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请问下唐代团茶的煮茶法是怎样的?(茶友:阴天晴天下雨天)
A:唐代团茶的煮茶法,在早期和中唐之后,是不一样的。早期常见的是人们在煮茶的时候用“葱、姜、橘子芼之”。而在中唐之后陆羽时期,则发生了变化。那时候人们更多的是提倡清饮,要喝茶味,只会加入适量的盐。
这有些类似于什锦炒饭和蛋炒饭,但你如果以为后者非常容易,那就大错特错了!毕竟厨界都有传闻:炒好蛋炒饭的才是厨神!看似简单的,最考验功力,煮茶也一样。
其具体的操作方法,陆羽在《茶经.五之煮》中有详细的记述。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五种如下:
一曰灸茶,目的是把饼内的水分烘干,用火逼出茶的香味。
二曰碾末,灸烤过的茶饼,待冷却后要碾成末,陆羽认为“末之上者,其屑如细米;末之下者,其屑如棱角。”
三曰煮水,煮茶用的水,以山水为最好,江水次之,井水再次之。煮水用一种称为“鍑”的锅。煮水分“三沸”,当开始出现鱼眼般的气泡,微微有声时,为第一沸;边缘像泉涌连珠时,为第二沸;到了似波浪般翻滚的时候,为第三沸,此时水汽全消,谓之老汤,已不宜煮茶用了。
四曰煎茶,当水至一沸时,即加入适量的盐调味;到第二沸时,先舀出一勺水来,随即环激汤心,即用茶箸在锅中围绕搅动,使沸滚均匀,同时当出现小涡时,就用“茶则”量取一定的茶末,从漩涡中心投下,再搅动,搅动时动作要轻缓。当茶汤出现“势若奔腾溅沫”时,将先前舀出的那瓢水倒进去,使锅内降温,停止沸腾,以孕育“沫饽”,也叫汤花。
五曰酌茶,舀茶汤倒入碗里,须使“沫饽”均匀。“沫饽”是茶汤的精华,薄的叫“沫”,厚的叫“饽”,细轻的叫汤花。一般每次煎茶一升,酌分五碗,趁热品饮。因为茶样热时“重浊凝其下,精英浮其上”,不然待到茶汤冷了,“精英随气而竭”,茶的芬香都随热气散发掉了,饮之素然寡味。
Q:请教下窨花茶与拌花茶如何鉴别?(茶友:茶事)
A:听过东施效颦的故事吗?丑妇东施尽管将西施捂胸口的动作学得丝毫不差,却依然被笑为丑妇,只因学得了动作神态,却学不了天生姿色。这拌花茶就好比茶界东施,初闻有花香,有的甚至还特意放花瓣进去,但两三泡过后却香气滋味全无,丑态百出。
这花茶,属再加工茶,香花窨制成花茶后,已经失去花香的花干都要经过筛分剔除,尤其是高级花茶。很少能见到成品花茶中有香花存在,不过少数花茶除外,如贵州的湄潭飘雪。
还有的未经窨花,提花,只是在低级茶叶中拌有已经窨制过的花干,这种也叫花茶,不过这种茶的品质没有发生变化,为了与窨花茶区别,通常称它为拌花茶。
我们在区分两者的时候,可能用双手捧上一把茶,闻一下,凡有浓郁花香者,为窨花茶;倘若花味鲜灵程度较低,且带有闷,则属拌花茶。
但也有少数在茶叶表面喷上从香花植物中提取的香精,再掺上些花干,从而充作窨花茶的,这会给我们增加区别难度。不过,这种花茶的香气只能维持短时间,香气在二水后会急速下滑,其香气也有别于天然鲜花的清纯,有冲鼻闷浊的感觉。
一般来说,品质优良的窨花茶,我们在冲泡第一水的时候,花香扑鼻,这是茶叶表面吸附香气的结果,且它的香气持久度较好,鲜灵度高,第二三水,甚至于到尾水时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花香,这就是窨花的结果。
而拌花茶的香气,就不会那么持久,最多只在第一泡的时候,能闻到一些低沉的花香罢了。
专业指导:小菜
编辑:苏小亚、编号616