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侵略南斯拉夫的感人事件
二战空中豪杰陈瑞钿
1997年10月4日,美国空军历史博物馆所属的美国空军战斗英雄馆举行仪式,表彰了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一位空战英雄。出人意料的是他竟是一位华裔,此人就是二战空中豪杰陈瑞钿。显然,对陈瑞钿来说,此项殊荣迟到了几十年。
美国空军历史博物馆,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米德兰(Midland),它收藏有美国各种飞机300余架。其下属的美国空军战斗英雄馆,专门收集和展出美国空战英雄的事迹。但入选该馆的空战英雄,必须具有击落5架以上敌机的战绩,经该博物馆顾问委员会评选之后,才能被授予空战英雄(ACE)的头衔。顾问委员会则由现役和退役的美国空军参谋长、军事专家、航空专家组成,其中还有一名已退休的英国空军元帅,共120人。
在今年纪念“七.七卢沟桥事变”和“八.一四抗日空战大捷”的日子里,美国舆论界就陈瑞钿荣获空战英雄一事,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并对其英雄事迹和坎坷人生进行了介绍。例如象美国的《世界日报》、《国际日报》、《星岛日报》、美国有线电视军事频道等。1998年8月14日版《国际日报》撰文称他是“中国战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国第一位空战英雄”;《世界日报》在刊登他在广东空军的戎装照时,称他是“中美共同的空战英雄”、“永远令人景仰”。这在美国社会,尤其是在华侨同胞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战功卓著1932年,年仅19岁的陈瑞钿怀着满腔热血,返回祖国。1937年“八一三事变”的第二天,他便参加了震惊中外的“八一四”空战。两天后,他驾驶美制“霍克”双翼战斗机,击落了日本的“三菱”轰炸机,首开了自己击落敌机的纪录。在1937年至1939年间,他共击落敌机六架,并协助僚机击落敌机三架。在空战中,他骁勇奋战,敢打敢冲,其座机曾三度被敌机击落,但都跳伞成功幸运生还。其中有一次,当他的座机被击中后,他奋不顾身驾机直冲敌机,将其撞毁。他自己则是在座机失去一个机翼的情况下成功跳伞生还的。另一次是在1939年秋任空军副大队长的陈瑞钿,曾两度率机掩护苏联援华空军轰炸昆仑关一带的敌占区。在12月27日邕宁附近上空的战斗中,中方参战的3架飞机与日本10多架战斗机遭遇,经过长达1小时的激烈空战,中方共击落了3架敌机。在战斗中,陈瑞钿的座机油箱不幸被敌机击中起火,自己全身也着了火。他带火跳伞,为借助高速气流吹灭身上的火焰,他跳伞后并未及时开伞,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直到快着陆时才开伞,虽然跳伞成功,但面部和全身上下仍被大面积烧伤。他的英雄事迹当时被广为传颂,被誉为“中国战鹰”(Chima's Warhawk),同时还被编成美国英语课外读物《中国战鹰》出版。美国于1946年发行的《真正英雄的真实漫画故事》(RealHeroes,True Stories in Comics)系列丛书,在当年3-4月出版的第13期,以《真正英雄的动人故事》(Thrilling Stories abourReal People)为题,介绍了他的抗日战绩和不平凡的经历。为纪念他1937年以相对落后的双翼霍克战斗机击落日本先进的三菱九六式单翼轰炸机的战果,美国著名画家罗伊·格林内尔(Roy Grinnell)还专门作画表现了当时激烈的空战场面。据说,好莱坞一电影公司还有意将他的事迹搬上银幕。去年10月4日,美国空军博物馆将他评选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最早的空战英雄,也在情理之中。在表彰仪式上,他被称为“美国第一位二次大战的空战英雄”。
经历坎坷陈瑞钿,祖籍广东省台山县大江村,父亲是华裔母亲是秘鲁人。1913年,陈瑞钿出生于美国俄勒岗州的波特兰市,早年就有志于飞行事业,所以在高中时期,就靠打工挣钱来学习飞行。在日本入侵中国时他就取得了美国的飞行执照。1932年“九一八”事件发生后,波特兰市华人决定派遣志愿军回国参加抗日空战,当时陈瑞钿已从当地华人创办的美洲航空学校毕业,他便志愿与来自俄勒岗州、华盛顿州、加利弗尼亚州的13位爱国青年一道参加了志愿军,其中还有一位女青年。
陈瑞钿一行乘船首先抵达上海,但竟未被国民党中央军收留,当年11月,他便辗转到广州陈济棠麾下,参加了广东空军,不久便分配在广东空军第六飞行队,军衔少尉。1935年,他被派往德国学习战斗机飞行和战术回国后晋升为中尉。1936年7月,因陈济棠投归南京政府,广东空军随之被中央收编,陈瑞钿则被分配在杭州笕桥中央航校任战斗机飞行教官。同年10月任驻广东空军第3大队17中队中队长。
1938年夏升任少校中队长。
1939年又升任第3大队副大队长。
自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以后,到1939年12月27日的昆仑关战斗他在华东、华南、中南地区执行过多次截击、护航等任务,参加过著名的杭州笕桥大捷、武汉大空战和南京保卫战等重大战役。陈瑞钿在昆仑关战斗中,因座机油箱起火被严重烧伤以后,因交通不便,整整用了三天才被送往柳州医院,当时面部伤口已感染发炎。由于当地医疗条件较差,不能得到很好治疗,以后又辗转香港、衡阳,最后经飞虎队的陈纳德将军和蒋介石夫人宋美龄女士的帮助,才于1940年返回美国就医。在美国,他的面部虽然经过五年的整容治疗但并不成功。他不顾面部已扭曲变形,于1945年初又返回祖国,在驼峰航线执行空运任务,继续为抗日贡献力量。抗日战争胜利后,则转任中国航空公司飞行员。1949年夏天,他回到波特兰市并于1952年在当地一家邮局从事信件整理、分发工作,直至1983年退休。1997年9月3日不幸病逝,享年84岁。
陈瑞钿前后有三位夫人。第一位是爱国华侨伍月梅,是孙中山先生革命政府外交官员伍迁芳之女。她是在广东读书时与陈瑞钿认识的。在一次日本飞机夜袭柳州时,为救丈夫,她扑伏在丈夫身上不幸被弹片击中遇难陈瑞钿与伍月梅育有2男。开始第二位是他在美国纽约的五年治疗过程中认识的一位护士小姐,美国人弗朗西斯·梅尔道克(FrancisMurdock)。1945年,由于陈瑞钿出院后又返回祖国抗日,所以他们从此分手。两人育有一女。
第三位夫人叫杨瑞芝,是上海人。她是在中国航空公司作地勤服务工作时与他认识的,于1948年结婚。他们育有一个男孩,现为美国国务院驻新加坡的一名外交官。
陈瑞钿现共有子女4人、孙子10人,曾孙1人。
名列榜首
陈瑞钿的英雄事迹和坎坷经历极大地震动了另一位美国空战英雄,他就是肯恩·杰恩斯特(KenJernstbt)。
肯恩·杰恩斯特是美国空军志愿援华飞虎队飞行员,他在退伍以后曾担任俄勒岗州参议员30多年。在二次大战期间对日作战中,他取得了摧毁12架敌机的辉煌战绩(空中击落日机5架,击毁地面日机7架)。因此,他早就获得了美国空战英雄(ACE)的头衔。
在陈瑞钿1940年乘机返美就医时,他也搭乘同一架飞机,两人因此相识。他自己虽然已功成名就,但当他了解了陈瑞钿作战英勇无畏、战功卓著和不幸遭遇后,深为感动。他认为,陈瑞钿无疑是美国二战的第一位空战英雄,为此他长期以来一直为陈瑞钿在空战英雄榜上无名打抱不平,并竭力向空军博物馆顾问委员会推举陈瑞钿入选空战英雄榜。
但是,顾问委员会认为,美国正式对日宣战是在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以后,而陈瑞钿在1940年已返回美国就医,而且,当时陈瑞钿参加的不是美国空军,而是广东空军,所以迟迟不能认定。
其实,长期以来,国民党空军的态度也很令人失望:首先,把怀着以航空报效祖国到上海投军的陈瑞钿拒之门外就不应该;其次,对有如此战功的陈瑞钿不宣传、不表彰,原因是陈不是嫡系中央军而是广东空军。前台湾空军总司令赖名汤上将在谈及此事时,就曾说:陈瑞钿是陈济棠的广东派系军队,非属中央军,虽打下多架日机,但不算数。真是荒谬!
经肯恩·杰恩斯特坚持不懈地奔走、游说,顾问委员会终于以陈瑞钿是打击同样的敌人,美国空军飞虎队早在美国对日本宣战之前就已在中国战场与日作战,陈瑞钿本人也是美国公民为理由,接受了杰恩斯特的推荐在评选过程中,杰恩斯特也极力坚持陈瑞钿才是第一位击落日本飞机的美国英雄。因此,陈瑞钿的名字才在1997年刻在了美国空军战斗英雄馆的英雄榜上,正式被评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的第一位空战英雄。此次与他同时被评选列入《美国空军战斗英雄名人录》的还有另外七位美国空军英雄。
陈瑞钿是在生前得知这一消息的,原打算亲自到场参加表彰仪式,不幸的是,就在举行仪式的前一个月零一天与世长辞了,而由他17岁的孙子代他出席了这次盛会。
陈瑞钿的英雄事迹和不幸遭遇,在美国社会引起了很大反响,美国华人和新闻媒体更是关注。新闻界除广为宣传报道外,美国有线电视军事频道还准备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拍摄成专集,并有意将当时返回祖国参加抗日战争的空战英雄们拍摄成系列专题片。为此,他们特地委托美国硅谷专家叶晨晖博士帮助寻找、收集有关陈瑞钿生前的资料,特别是面部毁容前的照片,以及其它英雄的资料。
叶晨晖先生对空战历史颇有研究,去年他曾经通过华文媒体(见本刊1997年6月号《巴伯的在华奇遇》一文),并经过湖南有关部门的多方努力,终于在今年初找到了曾在抗日战争时期救过美国空战英雄巴伯的两个恩人。巴伯在那次遇险获救之前,曾驾机击落了日本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的座机(见本刊1997年6月号《谁击落山本该水落石出了》一文)。
徵集陈瑞钿生前资料的消息通过新闻媒体披露以后,不少热心读者纷纷提供线索,叶晨晖先生很快就找到了现居住在波特兰市的陈瑞钿少校的遗孀杨瑞芝女士,并有幸见到了她珍藏的陈瑞钿初入广东空军时的英俊戎装照,以及《中国战鹰》一书。
纳粹是如何侵入南斯拉夫的?
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德国军队1941年4月6日攻击贝尔格莱德。历经10天的激战之后,贝尔格莱德4月17日被德军占领。南斯拉夫3月曾一度加入轴心国,但随后发生军事政变。新政权转与苏联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和德国的关系因之恶化。德国元首希特勒欲使南斯拉夫为拒绝与轴心国签约一事付出代价,到目前为止,希特勒的意图已一一得逞。在靠近意大利边境的南斯拉夫北方,德军乘胜追击,他们自称在札格拉布市附近,已俘虏数千名南斯拉夫士兵和20多名将领。希特勒希望将南斯拉夫分割成不同的小邦。克罗西亚地区已宣告独立,但是共产党铁托誓言将与希特勒抗争到底。
二战五大重大战役介绍
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亦可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意大利王国、日本帝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二战五大重大战役,希望能帮到你。 二战五大重大战役 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 七十多年前,二战横扫欧洲,将世界上所有主要 军事 力量卷入其中,只留下一片腥风血雨和破败不堪的景象。至少5千万人在这场规模空前的战争中丧命,因此二战也被认为是 历史 上最血腥的战争。 1939年,德国大独裁者及野心家阿道夫?希特勒的权利欲望膨胀到了极点,并开始对波兰发动侵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由此拉开序幕。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组成了轴心国,而它们的对手则是由英国,法国,苏联,美国等强大国家组成的同盟国。一直到1945年,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市分别投下了原子弹,战争才得以结束。 在二战中,这些世界强国纷纷使用设计先进的炸弹和武器作为效率超群的杀人机器,因此不难想象若干人类史上最血腥的战役也就应运而生。 当我们历数这些战役,您会注意到根据不同的资料来源,这些战役中的确切伤亡数字(不仅包括死亡人数,还包括受伤,患病和失踪的人)往往各不相同,而且颇多争议。另外,战役这个词也没有严格定义,有人仅仅用它来指代发生在一个特定地区内的短时间冲突,也有些人对战役的定义较为宽泛,包括了大规模军事行动。 五、列宁格勒战役 历史学 家和学者们有时候会对"战役"一词的定义比较宽泛。列宁格勒战役就是个典型例证。列宁格勒战役又叫列宁格勒围城战,这是一场历经数年的战役,时间至少长达900天,从1941年9月一直到1944年1月。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这场围城战伤亡之巨:在列宁格勒牺牲的苏联人,比整个二战中死亡的美国人和英国人的总数还多。 在这场战役中,不仅是战士,所有男人、女人,甚至是孩子,只要能出上一份力的,全部被动员起来,保护城市的边境,抵御纳粹坦克的侵袭。尽管这场战役如此惨烈,苏联军队及其人民最终还是 成功 阻止了德军的进攻并把他们的城市从彻底毁灭的危险中挽救了出来。 经过旷日持久的战斗,多半可以想见列宁格勒战役中的伤亡人数简直就是天文数字。最可怕的是至少有100万平民死于战争,这个数字大概相当于当时列宁格勒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有些人是战争的直接受害者,有些人则死于 疾病 、寒冷或是饥饿。纳粹势力用封城的方式来阻断苏军的物资供应。苏联军队也因此失去了不止100万的人员的生命,这还不包括200万生病和受伤的人员。德国的伤亡人数尚有争议,但最少也有数十万之多。 四、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2年中,纳粹的目光落在了斯大林格勒。这座城市铺展在伏尔加河沿岸,它不仅是可以生产军用物资的工业城市,更是入侵苏联的重要战略要地。纳粹对这座城市进行了疯狂的空袭,陆军兵力也超过15万,并配有约500辆坦克。 纳粹指挥本以为可以轻松取胜,但苏联军队却对其进行了百折不挠的反击,战役如火如荼地持续了五个月,大街上到处都是枪声。到了11月,苏联进行大规模反攻,把侵略者逼退。德国军队精疲力竭,1943年2月,他们投降了。 这是一场 决定 性战役,将战争的形势导向了有利于同盟国的方向。虽然苏联取得了胜利,但他们却遭受了比敌人更加惨重的人员伤亡。轴心国伤亡人数大概80万人,苏联方面却超过100万。除此之外,大约40000市民在此战役中身亡。 三、阿登战役 诺曼底战役之后,同盟国开始向比利时进军,形势看似有所好转。他们本以为纳粹势力应该已被极大削弱。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在1944年寒冬,当盟军正在茂密的比利时森林里前行时,轴心国发起了强势反攻。 1944年12月,由于天气不佳,同盟国空军支援部队无法起飞,希特勒军队借此机会进行猛攻。在几周内,纳粹军队和他们的虎式坦克所向披靡,盟军不得不向后撤退数里。然而到了 圣诞节 时,局势得到逆转。次年1月中旬,同盟国军队奋力前进,夺回阿登森林最初的据点。希特勒在战争中的最后挣扎仍是徒劳无功。 有人认为这场战役对美国人来说是最血腥的战斗。19000士兵丧生,至少7万人受伤或失踪。相比而言,英国伤亡人数为12000,2000人死亡。德国同样是伤亡惨重,伤亡人员大概为10万。 二、诺曼底登陆战 1944年6月6日早上,同盟国发起攻势,这一天如今也成为了着名的"D-Day"。英国、美国和加拿大军队抢攻了诺曼底沿岸的5片海滩。从早上开始,同盟国就开始利用空军轰炸驻扎在此的德军。尽管盟军希望能够出其不意,但德军多少已经做好准备,在进行了激烈抵抗后才让出阵地。在其后的几个月内,同盟国成功夺取了周边的一些城镇,包括色堡和卡昂。 这场袭击持续了数月之久,直到8月末才结束。双方的伤亡人数都很惊人:据有关方面估计,德国至少伤亡32万(3万人死亡,8万受伤,剩下的为失踪人员),而同盟国的伤亡数字也高达23万(死亡人数超过4.5万)。 一、冲绳岛战役 虽然大部分战役都发生在欧洲和苏联战场,冲绳岛却是太平洋战场上最血腥的大战之一。这次战役被认为是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xxxxx,希望能帮到你。规模最大的海陆空一体化战役,持续了数月之久,双方伤亡人员数以万计。 冲绳岛是琉球群岛中最大的岛屿,隶属日本管辖,地处美国对日战争中的重要战略位置。1945年3月,美国开始进攻日本,日本军方采用毁灭性的空袭对其进行反击,神风敢死队员故意驾驶飞机冲向美国军舰,意图同归于尽。在美国军队获取更多阵地,并失去海军支援后,日本也开始发动大规模地面反击。虽然美国最终取得这场战役的胜利,但其过程却充满艰辛,直到6月才告结束。 在冲绳岛战役中,日本军队至少损失了10万兵力,美国方面也消耗了至少12000人。这还不包括受伤人数,美军在战斗中受伤士兵数量高达36000。最惨痛的是,有人估计冲绳岛战争中,至少有15万日本平民丧生。
二战中的著名战役以及详细介绍
二战中主要的著名战役有:波兰战役、敦刻尔克大撤退、珍珠港战役、中途岛战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阿拉曼战役、诺曼底登陆等。
波兰战役
波兰战役,也称为波德战争或德波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区的起点,亦是世界战争史中一场著名的“闪电战”。波兰称为“1939年保卫战”或“1939年九月战役”,而德意志第三帝国称其为“波兰战役”,作战代号为“白色方案”。波兰战役是德意志第三帝国、捷克斯洛伐克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军队于1939年9月入侵波兰的行动,该战役一般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在《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签署了一星期后,德意志第三帝国于1939年9月1日展开进攻,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亦于9月17日入侵波兰,10月6日,德苏两国占领波兰全国领土,波兰战役结束。
此战,波军死亡66300人,伤133700人,被德军俘虏69.4万人,被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红军俘虏21.7万人(含投降数),10万人逃至邻国。德军死亡10600人,伤30300人,失踪3400余人。战争中,德军首次成功地实施“闪击战”,显示了坦克兵团在航空兵协同下实施大纵深快速突击的威力,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德意志第三帝国在实施武装力量的动员与展开措施中,采取了先机制敌的方针。德意志第三帝国武装力量对波兰的军事行动说明,预先组建的陆军和空军集团出其不意的实施密集突击,有着显著的作用。
敦刻尔克大撤退
敦刻尔克大撤退(英语 Battle of Dunkirk;法语 Bataille de Dunkerque)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1940年5月,英法联军防线在德意志第三帝国机械化部队快速攻势下崩溃之后,英军在敦刻尔克这个位于法国东北部边境的港口城市进行的当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在这项代号为“发电机计划”的行动中,英国在十分危险的情形下,在一个星期左右时间里,救出了三十三万五千人,可谓是是举世震惊的奇迹。虽然这次大规模的撤退行动成功的挽救大量的人力,可是英国派驻法国的远征军的所有重型装备都丢弃在欧洲大陆上,造成英国本土地面防卫发生严重的问题。此次撤离,意味着西欧落入法西斯势力之手。
敦刻尔克大撤退,从1940年5月26日至同年6月4日历时九天,实际上是5月26日、6月2日和3日共三个晚上,5月27日至6月1日共五个全天,总共有338226人撤回英国,其中英军约21.5万人,法军约9万人,比利时军约3.3万人。但这些部队撤离时将重装备全部丢弃,带回英国只不过随身的步枪和数百挺机枪而已,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英法联军共丢弃了1200门大炮、750门高射炮、500门反坦克炮、6.3万辆汽车、7.5万辆摩托车、700辆坦克、2.1万挺机枪、6400支反坦克枪以及50万吨军需物资。
在撤退中,英法联军有4万余人被俘,还有2.8万余人阵亡。英国共动员了861艘各型船只投入撤退,有226艘英国船和17艘法国船被德军击沉。英国空军为了掩护撤退,总共出动2739架次战斗机进行空中掩护,平均每天出动300架次,有力抗击了德军空袭,英军损失飞机106架,英军战斗机和地面高射炮火击落德机约140架。
珍珠港战役
珍珠港战役也被称为珍珠港事件或奇袭珍珠港。偷袭珍珠港是指由日本政府策划的一起偷袭美国军事基地的事件;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军的航空母舰舰载飞机和微型潜艇突然袭击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国陆军和海军在欧胡岛上的飞机场的事件。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这次袭击最终将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它是继19世纪中墨西哥战争后第一次另一个国家对美国领土的攻击。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罗斯福发表了著名的《国耻演说》,声称12月8日是美国“活在耻辱中的一天”,后来成为了该国的纪念日。
美国损失:美国在1941年12月太平洋舰队原有12艘主力舰,其中有9艘战斗舰和3艘航空母舰,在被攻击时珍珠港共有96艘船只,共被瘫痪了8艘战列舰、3艘巡洋舰、3艘驱逐舰、8艘辅助性船只,合计共30万吨。而飞机则是全部390架中,被摧毁188架(有92架属于海军战机,96架属于陆军航空军机),受损155架(126架陆军机和31架海军机),以卡内奥赫和埃瓦机场受损最为严重,2机场共82架飞机仅有1架在攻击后保有升空能力。而美国人员伤亡则有:共2403人死亡,受伤1178人;海军:2008人阵亡,710人受伤(死亡人数近半数自亚利桑纳号)、陆战队:109人阵亡,69人受伤、陆军:215人阵亡,360人受伤、平民:68人死亡,35人受伤。
日本损失:飞机29架(第一波:零战3,97舰攻5,99舰爆1;第二波:零战6,99舰爆14),5艘袖珍潜艇。
中途岛战役
中途岛战役也称中途岛海战。中途岛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是美国在中太平洋地区的重要军事基地和交通枢纽,也是美军在夏威夷的门户和前哨阵地。中途岛一但失守,美太平洋舰队的大本营珍珠港也将唇亡齿寒。
中途岛海战于1942年6月4日展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场重要战役。美国海军不仅在此战役中成功地击退了日本海军对中途环礁的攻击,还因此得到了太平洋战区的主动权,所以这场仗可说是太平洋战区的转折点。
美国损失了1艘航空母舰(“约克城”),1艘驱逐舰(“哈曼”),147架飞机(多为被击落),307人阵亡。日本则损失了4艘航空母舰(“赤城”“加贺”“苍龙”“飞龙”),1艘重巡洋舰(“三隈”),332架飞机(包括备用机,被炸毁于航母约280架,仅被击落42架),3500人阵亡。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斯大林格勒战役也称斯大林格勒会战(俄语:Сталинградская битва,德语:Schlacht von Stalingrad)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意志第三帝国对争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而进行的战役,时间自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为止。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部战线的转折点,也是整个二战的转折点,其战略上的胜利超出了由英美领导下的诺曼底登陆(代号“霸王行动”)。此战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开始逐步掌握战略主动权。单从伤亡数字来看,该战役也是近代历史上最为血腥的战役,双方伤亡估计约2000000人,参与该场战役的人数也比历史上的其他战役都来的多,更以双方无视军事与平民分别而造成的伤亡著称。
斯大林格勒会战是德意志第三帝国法西斯遭遇的战略范围最严重的失败,不仅终结了德意志第三帝国南方集团军群自1941年以来保持的攻势局面,而且直接造成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与德意志第三帝国总体力量对比的根本变化。从世界范围看,斯大林格勒会战与同时期发生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一起,成为1942年底反法西斯战争大转折的标志性事件。
阿拉曼战役
阿拉曼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北非战场上,轴心国司令埃尔温·隆美尔所指挥的非洲装甲军团与英国伯纳德·蒙哥马利将军统领之英联邦军队在埃及阿拉曼进行之战役。1942年10月23日,在埃及阿拉曼地区,英国第八集团军在蒙哥马利指挥下对隆美尔统率的德、意联军“非洲军团”发起攻击,两军激战十二天,英军获胜,德、意军被迫退到突尼斯边境。这场战争以英国为首的盟军的胜利而告终,扭转了北非战争的格局,结束了非洲装甲军团的攻势,盟军在阿拉曼的胜利致使纳粹德意志第三帝国欲占领埃及、控制苏伊士运河及中东油田的希望破灭。此场战役后轴心国于北非战场转入战略撤退运作,成为法西斯军队在北非覆灭的开端,也是同盟国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的开始。
诺曼底登陆
诺曼底登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战役发生在1944年6月6日早6时30分。这次作战行动的代号“霸王行动”(英语:Operation Overlord)。这场战役在8月19日渡过塞纳-马恩省河后结束。诺曼底战役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
盟军先后调集了36个师,总兵力达288万人,其中陆军有153万人,相当于20世纪末美国的全部军队。从1944年6月6日至7月初,美国、英国、加拿大的百万军队,17万辆车辆,60万吨各类补给品,成功地渡过了英吉利海峡。到7月24日,战争双方约有24万人伤亡、被俘,其中盟军伤亡12.2万人,德军伤亡和被俘11.3万人。至8月底,盟军一共消灭或重创德军40个师,德军的3名元帅和1名集团军司令先后被撤职或离职,击毙和俘虏德军集团军司令、军长、师长等高级将领20人,缴获和摧毁德军的各种火炮3000多门,摧毁战车1000多辆。德军损失飞机3500架,坦克1.3万辆,各种车辆2万辆,人员40万。诺曼底登陆成功,美英军队重返欧洲大陆,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纳粹国防军和党卫军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整体来说,两者都是30-40年代德国的武装力量,但是党卫队源于私人武装,而国防军是德国的正规的合法的武装力量,在1871年德国建国时候就存在,国防军将领不都是纳粹党员,是正规的职业军人,有较高的素养。将领很多是传统容克贵族出身,比如,传统的东普鲁士(战后已经被割让给了波兰等国)的贵族家庭就盛产国防军军官。名字里面有冯(von)的都是贵族出身,比如冯.曼施坦因,冯.施陶芬贝格(刺杀希特勒的国防军上校)。他们崇尚骑士精神和贵族荣誉感。二、两者的军服也有明显区别。党卫军军帽上有骷髅徽标,军官佩戴骷髅戒指,还有各种纷繁复杂的配饰和徽章,都来源于古日耳曼部落的传统神话。党卫军二把手海德里希(纳粹公认的完美雅利安人的典范),照片可以看到军帽上的骷髅徽标,橡树叶领标。海德里希1942年被刺杀于捷克,希特勒为了替其报仇,下令屠杀捷克利迪策村140名包括婴儿在内的所有人,国际儿童节也由此而来。德国版电影《刺杀希特勒》剧照,图中国防军军官的军帽帽徽是国徽,不是骷髅头,没有那么纷繁复杂的各色花样领标,胸前有帝国之鹰标志。 前排左一是主人公——施陶芬贝格伯爵,他的家族是德国南部一支天主教贵族,其家族渊源可以追溯到13世纪,列祖列宗多是教堂主持、政府官员和高级将领。冯·施陶芬贝格的父亲是符腾堡王国的将军,母亲是普鲁士军队改革家——格耐森瑙元帅家族的女伯爵。三、党卫军整体地位要高于国防军,但是往往受国防军鄙视。党卫军是德国纳粹用来控制德国社会各界的私人武装和工具,类似纳粹党的私人打手团。里面的成员鱼龙混杂,比如他们的头头——希姆莱,出身比较低微,父母都是普通市民,自己当过养鸡场负责人。很多党卫军高层出身都不高,所以加入党卫军成了许多底层青年快速致富,提升社会地位的捷径。因此,国防军里面的冯(von)们看这些党卫军难免有那种大城市精英看山区文盲和城乡结合部流氓的意思。美国版电影《刺杀希特勒》剧照,“女武神行动”谋划者几乎是清一色的国防军贵族军官,多数名字里面都有冯(von)四、不可否认的是,国防军里面也有诸多坚定的纳粹党支持者,逢年过节,各种大型活动念上一段话来宣布效忠纳粹党元首是绝对必要环节。1934年,德国国防军从总统兴登堡元帅去世当天正式宣布效忠于第三帝国总理阿道夫·希特勒,并拥戴其为三军武装部队总司令,支持其间任总统职务;阿道夫·希特勒称元首后,由于其主张对外扩张并一雪一次世界大战前耻,得到国防军支持与拥护。所以,大多数国防军还是积极的地跟随和拥护希特勒和纳粹党的,尤其是战争初期,否则“闪电战”也不会如此顺利。
德国国防军和党卫军有什么区别?二者战斗力谁更强大呢?
党卫军和国防军是德国的两个不同的武装,一个是国家正规军,一个是纳粹的私人武装力量,从军队层面看,党卫军并不是德国的正规军。国防军的历史是比较久远了,虽然说纳粹时期的德国国防军是魏玛共和国时期组建的,但是传承却是来自于德意志帝国时期的那些容克地主阶级,这是一支由军事地主组建的军队,荣誉感极强。到了纳粹德国时期,希特勒对国防军大刀阔斧进行扩军,最初的十万兵马,到后来数百万大军,扩军这方面,希特勒是深得这些容克地主们的好感。而党卫军不同,党卫军是希特勒在发动啤酒馆暴动失败出狱之后,在1925年组建的,最初就是200人小队,隶属于纳粹党冲锋队,但是不听命于冲锋队。直接听命于希特勒。而长刀之夜血洗冲锋队之后,党卫队从冲锋队中独立出来。希特勒在对国防军进行扩军的时候,党卫队也在逐步改革,一点点的扩充部队,最后开始组建装甲师。名义上,德国国防军并不属于纳粹管辖,国防军最高指挥机构是国防军最高统帅部,听命于德国政府,实际上德国政府就是纳粹管辖。党卫队不同,党卫队的调动直接听命于希姆莱。而武装党卫军在作战中,必须依附于德国国防军的战斗序列。党卫军在战场上,通常都是属于一个救火队员的角色,哪里需要,他就去哪里,他在战场上,要听命于国防军的将军们,不得擅自行动。国防军几百万人的部队,党卫军往往只有几万人。党卫军面临的问题是,人少,能打仗的部队其实就是希特勒警卫旗队、帝国师、骷髅师、维京师等几个,后来扩充党卫军的时候,吸收大批外籍士兵,这些都是伪军级别,毫无战斗力。这些部队,多数是在占领国当一个治安军,让他们打野战,基本就是送人头的。如果说战斗力,国防军整体实力非常强大,党卫军是个别几个比较纯正的部队战斗力强悍。比如骷髅师,首任指挥官艾克就是个非常狂热的纳粹分子,对于手下士兵的思想教育非常苛刻,这就直接让这个部队战斗热情非常高,战斗力就非常不错。最初,国防军是极度鄙视党卫军的,国防军和党卫军不一样,国防军的统帅们贵族出身,你希姆莱是个什么东西,你们这些人根本算不上军人。后来在苏德战争中的几次战斗,让国防军对党卫军改变了看法,开始密切合作(其实就是给国防军干些脏活累活)。国防军会把自己摆在一个非常高的姿态,把自己描绘成白莲花骑士,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实际上,国防军犯下的罪行远比党卫军多。
如何评价克里特岛空降战役
克里特岛空降战役 克里特岛空降战役是二战期间的大规模空降战役之一。此战中德军攻占克里特岛,使其得以控制了爱琴海和地中海东部航线,使英国丧失了一个地中海中的重要据点。 此次战役基本上达到了目的。战役中,完全掌握了制空权的德国空军起了决定性作用,使英国地中海舰队遭受重大损失。克里特岛抗登陆战役之所以失败,尚有下列因素;英军统帅部不相信德军借助空降兵能攻占如此巨大的海岛;守岛部队没有飞机,也缺少必要数量的坦克、火炮和其他武器装备。夺占克里特岛之战显示了空降兵作战能力的增长。同时事实证明,实施这样的战役,如不与其他军种协同,势必遭到重大损失。因此,夺占该岛之后,德军统帅部再未敢实施类似的大规模空降战役。 在整个克里特岛空降战役中,德军的战略是成功的,攻占了克里特岛有多个战略意义,不但在地中海东部地区有了一个重要的空军和海军基地,而且能牵制南面北非英军军事力量,向东面对中东地区存在着进攻的可能,使得盟军十分担心德国和日本的连接,而最重要的是对德国入侵苏联排除了后顾之忧。 但是从战术上来讲,这次战役却是失败的。在12天的空降作战中,虽然英军损失15743人,其中亡1742人,3艘巡洋舰、6艘驱逐舰和其他舰艇29艘被击沉,包括航空母舰在内10余艘军舰受重创,希军1.4万人被全歼,但是德军损失了1.4万的空降精英部队和170余架运输机,这对于德国的空降部队是毁灭性的,这在德国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现象;更重要的是包括和德国空降兵创始人斯图登特在内的国防统帅部对于空降部队在战争中的作用产生了怀疑,导致德军在以后的各种战役中都没有大规模地使用过空降兵。 克里特岛之战继续了德国不可战胜的神话,同时德军为此也付出了1/4强的伤亡。人员损失倒不是最可怕的,真正致命的是这次战斗让希特勒和他的将军们彻底失去了使用伞兵作战的信心,在此之后的两年多时间,这支魔鬼部队就沦落到与普通步兵为伍的尴尬境地。1943年之后德国伞兵在意大利战场和西线制造了多次表现不俗的防御战。1944年斯科尔茨率领伞兵解救墨索里尼和1944年5月党卫军500伞兵营突袭铁托的“骑士行动”(Knigth‘s Move,也有译为“跳马行动”,似乎是国际象棋中的术语)两次行动大概就是他们最后的闪耀,但这些只是带有特种战性质小规模伞降作战,与克里特岛的壮观根本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即便有种种不利,但纵观克里特之战,德军的表现仍是可圈可点的。20日开战之初形势对德军就已极为不利,许多空降点都遭到了预料之外猛烈地面防空火力以及顽强的抵抗,计划中的智取完全变成了强攻,这和德国空降部队在此之前的作战性质完全是不同的。同时中部大队指挥官尚未到达克里特岛就因事故坠机身亡。但部队仍然在坚持按计划作战,利用手中弹药并不充沛的轻武器对抗严阵以待的英军,这是和前线替补指挥官的出色表现有很大关系的。同时,作战部队出色的战术素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很重要的。 负责空运的部分运输部队显然缺乏组织大规模空运的经验(在当时的技术情况下德军的表现还是相对最好的),空中输送部队的混乱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进攻的难度。德国战斗机航程短的劣势在这次战斗再次暴露无遗,以至于无法为登陆部队提供全程的空中支援,只好依靠提高出动次数来稍作弥补。在空对海的作战中,德空军无疑掌握了绝对制空权,重创英国皇家海军,但缺乏大型水面舰艇配合巩固战果,德国空军只要一从天上离开,运输船队就必须冒着被皇家海军发现的危险,小心翼翼地“苟且偷生”。 反观英军,凭借高效的情报机构,在开战之前就已充分掌握德军作战意图,并作了针对性的部署,这在后来的战斗中的确给进攻一方造成了很大麻烦。英军作为布设阵地的大师和伪装的行家里手,在克里特岛防御阵地的布设也颇有看头,阵地不仅设置巧妙,火力搭配合理,出色的伪装隐藏了自身实力,同时还成功欺骗了德国侦察机,直到德国伞兵降落在克利特岛,才发现自己已深陷重围。 和上述的优势相比,英军的作战能力就丝毫没有值得夸耀的地方,守岛部队共42640名士兵,即使除去士气低落的10258名希腊士兵不算,也还有32382名英军,这还不算开战后陆续支援的部队。与其对阵的德军只有22000人,而且没有坦克等重武器。在这种优势,英军只会消极防守,躲在阵地里坐等德军进攻。只有22日英军在伊拉科林地区发动了稍微像样的一次反击,结果也仅仅是将德军中部大队从此处切断,而且被切分的中部大队后来仍在坚持战斗,即使是力量稍弱地段的德军也坚守住了阵地。而在这之前,德军还未站稳脚跟的时候,英军没有趁势发动反击则是最大的失误。马利姆机场的失守是克里特岛之战的转折点,守备部队在失去联络后,指挥官安德鲁中校的意志就开始发生动摇,最后在当晚就放弃了阵地。另外,英军的通讯指挥系统也是一个明显的弱点,弗莱博格得到107高地失守的消息时马利姆机场的局势都已到了难以挽回的地步。 还要提到的是英国皇家海军,建设墨守成规,作战思想大大落后,对航母的重视不够,在记忆里整个二战中皇家海军成功使用航母的战例,也只有坎宁安指挥的奇袭塔兰托了。克利特岛之战中英国皇家海军参战的海上舰队大中型水面舰共计四十余艘,而航母却只有“可畏”号一艘,而且只有4架飞机可以随时升空!作用简直可以忽略不计。如此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英军虽徒有强大的舰队,但遇到德国空军的凌厉攻势,也只有做“沉默羔羊”了。不过皇家海军的组织能力还是让人印象深刻的,从敦克尔克、希腊,再到这次的克利特岛,总会有大量部队能从海上撤出,为以后的战斗留下了宝贵的有生力量,不管怎样这也让英国人在每次失败后都有小小的安慰。 在未来的战斗中空降部队仍然是一支可怕的新生力量,但使用问题还是最关键的。在重要地区猝不及防地部署伞降部队可以大大减少作战难度,但若把一场较大规模的战斗全部交给空降部队来完成,一是难以保证突然性,二是对空中运输和组织能力要求严格,即便是获胜仍会造成重大损失,因为这时拿轻装部队去对付敌方全员装备的地面部队。后来盟军在“ 诺曼底 战役”中使用伞兵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进攻前事先多次使用欺骗手段直到彻底麻痹德军,实施空降时形成突袭之势,部队投放较为准确,而且作战时间很短,没有出现克里特岛上的长期拉锯战,最重要的是英美伞兵的任务是策应次日的登陆部队,而不是去最后出攻坚。再后来由蒙哥马利策划的“市场花园行动”其境遇和“克利特岛之战”在很多方面就有相似之处,战役的成败很大取决于空降部队能否夺取预定目标并在地面部队到达前坚守,但这些伞兵不幸地遇到在当地修整的德国的党卫军装甲师,而且开战当天德军就缴获到了盟军的全部作战计划,进攻方最后以失败告终实属在所难免。 还要值得注意的是海军、空军调同作战的重要性。一支没有制空权的舰队,纵然你的舰队多么强大,也同样会葬身海底。同样,单纯依赖空中优势,只能在特定的环境下取得局部优势,而无法将局部优势转变为全面胜利。此战中的德英空海大战,德国空军虽出色的取得了制空权,抑制了英国舰队的昼间行动,但只要德国人的飞机一离开,皇家海军仍然是海上的主人,德军最终还是无法充分利用海上交通线大量运送援军和重武器,大大地增加了取胜的难度。英国海军虽损失惨重,但它的表现还是证明了它的存在意义,尤其是最后的成功撤出,可以说是此役中皇家海军的唯一亮点。德军虽强大,但它缺乏强大的海军,是跛足巨人,成功仿佛一步之遥,但却遥不可及。不久后的多线作战注定了德军从此将疲于奔命,难逃悲剧英雄的宿命。 1940年德国在政治和军事上都已远远超过西方世界的任何一国,战略变数极大,因此这也是德国对自己的未来最迷惘的一年。对英国作战有些犹豫不决,直接进攻苏联又有两线作战之患。最后希特勒在这一年作出了最费解、也是最难以评判的选择。当德国的战争阴错阳差地进行到1941年,摆在德国面前的选择实际就已很明晰。要么是采取保守战略,按照上文的构想继续在北非和中东谋求发展直到最终压制英帝国,最后在苏联的阴影下固守欧陆,如此一来第三帝国倒很有可能象古罗马帝国或波斯帝国那样维持下去。但这种设想是完全不符合希特勒的性格的,而且也违背了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的某些初衷,因此这种设想太过于主观,应该被排除;另外一个选择就是沿着1940年所作的战略伪装,继续按计划进攻苏联。闪击巴尔干实际上是稳固南翼、伪装攻苏兵力调度的一石二鸟之计,而克里特岛则是为未来的战争所作的伏笔纯属以退为进的权宜之计。因此对于克里特岛后来的使用问题,后世对希特勒的指责完全是没有理由的。 1943年7月17日,希特勒在克里特之战的授勋招待会上,曾对斯图登特说:“克里特之战证明伞兵时代已经结束。伞兵是一支完全依赖突然性的兵种,但现在这个突然性的因素已不存在。”希特勒这个悲观的判断就将德国伞兵打入冷宫,断送了这种全新的战法在德军的继续发展,对此希特勒确有难以推卸的责任,而这实际上才是克里特岛之战对德军造成的最直接的损失。美国作为这场战斗最冷静的旁观者,实际上它们从这次作战中的得到启示也是最大的。
克里特岛空降战役
克里特岛空降战役1941年5月16日,英军成功击落一架德国侦察机。被俘的德军飞行员供称,攻击将在未来48小时内展开。于是,在5月17日,英军全面进入了最高戒备状态。接下来的两天,即5月18日和19日,德军频繁且猛烈地对英军进行了空袭。与此同时,英军的侦察机还发现德军在希腊南部的机场集结了大量空降部队和飞机。由于英军在该地区的航空力量相对薄弱,几次轰炸并没有取得显著效果。到了5月20日凌晨2点,德军空降引导小组成功在克里特岛着陆,并且等待后续部队的空降。凌晨4点30分,德军的第一波攻击开始起飞。紧接着,德国第8航空军对马拉马、伊腊克林机场和干尼亚市区进行了激烈的航空火力准备。大约在早上7点,滑翔突击团组成的由迈恩德尔上校指挥的西部战斗群抵达马拉马机场。第一营成功着陆后,主力部队从西面向机场发起了攻击,另一部分部队则攻击连接该岛东西海岸上唯一的塔威拉尼蒂斯河大桥。在7点30分左右,德军成功夺下了大桥。第三营刚好着陆在新西兰军第22和23营预定的阵地上,所有军官和2/3的士兵阵亡,全营完全丧失了战斗力。第二和第四营降落在机场附近,但未能组织成建制单位,处于被动地位。西部战斗群的指挥官迈恩德尔上校在着陆时身负重伤。由于第三营丧失战斗力,他们只得改变计划,先攻击机场附近的107高地,随后再夺取机场。然而,德军伞兵损失惨重,却没有取得什么进展。与此同时,还有一支德军中部战斗群的伞兵第三团在干尼亚附近的加拉图斯地区着陆,该团由第七空降师师长萨斯曼少将亲自指挥。起飞后的20分钟内,萨斯曼和师部一起乘坐的滑翔机发生事故,导致萨斯曼和师部成员全部丧生。伞兵第三团的着陆相对分散,并遭到了密集的火力射击,损失严重。其中,第三营降落在新西兰军第四旅的防区,几乎全军覆没。第一和第二营被迫在英军的打击下构筑防御工事。由于通信中断,施图登特将军并不知道第一波攻击遭受了严重的挫折,仍然按照原计划组织第二波攻击,向雷西姆农和伊腊克林实施空降进攻。然而,将第一波攻击波运送的运输机陆续返回出发机场时,由于起降秩序混乱,一些坠毁的飞机堵塞了跑道,严重影响了后续飞机的降落。在降落中损失的飞机甚至超过了实际战斗中的损失。中午时分,斯图登特将军才得知马拉马机场仍然被英军控制着,而后又接到干尼亚地区空降部队的报告,中部战斗群因伤亡惨重而停止进攻。斯图登特将军紧急组织增援部队,但第二波攻击波的组织相当混乱,直到下午4点钟,大部分飞机还停留在机场上空。他们时断时续地进行空投,持续了3个多小时。由于起飞时间的延误,他们没有得到战斗机的空中支援,损失更加惨重。而中部战斗群的伞兵则降落在雷西姆农,计划中的第二团的第一和第三营分别在机场东西两侧着陆,向机场内进行攻击。然而,由于伞兵降落过于分散,第一营只有一个连的兵力成功降落在预定地点,团长斯利姆上校和团部以及直属的两个连则降落在澳大利亚军队的阵地上,伤亡惨重。直到傍晚时分,该团仍未夺取机场。东部战斗群由布劳尔上校指挥,伞兵第1团和第2团第2营组成,共有4个营。他们的任务是夺取伊腊克林市区和机场。布劳尔计划使用1个营攻击市区和机场,另外2个营分别在东西两翼进行侧翼掩护。然而,起飞时间延误,导致仅剩600人滞留在出发机场,而且飞机也损失了许多。空降行动持续了两个多小时,着陆的地点分散,组织混乱。布劳尔一看形势不妙,决定集中攻击机场,但一直到天黑也没有任何进展。雅典的斯图登特意识到战局不利,配属的三个机场一个都没有得手。已经着陆的部队缺乏统一指挥,伤亡惨重,极有可能全军覆没。当时,德军一直在攻击马拉马机场及其南部的107高地。机场防守的新西兰军第22营辖4个步兵连,兵力平均分布在机场和107高地,而营部则设在107高地。激战中,机场和高地的守军失去了联系。下午,高地守军在得不到增援的情况下撤向山顶,在得到批准后撤离。与此同时,德军西部战斗群也陷入困境,不得不停止进攻。午夜时分,不足600人的德军竭尽全力最后一次袭击,从西和南两个方向发动奇袭。然而他们没想到,当他们抵达高地时,英军已经撤离了。天亮后,德军利用高地的优势迅速占领了马拉马机场。马拉马机场的得失直接关系到107高地的得失,而马拉马机场的得失又决定了克里特岛之战的胜负。21日清晨,施图登特将滞留在机场的600名伞兵空降到马拉马机场。16时,第5山地师开始陆续抵达,到日落时已经有一个团登陆。德军的实力明显增强,战局开始转向对他们有利的方向。由于德军的猛烈空袭,英军的通信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弗赖伯格没有及时获悉马拉马机场失守的消息,错失了夺回机场的机会。得知马拉马机场的情况后,他命令立即发起反击。然而,由于命令没有及时传达,直到22日天亮英军才开始进行反击。在机场附近的公路上遭到德军的猛烈空袭,反击行动未能取得成功。在雷西姆农和伊腊克林,德军仍然没有获得突破,甚至斯利姆上校在指挥伞兵第2团战斗时被俘。23日天亮后,德空军迫使英海军撤回亚历山大港。德军随即开始从海上向克里特岛运输重型武器和部队,这进一步有利于德军。24日,德军完全控制了马拉马地区,并开始向干尼亚发起进攻。第5山地师师长林格尔少将抵达岛上,并接管了西部战斗群的指挥权。同一天,西部战斗群和中部战斗群会师。25日,林格尔指挥第5山地师的一个团和滑翔突击团,以及第3伞兵团的残余部队全力进攻干尼亚。26日,德军突破干尼亚防线。27日,德军攻占干尼亚市区。28日,德军占领苏达湾。同时,意军一个加强团在克里特岛东岸登陆。29日,德军占领雷西姆农,并与伊腊克林附近的空降部队会合。1941年6月2日,德军完全占领克里特岛。
克里特岛空降战役带给我们的经验教训有哪些
克里特岛空降战役 克里特岛空降战役从战略目的来说,德军已经达成了。但是其付出的伤亡代价太大,致使其在今后的战争中都不再采取伞兵作战,但此战中的一些军事构想却给盟军很大启发,克里特岛空降战役带给我们的经验教训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单兵种为主力的战役是不可取的 在这次战役中,虽然有德国的空军和海军力量作为支援,但主要的地面进攻是由空降部队进行的,空降部队由于在地面作战中没有重武器而损伤惨重,1944年盟军发动的代号为市场花园计划的作战行动在实际进行中与德国人在克里特岛战役的做法如出一辙,尽管这次战役的空袭程度和空降规模都比德军在克里特岛的行动大得多,结果却比德军在克里特岛战役的损失惨重的更为惨重,而且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第聂伯河空降战役中,苏军由空降兵第1、3、5旅临时组成的1个军,在第聂伯河右岸布克林弯曲部夺取利波维罗格、马克多内、尚德拉、斯捷潘齐、卡涅夫等地域,并予以固守,但由于组织工作的混乱、没有解决好与正面部队的协同问题、得不到正面部队的支援和配合等问题,导致第聂伯河空降战役是一次严重失利的空降作战。 二、空降作战讲究突然性、意外性 在德军准备进攻克里特岛时,英国方面也确定了德国的进攻可能,因为在战略上克里特岛对双方都很重要,德国占领的价值上面已经叙述过了,如果英国守住了克里特岛,将在地中海有着很大的军事打击范围,而且存在着反攻希腊的可能。然而,德国选择了空降部队作为主力,无论是突然性或意外性都无法达到,许多部队在空中或者刚落地就遭到了猛烈的攻击。 三、空降作战尽可能不要分散空降 在克里特岛空降战役中,德国空降部队多点空降,使得部队无法组成强大的火力,在第一天一个机场都没有夺下,使得山地步兵第5师不能及时运输到前线,以支援空降部队。其实在没有重武器的情况下应当集中1-2个机场进行突击,一旦第一天就夺得机场,后援部队就能立刻派往前线。多点进攻若遇到顽强抵抗,不但无法完成目标,而且有被包围消灭的可能。 四、对空降作战不应失去信心 在战争中有失败或损失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由此来否决一个兵种的作用是可悲的。德国最高统帅部在克里特岛空降战后几乎没有怎么使用过空降战术,这很令人沮丧。本来对于马耳他岛,德军可以用空降部队结合其他部队进行攻坚战,只要计划完整,空降部队也能发挥他们的作用,但被否决。任何兵种都有他们各自的特点和长处,合理的分配运用才是打开胜利之门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