如何做到阻止消极心态产生,当它产生时,我们又该如何摆脱它?书中作者提到很多实用的方法可以将人类痛苦减到最少,只要常常练习就能做到。





功夫巨星李小龙曾经说过一句经典话:“我不怕练一万招的人,只怕把一招练一万遍的人。”厉害的人从来都是有意识活着的人,愿你我都能成为自己心中的“佛”。





每个人都皆可成佛,佛是什么?佛就是成为觉醒的人,这才是真正的佛,才是对“佛” 的真正含义。


什么是活在当下?持续的活在当下就是觉醒。

“活在当下”这几个字我们经常在生活中听到。有时候我们生活感到焦虑,情绪低落,我们自己或者朋友就这样的安慰鼓励我们“要活在当下!” 但是大家真的知道什么是活在当下吗?说着是很简单,但是真的这么做却很难,或者说我们不敢去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意味着这个人的大脑处在一种无念的状态中,不去为过去的事情烦恼,也不去计划未来的事,不为未来的事而担忧。 这也就是说“活在当下”跟我们接受的教育是相违背的。我们接受的教育眼光都是投向在未来的,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工作,如何取得成功,未来有着什么样的美好爱情在等着自己。我们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未来。 所以说要让一个人活在当下,就等于放弃了自己。他会觉得这是一件极度冒险的事,怎么敢去做这么危险的事情呢? 大脑会出现一个又一个念头来干扰他,所以他要如何活在当下呢? 当一个人大脑出现念头的时候就不可能是活在当下的。念头要么是在思考过去的事,要么就是思考未来的事。 活在当下意味着大脑中没有任何念头,大脑是停止的,是无念的。 一个人如果敢这么做,他将会是自己大脑的主人,他需要思考的时候就思考,不思考的时候就停止。 我们都向往自由,向往潇洒自在,不被外界一些琐事所干扰的活着。 我们最大的障碍不是他人,而是自己。我们很难战胜自己。 活在当下对于我们来说只是一种概念性的,我们知道活在当下的感觉很美好,但是我们没有去体验过。 就像一个孩子,他从来没有跌倒过,不知道疼是什么感觉。 但是大人有教育过他“要小心,别跌倒,会很疼的。” 这个孩子从中知道疼是一个不好的感受,但是他没有体验过。 疼在他那里只是一种概念。 这个孩子也可以把大人们教他的话告诉其他的同伴“要小心,别跌倒,会很疼的。” 但是对于疼是什么感觉,他自己并不知道。他只知道是一种不好的感受。 当这个孩子跌倒了,知道疼了。大人可能会去说他几句。 这里有个很关键的地方,这个孩子是把注意力放在学会“疼”上,还是把注意力放在大人的责怪上呢。 我们生活中很多时候会发生很多不愉快的事。 例如我们有时候会被他人嘲笑,重点是放在学会被嘲笑的感受上,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嘲笑的事件中,这样会引起更多不好的情绪。 活在当下也就是直接面对当下的每一个感受,去体验每一个感受。 那些感受在你那里就是经验性的而不是概念性的。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重点是你的注意力在哪里。 一个问题之所以会成为你的问题,是你把它当成了问题,是你赋予了这个问题的力量。 心理学上说,我们大部分人从出生到结束,潜意识有百分之九十多都没有被开发。 也就是说现在的你还不是真正的你!

阅读笔记-觉醒

很喜欢下面这段话,很有感受!




传说,一个人真正觉醒会有这三个信号:

【第一个信号】

你开始从 内在 感受到一个全新的自己。你与过去不再是同一个人,从这时起,你会开始对自己感到有一点陌生。

你知道在自己身上发生了一些事情,当一条道路适合你,很快你就开始变化。

你会发现自己看待世界的视角不同了,虽然眼睛还是同一双眼睛,但是透过它们看到的人却不同了。

【第二个信号】

曾经的那些冲突和紧张,从现在开始脱落,对评价别人和自己都越来越没有了兴趣,你的负担开始被卸除。

你会感觉到,好像地球的重力不再向下拖累着你,仿若天空有股拉力,开始拉着你上行。


【第三个信号】

越来越多自发性思考与行动,且并非受到过去经验的恐惧感驱使。

感觉和人们与大自然有深切的连接,从现在开始,你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距离感,你开始变成局外人。

所有的一切都开始松动,走到哪里,你都仿若经历地震,然而一切和往常一样,唯有你不再相同。

但是你会再一次协同,这一次是以更高的维度。


个人觉醒的力量的媒体推荐

欧林教你感知自己的能量,感知别人的能量,了解自己所成长以及所处的能量氛围,渐渐的,你会知道自己本来就会有很多面、很多性格,却仍能和谐融合,你会愿意接受别人原本的样子,而不需符合你的期待,然后你会知道自己内在更高智慧的所在。——沈友娣欧林这本书的目的,是教导你认识你原本没有受到任何染污的力量源头,如何在你自己或他人处于生命不见光明的阶段里,尽快地重整自己的能量,为自己与他人带来更高的光明。——黄加兴《个人觉醒的力量》这本书邀请愿意为自己多开一扇视窗、多觉察一个维度的人类,能够从自己熟悉的三度时空背后,看到第四度的空间次元,而那个空间次元正是我们日常实相内在动力的源头。如果我们能够指挥内在动力,那么我们就能够毫不费力地得到外在的结果。——张瑜美欧林不停地在唤醒你,他告诉你:你是完美的,你是幸福的,你是健康的,你是成功的,你是富裕的;他还告诉你:你的生命是永恒的,你的灵性是一直在进化中的。——杨子军开悟是一个连续成长与开展的过程,这进化之旅就是意识觉醒的旅程。”欧林的讯息与教导如实地在我的生活开展和经历着;更多的爱、宁静、自由、喜悦与丰盛,体验到全新的自己,忆起内在圆满俱足的灵性。——刘琼玉

当下的觉醒Stillness Speaks-一次只做一件事

第六章 一次只做一件事


一次只做一件事意味着全身心投入到所做的事情当中,全神贯注于这件事。

无论何时,如果可以,请你“观察”一下你的内在,看看自己是否无意识地制造了许多冲突,你内在与外在的冲突,你的思想和情感与那一刻你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冲突。你能感受到内在和外在的现实情况相对抗时,是多么的痛苦吗?

一旦你认清这点,你也就意识到,现在你可以自由地放弃这徒劳的对抗,放弃这内在的冲突状态。

如果用语言表达出每个时刻你内心的真实感受,那么每天你要说多少遍“我不想在这里”?当你被迫无奈地待在你所处的地方,如堵车路段、工作场所、候机大厅或一个人身边,你会是什么感受?

当然,有些地方你的确可以一走了之,甚至这是最合适的选择。然而,大多数情况下,离开并不是一个选项。在上述所有的例子中,“我不想在这里”的感受根本毫无用处,给你和他人徒增不快。

俗话说:“既来之,则安之。”换种说法是:“身之所在,即心之所向。”接受这点真的很难吗?

你真的需要在心里给每一个感知、每一个经验贴上标签吗?你这几乎状况百出、矛盾不断的人生,你真的要和它建立一个应激反应式的喜欢或不喜欢的关联吗?

或者这只是一个根深蒂固却可以被你打破的思维习惯?要打破这一习惯,你什么都不必做,只需允许这一刻以它真实的面貌呈现。


这个习性反映的“不”能够加强小我,而“是”可以削弱它。所以你的形式身份,即小我,无法在臣服中幸存。

“我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没错,但是你做的这些事情质量如何?开车去上班,谈客户,操作电脑,打杂跑腿,你的日常生活就是处理无穷无尽的琐事。你对自己所做的事投入了多少?你是心甘情愿还是无可奈何?你的态度而非你付出了多少努力,决定了你的人生成功与否。努力意味着紧张和压力,意味着需要在未来达到一定的目标或者取得一定的成果。

你是否察觉到在你心中,对所做之事有一丝不情愿?这是对生命的否认,因此真正的成功不可能到来。

如果你察觉到这些不情愿,你能放下它,并全然投入到所做的事情当中吗?

“一次只做一件事。”禅宗大师如此定义禅的本质。

一次只做一件事意味着全身心投入到所做的事情当中,全神贯注于这件事。这是一个臣服的行为,也是一个被赋予力量的行为。

全然接受现实情况,会把你带到一个更深的层面,在那里,你的内在状态和自我感,都不再依靠大脑或“好”或“坏”的评价。

当你对“如是本性”俯首称“是”时,当你全然接受了这一刻时,你会感到内在有一种平和的空间感。

表面上,你或许依旧会因为阳光灿烂而心花怒放,因为阴雨连绵而愁眉不展,或许依旧会为赢了百万大奖而欢呼雀跃,为倾家荡产而悲痛万分。然而,无论是开心快乐还是难过悲伤,都变得不再那么重要, 它们只是你存在的表面上浮过的涟漪。不论外在条件的性质如何变化,你的内在始终平和、泰然 。


对现实情况说“是”揭示了你内在的一个更深的层面,它既不依赖外部条件,也不依赖思想和情感不停波动的内在条件。

当你认识到所有经历短暂易逝的本质,认识到这个世界无法给你任何具有永恒价值的东西时,臣服也就变得异常简单。你依旧会和他人相遇,会卷入各种经历,参加各种活动,但是却没有了小我的欲望和恐惧。换言之,你不再期待某种情形、某个人、某个地方或某件事来满足你,带给你快乐。它们转瞬即逝、并非完美的本质被你全然接受。

令人惊奇的是,当你不再对它们抱以不合理的期望时,每种情形、每个人、每个地方和每件事都变得令人满意,而且更加和谐、更加平和。

当你全然接受当下,当你不再和现实情况争辩,强迫性的思考会逐渐减少,并被警觉的宁静所取代。你完全清醒,然而大脑却不再以任何方式来标注这一刻。这内在的不抵抗状态,带你进入比人类大脑无限伟大的无条件的意识。这浩瀚的智慧通过你传达它自己,并由内而外支持你。这就是为何当你放下内在的抵抗时,反而时常发现周遭的一切变得更加美好。

我是在说:“享受这一刻,快乐起来吗?”没有。

允许当下“如是”的存在,这就足够了 。

臣服是对当下的臣服,而非对一个你为了诠释此刻而杜撰的故事,还试图说服自己相信这个故事。

举个例子,你或许身患残疾,无法再行走了。实际情况就是这样。

你的大脑可能正在杜撰一个故事:“我的生命走到这步田地,要在轮椅上度过余生。生活对我太不公平了,我不应该落得如此下场。”

你能否接受这一刻的“如是本性”,不把它和大脑围绕它杜撰的故事相混淆?

当你停止问“这些为什么会发生在我身上”时,臣服便降临了。

即便是在看起来最无法接受、最苦不堪言的情况下,依旧隐藏着深层的善,每一场灾难也都包含着恩典的种子。

现实中有很多情况,没有答案,也无法解释,生命变得没有意义。或者处于困境中的人向你求助,你却无能为力,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或说些什么。

当你全然接受你的“不知道”,放弃挣扎着用有限的大脑寻求答案,这时伟大的智慧才能通过你运转起来。甚至思想也能因此受益,因为伟大的智慧可以涌入并激发思想。

有时,臣服意味着放弃试图去理解,与“不知道”和谐相处。

你认不认识这样一些人?他们生命的最主要功能似乎就是给自己和他人制造痛苦、传播悲伤。他们的角色是强化可怕的小我意识,强化不臣服的状态。

可以说,臣服是从抵抗到接受,从“不”到“是”的内在转化过程。当你臣服,你的自我感便发生了转变,从对反应或评价的认同转变为包容反应和评价的空间;从对思想和情感的形式认同,转变为活出自己、承认自己,认识到自己就是那浩瀚而无形的意识本身。

任何事情,包括你无法接受的和你抵抗的,只要你能全然接受它,都能带你进入平和状态。

任凭生命如是存在,顺其自然吧。


当下的觉醒Stillness Speaks-自己是一切幸运的原动力

第三章 自己是一切幸运的原动力




让我们一起追随内心的光亮,

成为更好的自己。

大脑不停歇地寻找,不只是为了获得精神食粮,还为了它的身份认同,它的自我感。小我由此产生,并不断改造自己。

当你想到自己或谈及自己的时候说“我”,通常来说,你是指“我或我的故事”。这个“我”关乎你的喜好和厌恶,恐惧和渴望,这个“我”永不知足。这只是大脑臆想的你,受制于过去并试图在未来得以满足。

难道你看不出,这个“我”只是个像浪花一样转瞬即逝的存在。

谁能看穿这一切?谁能意识到身体和精神的形式是短暂的?是“我”,是和过去与未来无关的深层次的“我”。

这困难重重的一生,恐惧和渴望占据了你大部分的精力,到头来还剩下些什么?一个刻在你墓碑上的出生日和死亡日之间,一两英寸长的破折号而已。

对于小我来说,这是个令人沮丧的想法,而对于你,这却是解脱。

若每一种想法都能完全占据你的注意力,说明你认同了大脑里的声音,这些想法就被赋予了自我感,小我便产生了,它是大脑创造的“我”。大脑创造的小我残缺不全,飘摇不定,于是恐惧和渴望成了它的主导情绪和动力。

当你发现你的大脑里有一个声音假装是你,唠唠叨叨没完没了,你就从对思考无意识的认同中觉醒了。当你觉察到那个声音,你就会认识到那个声音并不是你,那个思考者也不是你,你是认识到这一切的那个人。

认识到自己是那个声音背后的觉知,即为自由。

小我总是在忙于寻找,寻找更多的东西加在自己身上,让自己感觉更完整。这就是小我全神贯注于未来的原因。

当你意识到自己在“为下一刻而活”,你就已经跳出了小我的思维模式,全神贯注于当下的可能性也随之而来。

通过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于当下,远比小我思维伟大得多的智慧就进入了你的生命。

当你活在小我里,你总是把当下的时刻贬低为达到目的的手段,你只为未来而活。然而,当你完成了你的目标,却并不觉得满足,至少,你很快就会不满足。

当你更多地关注做某件事的过程,而非这件事所能带来的结果时,你就打破了小我陈旧的制约模式。你的所作所为不仅会变得更加有效,也充满了无尽的满足和愉悦感。

抱怨和抵抗是深受小我喜爱的思维模式,小我通过它们加强自己。对很多人来说,他们的精神情感活动大部分由抱怨和抵抗组成。通过这两种方法,他们使其他人或某种情况变成“错的”,而自己变成“对的”。自己是“对的”让你产生一种优越感,进而加强了你的自我感。当然,事实上,你只是加强了小我的幻觉而已。


你能够察觉到自己内在的这些模式,并认清你脑海里抱怨的声音是什么吗?

小我的自我感需要矛盾冲突,因为通过和一切事物对抗,通过表明这是“我”,而那不是“我”,它的独特身份才能得以加强。

你是否在与人交往时察觉到一些微妙的感受,一些要么比别人优越,要么比别人卑微的感受?那一刻,你正在察觉小我,而它活在比较之中。

嫉妒是小我的副产品,如果好事发生在其他人身上,或者其他人拥有的、知道的、能做的比你多,小我就会感觉被贬低了。小我的身份依赖于比较,并需要确定自己得到的比别人更多,它试图攫取一切。当这些都失败了,它就把一切都归咎于世事不公,或者没有别人幸运,来加强你虚幻的自我感。你的自我感来自怎样的故事,怎样的虚构情节呢?

小我独特的构造需要反对、抵抗和排斥这些情绪,以维持其赖以生存的分离感。所以才会有“我”对抗“他人”,“我们”对抗“他们”。


小我需要与某人或某事产生冲突,这就是为何你渴望平和、快乐和爱,却又无法与它们长期相处;你常说你想要快乐,却总是与烦恼纠缠不清。

从根本上来说,你的烦恼并非来自你的生活处境,而是来自你的思维模式。

你是否对过去所做的或者没有做成功的一些事充满内疚感?当时你肯定是按照自己的意识水平,或者无意识地去做这件事的。如果你那时更加觉醒,更加理智,你或许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内疚是小我构建一个身份、一种自我感的另一种尝试。对于小我来说,自我感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并不重要。你在一件事上的成功或失败,只是无意识的表现,是整个人类的无意识。然而,自我却将它个人化,并说“是我做的”,因此你背负了一个“糟糕的”自我形象。

如果你设立的小我目标是解放自己、加强自己、提升自己的重要性,即使你完成了这些目标,也依旧不会感到满足。

设定目标没什么不对,但你要知道,达到目标并不是最重要的。 万物皆源于当下,这就意味着当下并非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你在每一刻所做的事足以令人满意。你不再把当下贬低为达到目的的手段,便是自我意识。

当被问及佛法的深层含义时,大师说:“无我,无业障。”


活在当下的觉醒

本文首发于新浪博客心理师金尚、公众号金尚小时空。


不真实的感觉

一个来访者寻求帮助,主诉:

每天似梦非梦,假醒非醒,总感觉与他人之间像是隔着一个世界。与人说话,像是隔着一个无色无味的空间;与人相见,像是隔着一层无形的空气帘子。

每天在街上晃晃悠悠,见到了认识的人,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认识。左看一下,好像不太像那个熟人;右看一下,又好像是那个熟人。到底该不该打招呼,会不会把人认错掉?

有时候走在大街上,看到的万事万物景象,怀疑这一切都是虚幻。这些影像会不会是自己想象出来的,而实际上地球已经毁灭了,自己是唯一的幸存者。看到一张朋友的照片,会无端地感觉这是一张遗像。

更多的时候,会感觉到自己好像已经死了,并且死了好久了。现在游荡在这里的只是一个灵魂,很长时间以来,都以为自己只是一个鬼魂,只是在人间游荡着不肯离去。听见一首本来很喜庆的歌,却无端地觉得这是一首哀悼自己离世的歌,里面透着哀伤。

做了一件比较成功的事,但无端地觉得,这可能不是真的,可能只是自己的一个梦。因为每天都活在似梦非梦,似醒非醒的状态。

这是一个来访者的主诉,接到主诉之后,我立马在头脑中冒出一个概念“人格解体”。

人格解体,作为一种人类的感觉体验,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很多时候是大脑对抗无法承受的巨大心理创伤时的自然反应,比如应对法西斯集中营的心理防御。在某些情况下,为了活下去,大脑会自动将自己与外界环境隔绝开来。当然,长期长久的严重的躯体性或情绪性失眠,也会导致对现实世界的不真实感觉,从而出现“人格解体“。对他们来说,人格解体创造了一个绝对安全的内心世界,没有任何事物能对他们的心绪产生影响,然而代价也非常的高:感觉不到喜怒哀乐。

CAIN在《人格解体并非新鲜事物 》中写到: 

人格解体是一种无法逃避且令人痛苦难熬的违和感,有时被称之为人格解体综合征。准确定义应该是一种感知失常,主要症状包括不现实感、丧失个人身份的确认感与对控制自己身体的认同感。不现实感的症状有两种类型:人格改变的感觉和世界不现实的感觉。患者觉得他们再也不是自己,但同时也没有成为另外一个人,因此这种情况不属于所谓的人格转换。情感缺失的体验意味着陌生感与不现实感,且情感缺失也会被后者所加强。

人格解体可能开始于某一次特定的严重的情感冲击,也可能由于长期的生理或心理压力而逐渐形成。聪明、敏感、情感丰富、内向以及充满想象力的人更容易解体。有些患者形容他们的感觉像“被冻结”了,思维也变得陌生;似乎自己是一台机械或机器人,想法与行为也盲目呆板;人与物体都显得不真实而遥远,缺乏原本应有的色彩和生动。也有患者声称他像在梦里一样精神恍惚,不真实的感觉让他非常困惑;他无法集中注意力,大脑仿佛“死”了或“停止工作”了 (CAIN) 。




我们何以知道我们是活着的

人格解体的病人,对自身和世界的认识,是不真实的,他们活在似梦非梦、似醒非醒的世界中。

那么,他们是如何从正常人状态一步步发展到这一地步的呢?朱建军认为人的状态有四种:在界、营界、守界、溃界。

所谓”在界”,就是能够活得幸福快乐、安康喜悦的人群;

所谓“营界”,就是很辛苦、很努力、很费力地追寻奋斗目标的人群;

所谓“守界”,就是应用各种心理防御机制,来维持自己不陷入疾病状态的人群。

所谓“溃界”,就是已经陷入心理疾病状态中的人群,包括抑郁症、人格解体、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精神分裂症等。

朱建军认为,从“在界”发展到“溃界”其实就是存在焦虑的不断放大的过程。

存在焦虑,不管是哪种心理状态,哪种生活方式的人,内心里都会有存在焦虑。这个存在焦虑就是:我们需要存在感,但这个存在感又没法马上得到,所以焦虑就来了。也就是说,每个人都需要一个事情来证明自己:我活着,我在这里呀,快来看我呀!也就是,只有我“存在”了,我才是我,否则,我就“无我”了!

也即,“我存在故我在”!

思考系的人会觉得“我思考故我在”,我需要不断的有新思想、新的创新,我才能够提升五羟色胺和多巴胺,才会觉得快乐;

行动系的人会觉得“我行动故我在”,我需要不断的取得新的成功、新的成就,我才能够提升五羟色胺和多巴胺,才能感觉到快乐;

感觉系的人会觉得“我爱故我在”,我需要不断地得到他人的爱、以及我能够去自由地表达我的爱,我才能够提升五羟色胺和多巴胺,才能够感觉到快乐。

当然,很多人都不是单一的某个系的人,而是几个系杂合在一起的,只不过是某种方式的倾向更多一些,另一种方式的倾向更少一些。

在这个追寻“我存在故我在”的过程中,很多人会迷失了自己,走着走着就忘了自己的初衷了。比如一个想要得到幸福快乐的人,他在想,“要怎样得到幸福和快乐呢?”然后他就给自己拟定了一个方案,赚很多的钱他就可以幸福快乐了。于是,他就不停地去赚钱。赚着赚着,上瘾了,他就忘了初衷了,以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就是赚钱了。然后就开始冷落妻子,不管孩子,不顾身体地拼命去赚钱。

朱建军博士回归疗法的着眼点,就在于把自己的初衷像剥洋葱一样的找回来,这样子人们就能够快乐地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作为一种人生态度和人生智慧,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和奉行。这也是佛陀智慧的体现和对世人的慈悲开示。

活在当下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境界。




活在当下、乐在当下

无论是从物理学还是从哲学来讲,人只能活在当下,不可能活在明天或者昨天。生命总是在此时此刻此地度过的,只有当明天成为今天这一刻的时候,人们才能真正的享用它。

人可以为明天而活,是人类对时间的感知与意识具有连续性的产物,明天是人类发明的对时间的一种分段标记,其实并不存在(李子勋)。

当下的觉醒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含义:活在当下、乐在当下,共同构成了大道之行的人生行为准则,是最简单、最单纯、最好懂、最易行的快乐准则。没有那么多道理可讲,也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只要照着做就行了。

人的生命能活多长?就在当下一刻。如果你一口气上不来,或者在路过一栋高楼的时候,从上面掉下来一个花盆砸在头顶上,立马就没命了。所以人要活在当下,享受这一刻你的空间,你的生命所在。任何无视当下,回想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或是幻想未来会不会失业下岗离婚的恐惧的想法,对当前的生活都毫无益处。

活在当下,就要乐在当下。

人生有痛苦也有快乐,有顺境也有逆境,但都要保持一个乐观心情。因为乐观心情能给你带来好运、带来健康、带来家庭睦、带来事业上的成功。对于身处逆境或疾病痛苦中生活的人,就更要以乐观心态来对待了。

越是不接受逆境,抗拒痛苦,逆境和痛苦就会让痛苦越发的加剧!如果你坦然接受,不拒绝不抗拒,反而能体会到痛苦中的甘怡。接纳痛苦与逆境,也是乐的体验,你会发现,不知不觉间,痛苦程度反而会减少许多。

没有过去就没有未来,反之,没有未来也没有过去。唯一绝对存在的,是没有过去与未来之说,只有当下的绝对唯一。所以当下是真实永存不变的,是生命的原本真相。

所以是“活在当下的觉醒”。

金尚,壹点灵平台心理专家、心理健康教育硕士、国家首批认证心理督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校心理教师。2018年1月出版《永远成长的苹果树》。


什么是活在当下

人的一生,就好像一部正在播放的电影,不同的是,我们可以拖动进度条,来后退,来快进,或者暂停。但人生不行,只能以我们所谓的时间来匀速进行,不急不躁,不快不慢。而所谓每个当下,就可以简单的理解成电影的每一帧镜头,我们的身体,就只能跟着每一帧的镜头往前播放。

但是,我们的思绪和感受却并不像身体这么规矩,他们可以肆意的穿越时空,往返于过去与未来。这种感受的能力,利用的好,可以调取资源,给予当下的力量,但遗憾的是,大多数时候,却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麻烦,麻烦总体就两类:对过去的懊悔或者留恋,以及对未来的憧憬或者恐惧。

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都存在我们的想象,本质讲,跟我们客观的存在没有关系。我们最能把控,最需要关注的,应该是每一帧的当下,尽管,这当下的每一帧也在时刻变化。可有多少人流连忘返于过去和未来的穿梭,沉浸或沦陷在过去和未来的想象,不能自拔,乃至错失了对每一个当下的感受。

也有很多的智慧人士,觉察和意识到这个问题,呼出活在当下的口号,可怎么才算是活在当下,好像又说的虚无缥缈,不好把握。

其实,活在当下的感觉,可以通过身体的很多通道去感受。比如,呼吸,将意识放在呼吸的全过程,从吸进鼻子,穿过鼻腔,呼吸道,进入胸部,腹部,跟着呼吸的通道一直用意识去跟随,这就是当下的感觉。也可以将意识聚焦在嗅觉,闻一闻周边你能闻到的味道,仅仅是去闻到,去分别,但不去评价。也可以用味觉,自己品尝每一口放进嘴里咀嚼的食物,尝试去分辨每一种独特和独立的味道。更或者,在洗澡的时候,自己去体验水流滴落头部,顺着头发滑到脖颈,到前胸后背,到胳膊,到手指,到腰腹,到大腿小腿,到脚踝,到脚掌,脚趾,去体验和感受被水流包裹的感受,这,就是活在当下!


自我觉醒的人生感悟?

自我觉醒是指一个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内在需求和价值,并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和目标。自我觉醒通常意味着一个人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潜能,以及更好地处理自己的情感和心理问题。
自我觉醒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反思和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及与他人和社会的交流和互动。自我觉醒的人可能会发现自己更加自信、独立和有主见,同时也会更好地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生活平衡。
总之,自我觉醒是一个积极的体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他人和社会,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处理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觉醒读后感

[觉醒读后感]文化的发展,文明的发生,都离不开人的参与,人类精神觉醒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举足轻重,觉醒读后感。对于哲学、思想、学术和文化,可谓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未有统一的标准。看过刘家和的《论古代人类精神的觉醒》一文深有感触,他似乎将雅斯贝斯的轴心期理论加以概括,升华出了深刻的主题。刘家和用三个部分系统论述古代人类精神觉醒这一问题。第一部分是作者个人对古代人类觉醒的内涵的理解;第二部分是综合地分析公元前八世纪——公元前三世纪的那次古代人类的精神觉醒的条件;第三部分则是具体地比较分析了古代印度,希腊,中国的人类精神觉醒的特点。通读全文,我们就会对对其观点有一定的思考与不同程度的认同。关于 人类精神觉醒的概念,刘家和指出是人类经过对自身存在的反省而达到一种精神上的自觉。可能很多人会将精神觉醒仅限于觉醒的层面,即简单地认为是人类的反省、反思、思考,或者说是一般的认识,至于对反省、反思、思考及认识的内容就不会太关注,也不可能思考的太深入,更不会考虑到这种反省及认识的层次感,当然也就对觉醒的内容的认识达不到一定的高度。因而,刘家和用三个层次的反省使我们认清了这一概念。首先,要反省人与自然或天的关系,达到关于自身对外界限的自觉,也就是人能将自己从自然界中辨认出来;其次,要反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关于自身内部结构的自觉,也就是人要认清自身的内部结构;再次,要反省人的本质或人性问题,达到关于自身的精神的自觉。在这里强调的是,只有实现前两个层次的反省,才能最终达到精神觉醒的层次——对人性问题的反省与自觉。这就体现出一种哲学倾向,也正如文章开头作者提到的:在中国,印度,希腊等地首次出现了许多哲学家,人类开始了对自身的反省,其精神的潜力遂得以充分展开。可见,作者肯定哲学在人类精神觉醒中所起的重大作用。哲学的相关概念也可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哲学,作为人类知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智慧性因而也具有更广泛而深刻的指导意义。哲学史也就是人类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普通、最一般的规律的认识发展的历史。正如列宁所说:简略地说,就是整个认识的历史。(《哲学笔记》)诚然,这也是雅斯贝斯的轴心期理论首先表现出的一个特征,即涌现出众多的先哲。在中国诞生了孔子和老子,中国所有的哲学流派,包括墨子、庄子、荀子和诸子百家,都出现了;印度出现了《奥义书》和佛陀,探究了一直到怀疑主义、唯物主义、诡辩注意和虚无主义的全部范围的哲学可能;在伊朗,祆教创始人琐罗亚斯德提出了一种挑战性的论点,认为宇宙的过程和人世的生活属于善与恶之间的斗争;希腊也贤者如云,有诗人荷马、哲学家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图等。这些名字标志着人敢于依靠个人自身了。哲学家首先出现在世界上,他们象征着人在自己身上发现了最根本的源泉,人以自己内在的世界来抗拒整个外在世界,借此他可以超越自身和世界之上。出现了先哲,有了哲学,人类精神觉醒便开始了。此外,在第一部分中刘家和还通过分析原始时代和文明时代早期的社会条件,界定了人类精神觉醒的具体时间,即公元前八世纪——公元前三世纪,再具体点提到:公元前六世纪希腊的泰利士,印度的释迦牟尼和中国的孔子的出现。这是人类系统的哲学思考的开端,也是人类精神觉醒的明显标志。刘家和和雅斯贝斯都认为:原始时代无精神觉醒。刘家和用两例来证明:一是,原始的图腾制度,它使人类把非人类的异物视为自己的同类,这说明人还没有从自然中分离出来;二是,原始的社会组织——部落,它使人类把本为同类的其他人视为异物,这又说明人对自己的内部结构还没有清醒的认识。这两方面恰恰对应人类实现精神觉醒的前两个层次,既然前两个层次都没有实现,如何能达到人类的精神觉醒呢?作者同样又认为:文明早期无精神觉醒。文明时代虽伴随着生产的发展,城市的兴起,国家的产生,文字的出现等等,而恰恰这些也是人类精神觉醒的必要条件,但却不是充分条件。因为这一时期,生产虽有发展,但却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城市遂兴起了,却没有起到一定作用;国家亦产生了,但早期国家发展并不充分,血缘与地缘组织仍然并存,国家还处于一种过渡阶段;文字出现了,却没有关于人类对自身反省的记载。所有这些,都决定了原始时代(史前时代)与文明时代早期人类并没有出现精神觉醒。正因为史前时代与文明早期不具备这样那样的条件,所以作者在第二部分着重介绍人类精神觉醒的条件。刘家和通过具体分析比较古印度,希腊和中国的实际情况,总结出的条件有三:其一,这一时期铁器广泛使用,经济空前发展,扩大了人类对自然的开发深度和广度,也扩大了人们在地区内和地区间的往来,从而使人有可能由原先的狭小的活动范围和狭窄的眼界中解脱出来;其二,约公元前八世纪以后,印度,希腊和中国都经历了一个血缘关系削弱或解体的过程,血缘组织的解体,使人们得到难得的自由,从而越来越注重个人的存在价值;其三,公元前八世纪以后的几个世纪中,印度,希腊和中国都曾有过小邦林立的状态,邦与邦之间存在着种种矛盾和冲突,争霸战争频繁不断,读后感《觉醒读后感》。这种形势下,一方面为赢得战争,各国都会不择手段,重用一切人才,当然也给了广大知识分子以难得的机会,因而相当于古代哲学家的人士应运而生;另一方面,战争引发了种种社会矛盾,为了解决各种矛盾,人们不得不注重精神上的思考,关于人性问题的探讨也就理所当然地浮出水面,成为人类精神觉醒的标志。通过这些条件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也正如雅斯贝斯所说的:轴心期事件事实上是一个关于人类内部的新起点,而不是关于人性整体的共同发展的问题。(《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它只涉及少数区域。轴心期并非人类进化的普遍阶段,而是一支独特的历史分叉过程。(同上)通过总结古代印度,希腊和中国三个古文明的共同条件,我们也清楚了为何人类精神觉醒偏偏发生在这个时期的这些地区,而在其他地区其他时间却没有发生。(如古代埃及,两河流域,皆因条件不具备,且深受传统所限而与精神觉醒无缘。)最后刘家和比较分析了古代印度,希腊和中国的人类精神觉醒的特点,分别加以论述。在人与自然或天的关系研究上,印度形成宗教研究的传统,希腊形成科学研究的传统,中国则形成人文研究的传统;在人与人的关系研究中,印度佛教主张无差别的平等,古希腊学者揭示人类平等中的内在矛盾,而中国儒家则以具有礼的形式的仁使现实的有差别的仁同一起来;在人性问题上,古印度将人理解为宗教的动物,古希腊将人理解为政治的(城邦的)动物,而古中国则将人理解为伦理的动物。从这一部分的比较中,我们对三种古文明的精神觉醒的不同特点一目了然。对于异地同时发生的这次突破现象,特点却迥然各异,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而作者的分析阐述,也使我们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这些特点,从而找到了古今的共通点,那就是古代人类觉醒带来的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在印度尤其重视宗教,不仅在研究人与自然关系中、在人与人关系上、人性问题上都离不开宗教的影子,因此古印度的这种精神觉醒造成的正是它的宗教性文化特征。同理,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摇篮,黑格尔说过: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尤其是在我们德国人心中,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感。(《哲学史讲演录》)后世的欧洲文化都是在希腊古典文化的孕育下发展起来的,古希腊的精神觉醒形成的正是那种科学严谨的欧洲文化;而中国则依然继承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人文伦理传统思想,处处彰显中国特色的儒家人文文化特色。《信仰与觉醒》读后感在《信仰与觉醒》一书中把康德列在黑格尔之后,这在中外学者中并不少见。这样做实际上是把康德摆到了黑格尔之上的位置。在反形而上学的氛围中,这是很自然的。但我却不是太赞同这种做法。尤其当谈到信仰时,我认为黑格尔还是应当摆到康德之后,后面可以再加一个波兰尼。康德说,我限制知识,为的是给信仰留下地盘。但他把知识限制得太过了,以至于只把自然科学作为科学,而人文社会科学则全部作为准科学或次科学。新康德主义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截然二分,就是这种做法的延续。如果说近代经验主义(经验论)把物理学作为知识的典范,理性主义(唯理论)把数学作为知识的典范,那么我们就可以说,黑格尔是把人文社会科学作为知识的典范,尽管当时作为典范被公认的人文社会科学还不存在。狄尔泰等哲学家的贡献,恰恰在于像康德为自然科学划定范围那样,为人文社会科学划定了范围。信仰与知识的界限,由此才获得了充分的含义。也就是说,信仰与知识的差别,不仅是信仰与自然科学的差别,而且是信仰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差别。马克思认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对立,实际上是由劳动和资本的对立造成的。当劳动从属于资本的时候,人文社会科学必然会被从属于自然科学,而当劳动起而反对资本的时候,人文社会科学也会起而反对自然科学。当劳动与资本的对立消除之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对立也将消失,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将成为同一门科学。按照波兰尼的看法,不管能否消除劳动和资本的对立,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对立都应当消除。至于信仰与知识的对立,在波兰尼看来也应当消除,因为任何科学,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都以信仰为前提和基础。这样,波兰尼就以另外一种方式回到了黑格尔。黑格尔把宗教和艺术都作为绝对精神的一个方面,这表明,他混淆了知识与信仰的界限,实际上把信仰当成了最高的知识类型,而知识当成了信仰的最高形式。这当然是错误的。但实证主义者把经过狭隘理解的自然科学作为知识范式,并以此批判黑格尔,更加大错特错。相比之下,马克思划分生活与意识,认为生活决定意识,而不是意识决定生活,然后把科学作为意识的升华形态,强调科学与生活的统一,这种批判才是真正有效的。黄慧珍认为,马克思过分抬高了醒的作用,忽视了觉的作用。这在终结论的意义上是正确的,在过程论的意义上是不正确的。终结论意味着,共产主义(马克思把这之后的社会称为人类社会)作为醒的状态,与它之前的阶段(马克思称为市民社会)作为觉的状态,两者之间有一道截然分明的界限。而过程论则意味着,共产主义与非共产主义之间,只是一个程度的问题,两者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马克思一生既有终结论观点,也有过程论观点,但早期终结论色彩较浓,后期过程论色彩较浓。表现在觉、醒关系上,马克思早年认为人可以完全进入醒的状态,后期则认为觉的状态会永远存在。在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关系中,马克思早期倾向于人类可以超越必然王国,晚年则倾向于必然王国永远存在。马克思去世以后,马克思观点中的两种倾向分离开来,各自得到了片面发展。这种分离和片面化产生了严重的后果。马克思由此也遭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和错误的批判。因此,今天我们需要做的,不仅是回到马克思,而且是对马克思本人的观点进行批判,表现在信仰问题上,是重新划分绝对知识与绝对信仰的界限。就我本人的观点而论,我认为共产主义在终结论的意义上是不成立的,在过程论的意义上是成立的,终结论意义上的共产主义只能是一种信仰,而不可能成为一种知识。只有过程论意义上的共产主义才能成为知识。  〔觉醒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什么才是真正的觉醒?

什么才是你真正的觉醒?




真正的觉醒:意味着你灵性觉醒,理解包容一切万事万物,真正进入一体世界与万物合一,无私无我,先他后我,无善无恶,无真无假,无美无丑,并且付诸行动感化别人,唤醒众生的灵魂,为地球注入更多的光与爱的正能量!




真正的觉醒:这意味着你己经着重于自身内在精神灵性方面的成长,不再执着于外在物质欲望的享受,不再执着于金钱与权力。




真正的觉醒:意味着你乐于喜悦服务他人!真正的觉醒:意味着你不再依赖他人的爱而让自己成为爱本身,你不再是靠太阳照亮的月亮,而你本身就是发光的太阳。不再希求别人的认同和供给,自己真正的是一个完善的生命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




真正的觉醒:意味着你不再纠结于人世间的爱,恨,情,仇,而是接受这一切,感化这一切,与身边的每个人,带给对方喜悦快乐!




能量才是宇宙的本质,能量按照宇宙规则创造了这一切万事万物!佛家的真空就是能量的最大充盈,道家的无为就是能量最大充满,儒家的无极就是能量的最大充实,能量无处不在、充满宇宙、无所不能!




人若具备了全身的正能量:就是人天合一、与佛合一、与道合一、与无极合一、与上帝合一!过去的一切宗教的最高梦想,原来就是这一个终极超越无所不包无所不融的能量。




无论是佛教,道教,基督教,儒教的无数经典理论,都是一个问题,提高人体的“能量”!原来都是要达到最高能量的境界!




所有的经典只说了一个问题。所有的方法只是一个方法,提高人体自身能量,返凡成圣!修炼的核心就是:提高人体的能量!能量是最平衡的。




人体充满能量,心灵才是开关,具有强有力的生命力,免疫力、活力、人体就是最健康的。由于能量是最平衡的,人体充满能量后,心态是最平衡的。




由于能量是无极的,人的思维就变成真空的,变成了一念清净,人就具有了大智慧!所以,当人体充满能量之后,人就变成了佛、真人、圣人。于是提高人体能量,成为人类进入高度文明的必经之路!




在这个时空点:你必须放下一切妄想、杂念、放下门派之分、宗教之分,放下一切自我认为的一切经验、观念、思想等。清净自心,把自己的心真正的“放空”!真正的进入实修!洗净自己的贪嗔痴慢疑。




宇宙是无限的、你的心也是无限的。天体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宇宙之中有你的一切、你身体里什么都有。




外在的一切都是你心中呈现出来的。你的心如一面镜子,不管遇到什么“因缘”!是善是恶?是好是坏?镜子都是“如如不动”的!




修行修炼就是不断积蓄“宇宙的能量”!这个过程也就是不断去除贪嗔痴慢疑,私心杂念的过程,化小我为大我,化大我为无我,进行一生的品德修养,让德行能量清理化掉我们体内的垃圾,使我们的身体变的越来越轻!直至达到身体完全的被宇宙高能量同化,生命进入不死不灭的永恒。




这颠倒黑白的娑婆世界

这乌烟瘴气的人间造



将因觉醒而彻底化解

一股强大的灵魂力量

正在注入你的体内!


什么是真正的觉醒?

                                                           《认知觉醒》札记一


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除非那个装睡的人自己决定醒来。

原文:自序Ⅲ

我发现每天有事情做不代表觉醒,每天都努力也不代表觉醒,真正的觉醒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望,立足长远,保持耐心,运用认知的力量与时间做朋友;我发现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因为认知影响选择,而选择改变命运,所以成长的本质就是让大脑的认知变得更加清晰……




三十岁前后,大学同学工作或事业逐渐拉开差距,就连一同入职的同事有的已经升职或跳槽到更高的职位,而你却变化不大。你和大部分人一样,每天早出晚归,忙忙碌碌,永远有做不完的工作;也利用业余时间学外语、考各种证书,十分努力想要改变现状。




事实上,工作的忙碌可能源于低效,一种方法一个流程用了好几年,那怕慢到跳脚也没想过要改变或尝试新的方法。工作之余想太无聊就上各种培训班,学了外语一句也不敢说,考了一堆与实际工作不相关的证书,时间流逝,这样的辛苦与努力,并没有让自己有任何实质上的改变。




听了很多道理,看了很多书,依旧过不好一生。是道理不对,还是书写错了,都不是,是因为我们为了逃避思考,宁愿做任何事。从没深入地想过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对未来有些什么目标,该怎样去实现目标,浑浑噩噩地过了一年又一年,这和睡着没什么区别啊。




觉醒从认清自己开始,对自己反复进行“灵魂三问”:

一、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二、要去哪里?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三、怎么去?该怎么做才能实现它?




找到答案,制定长远目标,用勤奋和耐心去弥补能力上的不足,不断增强认知,提高选择的能力,最后用行动去实现目标,这便是成长。




真正的觉醒是不断思考后的持续行动,直到目标实现。


上一篇:极爱心回力标

下一篇:刀剑红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