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报纸的1/4版尺寸是多少啊?
这个问题不太好说,因为各报家报社的排版设置(即留白)和裁版是不尽相同的,目前国内的报纸可大致分为“大版”“小版”“长版”三种规格
大版整版的常规尺寸是:49.7cm×31.8cm——北京青年报取样
小版整版的常规尺寸是:33.5cm×24cm——北京晚报取样
长版整版的常规尺寸是:一般会比大版的报纸窄2cm左右,如北京晨报,中山报等。
你所说的半版及1/4版则可按上述尺寸进行分割。
高分悬赏!!!
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意义
1、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
(1)员工是企业的基础
由于人是生产力三要素中最活跃的、员工是企业人力资源的全部,而人力资本是最重要的资本,因此,只有将人力资本与企业的物质资源有机结合起来,企业才会有效地创造财富,才会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员工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现在我国已逐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尤其是优秀人才空前地被放在了一个最重要的位置,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相信人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并不遗余力地改进和实施更有效的人才政策。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迫切需要大量的知识型员工,满足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谁拥有知识型、复合型员工,谁就会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获得成功。
(3)员工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员工的素质与活力则成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企业的发展需要有一支训练有素、具有较强执行力的员工队伍的支持,同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发展、提高员工素质,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竞争中发展壮大。
2、调动员工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1)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企业不断发展
现代企业提倡人本管理思想,提出企业管理要以人为中心,尊重人、关心人,调动人的积极性,依靠全体员工发展企业。
(2)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提高员工的执行力,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目标应始终围绕“顾客”这一中心做文章。也就是说,企业应使其提供的产品或劳务让顾客满意。企业管理者是否遵从这一管理之“道”,将是企业成败的关键。与顾客直接接触的是企业的员工,因而企业员工的表现直接影响顾客的满意程度,从而影响企业经营状况。
(3)企业的成功,取决于把职工的积极性和才干与企业的目标结合起来。
对企业员工分类
提高企业员工的积极性,需要对企业员工进行分类,以便对各类员工分别采取各种不同措施。按员工工作性质可以分为:
1、基层工作人员(包括车间生产工人和基层管理人员);
2、中层管理人员;
3、高级领导人员。
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方法及措施
企业的发展需要员工的支持。管理者应懂得,员工决不仅是一种工具,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对企业生存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而要取得员工的支持,就必须对员工进行激励,调动员工积极性是管理激励的主要功能。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提高员工积极性,主动性的重要途径。
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需要进行设计,实施。激励机制设计重点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奖励制度的设计;二是职位系列的设计;三是员工培训开发方案的设计;四是其他激励方法的设计,包括员工参与、沟通等。设计好一套激励机制后需要进行实施,以检验激励机制的有效性。
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包括各种激励方法和措施,归纳起来有这几个方面:
1、薪酬
物质需要始终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所以,物质激励仍是激励的主要形式。就目前而言,能否提供优厚的薪水(即货币报酬)仍然是影响员工积极性的直接因素。然而,优厚的薪水不一定都能使企业员工得到满足。通常,企业的薪酬体系不能做到内部公平、公正,并与外部市场薪酬水平相吻合,员工便容易产生不满情绪。员工的这些不公平感不能及时解决,将会直接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出现消极怠工、甚至人才流失的现象,从而影响到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有效解决内部不公平、自我不公平和外部不公平的问题,才能提高员工满意度,激发员工积极性。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通常在薪酬决策时应综合考虑岗位相对价值、薪资水平、个人绩效三要素,以它们作为制定工资制度的基础。通过以上三要素的有效结合,可以使员工预先知道做得好与差对自己的薪酬收入具体的影响,有利于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并使员工的努力方向符合公司的发展方向,推动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使公司经营目标与个人目标联系起来,实现企业与个人共同发展。
另外,员工持股制度也可以作为一项薪酬激励机制。在美国在美国500强中,90%企业实行员工持股。员工持股究竟有什么作用?第一个作用是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吸引人才,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是金手铐,起留人的作用。有没有长期的利益激励,对人才的牵引作用是有很大影响的。第二个作用能够获得资金来源。员工持股目的实际上是全体员工承担风险,把企业做大,因为从这方面讲,员工持股有积极的影响。
2、制度
企业的运行需要各种制度,同样,对员工进行激励也要制定出合理的制度,才能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奖惩制度:表彰和奖励是员工努力或积极性最重要的基础。高绩效和奖励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奖励可以促成员取得高绩效,取得高绩效后又有值得奖励的东西,两者是相互相成,互为促进的关系。奖惩制度不光要奖,而且要惩,惩罚也是一种激励,是一种负激励。负激励措施主要有如淘汰激励、罚款、降职和开除等。
竞争机制:竞争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又一大法宝。真正在企业中实现能者上,弱者下的局面。末位淘汰制是竞争机制的一个具体形式,就现阶段我国的企业管理水平而言,末位淘汰制有其可行性,建立严格的员工竞争机制,实行末位淘汰制,能给员工以压力,能在员工之间产生竞争气氛,有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使公司更富有朝气和活力,更好地促进企业成长。
岗位制度:即建立适当的岗位,使工作职位具挑战性。“工作职位挑战性”就是要让每一个员工都能感到他所在的职位确实具有轻微的压力。怎样才能让工作职位具有挑战性呢?有2个问题要特别注意:一是要认真搞好职位设置,二是要适才适位。
目标激励:就是确定适当的目标,诱发人的动机和行为,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目标作为一种诱引,具有引发、导向和激励的作用。一个人只有不断启发对高目标的追求,也才能启发其奋而向上的内在动力。每个人实际上除了金钱目标外,还有如权力目标或成就目标等。管理者要将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这种或隐或现的目标挖掘出来,并协助他们制定详细的实施步骤,在随后的工作中引导和帮助他们,使他们自觉、努力实现其目标。
3、情感激励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在其《动机与人格》一书提出了人的5种层次的不同需要,这5个方面的内容是:基本生活需求——安全感——归属感——地位与尊重——自我实现。企业要努力满足员工的各项需求,如提供稳定可靠的就业,满足员工的生活需求和安全感。归属感是指员工在企业中能有家的感觉,在这一层次上感情、人文因素要大于经济因素。人员之间的密切交往与合作、和谐的上下级关系、共同的利益等都有助于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而员工的归属感是企业凝聚力的基本条件。地位与尊重是指人的社会性使每个人都要求得到社会的承认与尊重。在当前的社会中,经济收入和职位往往是社会地位的一种体现。自我实现是指当前面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以后,人们将产生进一步发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的需求,即自我实现。人在这5方面的需求层次是逐步加深的,只有满足了前一层次的需求后,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这5个方面除了基本生活需求外,其他4个均为情感需要,因此,情感激励对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情感激励的方式有很多,主要有这几种:
尊重激励:所谓尊重激励,就是要求企业的管理者要重视员工的价值和地位。如果管理者不重视员工感受,不尊重员工,就会大大打击员工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工作仅仅为了获取报酬,激励从此大大削弱。尊重是加速员工自信力爆发的催化剂,尊重激励是一种基本激励方式。上下级之间的相互尊重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有助于企业员工之间的和谐,有助于企业团队精神和凝聚力的形成。因而,尊重激励是提高员工积极性的重要方法。
参与激励: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经验和研究表明,现代的员工都有参与管理的要求和愿望,创造和提供一切机会让员工参与管理是调动他们积极性的有效方法。通过参与,形成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认同感,可以进一步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工作激励:工作本身具有激励力量!为了更好地发挥员工工作积极性,需要考虑如何才能使工作本身更有内在意义和挑战性,给职工一种自我实现感。这要求管理者对员工工作进行设计,使工作内容丰富化和扩大化。何为工作内容丰富化?西文学者提出了5条衡量标准,也就是说要让员工找到5种感觉:一是要让员工能够感觉到自己把从事的工作很重要、很有意义;二是要让员工能够感觉到上司一直在关注他重视他;三是要让员工能够感觉到他所在的岗位最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四是要让员工能够感觉到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反馈;五是要让员工能够感觉到工作成果的整体性。
培训和发展机会激励:随着知识经济的扑面而来,当今世界日趋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使员工知识结构不合理和知识老化现象日益突出。通过培训充实他们的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给他们提供进一步发展的机会,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
荣誉和提升激励:荣誉是众人或组织对个体或群体的崇高评价,是满足人们自尊需要,激发人们奋力进取的重要手段。从人的动机看,人人都具有自我肯定、光荣、争取荣誉的需要。对于一些工作表现比较突出、具有代表性的先进员工,给予必要的荣誉奖励,是很好的精神激励方法。荣誉激励成本低廉,但效果很好。
4、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有意识地通过建立共同的价值观、职业道德观,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从而统一企业员工的思想,使人们朝同一目标努力,推动企业前进。创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是要使企业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员工的价值和地位;使员工树立“主人公”的责任感。
实施激励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制度,是企业管理的重要问题之一。国内企业,虽然近年来越来越重视管理激励,并尝试着进行了激励机制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对激励的认识上还存在着一些误区。
1、激励就是奖励
激励,从完整意义上说,应包括激发和约束2层含义。奖励和惩罚是2种最基本的激励措施,是对立统一的。而很多企业简单地认为激励就是奖励,因此在设计激励机制时,往往只片面地考虑正面的奖励措施,而轻视或不考虑约束和惩罚措施。有些虽然也制定了一些约束和惩罚措施,但碍于各种原因,没有坚决地执行而流于形式,结果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2、同样的激励可以适用于任何人
许多企业在实施激励措施时,并没有对员工的需求进行认真的分析,“一刀切”地对所有人采用同样的激励手段,结果适得其反。在管理实践中,如何对企业中个人实施有效的激励,首先是以对人的认识为基础的。通过对不同类型人的分析,找到他们的激励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激励,激励措施最有效。其次要注意控制激励的成本,必须分析激励的支出收益比,追求最大限度的利益。
3、只要建立起激励制度就能达到激励效果
一些企业发现,在建立起激励制度后,员工不但没有受到激励,努力水平反而下降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一套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不是孤立的,应当与企业的一系列相关体制相配合才能发挥作用。其中,评估体系是激励的基础。有了准确的评估才能有针对地进行激励,我们须反对平均主义、“一刀切”,否则,激励会产生负面效应。
4、激励的公平性
研究表明,激励的公平与否,对员工也是一个强有力的激励因素。
正常报纸的尺寸
一般是390mm(宽)x540mm(高)(550)
大报为4开,大报的尺寸一般是390mm(宽)x540mm(高),左右各为20mm;上下边空各为25mm,版心尺寸为350mm宽x490mm高
1/8版是8*24或17*12CM
较小的一种是4*24或8*12CM
A2的大小,也就是宽594mm,长420X2=840mm因为现在媒体竞争激烈,大家采取不用的印刷用纸,质地和尺寸多有不同,具体尺寸一定要以媒体的广告刊例为准。整版就是一个版,半版、1/3、1/4版以此类推,都以整版的面积为基数乘以相应比例;跨版就是占据左右两版;跨半版就是同时占据左右两版的上半部分或下半部分;报花就是在版面中的小豆腐块,位置不固定;报眼是在报纸的最上部分,一般刊头位置;中缝就是报纸对折的中间位置。
规格版序 高/宽cm�0�5整版 半版 1/3班 1/4版 1/5版 1/6版 1/8版 1/10版 1/16版 1/20版 1/32 下报眉(大)下报眉(小)
48x35=1680 24X35=840 16x35=560 12x35=420 9.6x35=336 16x17.5=280 12x17.5=210 9.6x17.5=168 6x17.5=105 9.6x8.7=83.5 6x8.7=52 4.8x25=120 4.8x10=48 全开: 781×1086
对开,大小是全开的一半大小
四开,大小是对开的一半大小,即全开的四分之一大小
把一张全张纸对折一次,得到的大小就是对开,再对折就是四开,再对折就是八开,再对折就是十六开。
报纸一般是四开为多,对折以后为八开。小学生的作业本是三十二开,一般的杂志大小是十六开。
书籍的开数一般为三十二开,杂志一般为十六开,但是同样也有十六开的书籍跟三十二开的杂志。
同样开本(如同样三十二开)的书籍相比也有大小,这是由印刷时使用的全张纸大小决定的,一般用于书刊印刷的全张纸的规格有以下几种:
787×1092mm 、850×1168mm 、880×1230mm 、889×1194mm等
其中787号纸为正度纸张,做出的书刊除去修边以后的成品为正度开本,常见尺寸为8开:368 x 260;16开:260 x 184;32开:184 x 130
850号为大度纸张,成品就为大度开本,如大度16开、大度32开等,常见尺寸为8开:285 x 420;16开:210 x 285;32开:203 x 140
其中八开尺寸如果用做报纸印刷的话一般是不修边的,所以要比上面给出的尺寸稍大。
880号和889号纸张,主要用于异形开本和国际开本。
印刷书刊用纸的大小取决于出版社要求出书的成品尺寸,以及排版、印刷技术 纸可大致分为 “大版”“小版”“长版” 三种规格
大版整版的常规尺寸是:49.7cm×31.8cm——北京青年报取样
小版整版的常规尺寸是:33.5cm×24cm——北京晚报取样
长版整版的常规尺寸是:一般会比大版的报纸窄2cm左右,如北京晨报,中山报等。
南华北地区盆地(坳陷)原型的变形改造史
如上所述,晚古生代以来南华北地区的盆地(坳陷)演化经过了6个原型的并列迭加阶段,换言之,南华北地区沉积盖层的形成是由6个盆地(坳陷)原型迭加而成的。在每个原型形成之后,都遭受过不同程度的变形改造,并且主要表现为晚侏罗世以来的多期次挤压变形和抬升剥蚀。因此,剥蚀量的计算是了解盆地(坳陷)原型被改造情况的一条重要途径。目前,常用的剥蚀量的计算方法有地层对比法、最高古地温法、镜质体反射率差值法和构造演化剖面法等。这些方法都有严格的使用条件,例如,地层对比法要求盆地基底的沉降是均衡的;最高古地温法和镜质体反射率差值法要求古地热场及其演化是单一的,或者后期的地热场(包括附加地热场)未超过该期。但这些条件较难满足,所得到的结果是近似的,只能粗略地反映盆地(坳陷)原型被改造的状况。1.三叠纪中晚期(印支期)的变形与改造南华北地区在石炭纪至三叠纪期间作为统一盆地整体沉降,所以三叠系在全区的分布具有普遍性。该时期剥蚀厚度的恢复主要采用前人的研究成果,辅以加工修改。徐世荣等徐世荣等.1985.华北盆地南部石炭-二叠系煤成气形成条件及远景评价(项目报告).在“华北盆地南部石炭系、二叠系煤成气形成条件及远景评价”项目中曾根据山西组底部煤层镜质体反射率(Ro)值,用洛帕金-韦甫莱斯的TTI方法反演出了三叠系原始沉积厚度(表4-2),同时又根据地震剖面和实际钻井等资料作出了三叠系残存厚度分布图。在此基础上,作者采用空间分析技术和克立金法,作出了剥蚀厚度等值线图(图4-35),等值线间距为500m。表4-2 南华北地区三叠系原始沉积厚度推算表从该剥蚀厚度等值线图中可以看出,三叠系剥蚀区总体上呈椭圆状,长轴走向NWW;剥蚀厚度范围大致在500~3000m 之间,剥蚀中心处于周口北侧至郑州一线,与原始沉积厚度的分布趋势基本上一致。剥蚀区的轴向与大别造山带走向的一致性,暗示这期抬升剥蚀作用的营力来自大别造山带,可能与扬子、华北两大板块的最后聚合-碰撞造山作用有关。而剥蚀区的轴向与三叠系原始沉积厚度分布轴向的一致性,则可能说明了控制三叠纪前陆拗陷形成与控制抬升剥蚀的动力学机制有一定的联系。也就是说,秦岭-大别造山带隆升造山的侧向挤压力和滑覆-逆冲推覆体的载荷,迫使华北地块南缘地壳发生拗曲沉降,导致研究区进入前陆拗陷盆地发育阶段,而侧向挤压力和滑覆-逆冲推覆体的加剧最终又使前陆拗陷盆地褶皱隆起并抬升剥蚀。当然,在前陆拗陷盆地发育阶段末期,重力均衡作用对前陆拗陷基底抬升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图4-35 南华北地区三叠系(印支期)剥蚀厚度图(等值线间距为500m)2.晚侏罗世(燕山中期)末的变形与改造以合肥坳陷为例,在晚侏罗纪晚期的前陆拗陷原型形成之后,曾遭受了一次较为强烈的挤压抬升与广泛剥蚀。据薛爱民等(1999)研究,剥蚀等值线呈NNE走向,剥蚀强烈区域在西部霍丘和中部的防虎山(图4-36)。合肥以西地区剥蚀厚度一般大于2000m,最大超过了3000m。这表明在晚侏罗世末,研究区曾经发生过强烈的NWW—SEE向挤压作用。晚侏罗世末期的这期抬升剥蚀,可以从蜀山断裂上盘中-上侏罗统的剥蚀厚度大,而下白垩统保存较完整,并且在中-上侏罗统与下白垩统之间存在角度不整合的事实得到证明。晚侏罗世末发生的这次NWW—SEE向挤压作用,可能与张八岭隆起带挤压作用加剧,进而可能与东部的(库拉)板块作用加剧有关。3.早白垩世末期(燕山晚期)的变形与改造在早白垩世末期,研究区遭受了晚中生代以来的第二次变形改造,造成了早白垩世的伸展裂陷—滑覆冲断-走滑扭裂复合原型的抬升剥蚀。以谭庄-沈丘凹陷为例,根据过开鲁断裂的324测线地震剖面(图4-37)分析,这次抬升剥蚀可能与秦岭-大别造山带的前陆式滑覆冲断作用的阶段性强化有直接关系。谭庄-沈丘凹陷的剥蚀厚度等值线图(图4-38)揭示,那里的下白垩统剥蚀厚度有自西向东逐渐增大的趋势(从600m 增至1500m),抬升剥蚀区的中心位于沈丘凹陷中南部,轴向呈NW—SE,与秦岭-大别造山带在此处的走向大致相当。图4-36 合肥坳陷侏罗系剥蚀厚度(m)图(据薛爱民等,1999)图4-37 谭庄-沈丘凹陷324地震测线剖面显示的早白垩世末逆冲断层合肥坳陷的抬升剥蚀更为强烈。根据地震和其他资料绘制的剥蚀量等值线图(图4-39)表明,隆起剥蚀中心位于肥东一带,轴向与周口坳陷一致,也呈NW—SE,最大剥蚀厚度超过3000m。这就进一步证实研究区的此次抬升剥蚀的营力来自大别山一侧,可能与大别造山带北缘前中生界基底的滑覆逆冲作用的阶段性强化有密切关系。有迹象表明,隆升作用首先发生在坳陷西部靠近长山隆起的地区。随后,隆升作用向东、向北扩展,在长丰—吴山庙一带的大片上白垩统和下白垩统均遭受剥蚀。地震和钻探资料证实,在霍丘—六安一带,甚至中、上侏罗统都遭受剥蚀。隆升作用还向南扩展,在韩摆渡断层以北,也有大片白垩系被剥蚀。坳陷的东北部的大桥凹陷区的剥蚀量较小,可能与距离大别造山带较远有关。图4-38 燕山晚期谭庄-沈丘凹陷下白垩统剥蚀厚度(m)图图4-39 合肥坳陷白垩系剥蚀厚度(m)图(据薛爱民等,1999)4.古近纪末期(喜马拉雅早期)的变形与改造在古近纪区域性伸展裂陷坳陷原型形成之后,研究区遭受第三次变形与改造作用。利用以地震剖面层位对比为主要手段的地层趋势法,结合最高古地温法、利用声波时差法和埋藏曲线法,以及前人资料,共取得39个数据点。除点5(济源凹陷邓2井,剥蚀1428m)外,其余38个数据点全部分布于周口坳陷、合肥坳陷和黄口凹陷范围内。所绘制的剥蚀厚度等值线(图4-40)表明,周口坳陷的剥蚀区轴线走向近SN,极大值区位于沈丘和新桥凹陷中部;合肥坳陷的剥蚀区走向也大致呈近SN—NE向展布,中部偏东的合肥南北剥蚀厚度中等,向东西两侧增加,但西北部霍丘一带存在无剥蚀区。在肥中断裂带两侧和防虎山一带有1000m的古近系被剥蚀,而舒城次凹内也有1500m的古近系被剥蚀;在北部的定远次凹,剥蚀量相对较小,目前仍保存有2300m的古近系。在东侧的郯庐断裂带上,古近系原始沉积区的大部分沉积物也已遭受剥蚀,最大剥蚀厚度达到1500m。开封坳陷黄口凹陷的剥蚀情况为凹陷中部最小,向东西两侧(特别是向东侧)增大。剥蚀量的上述分布情况表明,研究区各盆地(坳陷)原型在古近纪末期(喜马拉雅早期)的变形与改造,起因于近EW 向的挤压作用,可能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推挤作用有关。图4-40 南华北地区古近系(喜马拉雅早期)剥蚀厚度(m)图
南华北地区盆地(坳陷)原型的并列迭加史
根据上述对南华北地区的构造演化、沉积演化,以及成盆地球动力学机制等方面研究,可将晚古生代以来的南华北地区盆地(坳陷)原型的并列迭加史划分为6个阶段。(1)晚古生代(加里东-海西期)弧后裂陷阶段和整个华北板块一样,中、晚奥陶世末,研究区大部结束了被动大陆边缘伸展体制下的稳定沉降,开始整体上升成陆,造成上奥陶统—下石炭统缺失。但研究区南部处于秦岭裂陷海槽的北缘,在石炭纪初的南北板块点接触碰撞时,成为大别山岛弧北侧的弧后裂陷带,沉积了巨厚的石炭系深水扇、陡坡扇和复理石层。其北侧的石炭系、二叠系基本上为克拉通陆表海沉积。(2)三叠纪(印支期)碰撞造山与前陆拗陷阶段进入三叠纪中晚期,随着扬子和华北两古大陆进入全面对接、汇聚,秦岭-大别造山带开始隆升造山,其侧向挤压力和滑覆-逆冲推覆体的载荷,迫使华北地块南缘地壳发生拗曲沉降,研究区进入了陆内造山带与前陆拗陷盆地并行发育的阶段。(3)早-中侏罗世(燕山早期)前渊拗陷阶段秦岭-大别造山带在燕山早期开始了陆内主造山发展阶段。该区处于该造山带的北侧前沿,发育了一些分割性强的小型不对称的陆内前渊拗陷。这种陆内前渊拗陷虽然属前陆盆地范畴,但规模、强度和形成背景与板块间碰撞所形成的周缘前陆盆地、弧后前陆盆地有着较大的差异。(4)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燕山中期)前陆拗陷与伸展裂陷复合阶段在晚侏罗世时,在磨子潭-晓天断裂处形成晓天后缘拉张盆地,而在其北侧形成了信阳-合肥冲断前陆坳陷带、豫西-长山-蚌埠前缘滑覆冲断带和洛阳-周口-泗县前缘坳陷带。在太康-徐州隆起带以北,则为华北大型陆内拗陷。到了早白垩世,研究区出现了左旋压扭与右旋张扭交替的构造应力场环境,先后形成伸展裂陷-滑覆冲断-走滑扭裂的复合原型。(5)晚白垩世(燕山晚期)—古近纪(喜马拉雅早期)伸展裂陷阶段在晚白垩世—古近纪,可能是太平洋板块及雅鲁藏布洋壳向中国陆块俯冲所产生的滑移引张效应,以及上地幔岩石圈的伸展减薄所造成的张性构造环境,使研究区形成了挤压逆冲回返裂陷、张扭裂陷、伸展裂陷和挤压拗陷等多种盆地原型复合的特殊风貌。(6)新近纪(喜马拉雅中期)—第四纪(喜马拉雅晚期)整体均衡沉降阶段从新近纪中期开始,研究区进入了整体均衡沉降期,形成了统一的华北盆地(河淮盆地),就此奠定了当今南华北地区的盆地构造格局。在前一阶段形成的一些凹陷中,由于边界断裂的控制,基底岩系出现了继承性差异沉降,造成新近系和第四系厚度异常加大。
油菜花从南到北依次开放的原因
在同一天,南北方不同的地方,正午的太阳高度往往不同,太阳辐射的强度也随着发生变化.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最大,太阳辐射最强.当太阳光线垂直照射赤道时,随着纬度的增高,太阳辐射的强度逐渐降低.我国南部纬度低,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导致我国的油菜花从南向北推迟开放.也是江苏比古田“春迟”的主要原因.
故选:B.
读我国油菜开花日期等值线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影响我国南、北方地区油菜开花早晚的主要因素是
小题1:C 小题2:B 试题分析:小题1:读图,根据开化日期判断,我国油菜花开化日期总体上是由南向北逐渐变晚,体现了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变化规律,所以主要因素是热量,C对。地形、降水没有这种纬度变化规律,A、B错。土壤是由气候、植被决定的,不是开花早晚的原因,D错。小题2:M地地处沙漠边缘,最主要限制因素是水源。在沙漠边缘,有周围高山冰雪融水为农业生产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所以仍可种植油菜,B对。地形、光照、土壤不是本区最主要影响因素,A、C、D错。
生物进化史
大约在66亿年前,银河系内发生过一次大爆炸,其碎片和散漫物质经过长时间的凝集,大约在46亿年前形成了太阳系。作为太阳系一员的地球也在46亿年前形成了。接着,冰冷的星云物质释放出大量的引力势能,再转化为动能、热能,致使温度升高,加上地球内部元素的放射性热能也发生增温作用,故初期的地球呈熔融状态。高温的地球在旋转过程中其中的物质发生分异,重的元素下沉到中心凝聚为地核,较轻的物质构成地幔和地壳,逐渐出现了圈层结构。这个过程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大约在38亿年前出现原始地壳,这个时间与多数月球表面的岩石年龄一致。
生命的起源与演化是和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密切相关的。生命的构成元素如碳、氢、氧、氮、磷、硫等是来自“大爆炸”后元素的演化。资料表明前生物阶段的化学演化并不局限于地球,在宇宙空间中广泛地存在着化学演化的产物。在星际演化中,某些生物单分子,如氨基酸、嘌呤、嘧啶等可能形成于星际尘埃或凝聚的星云中,接着在行星表面的一定条件下产生了象多肽、多聚核苷酸等生物高分子。通过若干前生物演化的过渡形式最终在地球上形成了最原始的生物系统,即具有原始细胞结构的生命。至此,生物学的演化开始,直到今天地球上产生了无数复杂的生命形式。
38亿年前,地球上形成了稳定的陆块,各种证据表明液态的水圈是热的,甚至是沸腾的。现生的一些极端嗜热的古细菌和甲烷菌可能最接近于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其代谢方式可能是化学无机自养。澳大利亚西部瓦拉伍那群中35亿年前的微生物可能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证据。
原始地壳的出现,标志着地球由天文行星时代进入地质发展时代,具有原始细胞结构的生命也开始逐渐形成。但是在很长的时间内尚无较多的生物出现,一直到距今5.4亿年前的寒武纪,带壳的后生动物才大量出现,故把寒武纪以后的地质时代称为显生宙
太古代[前震旦纪(18亿年前到45亿年前)]和元古代[震旦纪(5亿7千万年前到18亿年前)]
太古宙(Archean)是最古老的地史时期。从生物界看,这是原始生命出现及生物演化的初级阶段,当时只有数量不多的原核生物,他们只留下了极少的化石记录。从非生物界看,太古宙是一个地壳薄、地热梯度陡、火山—岩浆活动强烈而频繁、岩层普遍遭受变形与变质、大气圈与水圈都缺少自由氧、形成一系列特殊沉积物的时期;也是一个硅铝质地壳形成并不断增长的时期,又是一个重要的成矿时期。
元古宙(Proterozoic)初期地表已出现了一些范围较广、厚度较大、相对稳定的大陆板块。因此,在岩石圈构造方面元古代比太古代显示了较为稳定的特点。早元古代晚期的大气圈已含有自由氧,而且随着植物的日益繁盛与光合作用的不断加强,大气圈的含氧量继续增加。元古代的中晚期藻类植物已十分繁盛,明显区别于太古代。
震旦纪(Sinian period)是元古代最后期一个独特的地史阶段。从生物的进化看,震旦系因含有无硬壳的后生动物化石,而与不含可靠动物化石的元古界有了重要的区别;但与富含具有壳体的动物化石的寒武纪相比,震旦系所含的化石不仅种类单调、数量很少而且分布十分有限。因此,还不能利用其中的动物化石进行有效的生物地层工作。震旦纪生物界最突出的特征是后期出现了种类较多的无硬壳后生动物,末期又出现少量小型具有壳体的动物。高级藻类进一步繁盛,微体古植物出现了一些新类型,叠层石在震旦纪早期趋于繁盛,后期数量和种类都突然下降。再从岩石圈的构造状况来看,震旦纪时地表上已经出现几个大型的、相对稳定的大陆板块,之上已经是典型的盖层沉积,与古生界相似。因此,震旦纪可以被认为是元古代与古生代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
古生代开始
藻类和无脊椎动物时代
寒武纪(5亿7千万年前到5亿1千万年前 三叶虫时代
寒武纪(Cambrian period)是古生代的第一个纪,开始于距今5.4亿年,延续了4000万年。寒武纪是生物界第一次大发展的时期,当时出现了丰富多样且比较高级的海生无脊椎动物,保存了大量的化石,从而有可能研究当时生物界的状况,并能够利用生物地层学方法来划分和对比地层,进而研究有机界和无机界比较完整的发展历史。
比较著名的有早寒武世云南的澄江动物群、加拿大中寒武世的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寒武纪的生物界以海生无脊椎动物和海生藻类为主。无脊椎动物的许多高级门类如节肢动物、棘皮动物、软体动物、腕足动物、笔石动物等都有了代表。其中以节肢动物门中的三叶虫纲最为重要,其次为腕足动物。此外,古杯类、古介形类、软舌螺类、牙形刺、鹦鹉螺类等也相当重要。抛开牙形石不说,高等的脊索动物还有许多其他代表,如我国云南澄江动物群中的华夏鳗、云南鱼、海口鱼等,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中的皮开虫,美国上寒武统的鸭鳞鱼。
奥陶纪(5亿1千万年前到4亿3千8百万年前
原始的脊椎动物出现
奥陶纪(Ordovician period)是古生代的第二个纪,开始于距今5亿年,延续了6500万年。奥陶纪是地史上海侵最广泛的时期之一。在板块内部的地台区,海水广布,表现为滨海浅海相碳酸盐岩的普遍发育,在板块边缘的活动地槽区,为较深水环境,形成厚度很大的浅海、深海碎屑沉积和火山喷发沉积。奥陶纪末期曾发生过一次规模较大的冰期,其分布范围包括非洲,特别是北非、南美的阿根廷、玻利维亚以及欧洲的西班牙和法国南部等地。
奥陶纪的生物界较寒武纪更为繁盛,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发展,其中以笔石、三叶虫、鹦鹉螺类和腕足类最为重要,腔肠动物中的珊瑚、层孔虫,棘皮动物中的海林檎、海百合,节肢动物中的介形虫,苔藓动物等也开始大量出现。
奥陶纪中期,在北美落基山脉地区出现了原始脊椎动物异甲鱼类——星甲鱼和显褶鱼,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也出现了异甲鱼类。植物仍以海生藻类为主。
裸蕨植物和鱼类时代
志留纪(4.38亿年前到4.1亿年前) 笔石的时代,陆生植物和有颌类出现
志留纪(Silurian period)是早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本纪始于距今4.35亿年,延续了2500万年。由于志留系在波罗的海哥德兰岛上发育较好,因此曾一度被称为哥德兰系。
志留系三分性质比较显著。一般说来,早志留世到处形成海侵,中志留世海侵达到顶峰,晚志留世各地有不同程度的海退和陆地上升,表现了一个巨大的海侵旋回。志留纪晚期,地壳运动强烈,古大西洋闭合,一些板块间发生碰撞,导致一些地槽褶皱升起,古地理面貌巨变,大陆面积显著扩大,生物界也发生了巨大的演变,这一切都标志着地壳历史发展到了转折时期。
志留纪的生物面貌与奥陶纪相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变化。海生无脊椎动物在志留纪时仍占重要地位,但各门类的种属更替和内部组分都有所变化。如笔石动物保留了双笔石类,新兴的单笔石类也很繁盛;腕足动物内部的构造变得比较复杂,如五房贝目、石燕贝目、小嘴贝目得到了发展;软体动物中头足纲、鹦鹉螺类显著减少,而双壳纲、腹足纲则逐步发展;三叶虫开始衰退,但蛛形目和介形目大量发展;节肢动物中的板足鲎,也称“海蝎”在晚志留世海洋中广泛分布;珊瑚纲进一步繁盛;棘皮动物中海林檎类大减,海百合类在志留纪大量出现。
脊椎动物中,无颌类进一步发展,有颌的盾皮鱼类和棘鱼类出现,这在脊椎动物的演化上是一重大事件,鱼类开始征服水域,为泥盆纪鱼类大发展创造了条件。
植物方面除了海生藻类仍然繁盛以外,晚志留世末期,陆生植物中的裸蕨植物首次出现,植物终于从水中开始向陆地发展,这是生物演化的又一重大事件。
志留纪:
生命在海洋中生,在海洋中发展壮大。在4亿多年前的志留纪,水域中的生物千姿百态,热闹非凡,植物已发展到大海藻,动物发展到低等的脊椎动物鱼类。而陆地上的生命却十分罕见,几乎到处是童山秃岭,一片荒凉。 末期,由于地壳剧烈运动,地球表面普遍出现了海退现象,不少水域变成了陆地,有的海底崛起了高山。沧海巨变,对水中的生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圆口类很象鱼,但缺乏成对的胸、腹鳍、特别是嘴巴上没有上下颌,所以又叫"无颌类"。古代的无颌类,都是些体外披着硬骨片的"甲胄鱼"。古代的无颌类,从奥陶纪出现以后,在志留纪很繁盛。但因为无颌,生活方式落后,仅能以流入中内的水中夹杂的食物为食,所以在生存斗争中,它们敌不过新兴的有颌鱼类而日趋衰落了。
泥盆纪(4.1亿年前到3.6亿年前) 鱼类的时代
泥盆纪(Devonian period)是晚古生代的第一个纪,开始于距今4.1亿年,延续了约5500万年。泥盆纪古地理面貌较早古生代有了巨大的改变。表现为陆地面积的扩大,陆相地层的发育,生物界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陆生植物、鱼形动物空前发展,两栖动物开始出现,无脊椎动物的成分也显著改变。
腕足类在泥盆纪发展迅速,志留纪开始出现的石燕贝目成为泥盆纪的重要化石。此外,穿孔贝目、扭月贝目、无洞贝目和小嘴贝目在划分和对比泥盆纪地层中也极为重要。
泡沫型和双带型四射珊瑚相当繁盛。早泥盆世以泡沫型为主,双带型珊瑚开始兴起;中、晚泥盆世以双带型珊瑚占主要地位。
鹦鹉螺类大大减少,菊石中的棱菊石类和海神石类繁盛起来。
正笔石类大部分绝灭,早泥盆世残存少量单笔石科的代表。
竹节石类始于奥陶纪,泥盆纪一度达到最盛,泥盆纪末期绝灭。其中以薄壳型的塔节石类最繁盛,光壳节石类也十分重要。
牙形石演化到泥盆纪又进入一个发展高峰,这个时期以平台型分子大量出现为特征。
昆虫类化石最早也发现于泥盆纪。
泥盆纪是脊椎动物飞越发展的时期,鱼类相当繁盛,各种类别的鱼都有出现,故泥盆纪被称为 “鱼类的时代”。早泥盆世以无颌类为多,中、晚泥盆世盾皮鱼相当繁盛,它们已具有原始的颚,偶鳍发育,成歪形尾。
早泥盆世裸蕨植物较为繁盛,有少量的石松类植物,多为形态简单、个体不大的草本类型;中泥盆世裸蕨植物仍占优势,但原始的石松植物更发达,出现了原始的楔叶植物和最原始的真蕨植物;晚泥盆世到来时,裸蕨植物濒于灭亡,石松类继续繁盛,节蕨类、原始楔叶植物获得发展,新的真蕨类和种子蕨类开始出现。
进入 蕨类植物和两栖动物的时代
石炭纪 两栖动物的时代
石炭纪(Carboniferous period)开始于距今约3.55亿年至2.95亿年,延续了6000万年。石炭纪时陆地面积不断增加,陆生生物空前发展。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沼泽遍布,大陆上出现了大规模的森林,给煤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石炭纪又是地壳运动非常活跃的时期,因而古地理的面貌有着极大的变化。这个时期气候分异现象又十分明显,北方古大陆为温暖潮湿的聚煤区,冈瓦纳大陆却为寒冷的大陆冰川沉积环境。气候分带导致了动、植物地理分区的形成。
石炭纪的海生无脊椎动物与泥盆纪比较起来,有了显著的变化。浅海底栖动物中仍以珊瑚、腕足类为主。早石炭世晚期的浮游和游泳的动物中,出现了新兴的筳类,菊石类仍然繁盛,三叶虫到石炭纪已经大部分绝灭,只剩下几个属种。
最早发现于泥盆纪的昆虫类,在石炭纪得到进一步的繁盛,已知石炭、二叠纪的昆虫就达1300种以上。陆生脊椎动物进一步繁盛,两栖动物占到了统治地位。早石炭世一开始,两栖动物蓬勃发展,主要出现了坚头类(也称迷齿类),同时繁盛的还有壳椎类。
早石炭世的植物面貌与晚泥盆世相似,古蕨类植物延续生长,但只能适应于滨海低地的环境;晚石炭世植物进一步发展,除了节蕨类和石松类外,真蕨类和种子蕨类也开始迅速发展。裸子植物中的苛达树是一种高大的乔木,成为造煤的重要材料之一。
二叠纪 重要的成煤期
二叠纪(Permian period)是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也是重要的成煤期。二叠纪开始于距今约2.95亿年,延至2.5亿年,共经历了4500万年。二叠纪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古板块间的相对运动加剧,世界范围内的许多地槽封闭并陆续地形成褶皱山系,古板块间逐渐拚接形成联合古大陆(泛大陆)。陆地面积的进一步扩大,海洋范围的缩小,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促进了生物界的重要演化,预示着生物发展史上一个新时期的到来。
二叠纪是生物界的重要演化时期。海生无脊椎动物中主要门类仍是筳类、珊瑚、腕足类和菊石,但组成成分发生了重要变化。节肢动物的三叶虫只剩下少数代表,腹足类和双壳类有了新的发展。二叠纪末,四射珊瑚、横板珊瑚、筳类、三叶虫全都绝灭;腕足类大大减少,仅存少数类别。
脊椎动物在二叠纪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鱼类中的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等有了新发展,软骨鱼类中出现了许多新类型,软骨硬鳞鱼类迅速发展。两栖类进一步繁盛。爬行动物中的杯龙类在二叠纪有了新发展;中龙类游泳于河流或湖泊中,以巴西和南非的中龙为代表;盘龙类见于石炭纪晚期和二叠纪早期;兽孔类则是二叠纪中、晚期和三叠纪的似哺乳爬行动物,世界各地皆有发现。
早二叠世的植物界面貌与晚二叠世相似,仍以节蕨、石松、真蕨、种子蕨类为主。晚二叠世出现了银杏、苏铁、本内苏铁、松柏类等裸子植物,开始呈现中生带的面貌。
古生代到此结束....中生代开始啦!!!
中生代是裸子植物和爬行动物的时代!
三叠纪 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的崛起
三叠纪(Triassic period)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纪。始于距今2.5亿年至2.03亿年,延续了约5000万年。海西运动以后,许多地槽转化为山系,陆地面积扩大,地台区产生了一些内陆盆地。这种新的古地理条件导致沉积相及生物界的变化。从三叠纪起,陆相沉积在世界各地,尤其在中国及亚洲其它地区都有大量分布。古气候方面,三叠纪初期继承了二叠纪末期干旱的特点;到中、晚期之后,气候向湿热过渡,由此出现了红色岩层含煤沉积、旱生性植物向湿热性植物发展的现象。植物地理区也同时发生了分异。
生物变革方面,陆生爬行动物比二叠纪有了明显的发展。古老类型的代表(如无孔亚纲和下孔亚纲)基本绝灭,新类型大量出现,并有一部分转移到海中生活。原始哺乳动物在三叠纪末期也出现了。由于陆地面积的扩大,淡水无脊椎动物发展很快,海生无脊椎动物的面貌也为之一新。菊石、双壳类、有孔虫成为划分与对比地层的重要门类,而筳及四射珊瑚则完全绝灭。
爬行动物在三叠纪崛起,主要由槽齿类、恐龙类、似哺乳的爬行类组成。典型的早期槽齿类表现出许多原始的特点,且仅限于三叠纪,其总体结构是后来主要的爬行动物以至于鸟类的祖先模式;恐龙类最早出现于晚三叠世,有两个主要类型:较古老的蜥臀类和较进化的鸟臀类。海生爬行类在三叠纪首次出现,由于适应水中生活,其体形呈流线式,四肢也变成桨形的鳍;似哺乳爬行动物亦称兽孔类,四肢向腹面移动,因此更适于陆地行走。
原始的哺乳动物最早见于晚三叠世,属始兽类,所见到的化石都是牙齿和颌骨的碎片。
三叠纪时,晚二叠世幸存的齿菊石类大量繁盛起来,中、晚三叠世的大部分菊石有发达的纹饰,有许多科是三叠纪所特有的。菊石的迅速演化为划分和对比地层创造了极重要的条件。
双壳类也有明显变化,晚古生代的种类只有很少数继续存在,产生了许多新种类,并且数量相当繁多。尤其在晚三叠世,一些种属的结构类型变得复杂,个体也往往比较大。由于三叠纪的环境与古生代不同,非海相双壳类逐渐繁盛起来。
裸子植物的苏铁、本内苏铁、尼尔桑、银杏及松柏类自三叠纪起迅速发展起来。其中除本内苏铁目始于三叠纪外,其它各类植物均在晚古生代就开始有了发展,但并不占重要地位。二叠纪的干燥性气候延续到了早、中三叠世,到了中三叠世晚期植物才开始逐渐繁盛。晚三叠世时,裸子植物真正成了大陆植物的主要统治者。
朱罗纪 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的时代
侏罗纪(Jurassic period)是中生代的第二个纪,始于距今2.03亿年,结束于1.35亿年,共经历了6800万年。
生物发展史上出现了一些重要事件,引人注意。如恐龙成为陆地的统治者,翼龙类和鸟类出现,哺乳动物开始发展等等。陆生的裸子植物发展到极盛期。淡水无脊椎动物的双壳类、腹足类、叶肢介、介形虫及昆虫迅速发展。海生的菊石、双壳类、箭石仍为重要成员,六射珊瑚从三叠纪到侏罗纪的变化很小。棘皮动物的海胆自侏罗纪开始占领了重要地位。
侏罗纪时爬行动物迅速发展。槽齿类绝灭,海生的幻龙类也绝灭了。恐龙的进化类型——鸟臀类的四个主要类型中有两个繁盛于侏罗纪,飞行的爬行动物第一次滑翔于天空之中。鸟类首次出现,这是动物生命史上的重要变革之一。恐龙的另一类型——蜥臀类在侏罗纪有两类最为繁盛:一类是食肉的恐龙,另一类是笨重的植食恐龙。海生的爬行类中主要是鱼龙及蛇颈龙,它们成为海洋环境中不可忽视的成员。
三叠纪晚期出现的一部分最原始的哺乳动物在侏罗纪晚期已濒于绝灭。早侏罗世新产生了哺乳动物的另一些早期类型——多瘤齿兽类,它被认为是植食的类型,至新生代早期绝灭。而中侏罗世出现的古兽类一般被认为是有袋类和有胎盘哺乳动物的祖先。
软骨硬鳞鱼类在侏罗纪已开始衰退,被全骨鱼代替。发现于三叠纪的最早的真骨鱼类到了侏罗纪晚期才有了较大发展,数量增多,但种类较少。
侏罗纪的菊石更为进化,主要表现在缝合线的复杂化上,壳饰和壳形也日趋多样化,可能是菊石为适应不同海洋环境及多种生活方式所致。侏罗纪的海相双壳类很丰富,非海相双壳类也迅速发展起来,它们在陆相地层的划分与对比上起了重要作用。
侏罗纪是裸子植物的极盛期。苏铁类和银杏类的发展达到了高峰,松柏类也占到很重要的地位。
白垩纪 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由极盛走向衰灭
白垩纪(Cretaceus period)是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始于距今1.35亿年,结束于距今6500万年,其间经历了7000万年。无论是无机界还是有机界在白垩纪都经历了重要变革。
剧烈的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导致了白垩纪生物界的巨大变化,中生代许多盛行和占优势的门类(如裸子植物、爬行动物、菊石和箭石等)后期相继衰落和绝灭,新兴的被子植物、鸟类、哺乳动物及腹足类、双壳类等都有所发展,预示着新的生物演化阶段——新生代的来临。
爬行类从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达到极盛,继续占领着海、陆、空。鸟类继续进化,其特征不断接近现代鸟类。哺乳类略有发展,出现了有袋类和原始有胎盘的真兽类。鱼类已完全的以真骨鱼类为主。
白垩纪的海生无脊椎动物最重要的门类仍为菊石纲,菊石在壳体大小、壳形、壳饰和缝合线类型上远较侏罗纪多样。海生的双壳类、六射珊瑚、有孔虫等也比较繁盛。淡水无脊椎动物以软体动物的双壳类、腹足类和节肢动物的介形类、叶肢介类为主。
早白垩世仍以裸子植物中的苏铁类、本内苏铁类、银杏类和松柏类为主,真蕨类仍然繁盛。从早白垩世晚期兴起的被子植物到晚白垩世得到迅速发展,逐渐取代了裸子植物而居统治地位。
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b2]地球历史的中生代,被称为"裸子植物时代"。但是,在真正的陆生植物--裸子植物--兴盛的时候,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爬行动物--也发展起来了。因此,从动物的角度来看,中生代双可称为"爬行动物时代"。 爬行动物到中生代成了当时最繁荣昌盛的脊椎动物,它们形态各异,各成系统,霸占一方,到处是"龙"的天下。向海洋发展的,如鱼龙;向天空发展的,如飞龙;向陆地发展的,如各式各样的恐龙。 2亿多年前的三迭纪早期以后,有些陆生爬行动物又返回海洋,先后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鱼龙、蛇颈龙等,其中,一些还是当时海洋中显赫一时的大动物。 爬行类由爬行到飞行的种类也不少,如喙嘴龙,翼手龙等。上天不容易,由爬行到飞行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是一代代有利于飞行的变异积累的结果。
新生代开始啦!!它是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的时代!!
第三纪 被子植物的时代
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地球历史的中生代,被称为"裸子植物时代"。但是,在真正的陆生植物--裸子植物--兴盛的时候,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爬行动物--也发展起来了。因此,从动物的角度来看,中生代双可称为"爬行动物时代"。 爬行动物到中生代成了当时最繁荣昌盛的脊椎动物,它们形态各异,各成系统,霸占一方,到处是"龙"的天下。向海洋发展的,如鱼龙;向天空发展的,如飞龙;向陆地发展的,如各式各样的恐龙。 2亿多年前的三迭纪早期以后,有些陆生爬行动物又返回海洋,先后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鱼龙、蛇颈龙等,其中,一些还是当时海洋中显赫一时的大动物。 爬行类由爬行到飞行的种类也不少,如喙嘴龙,翼手龙等。上天不容易,由爬行到飞行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是一代代有利于飞行的变异积累的结果。
第四纪 劳动创造了人类
第四纪(Quaternary period)是地球历史的最新阶段,始于距今175万年。第四纪包括更新世和全新世两个阶段,二者的分界以地球上最近一次冰期结束、气候转暖为标志,大约在距今1万年前后。
第四纪生物界的面貌已很接近于现代。哺乳动物的进化在此阶段最为明显,而人类的出现与进化则更是第四纪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哺乳动物在第四纪期间的进化主要表现在属种而不是大的类别更新上。第四纪前一阶段——更新世早期哺乳类仍以偶蹄类、长鼻类与新食肉类等的繁盛、发展为特征,与第三纪的区别在于出现了真象、真马、真牛。更新世晚期哺乳动物的一些类别和不少属种相继衰亡或灭绝。到了第四纪的后一阶段——全新世,哺乳动物的面貌已和现代基本一致。
大量的化石资料证明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古猿与最早的人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人能制造工具,特别是制造石器。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劳动使人类根本区别于其它一切动物,劳动创造了人类。另一个主要特点是人能直立行走。从古猿开始向人的方向发展的时间,一般认为至少在1000?万年以前。
第四纪的海生无脊椎动物仍以双壳类、腹足类、小型有孔虫、六射珊瑚等占主要地位。陆生无脊椎动物仍以双壳类、腹足类、介形类为主。其它脊椎动物中真骨鱼类和鸟类继续繁盛,两栖类和爬行类变化不大。
高等陆生植物的面貌在第四纪中期以后已与现代基本一致。由于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变化,逐渐形成今天的寒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植物群。微体和超微的浮游钙藻对海相地层的划分与对比仍十分重要。
新生代:7千万年以来的新生代,是被子植物大展宏图的时期,哺乳动物之所以能在新生代里大发展,其中就有大量发展起来的被子植物作雄厚的物质基础。 最早的有胎盘哺乳动物是食虫类。它们大都是些以昆虫为食的小动物,现代的刺猬是它们的后裔。它们在不同的自然环境里曾先后几次"趋异"进化,发展成20多个不同的类群,形成了有胎盘哺乳动物的大繁荣。
新生代详细划分(单位:百万年)
第三纪古新世 65―53
始新世 53—36.5
渐新世 36.5―23
中新世 23―5.3
上新世 5.3―1.8
第四纪更新世 1.8―0.01
全新世 0.01―现代
地球上的地壳发展阶段
1
太古代―元古代
地壳薄弱活动;海洋沉积占绝对优势;末期形成一些古地块。
2
震旦纪
海洋沉积占优势;古地台形成。
3
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
加里东运动, 海洋沉积仍占优势;末期,加里东地槽褶皱隆起。
4
泥盆纪―石炭纪―二迭纪
海西运动,陆相对扩大;末期许多地槽隆起,北大陆联合,南大陆开始解体。
5
三迭纪―侏罗纪―白垩纪
燕山运动,南大陆解体,北大陆普遍活动;环太平洋地槽内带隆起成山。
6
第三纪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
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古地台、古褶皱普遍活动;古地中海带及环太平洋外带,隆起成山。
7
第四纪更新世、全新世―新构造期
差异升降显著,冰川广布。
地球上的动物界发展阶段
1太古代
最低等原始生物产生
2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
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
3泥盆纪
鱼时代
4石炭纪―二迭纪
两栖动物时代
5三迭纪―侏罗纪―白垩纪
爬行动物时代
6第三纪
哺乳动物时代
7第四纪
人类时代
地球上的植物界发展阶段
1太古代
最低等原始生物产生
2震旦纪―寒武纪―奥陶纪早期
海生藻类时代
3奥陶纪早期―石炭纪―二迭纪早期
陆生孢子植物时代
4二迭纪早期―三迭纪―侏罗纪―白垩纪中期
裸子植物时代
5白垩纪中期―第三纪―第四纪
被子植物时代
地球上的部分生物盛行期
1地球天文时期
2太古代 前震旦纪
藻类、海棉
3元古代: 震旦纪
藻类、海棉
4古生代: 寒武纪
藻类、海绵、腕足动物、海林檎、三叶虫、
奥陶纪:藻类、海绵、珊瑚、腕足动物、海林檎、海百合、海蕾、海星、三叶虫、
志留纪:藻类、海绵、珊瑚、腕足动物、海百合、海蕾、海星、三叶虫、鹦鹉螺、
泥盆纪:藻类、海绵、珊瑚、腕足动物、海林檎、海百合、海蕾、海星、三叶虫、鳞木、鹦鹉螺、
石炭纪:藻类、海绵、珊瑚、腕足动物、海林檎、海百合、海蕾、海星、三叶虫、沙鱼、鳞木、鹦鹉螺、
二迭纪:藻类、海绵、珊瑚、海百合、三叶虫、沙鱼、鳞木、鹦鹉螺
5中生代
李玮的科研
1、 东西秦岭转换带断裂构造及其与徽成盆地的成因关系(课题负责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执行年限:2009.01-2011.12,编号:40802051);2、 六盘山构造带构造变形年代学及隆升历史研究(课题负责人,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资助研究课题,执行时限:2009.12-2011.12);3、 中国南北构造带形成演化与动力学机制研究——中国南北构造带北段构造变形研究(子课题负责人,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课题;执行年限:2009.01-2012.12)4、 中石化重大项目《准噶尔区块构造-岩相古地理研究与编图―三塘湖盆地岩相古地理研究与编图专题》(专题负责人,执行年限:2007.7-2010.12)5、 扬子北缘黄陵隆起的机制与构造演化过程研究(项目参加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执行年限:2010.01-2012.12)。6、 天山-兴蒙造山区西段早古生代-泥盆纪火山作用与成矿(中国地调局基础研究项目,专题负责人,执行年限:2010.01-2013)7、 参加教育部2009年“晶体光学与岩石学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项目。 李玮,胡健民,渠洪杰. 准噶尔盆地周缘造山带裂变径迹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地质学报, 2010,84(2)171-782李玮,胡健民,渠洪杰. 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中生代盆地边界探讨. 西北大学学报,2009,39(5): 821-830李玮,高卫,刘淑琴,黎敦朋,李新林,周小康,杜少喜,高小平. 塔里木西南缘和田布雅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地质意义.新疆地质,2007,25(3):237-242李玮,胡健民,黎敦朋,刘金侠,孙宜朴,梁积伟. 新疆博格达山北缘晚古生代-中生代古水流样式转折及其构造意义. 沉积学报,2007,25(2):283-292李玮,胡健民,高卫,李红生,朱志新. 新疆南天山库尔干一带泥盆纪-早石炭世放射虫组合的发现. 中国地质,2007,34(4):584-592李玮,周鼎武,柳益群,梁积伟. 三塘湖盆地二叠纪构造层划分及其构造特点,西北大学学报,2005,3 (5):617-620渠洪杰,胡健民,李玮. 新疆西北部和什托洛盖盆地早中生代沉积特征及构造演化. 地质学报, 2008.2 84(2):441-450查显峰,董云鹏,李玮,杨钊,万斌,杨晨. 南秦岭佛坪隆起的成因探讨—构造解析的证据,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0,34(3):331-339梁积伟,郭艳琴,李玮,黄源琳,肖丽,王若谷. 靖边气田山西组下段储层沉积微相特征. 西北大学学报,2007.10 37(5):808-814.梁积伟,李宗杰,刘昊伟,李玮,云露.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S108井区奥陶系一间房组裂缝性储层研究. 石油实验地质,2010,32(5):447-452樊婷婷,周小虎,柳益群,李玮,郑朝阳,胡亭,梁浩. 新疆大黑山东部姜巴斯套组下段的凝灰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沉积学报,2011,29(2):19-27黎敦朋,李新林,周小康,李玮,杜少喜,戴新宇,高小平,刘幼骐. 塔里木西南缘新太古代变质辉长岩脉的锆石SHRIMP 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中国地质 , 2007.4 34(2): 262-268.刘景儒,张加桂,张永双,吴树仁,李玮. 滇西北巨厚劈理化带特征及对滇藏铁路的影响研究.工程地质学报 2007.2 15(1): 001-007.黎敦朋,李新林,周小康,王向利,李玮,高小平,杜少喜,戴新宇,刘幼骐. 巴颜喀拉山西段二叠纪古海山的发现及意义. 地质通报, 2007,8 26(8):996-1002Yunpeng Dong, Guowei Zhang, Franz Neubauer, Xiaoming Liu, Christoph Hauzenberger, Dingwu Zhou, Wei Li. Syn-and post-collisional granitoids in the Central Tianshan orogen: Geochemistry, geochronology and implications for tectonic evolution, Condwana Research, Volume 20, Issues 2–3, September 2011, Pages 568–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