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龙泥石流

时间:2024-06-04 22:45:29编辑:花茶君

想详细了解云南省水富县的交通和地理位置?知道的,回答一下。谢谢!

水富县是昭通市辖县,位于云南省东北端,金沙江与横江河汇合的夹角地带,介于北纬28°22′至28°39′,东经104°3′至104°25′之间。县境东临横江河,北濒金沙江,与四川省宜宾县、屏山县隔江相望,南与本省盐津县毗邻,西与绥江县接壤,面积439.8平方公里。境内西南端轿顶山,海拔1986.4米,主峰海拔4041.5米位于东经103度3`8`,北纬27度12`48`,为县境海拔最高点;北端中嘴,海拔仅有267米,为县境海拔最低点。县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长冬短,四季分明,全年无霜期长达340天,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一月平均气温8.9℃,七月平均气温26.7℃,年平均气温18.1℃。河谷气温与高山气温差异大,夏季河谷气温有时高达38.3℃,而西南端山地却很凉爽。 只有在西南面坡度才稍缓,其余方位都为陡峭崩崖,海拔3750米以上地带为残存的高原面和二叠纪埋藏的古夷平面。山全富水层发育,有涌泉分布,为山上重要水源。其间飞瀑众多。海拔3700米以上地带小湖无数。 土质多为黄壤,水土流严重,滑坡、冲沟较多且十分贫脊。海拔3000米以上地带土质为亚高山草甸土,山上有岩石颁山间,多为花岗岩、片麻岩、板岩组成,西南坡2800米以下地带多为旱地山田,山间植被稀疏,只有腹心地带及东、西、北坡部分地带有大片茂密的箭竹分布,海拔3700米以上地带还有成片杜鹃灌丛分布。药用植物丰富,有药龙胆、参类、黄莲、虫草等数百个种类,动物种类有扭角羚、黑熊、野猪、稚、习貂、娃娃鸡等数十个品种,同时,也是云南省自然保护区之一,珍稀冰洲石众多。 主峰附近还有三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峰,主峰轿顶山主顶似轿顶,故名轿顶山。主顶为缓平顶,东北方为万仞陡壁,在牛栏江一侧高差3275米,金沙江一侧达3525米,属高山地貌形态。 为户外佳处


云南地理交通是怎么样的?

云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差异常悬殊。最高点为滇藏交界的德钦县梅里雪山主峰卡格博峰,海拔 6740 米 ;最低点在与越南交界的河口县境内南溪河与元江交汇处,海拔仅 76.4 米 。两地直线距离为 900 公里 ,高低相差 6000 多米。

云南属青藏高原南延部分,地形以元江谷地和云岭山脉南段宽谷为界,分为东西两部。东部为滇东、滇中高原,地形小波状起伏,平均海拔 2000 米 左右,表现为起伏和缓的低山和浑圆丘陵,发育着各种类型的岩溶地形。西部为横断山脉纵谷区,高山深谷相间,相对高差较大,地势险峻,西南部海拔一般在 1500 — 2200 米 ,西北部一般在 3000 — 4000 米 。西南部只是到了边境地区,地势才渐趋和缓,这里河谷开阔,一般海拔在 800 — 1000 米 ,个别地区下降至 500 米 以下,形成云南的主要热带、亚热带地区。

云南地貌有五个特征:

一是高原波状起伏。相对平缓的山区只占总面积 10% ,大面积土地高低差参,纵横起伏,一定范围又有和缓的高原面。

二是高山峡谷相间。滇西北有著名的滇西纵谷区,高黎贡山为伊洛瓦底江与怒江的分水岭,怒山为怒江与澜沧江的分水岭,云岭为澜沧江与金沙江的分水岭,各江强烈下切,形成极其雄伟壮观的地貌形态。怒江峡谷、澜沧江峡谷和金沙江峡谷,气势磅礴,山岭和峡谷相对高差超过 1000 米 ,其中怒江峡谷南北长 300 余公里,人称“东方大峡谷”。在 5000 米 以上的高山顶部,常有永久积雪,形成奇异、雄伟的山岳冰川地貌。金沙江“虎跳涧”峡谷,与两侧山岭相对高差达 3000 余米,为世界著名峡谷之一。澜沧江的西当铁索至梅里雪山的卡格博峰顶,直线距离约 12 公里 ,高差竟然达到 4760 米 ,在 10 余公里的狭小范围内,呈现出亚热带干热河谷和高山冰雪世界的奇异景观,自然景色相当于广东至黑龙江跨过的纬度,这全国所罕见。

三是地势 阶梯递降。全省分三个梯层,滇西北徳钦、香格里拉县一带为第一梯层,滇中高原为第二梯层,南部、东南和西南部为第三梯层,平均没公里递降 6 米 。

四是断陷盆地错落。盆地和高原台地,西南地区俗称“坝子”,这种地貌云南随处可见。云南有面积在 1 平方公里的大小坝子 1442 个,面积在 100 平方公里以上的坝子 49 个,最大的坝子是陆良坝子,其次是昆明坝子。

五是江河纵横、湖泊棋布。云南不仅山多,河流湖泊也多,构成了山岭纵横、水系交织、湖泊棋布的特色、山系主要有乌蒙山、横断山、哀牢山、无量山等。云南有大小河流 600 多条,分别属于伊洛瓦底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长江)、元江(红河)和南盘江(珠江)六大水系。这些河流分别注入南中国海和印度洋,多数具有落差大、水流急的特点,水能资源极其丰富。其中伊洛瓦底江、怒江、澜沧江、元江为国际河流。云南有 40 多个高原湖泊,较著名的湖泊有滇池、洱海、抚仙湖、星云湖、阳宗海、程海、泸沽湖等。天然湖泊像颗颗明珠,点缀在群山之间,显得格外瑰丽晶莹。参考资料:http://hi.baidu.com/lookunlab/blog/item/ba83c92a9d96f92dd52af12f.html


徐州云龙山位于徐州哪里?

云龙山位于江苏徐州市区南部,常有云气蜿蜒如龙,故称之。东岩石峰围绕,上有兴化寺,寺内有大石佛,石佛为半身坐像,高约十公尺余,系北魏晚期就山崖巨石雕凿而成,当时仅造佛头,明代建文四年(1402),依山崖建大殿,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复凿佛身,今存大殿乃明代所重建。后檐墙高尺许,仅用三砖,故有‘三砖殿覆三丈佛’之说。石佛两侧岩壁上,有北魏太和十年(486)及唐宋时之造像与题字,大小佛像错落其中,俨然如画。
  471年之前,可以从北魏石窟造像的发展历史中找到依据。
  《中国石窟艺术》把北魏石窟造像运动分为四个时期:
  文成帝②倡导凿窟造像时期:即北魏和平元年(公元460年),文成帝下诏,以当时的佛教领袖“沙门统”昙曜③为主管,在首都平城(今大同市)西的武周山上凿窟造像开始,到凿出“昙曜五窟”,即云岗现编号为16、17、18、19、20窟为止(公元467年)。
  献文帝④继承发展时期:即公元465年献文帝继位至公元471年退位这七年间。献文帝即位后,继续在武周山麓凿洞塑像,续“昙曜五窟”又凿出五组石窟,即现在的第7、8双窟,第9、10双窟,第1、2双窟、第5、6双窟和第11、12、13窟。
  孝文帝⑤发扬光大时期:公元471年至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开造龙门石窟时期。公元471年,年仅四岁的孝文帝即位,汉人冯太后临朝听政,造窟运动开始向全国漫延,直至公元495年在洛阳龙门山开凿古阳洞三大石窟为止。
  孝庄帝至魏灭亡的衰落时期。公元528年孝庄帝即位,至北魏534年被东魏取代,造窟逐渐减少。
  文成帝倡导凿窟造像阶段,我们不必去考虑,因为文成帝倡导凿窟造像阶段(公元460年至公元467年)徐州还属于刘宋王朝,已排除在云龙山大佛开凿期之外;献文帝继承延续时期,也不必去考虑,因为凿窟造像还仅仅局限在大同武周山一带,凿窟造像还没有在全国推开,因此徐州云龙山大石佛出现的最早年份只能在公元471年。
  再看下限。我之所以把云龙山大石佛的开凿年代的下限定在公元486年,是因为在徐州云龙山大石佛两侧有佛造像的年号题字,计有:魏太和十年七月造像(公元486年7月);唐开元二十二年五月造像(公元734年5月);唐乾元三年四月造像(公元760年4月);唐元和十五年造像(公元820年);宋政和七年造像(公元1117年)。这些年号题字都是当时开凿时留下的,没有值得怀疑的。
  这样,我们就可把云龙山大石佛的佛头雕凿年代大体定在公元471年至公元486年之间,至于具体哪一年?我们还要从北魏与南朝刘宋王朝的战争史和北魏造窟运动的历史上去考证。
  四、 徐州云龙山大石佛可能雕凿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即公元485年。
  通过以上的考证和论述,徐州云龙山大石佛雕凿的年代大致可匡定在公元471年至486年这十五年间,至于是哪一年?要看在这一时间段,有没有雕造佛窟的机缘出现。
  从公元471年至486年,在徐州有史可考的历史事件有六:
  1、魏孝文帝延兴元年(公元471年),魏使王崇巡察青、徐等州,抚慰新附,观省风俗。(《魏书·王宪传》)
  2、 魏孝文帝承明元年(公元476年),四月辛酉,徐州大风,雹。(魏书*《灵征志》)
  3、 魏孝文帝太和四年(公元480年),秋七月,齐角城戍主举城降魏,八月丁酉,魏遣徐州刺史,梁郡王嘉迎之。(《通鉴》)
  4、 魏孝文帝太和五年(公元481年),魏徐州刺史薛虎子请于彭城积谷,以兵绢市牛,兴置屯田,魏主从之。(《魏书·薛虎子传》)
  5、 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武宣王勰⑥,献文帝子,太和九年封,徒彭城。(《魏书·本传》)
  6、 魏孝文帝太和十年(公元486年),全国实行均田制和汉化政策,即孝文帝改革,徐州开始土地改革。
  从以上六个事件看,最有可能促成徐州雕凿佛像的事件是第五项,即献文帝的儿子武宣王勰被徒封为彭城王。其理由有三:
  1、 在北魏,从云岗石窟到龙门石窟等所有的造窟行动,都是皇室行为。它们有的是皇室直接出钱雇工匠所为,有的是在皇室的要求下,由僧人带领工匠所为。武宣王勰作为皇室人员和彭城王,最有可能做这件事。
  2、 孝文帝太和九年,即公元485年,正逢北魏都城一带营造佛教石窟热潮,从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来到徐州的武宣王勰,与其他人相比,最有可能追随这场造窟风潮。
  3、 北魏皇室有“结伴高僧、游心释典” 的风尚,武宣王勰的父亲献文帝、兄孝文帝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和佛教石窟营造的倡导者,他们在平城都曾“凿仙窟以居禅,辟重阶以通述” (《鹿苑赋》)。元勰作为献文帝的第六子,孝文帝的弟弟被封王来徐州,极有可能把他在平城结交的僧人和工匠一同带来,他们来到徐州的第一件事,可能就是寻山掘窟,以便“居禅”、“通述”。


20206月28日恩施云龙地缝景区关闭通知

湖北恩施云龙地缝景区今年突然发布了关于紧急关闭景区的通告,为了泄洪排涝,为了游客的生命安全,所以希望广大的游客可以体谅,并且积极配合景区的决定,暂时不要前往景区,避免出现紧急情况,也避免浪费自己的时间成本。因为近期持续降雨影响,云龙地缝上游水库将于2020年6月28日8:00泄洪,为了确保游客安全,现在决定临时关闭云龙地缝景区,具体开放时间另行通知。注:恩施大峡谷七星寨景区绝壁栈道及小楼门游线正常开放。强降雨山区最容易发生落石泥石流,峡谷地区容易有突发的山洪,关闭景区是明智之举。倒是我很好奇这会儿还敢有人往山区旅游吗?来源:恩施大峡谷景区

6月28日恩施云龙地裂景区关闭通知

今年,湖北恩施云龙堤丰景区突然发布关于景区紧急关闭的通知。为了泄洪排涝,为了游客的生命安全,希望广大游客能够体谅并积极配合景区的决定,不要为了避免突发事件而暂时不去景区,浪费自己的时间成本。由于近期持续降雨,云龙地裂缝上游水库将于2008年6月28日8时泄洪。为确保游客安全,现决定暂时关闭云龙地裂景区,具体开放时间另行通知。注:恩施大峡谷七星寨景区悬崖栈道、小楼门游览线正常开放。降雨量大的山区最容易发生落石和泥石流,峡谷地区容易发生突发性山洪。关闭景点是明智的。我很好奇,现在有人敢去山里旅游吗?来源:恩施大峡谷景区


如何预防灾难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其中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有七大类。
  1、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有20余种,主要有以下种类:
  (1)暴雨:山洪暴发、河水泛滥、城市积水;
  (2)雨涝:内涝、渍水;
  (3)干旱:农业、林业、草原的旱灾,工业、城市、农村缺水;
  (4)干热风:干旱风、焚风;
  (5)高温、热浪:酷暑高温、人体疾病、灼伤、作物逼熟;
  (6)热带气旋:狂风、暴雨、洪水;
  (7)冷害:由于强降温和气温低造成作物、牲畜、果树受害;
  (8)冻害:霜冻,作物、牲畜冻害,水管、油管冻坏;
  (9)冻雨:电线、树枝、路面结冰;
  (10)结冰:河面、湖面、海面封冻,雨雪后路面结冰;
  (11)雪害:暴风雪、积雪;
  (12)雹害:毁坏庄稼、破坏房屋;
  (13)风害:倒树、倒房、翻车、翻船;
  (14)龙卷风:局部毁坏性灾害;
  (15)雷电:雷击伤亡;
  (16)连阴雨(淫雨):对作物生长发育不利、粮食霉变等;
  (17)浓雾:人体疾病、交通受阻;
  (18)低空风切变:(飞机)航空失事;
  (19)酸雨:作物等受害。
  2、海洋灾害 海洋灾害主要有如下种类:
  (1)风暴潮:包括台风风暴潮、温带风暴潮;
  (2)海啸:分遥海啸与本地海啸2种;
  (3)海浪:包括风浪、涌浪和近岸浪3种,就其成因而言又分台风浪、气旋浪;
  (4)海水;
  (5)赤潮;
  (6)海岸带灾害:如海岸侵蚀、滑坡、土地盐碱化、海水污染等;
  7)厄尔尼诺的危害。
  3、洪水灾害
  (1)暴雨灾害;
  (2)山洪;
  (3)融雪洪水;
  (4)冰凌洪水;
  (5)溃坝洪水;
  (6)泥石流与水泥流洪水。
  4、地震灾害
  (1)构造地震;
  (2)隔落地震;
  (3)矿山地震;
  (4)水库地震等;
  5、农作物生物灾害
  (1)农作物病害:主要有水稻病害240多种,小麦病害50种,玉米病害40多种, 棉花病害40多种及大豆、花生、麻类等多种病害;
  (2)农作物虫害;主要有水稻虫害252种,水麦虫害100多种,玉米虫害52种,棉 花虫害300多种,及其它各种作物的多种虫害;
  (3)农作物草害:约8000多种;
  (4)鼠害。
  6、森林生物灾害
  (1)森林病害:2918种;
  (2)森林虫害:5020种;
  (3)森林鼠害:160余种。
  灾害种类多的原因
  1、幅员辽阔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越50个纬度,又处于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交互地 带,各大天气系统对我国都有影响,天气多变,其中来自海上的影响较大;以温带为 主的气候区,利于各种病、虫、草的繁衍。 我国地壳活动性大,地质结构复杂,地形起伏大,地貌单元多,降雨量与植被分 布不均匀,使地表与地下径流变化很大。 以上这些原因使灾害源增多。
  2、灾害载体传递距离长 我国江河源远流长,台风与寒流的影响可达千公里,部分害虫的迁飞距离长达数 百公里,甚至1000多公里。灾害载体传递的距离与时间增大,穿越的生态环境区类增 多,是灾害种类多的又一原因。
  3、受灾载体数目多 我国有丰富的资源,意味着受灾载体数目多,致使灾害种类增多。
  4、抗灾能力差 我国目前总体上抗灾能力不强,对灾害链的延续竭止能力弱,以致次生灾害的种 类增多。
  5、人为致灾
  (一)预防措施
  1.注意媒体报道如广播、电视等。
  2.识别龙卷云龙卷云除具有积雨云的一般特征以外,在云底会出现乌黑的滚轴状云,当云底见到有漏斗云伸下来时,龙卷风就会出现。
  3.提高警觉防止山崩或道路坍方,山坡下和山区公路不宜停留或停车。为了生命的安全,应该及早离开。
  (二)应对龙卷风措施
  1.野外躲避当在野外听到由远而近、沉闷逼人的巨大呼啸声要立即躲避。这声音或“像千万条蛇发出的嘶嘶声”,或“像几十架喷气式飞机、坦克在刺耳地吼叫”,或“类似火车头或汽船的叫声”等。如在野外遇上龙卷风,应在与龙卷路径相反或垂直的低洼区躲避,因为龙卷风一般不会突然转向。
  2.室内躲避当龙卷风向住房袭来时,要打开一些门窗,躲到小开间、密室或混凝土的地下庇所,上覆有25cm以上的混凝土板较为理想。注意:汽车和活动房屋均没有防御龙卷风的能力。要在东北方向的房间躲避,并采取面向墙壁抱头蹲下姿势。因为西南方向的内墙容易内塌。远离危险房屋和活动房屋,向垂直于龙卷风移动的方向撤离,藏在低洼地区或平伏于地面较低的地方,保护头部;可以跑到靠近大树的房内躲避(注意防止砸伤)。
  3.乘车躲避当乘汽车遭遇龙卷风时,应立即停车并下车躲避,防止汽车被卷走,引起爆炸等。
  (三)台风灾害的应急与对策
  (1)随时注意台风动向,紧急危险事故可打110电话请求协助;
  (2)位处低洼地区时,应暂迁至高处所;
  (3)准备手电筒、食物及饮用水,检查电路;
  (4)不可贸然外出,以免受伤;
  (5)检查门窗是否坚固,各种悬吊物应取下:
  (6)清扫排水管道:
  (7)将屋外的物品移置安全场所;
  (8)断落的电线,应请专业人员处理。


龙为什么能成为我国的图腾?

因为龙是一种能呼风唤雨,并引起山崩地裂的野兽,因其强大的力量而被赋予中国的图腾。在出土的各种动物化石中,从未发现过龙凤化石标本。那么,龙凤是怎么来的呢?传说中统一的象征,轩辕黄帝经过五十三次战争打败了蚩尤,平息了战争,统一了三大部落和七十二个小部落,建立了国家。黄帝打算制定一个统一的图腾,类似于现在的国旗,或者说是国家的象征。起初,黄帝的顾问建议不要从事新图腾。原因是黄帝功德无量,天下无人能比。跟着黄帝部落的图腾走,统一全国就行了。黄帝说:“千万不要这样。所有部落,无论大小,都支持我。我怎么能不负众望,独断专行,以大欺小,以强欺弱?”然后黄帝说:“我们对兄弟和部落的行为无能为力。”黄帝让仓颉写了一个告示,要求所有大小不一的部落放弃所有用过的图腾,然后所有大小不一的部落派一个代表一起讨论制定新的图腾。但通知一发出,各部落,无论大小,都送来了自己部落使用的图腾,包括蛇、鹰、马、鱼、熊、豹、羊、大象和狗。黄帝被难住了。哪个图腾比较好?他一时拿不定主意,于是黄帝召集谋士,征求他们的意见。大家说了一句话,他说了一句话,并表达了自己的意见。有人同意用这个图腾,也有人主张用那个图腾。最后,还没有决定。有人对黄帝说:“你想太多了,就用一个图腾,为什么要这样选它,太麻烦了。”黄帝耐心地说:“这是一个新统一的大部落,所以我们要处处谨慎,千万不要草率行事。我们必须照顾到原始部落大大小小的情感,创造一个象征团结的图腾。众谋士听了黄帝的话,都觉得很有道理,连连称赞。因为新图腾,黄帝几天几夜没睡好觉。一天晚上,下着大雨,电闪雷鸣。黄帝发现,古代的书法图画一闪一闪,一道亮光闪过,却深深地映在黄帝的脑海里。第二天,黄帝把仓颉和鹤峰单独叫来后,把昨晚看到的霹雳形象告诉了仓颉和鹤峰。接着,黄帝指着各部落的图腾说:“我觉得为了照顾各部落的情绪,我们应该参考各部落图腾的特点来拟定这样一个图腾:蛇身、鱼鳞、马头、狮鼻、虎眼、牛舌、鹿角、象牙、羊须、鹰爪、狗尾。形成特殊的图腾。分别使用一些不同部落的图腾。如果你想照顾他们,那真的很体贴。然而,图腾是什么样的,它的名字是什么?仓颉说:“黄帝,这个图腾是世界上的动物之一。没有人能找到它,也没有人能伪造它。我想,还是给它起个名字吧,叫“龙”!它不仅能驱云,还能翻江倒海。”黄帝捋了捋胡须,淡淡地走着,沉思良久,然后果断地说:“好!它叫‘龙’!“从此,龙成了中华民族吉祥权威的象征。谁也不能侵犯,连黄帝都带头顶礼膜拜。这就是“龙”的由来。

中华民族为什么以龙为图腾?

关于中华民族的龙,在 历史 传说中它是一种神异动物,具有蛇的身子、狮的鬃、鹿的角、牛的耳、鲶的须、鹰的爪、鱼的鳞的怪异形象。它能大能小,能潜能飞,可播云行雨,可吐火发水,神通广大,无所不能,是神物。在中华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从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开始,到后来历代皇帝都自称龙种,龙成为帝王的象征、皇权的象征。直至今天人们仍然多以带有“龙”字的成语或典故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上下数千年,龙这一概念已渗透了中国 社会 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但是我们都知道龙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动物,为什么中华民族以龙为图腾呢?龙图腾又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

在原始 社会 ,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过着逐水而居,刀耕火种的生活。原始人类一方面要竭尽全力,从自然界中获取赖以生存的食物和其他资源,另一方面又对强大而神秘的自然界产生崇拜与敬畏。人类最初的经济活动是狩猎,因而动物是人类在自然界中最感兴趣的对象,原始人要靠捕捉到动物果腹,还要躲避那些对自己生命构成威胁的凶猛动物的袭击。在这个过程中,原始人对某些动物的体态,如鳄、鲵、蛇、鸟及某些昆虫等,以及这些动物奇异的能力,如可以翱翔于天空、潜游于水底,可以无足而行,可以蛰伏而居等,产生了崇拜和幻想。

不仅如此,处在氏族 社会 时期的原始人类,还相信每个部族都与某些动物有着亲属或其他殊关系,此物即为该氏族的图腾。当时的黄河流域,大致生活着大大小小的几十个原始部落。其中势力比较大的主要有炎、黄部落。据《新书·制不定》记载:“炎帝者,黄帝同父母弟也,各有天下之半。”黄帝部落在黄河上游,以熊为图腾。炎帝部落在下游,以牛为图腾。东夷部落,以居住在东方的九黎蚩尤为代表,他们自认为是神鸟的后代,以鸟为崇拜的神。西南方的三苗部落,他们大多奉女娲为始祖,以蛇为图腾。除此之外,还有大大小小,分别以不同动物形象为图腾的部落,如:熊、罴、貔、貅、虎,等等。

随着各个部落的不断发展壮大,相邻部落间必然要为抢夺生产生活资源而产生争斗,经过大大小小的战争,黄帝部落不仅使以熊、罴、貔、貅、虎等野兽为图腾的氏族归属自己,还打败了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接着,黄帝部落又打败炎帝部落,占领全部黄河流域。从此,黄帝部落定居中原,并很快发展起来。史书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说明这些部落形成了巨大的部落联盟。当时黄帝已经一统“中原”,成为黄河流域最大的部落联盟首领。

虽然炎帝的后代共工,为了给炎帝复仇,与黄帝之孙颛顼争天下而发动了大规模的叛乱,但最后也以失败告终,被统一到黄帝后裔的部落联盟中。此时,虽然黄帝及其后裔在黄河流域已经统一了诸多部落,但这些部落都有各自的图腾,如果不统一图腾,对统治是很不利的,但是独尊某个部落的图腾,也会引起其他部落的不满,于是采取折中的办法,将各个主要部落的图腾加以揉合通融,形成了中华民族图腾龙的雏形,以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统一图腾主要形象包括:黄帝部落的熊或云的特点,龙可以腾云驾雾;炎帝部落的牛或火,龙有牛耳,可以喷火;共工氏的水,龙可以主宰水;三苗的蛇,龙有蛇的鳞片、尾巴;龙可以生九子,表示繁衍;同时还融合了其他部落的鹰、猪、鹿等特征,最终形成了具有多种动物特征的——龙。

可以说,中华民族图腾是在黄帝一统中原后博采各部落图腾之特征确定的,以蛇为主体,以鱼鳞为龙鳞,以鱼尾为龙尾,以狮头为龙头,以鹿角为龙角,以鹰爪为龙爪,构成了部落联盟共同的图腾——龙。并且约定只可以信仰龙这一共同的图腾,从而为了将来的和平相处奠定了宗教基础,后经历代沿续,我们中华文明以黄河为母亲河,自然就以龙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了。


第四纪冰川为什么叫第四纪冰川

第四纪这个名称最早是意大利地质学家乔万尼·阿尔杜伊诺(Giovanni Arduino)于1759年研究波河河谷沉积情况时提出的。1829年,法国地质学家儒勒·迪斯努瓦耶(Jules Desnoyers)引用了这个定义。他在研究塞纳河低地的沉积层时发现了一层比新近纪更新的岩层。这个岩层一直延伸到地表。第四纪的时期基本上与最近的冰河期(冰川回退期)相符。另一种分法是将300万年前北极结冰的开始作为第四纪的开始,这样的话上新世的最新的一部分也算作第四纪了。也有人不承认第四纪的存在,而将它看作第三纪的一部分。扩展资料:第四季冰川遗迹: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建于1989年,占地1950㎡,建筑面积750平方米,冰川馆是研究我国第四纪冰川学,弘扬李四光及老一辈地质学家爱国敬业精神,向广大观众介绍地质科普知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坐落于北京西郊翠微山下第四纪冰川擦痕处,是世界上唯一的以第四纪冰川擦痕实物为基础建立的博物馆。冰川擦痕是地质学家李捷在勘测永定河引水渠地质、地貌时发现的,并经过了李四光等国内外专家学者鉴定,于1957年被确定为北京市重点文物。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四纪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四纪冰川

什么叫"第四纪冰川"

第四纪冰川(disijibingchuan)是地球史上最近一次大冰川期.冰川的发生是极地或高山地区沿地面运动的巨大冰体.由降落在雪线以上的大量积雪,在重力和巨大压力下形成,冰川从源头处得到大量的冰补给,而这些冰融化得很慢,冰川本身就发育得又宽又深,往下流到高温处,冰补给少了,冰川也愈来愈小,直到冰的融化量和上游的补给量互相抵消.一般冰川为舌状,冰川面往往高低不平,有的地方有深的裂口,即冰隙.冰川可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两大类.第四纪时欧洲阿尔卑期山山岳冰川至少有5次扩张.在我国,据李四光研究,相应地出现了鄱阳、大姑、庐山与大理4个亚冰期.现代冰川覆盖总面积约为163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1%.我国的现代冰川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北坡)、昆仑山、天山、祁连山和横断山脉的一些高峰区,总面积约57069平方公里.
冰川期 glacial age,ice age,glacial period 这是指地球气候酷寒,高纬度地方的广阔区域为大陆冰川(continental glacier)所覆盖的时期.最近的冰川期在更新世,据在欧洲和北美研究的结果,认为共有六次冰川期,五次间冰川期.在日本根据分析冰斗地形(围谷地形,kar)地形发现有两次冰川期.最显著的冰川期是在石炭纪一二迭纪,冰川的遗迹残留于冈瓦纳大陆.除上述两大冰川期外,在欧洲和美洲还发现有前寒武纪、中生代和第三纪的冰川遗迹,但都不太显著.
地球自诞生后,气候也一直在变迁中.地质年代中地球的气候是温暖和寒冷交替著出现.在数十万年以上的极长周期气候中,有大冰川气候周期和冰川时代气候周期.
在震旦纪以前,也就是大约在六亿年以前,我们并不清楚地球上的气候.从六亿年前古生代震旦纪起一直到一万年前新生代的第四纪止,地球上的气候共经历了三次大冰川气候.第一次是震旦纪大冰川期,距今约六亿年;第二次是古生代后期的石炭—二叠纪大冰川期,距今约2~3亿年;第三次是新生代第四纪大冰川期,距今约200万年.这三大冰川期气候的时间周期尺度大约是千万年至亿年左右.
在第四纪大冰川期气候中,目前我们巳经确知其间气候仍是寒冷与温暖交替出现.这段时间世界各地的冰川进退次数并不一致,不过大多数的学者都同意有四次冰川时代.


沉积相研究

如第一章所述,相是沉积环境的地质概括,是研究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地质体的岩石共生组合规律、古生物特征以及沉积矿物学、沉积地球化学特征的总和。完整的、准确的沉积相概念,既要反映沉积岩特征,又要揭示沉积环境,二者缺一不可。沉积环境是形成沉积岩特征的决定因素,是岩石在沉积和成岩过程中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气候条件、构造条件、沉积介质的物理条件与介质的地球化学条件的综合;沉积岩特征则是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和记录,主要包括岩性特征、古生物特征以及地球化学特征等。沉积相通常以沉积环境的自然地理条件为依据,并结合沉积岩特征及其他环境条件进行划分,主要分陆相组、海相组和过渡相组。陆相是指在陆地上形成的沉积相。大陆条件复杂,因而沉积物也是多种多样的。陆相沉积主要发生在陆地上相对较低的地方,那些相对较高的地方则是受侵蚀的物源区,在时间和空间方面都有较大变化。陆相沉积中河流相的分布很广,古代河流相比现代河流相更广,其分布面积可达数百至数千平方千米,这是由于古代河流长期迁移和地壳振荡运动的结果。河流相中河道砂岩胶结疏松,孔隙性及渗透性较好,是良好的储集层;河漫滩相及牛轭湖相粒度较细,泥质含量较多,油气储集性能不如河道砂。我国克拉玛依油田、胜利油田都有河流相的储层,因此研究河流相,对于恢复古地形和古河流的发育情况、判断物质的来源方向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海相沉积规模大,纵向上和横向上分布比较稳定,这是由海洋水体本身宽广开阔的特点所决定的。储集性较好的海相主要为滨岸相,次为浅海相,半深海相和深海相较差。滨岸相的储集岩由于海水时进时退,波浪作用强,所以磨圆度和分选度较好,沉积物多具储集性能,砂岩常沿海岸呈条带状分布,砾岩呈透镜状,沿海岸断续分布。滨海相沉积横向变化大,与浅海相相邻的砂岩体常可成为良好的储层;浅海相位于退潮线以下和水深200m之上,阳光充足,底栖生物茂盛,富含生物化石,在高水位体系域和海进体系域地段,常形成颗粒滩坝,故浅海相中高水位体系域和海进体系域的储集岩多具有粒内孔、粒间孔、粒内溶孔、粒间溶孔、生物格架孔和遗迹孔等,都是较好的储集空间。海相储集岩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为海相石英砂岩,层状分布,面积大,层位稳定,储油物性较好,多为泥质胶结;另一种是具有孔隙性、溶洞型、裂缝的海相碳酸盐岩,尤以礁块灰岩最好。碳酸盐岩储层的最大特点是储油量很大,产量很高。中东一些国家石灰岩储层单井的产量可达几千吨,甚至上万吨,在我国许多地区已经找到了白云岩、石灰岩高产储油层(薛超,1987)。总之,海相与石油的关系非常密切,在世界各大油田中,海相油田仍占大多数,在我国四川盆地有许多大气田也属于海相沉积气田。因此,寻找海相大油田,是目前石油勘探的重要任务。沉积相控研究与沉积体系研究形影相随,密不可分。沉积体系是指在成因上与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有紧密联系的三维岩相地质组合体,它不仅包含三维空间概念,同时还具有垂向上的时间演化含义,显然,这比过去所理解的抽象沉积环境及其相应的岩石记录——沉积相具有更深刻的时空含义。以沉积体系作为沉积单元划分沉积地质体是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学科发展和油气勘探与生产实践的需要。沉积体系研究通常是在沉积相和相序结构或沉积单元在纵横向上的叠置方式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且与层序地层研究紧密结合。现代沉积理论要求,沉积相研究必须将钻井地质综合录井资料和地震资料的研究进行综合分析和解释,对研究区露头和钻井进行单剖面或单井沉积相研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地区剖面或钻井之间的沉积相进行综合对比,进而结合地震相平面展布特征,揭示研究区不同时期沉积相的演化规律。沉积微相的研究是在研究区层位界定统一的基础上,首先,对研究区及邻区相关钻井岩心和岩屑进行沉积学研究,建立单井取心井段和岩屑录井沉积相剖面;其次,在取心井段和岩屑录井沉积相剖面上,分析和研究与沉积相对应的测井资料特征,建立相应的“测井相”与“沉积相”的转换关系;第三,根据上述转换关系,实现未取心井及井段的沉积相的划分和确定;第四,是在过井的地震剖面上,根据相应的“地质相”、“测井相”及其相互关系,建立研究区的“沉积相”与“地震相”在剖面上的转换关系;第五,是进行单井沉积相剖面和地震相的分析与对比,确定不同沉积时期各沉积相在二维空间上的变化特点及其相互叠置关系,并建立沉积相和地震相在平面上的转换关系,确定地震相平面展布特征;第六,是通过对全区沉积相和沉积体系的综合研究,揭示各沉积相的时空展布规律。

沉积相研究

沉积微相研究表明,在长8油层组沉积时期,主要为浅水三角洲沉积,以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最为发育,其次为水下分支间湾沉积,河口坝、席状砂等沉积砂体不发育。(一)岩石学特征1.颜色通过岩心观察,研究区长8砂岩以浅灰色、灰色和灰褐色为主,泥岩多为灰黑色(图4-4)和黑色,反映其沉积时的潮湿气候条件,整体表现为水下还原条件的暗色特征。2.岩石类型岩石类型与特征是岩石生成环境和水动力条件的反映。岩心观察表明,研究区长8储层主要有以下几种岩石类型。含泥砾砂岩:具有块状层理,岩石以砂质颗粒为主,含有大小不等的泥砾与泥质条带成分,代表高能沉积环境,主要见于水下分流河道的底部(图4-5)。图4-4 灰黑色泥岩细砂岩:主要为细—中粒长石岩屑砂岩与细粒岩屑长石砂岩,分选较好,磨圆中等,发育块状层理、平行层理、沙纹层理等,代表中低能沉积环境,常见于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沉积微相中(图4-6)。图4-5 含泥砾砂岩Z359井2259.50m图4-6 深灰色细砂岩Z359井2278.90m粉砂质泥岩:具有水平层理和重力变形层理,常见植物碎片,为低能环境产物,多见于河道侧翼沉积中。炭质泥岩:当沉积区水体较浅或短时间出露地表时,植物大量繁盛,埋藏成岩后,炭质含量高的形成薄煤层,泥质含量高的形成暗色泥岩(图4-7)。图4-7 深黑色炭质泥岩Z218井2249.70m3.沉积构造碎屑岩中的沉积构造,特别是物理成因的原生沉积构造,最能反映沉积物形成过程中水动力条件,加之它们在成岩阶段所受影响又较小,所以一直被视为分析和判断沉积相的重要标志。它们可提供沉积介质的性质和能量强弱的判断依据,成为判别环境的重要标志之一。据钻井岩心观察,研究区长8油层组发育有各种类型层理。在砂体较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三角洲前缘河口砂坝沉积微相中普遍见到的是各种交错层理、块状层理和平行层理。河道侧翼微相沉积以水平层理最多,其次是沙纹层理等层理。(1)层理构造平行层理:较发育,常呈薄层状产出。其形成是在高流态状态下,沉积物在河床的平坦床沙形态上迁移而形成的,因沙质物质在平坦床沙表面滚动而形成剥离线理,因此,平行层理反映的水动力条件是水浅流急(图4-8)。水平层理:主要发育于前三角洲、分流河道边部沉积的粉砂质泥岩和粉砂岩中,形成于比较安静的水体,为低能环境下的悬浮物质沉积而成。块状层理:反映了沉积物的快速堆积,主要见于细砂岩,厚度一般为20cm左右,最厚可达0.5m以上。反映了水动力较强、沉积物供应较充分的水下分流河道沉积时期(图4-9)。图4-8 砂岩中的平行层理Z218井2233.40m图4-9 砂岩中的块状层理Z92井2389.60m交错层理:为一系列内部纹层与主要层理面斜交所组成的沉积单位,为沉积介质能量条件比较强的沉积环境的产物。研究区的交错层理主要为沙纹交错层理和楔状交错层理(图4-10)。揉皱变形层理:为准同生变形构造,沉积物在重力作用或差异压实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大多形成在河道侧翼或三角洲前缘河口砂坝的坝端部位(图4-11)。图4-10 砂岩中的小型交错层理Z359井2258.30m图4-11 砂岩中的揉皱变形层理Z359井2280.10m(2)层面构造层面构造主要表现为底面冲刷构造,冲刷面构造是高流态下产生的一种层面构造。水动力条件突发性地由弱变强过程,流经尚未完全固结的沉积物表面时对下伏沉积物侵蚀冲刷,形成的凹凸不平的底面。冲刷面上的岩石粒度明显粗于下部,或含有来自下伏层的泥砾(图4-12)。冲刷面通常发育在水动力条件强、弱变化频繁的、水下分流河道为主的沉积环境中。4.古生物特征在三角洲前缘亚相中,植物化石较丰富(图4-13)。图4-12 砂岩中的冲刷面Z359井2256.60m图4-13 泥岩中的植物化石Z218井2256.90m(二)沉积微相特征在取心井岩心观察基础上,识别出研究区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支流间湾和远砂坝微相(图4-14)。图4-14 Z218井沉积微相单井相图1.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水下分流河道是三角洲前缘亚相中最为发育的骨架砂体相,表现为典型的正韵律沉积序列,主要以砂和粉砂为主,泥质较少,砂岩中碎屑组分以石英为主。水下分流河道垂向上表现为正韵律或复合正韵律,底部具冲刷面,常发育含泥砾砂岩,向上为中厚层状细砂岩,夹薄层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沉积构造常发育平行层理、块状层理和各种交错层理,可含泥砾等的明显滞留沉积现象,电阻率曲线和自然电位曲线常呈钟形和箱形,可见变形构造等。测井相特征,钟形反映了典型向上变细的垂向系列,箱形尤其是厚层状箱形多反映沉积河道砂体叠覆。2.河口砂坝微相河口砂坝位于水下分流河口的前端,是河水携带的载荷在河口附近的湖区快速卸载的产物。受高速堆积作用引起的前缘堆积坡度减小和湖水变浅,以及河流延伸入湖的距离增加影响,河口砂坝常受到向湖泊方向延伸的后期水下分流河道冲刷截切或改造而保存不完整。河口砂坝沉积主要以向上变粗的反粒序砂质沉积为特征,与下伏泥岩、粉砂质泥岩呈渐变关系,底部粉砂质泥岩及粉砂岩中具沙纹层理,向上粉细砂岩具水平波状纹层,至顶部可见中小型交错层理,构成反旋回。砂体粒度比水下分流河道砂略细,且分选性好,砂体的结构及成分成熟度均较高,粒度概率曲线表现为三段或者四段,河口砂坝电测曲线表现为漏斗状。在研究区河口砂坝常与水下分流河道共生,共同组合成良好的储集体。在组合砂体的不同位置,砂体的内部结构可以有明显的变化。平面上,这些砂坝砂体多分布于河口两侧或倾向于沿岸展布。纵剖面上多位于水下分流河道的下部。表现为后期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冲刷改造前期的河口砂坝、远砂坝,叠置在其上共同组合成一个曲线特征表现为一个由细—粗—细的旋回。横剖面上,河口砂坝可以与水下分流河道成渐变的接触关系。3.分流间湾微相在水下分流河道之间相对凹陷的地区发育分流间湾微相。分流间湾内水动力环境平静,水体较浅,常暴露地表,受季节性影响大。沉积物以悬浮物,即深褐色泥岩和浅灰色泥岩沉积为主,含少量的粉砂或细砂。发育水平层理,局部可见植物残屑、碳质泥岩和煤线。电测曲线为微齿化或平滑的曲线。4.远砂坝远砂坝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连片分布的砂体,形成于波浪作用较强的沉积环境。先期形成的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被波浪改造,发生横向迁移并连接为成片形成的砂体。其特点是分选较好,岩性主要由粉砂岩与泥岩互层组成。研究层位长81砂组又可以细分为3个单层,自下而上命名为长 ,长 和长 单层。(三)沉积微相研究在层位划分的基础上对岩性进行了统计,结合以上分析,以测井相和砂地比为依据,并参考砂体分布特征绘制微相平面图。1.长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长 沉积期,研究区有西南物源体系和西部辫状河三角洲物源体系物源供给,砂体发育,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微相。水下分流河道岩性以灰褐色,灰色中-细粒砂岩,粉细砂岩为主,由下而上粒度变细,为正旋回沉积特征,砂体厚度0.90~8.90m,砂地比为0.07~0.72,发育平行层理、块状层理和各种中、小型交错层理;粉细砂岩中常见波状层理和砂纹层理。水下分流河道呈南西-北东方向条带状展布,多次交汇及分叉,叠加连片,河道宽一般在0.2~0.9km;水下分流河道之间发育分流间湾,可见碳质泥岩(图4-15)。图4-15 长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2.长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长 沉积期,砂体较长 沉积期有所发育,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间湾。水下分流河道岩性以灰褐色、浅灰色细粒砂岩为主,河道底部发育冲刷面和泥砾,由下而上粒度变细,为正旋回沉积特征,砂体厚度0.80~13.30m,砂地比为0.06~0.74,发育水平层理、块状层理和各种中、小型交错层理;粉细砂岩中常见波状层理和沙纹层理。水下分流河道叠加连片,河道宽一般在1.0~2.5km;水下分流河道之间发育水下分流间湾,可见碳质泥岩和植物茎秆(图4-16)。图4-16 长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3.长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长 沉积期,为三角洲沉积砂体的重要建设期,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发育。研究区发育北东方向的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岩性以灰褐色、深灰色细粒砂岩为主,河道底部发育冲刷面和泥砾,由下而上粒度变细,为正旋回沉积特征,砂体厚度0.90~22.90m,砂地比为0.05~0.97,发育水平层理、块状层理和各种中、小型交错层理,粉细砂岩中常见波状层理和沙纹层理。水下分流河道叠加,河道较宽,河道宽一般在1.0~2.9km;水下分流河道之间发育水下分流间湾,大量可见碳质泥岩和植物茎秆(图4-17)。

会泽县的历史沿革

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堂琅县,属犍为郡。隋朝属恭州地。唐初,设唐兴县。南诏,置东川郡。大理国,设东川大都督。元代,为东川路。明朝时,为东川府。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隶云南省,开置会泽县驻巧家,翌年迁到钟屏。民国二年(1913年),裁东川府,改名东川县;1927年,又复会泽县。1947年,属曲靖专署。新中国后,改属昭通专署。1958年10月,撤会泽县并东川市。1964年12月,恢复会泽县,改隶曲靖地区至今。

会泽古城的历史文化

会泽建制甚早,西汉时期就设置堂琅县,成为云南最早设置的四个郡县之一。会泽,有汉、回、彝、壮、苗等20多个民族。同时又是彝族的故乡,彝族是会泽最早的土著民族。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和考证,远在先秦时期,彝族先民因遭受洪水的危害,由阿卜笃慕组织了一次彝族史上重大的“六祖分支”事件,将其6个儿子(武、乍、懦、恒、布、默)分往6个地方暂避洪水,其中五子(布)、六子(默)的在部分支系,就在会泽一带定居,成为会泽历史上最古老的土著民族。元朝以前,彝族禄氏日趋强大,自据以雄,形成统治势力,直至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禄氏献土设流才结束了禄氏的统治。在长达三百多年的岁月中,禄氏不仅筑有土城,建有土府衙门府第,并有彝族祭祀的官帝社,彝族家庙青云寺,明代建成的禄氏住居……,加之,浓郁的彝族民情,形成了彝族历史文化系列。

上一篇:工商办照

下一篇:陈罐西式茶货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